线性回归曲线在 A 股市场的运用:活跃指数辅助判断市场底部
本报告提出基于线性回归曲线的A股活跃指数,用以辅助判断市场底部。研究显示当活跃指数跌破10%阈值后,市场大概率反弹。构建的策略自2007年起累计收益达到46.9%,最大回撤仅15%,显著优于传统均线策略。上证综指活跃指数同样展现较优的风险控制能力 [page::0][page::4][page::5]。
本报告提出基于线性回归曲线的A股活跃指数,用以辅助判断市场底部。研究显示当活跃指数跌破10%阈值后,市场大概率反弹。构建的策略自2007年起累计收益达到46.9%,最大回撤仅15%,显著优于传统均线策略。上证综指活跃指数同样展现较优的风险控制能力 [page::0][page::4][page::5]。
本报告针对A股市场拐点识别程序存在顶部拐点缺失的问题,提出基于上涨跌幅等价关系的改进方法。通过差异化设置上涨和下跌阈值,确保趋势拐点的准确识别,改进后的程序能更合理刻画市场底点和顶点,提升波段走势的定量分析能力,支持趋势判断和择时应用 [page::1][page::2][page::3]
本报告以线性回归曲线(LRC)构建趋势跟随均线策略,覆盖日线和5分钟K线,验证LRC相较于简单均线策略能明显提升累计回报率和夏普比率,且降低最大回撤,特别是日内5分钟多空策略自2010年以来累计回报超过90%,最大回撤低于11%。交易成本是策略进一步提升的限制因素,若降低交易费用,效果将更佳[page::0][page::5][page::6]。
本报告更新了自2001年以来上证综指各级别缺口的回补概率,详细统计了不同幅度缺口的日内及10日内回补率,发现缺口回补率较高且未回补缺口数自2007年起保持稳定。结合未回补高开缺口数占比变化,预测若该占比降至20%,上证综指可能跌破1747点,提供了缺口回补数量与大盘指数点位的量化关联分析[page::1][page::2][page::4]。
本报告介绍了大盘活力指数的构造与应用,该指标以股指成分股股价相对均价的占比计算,能够较有效捕捉大盘拐点。通过对2000年以来上证综指多个顶底点的统计分析,确定了90%和20%作为活力指数的上阈值和下阈值,证明活力指数突破阈值后30天大盘趋势反转概率较高。活力指数理论上为区间指标,结合多种均线周期使用效果更佳,适用于不同指数和投资周期,但在大牛市二八效应阶段存在局限。报告通过详细历史数据和案例图展示指标的实际表现及改进思路,为大盘走势判断和择时提供有力参考 [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page::6][page::10]
本报告基于2001年至2011年近十年A股市场数据,系统分析涨停板的出现频率、后续表现及不同类型涨停的投资机会。研究发现,涨停后1日上涨概率近七成,继续涨停概率约10%,且中长期涨幅总体为正,其中停牌关联涨停后续表现显著优于整体样本,资产重组和定向增发为重要的涨停投资机会 [page::2][page::10][page::17][page::19][page::13]
本报告介绍了基于指数相关系数的市场联动性指标及其在A股的应用。通过海外经验验证该指标的周期性、预测力和与市场波动的关系,并结合Hurst指数定义市场四种状态,揭示指数内部成分股的分化和趋同特征,进而指导投资者在不同市场环境下的配置策略,特别强调了上证50指数相关系数的周期性及其对波动和风险情绪的领先作用,为A股市场的宏观风险研判和精选个股提供了重要参考 [page::0][page::3][page::5][page::10][page::13]
本报告提出了基于八条均线由短期到长期排列顺序的股价形态强弱系数,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量化股票上涨、下跌和震荡三种形态,提供了股价趋势强弱的定量指标。系数取值在[-1,1]间变化,1代表最强上涨,-1代表最强下跌,中间值代表震荡。实证显示,强弱系数接近1或-1时,股价趋势趋于极端,但拐点无法精确预测,需要谨慎操作。此外,均线数量越多,强弱系数变化越平缓且滞后,八均线系统更适合实用[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page::6][page::7]
报告基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披露的周度A股账户数据,分析了交易户数占比、持仓账户数及新增账户数等关键指标对市场情绪和行情阶段拐点的指导意义。统计显示A股市场主要由散户构成,交易户数占比为判断市场超买超卖状态的重要指标,低值多对应阶段性底部,高值则多见于阶段性顶部,新增账户数作为辅助指标反映潜在投资者情绪。相关图表揭示了A股交易活跃度的波动特征及其与大盘走势的对应关系,为市场阶段性趋势判断提供了量化依据[page::1][page::2][page::5][page::6][page::8][page::9].
