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甄选公募基金
本报告全面介绍了公募基金的甄选方法,覆盖传统基金评级、工具属性评级、基金经理能力圈识别和债券基金筛选等维度,从多角度解读基金过往绩效及未来潜力,阐述基金经理风格辨识、定量定性结合评级体系,以及债券基金在宏观经济判断、管理公司实力和基金产品设计上的筛选逻辑,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科学、系统的基金选择框架[page::1][page::2][page::10][page::28][page::37][page::43][page::51][page::52]
本报告全面介绍了公募基金的甄选方法,覆盖传统基金评级、工具属性评级、基金经理能力圈识别和债券基金筛选等维度,从多角度解读基金过往绩效及未来潜力,阐述基金经理风格辨识、定量定性结合评级体系,以及债券基金在宏观经济判断、管理公司实力和基金产品设计上的筛选逻辑,旨在为投资者提供科学、系统的基金选择框架[page::1][page::2][page::10][page::28][page::37][page::43][page::51][page::52]
本文基于宏观经济(经济增长、社融需求、货币流动性、中美经济周期)与量价指标(大小盘动量、狭义与广义风格拥挤度),构建大小盘风格轮动双驱动策略。通过将多项指标信号加总,形成宏观+量价双驱轮动模型,实现全仓沪深300与中证1000指数间的动态切换。十年回测显示该策略年化收益率达17%,有效信号胜率超过87%,显著跑赢等权及单指标策略。基于该策略构建的ETF组合同样表现优异,具有较高的投资参考价值 [page::0][page::4][page::6][page::8][page::9][page::10][page::11][page::12][page::13][page::14][page::15][page::16][page::17][page::18][page::19][page::20][page::21]
2022年6月中金所发布征求意见通知,拟推出中证1000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预期将丰富相关投资策略。报告介绍了中证1000期货期权合约规则与现有沪深300、中证500合约的相似性,重点阐述了备兑开仓、保护性看跌和卖出看跌三种期权组合策略的结构、适用行情及基于沪深300期权的模拟回测表现。此外,南方中证1000ETF作为优选标的资产,规模与成交活跃度领先,具备良好流动性和管理基础,为未来期权策略的实现提供便利。报告并提示策略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及政策变动风险。[page::0][page::4][page::5][page::6][page::7][page::8][page::9][page::10]
本报告系统分析了过去10年中国基金公司的持股行为与行业配置特征,揭示了大规模基金公司持股相合度持续走高且换手率降低的现象,同时规模较小公司持股较为分散。新进基金经理持股相合度随时间逐步提升,且其持股行为变化与后续业绩表现密切相关。行业配置方面,规模头部公司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但基金经理行业分歧较大,汇添富基金行业集中且动态切换显著,富国基金行业配置相对稳健。上述分析为理解基金公司内部投资行为与绩效差异提供了实证基础 [page::0][page::5][page::6][page::7][page::8][page::9][page::10][page::11][page::12][page::13][page::14][page::15][page::16][page::17][page::18][page::19][page::20][page::21][page::22][page::23][page::24][page::25]
本报告总结了海通量化团队2017年在大类资产配置、指数增强、因子择时及CTA策略的表现。2017年权益资产和指数增强策略表现突出,沪深300增强组合收益35.58%,信息比率4.9。同时,多因子因子择时策略取得35.78%的超额收益。CTA多因子组合实现4.09%收益,但动量因子表现不佳。报告涵盖了A股风格分化、技术与基本面因子表现、期货市场分化及CTA细分因子分析等内容,展示了策略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稳健性 [page::0][page::4][page::5][page::7][page::9][page::12][page::13].
本报告系统介绍了风险预算模型的定义、性质及其在战略资产配置中的应用。风险预算模型通过将风险贡献作为资产权重配置的依据,克服了传统均值-方差模型对参数敏感性强的问题。报告展示了风险预算组合在海外养老基金和国内资产配置中的实际应用案例,进一步提出了结合宏观经济风险因子的风险因子预算组合,提升了配置的分散度和投资实用性。实证结果表明,积极的风险预算策略在风险分散和收益表现上优于传统的均值-方差组合。[page::0][page::4][page::6][page::7][page::8][page::9][page::10][page::11][page::12]
本报告系统介绍了高频交易在国内证券市场的应用背景、市场失效原理及三类主要交易策略(趋势策略、价差策略和做市策略),重点分析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涉及的交易费用、买卖价差、下单方式、交易速度和风控策略更新等关键因素。通过日内配对交易策略和对比佣金费率的回测,揭示了高频交易的盈利空间和风险瓶颈。此外,报告还评述了国内开展高频交易面临的法规、流动性限制及市场机制缺陷,展望高频交易未来的发展潜力与市场贡献 [page::0][page::2][page::3][page::4][page::6][page::7]。
本报告基于多元波动率模型(MM-DCC)融合宏观经济变量与混频市场数据,对2011年11月A股股票、债券市场波动率及股债相关性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波动率将有所提升,并通过沪深股市波动率结构分解揭示市场、行业、个股层面风险比例变化,提示投资者关注市场系统性风险及潜在机会[page::0][page::1]。
本报告系统介绍并构建了基于经济理论的全球宏观动量策略,通过分析1970年至2016年的资产类别及宏观变量,构造多空组合并实现年化超额收益13%,夏普比率1.2。策略与传统资产相关性低,在股票市场下跌和实际利率上升等极端环境中表现良好,能有效分散风险。宏观动量策略与趋势跟踪、风格溢价等策略互补,组合夏普比提高至1.4,最大回撤显著降低,填补现有全球宏观策略对多个宏观变量的不足,是全球宏观对冲策略有益补充 [page::0][page::4][page::5][page::6][page::8][page::9]
报告分析了股指期货市场的监管政策变化、市场规模和流动性演进,重点讨论了分红因素对期货基差的影响及其修正方法,介绍了市场主要参与者及其策略,重点展现了Alpha策略(市场中性策略)的构建与回测表现,公募和私募对冲产品的发展及资产配置,并详细阐述了多头套保(指数增强)等量化策略和套利交易机会。基于隔夜收益、买卖订单不平衡度、收盘折溢价等多因子构建了多条高夏普比率的量化日内交易策略,辅以短期动量和周内效应择时策略,实证其稳定盈利能力,为未来股指期货的量化交易提供了实用框架和方法论支撑 [page::3][page::16][page::18][page::20][page::39][page::41][page::42][page::49][page::50][page::53][page::54].