本报告系统介绍了利用量化方法识别股票市场中横向支撑线与阻力线的理论框架与应用流程。核心步骤为确定价格序列中的局部高低点,通过价格层次分段及频率分析,识别显著的支撑与阻力价格区间,并验证了不同参数设置对结果的影响,为技术形态分析提供量化基础与市场适用性说明 [page::0][page::2][page::3][page::4][page::5]。
本报告在先前拐点识别基础上,利用算法对A股及美股的波段拐点数及幅度分布做进一步统计与对比,发现上证综指拐点数明显高于随机水平而标普500则低于随机拐点平均值,同时分析了不同行业板块领先或滞后大盘的规律,揭示行业波动启动存在明显时间差异,为股市波段走势和结构性分析提供了量化工具和实证依据[page::1][page::2][page::4][page::7]
本报告聚焦2020年2月20日当月期权市场表现,分析了期权成交量大幅增加,特别是当月即将行权的ETF期权占比超70%,以及行权价出现左偏,显示市场对标的价格预期较为谨慎。同时,基差水平修复至正常状态,期权平值行权价与最大成交量行权价存在差异,反映资金面与投资者情绪特点 [page::0][page::1][page::4][page::5][page::6]。
本报告聚焦2020年2月19日中国金融期权市场表现,深入分析上证50及沪深300相关ETF期权的价格、成交量与基差走势,指出基差持续走强且各期权行权价格成交量无偏度,呈现稳健市场格局,结合分项图表全面展示各类期权成交情况与价格分布,为投资者提供金融期权市场最新动态及风险提示 [page::0][page::1][page::4][page::5]。
本报告研究了2010年至2017年间大宗商品价格与对应股票板块的联动性,发现两者关系经历三阶段,2014年中至2015年中出现背离,后再度趋同。不同类别的大宗商品与股票板块相关性分层,煤炭相关度最高,可达80%,有色金属和能源紧随其后,贵金属和化工分别呈正相关和负相关。报告指出,投资者可依据大宗商品价格走势选择能源、有色、煤炭开采和贵金属板块股票以获取潜在收益 [page::0][page::3][page::6][page::7][page::8]
本报告重点分析了近期股指期货和国债期货市场行情,指出春节后市场情绪回暖,股指多单仍具投资价值,短期内沪指有望冲击3300点;国债期货继续震荡回升,资金面充足,建议关注跨品种套利机会做空短端国债期货做多现券。此外,报告结合宏观经济、资金面和流动性数据,分析短期市场环境及风险偏好变化,为投资提供策略建议。[page::0][page::1][page::3][page::4][page::5][page::6]
本报告应用HP滤波与L1滤波对1980年至2017年WTI原油价格进行周期性分析,确认原油价格存在3-7年中期波动周期及1-1.5年短期波动周期,现处于上升周期接近顶部,预期下半年进入至少一年长期下跌周期。宏观货币政策趋紧、全球经济放缓与产油国供需变化等基本面因素亦支持油价回落趋势 [page::0][page::4][page::6][page::5][page::3]
本报告应用HP滤波法系统分析了中国房地产周期的整体及分线城市差异,揭示房地产指标进入下行周期,且不同指标存在领先滞后关系,周期一般约为三年。同时,报告研究了房地产周期与股票、债券及大宗商品市场的联动,发现债市高度领先房地产,股市反应相对较弱,商品市场与房地产周期在近年出现背离,尤其是黑色系商品,提示投资者关注相关市场风险。报告预计房地产周期下行底部可能在2018年二三季度出现,对宏观经济和大类资产配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page::0][page::3][page::5][page::6][page::15][page::16]。
本报告以10年国开债到期利率作为宏观利率代表,依托流动性、经济动能、通胀、估值及外因等多个维度因子,开展相关性研究。研究发现利率互换、税收利差与布伦特原油价格等因子与宏观利率正相关较高,且相关系数在不同采样频率下稳定。通过历史区间与滚动窗口分析,揭示了因子与利率相关系数的时变性和局部区域单调回归特征,为宏观利率因子选取及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page::0][page::2][page::4][page::5][page::7][page::9][page::11]
本报告系统优化行业择时策略参数与建平仓条件,显著降低交易频率和回撤风险,同时结合行业精选个股形成层次化选股体系,换手率和滚动市盈率因子选股年化收益高达15.83%,大幅提升策略收益回撤比,实证覆盖28个申万一级行业。[page::0][page::3][page::5][page::7][page::31]
本报告从时间截面角度研究低频宏观因子动量与宏观利率涨跌的相关性,发现低频因子动量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但多个因子差分动量与利率呈正相关,如工业企业营业利润累计增速、PMI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等。同时识别出部分因子的延迟效应,进一步揭示动量模式与利率的动态互动关系,为宏观投资策略提供理论支持与数据依据[page::0][page::6][page::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