本文基于逐笔成交数据构建买卖单主动成交度因子,重点研究小单主动成交度的选股能力。实证显示小买单主动成交度因子具备显著正向选股能力,月均IC达0.05,年化超额收益约0.8%。引入该因子至中证500、1000指数增强组合,在不包含深度学习高频因子的基础模型下,能够带来0.5%-1.5%的年化超额收益提升。此外,因子在不同选股范围及调仓频率下均表现稳健,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和应用价值[page::0][page::5][page::6][page::14]。
本报告系统分析了组合规模、交易成本及大单冲击成本对A股多类选股因子表现的影响,采用月度和周度换仓频率,结合盘口流动性成本模型,详细评估了流动性约束对因子IC的削弱作用,强调在设计量化策略时须纳入流动性和交易成本考量,避免因子表现被高估[page::0][page::6][page::8][page::12][page::16][page::17]。
报告系统梳理了国内公募基金管理面临的困境与被动指数化产品的趋势,强调工具属性评价在基金选取、基金经理考核以及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辅助投资者识别风险收益特征。宏观方面指出九月行情看多,行业轮动支持银行、钢铁等板块,此外详细解析了新兴经济体汇率风险与房地产行业集中度上升、杠杆提高等关键现象,提出政策与市场的潜在风险点。整体聚焦于以工具视角评估权益类产品,辅助机构投资决策。[page::0][page::1][page::2][page::3]
本报告聚焦创业板综合指数,分析其在中国新经济转型背景下的投资价值。创业板综指覆盖中小成长和高科技企业,具备利润增长快、估值性价比高等优势,长期收益和风险调整后表现优于创业板指。结合国家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和市场风格转变,创业板综具备高成长潜力且适合量化策略应用,具有重要配置价值[page::0][page::4][page::14]。
报告系统分析了上证综指自2019年1月启动牛市以来的市场韧性及盈利回升趋势,指出疫情只是调整市场节奏,并非改变牛市趋势;重点强调流动性宽裕与盈利基本面改善支撑指数突破3400点,同时梳理了行业分化现象及未来扩散轮涨机会。[page::0][page::1][page::2]
本报告系统分析了买入评级因子在A股的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重点表明买入评级因子自2021年以来效果下降,2023年月均溢价趋近于零。通过剔除连续买入评级及无基本面支撑部分,构建“新增且有基本面支撑”的买入评级因子,有效提升选股表现,2023年月均溢价达0.55%,ICIR为1.51。基于该因子,在大市值股票池构建多因子Smart beta组合,实现2013-2023年14%以上的年超额收益。报告并指出该优选组合具备成长和价值双重风格,风险控制较好,策略延展性强。[page::0][page::4][page::5][page::10][page::11][page::14]
本报告基于沪深A股市场2016-2023年的交易数据,研究了四个市场冲击指标与冲击成本的相关性,采用中性化处理和OLS线性回归模型对冲击成本进行预测,模型在开盘后半小时和全天成交两种模式下均表现稳定,预测均方误差分别为0.67%和0.89%,r方分别为0.31和0.37。通过应用预测冲击成本调整因子收益,发现技术面因子中的换手率、特质波动及非流动性因子受到较大负面影响,而部分因子如反转因子和基本面因子影响较小甚至有所增强,揭示冲击成本预测对因子选股能力的复杂作用机制。模型显示资金量过大时预测能力显著下降,反映出模型存在可预测的边界,为后续提升交易成本预测精度提供方向[page::0][page::5][page::6][page::9][page::12][page::13][page::14]
本报告基于国证2000指数,探讨传统风控模型限制下的指数增强策略收益下降问题,提出脱离风控模型构建小盘价值和小盘成长策略。研究发现小盘策略组合年化超额收益可达23%-26%,信息比高于传统框架。通过限制选股池、复合多风格组合及增加持股数等手段,可有效降低跟踪误差和风险。报告还展示了多种复合策略的业绩表现与行业偏离,为提升增强组合的风险收益提供参考与思路 [page::0][page::4][page::5][page::6][page::12][page::17][page::18]。
本报告深入研究了2024年初正式发布的中国版“漂亮50”——中证A50指数,系统对比了其与其他50系列指数的差异,重点分析了中证A50的选样机制、行业分布、风格特征及收益风险表现。中证A50以全A股为样本空间,兼顾大市值、高流动性、行业均衡和公司治理等,展现了优异的收益风险比、行业和个股分散度,并具备较强抗跌能力和较好的上行弹性。结合宏观经济回暖和估值处于历史低位的背景,报告认为中证A50是优良的长期资产配置工具及大小盘轮动的理想标的,且跟踪中证A50的ETF适合投资者长期配置以分享中国核心资产成长红利。[page::0][page::6][page::7][page::12][page::15][page::17]
本报告系统分析了主动权益基金的收益来源,区分风险因子(Beta)与Alpha因子,指出基金收益主要由风险因子贡献,纯Alpha能力体现基金经理独立价值。基于因子剥离方法,强调FOF择基应关注子基金的风格与行业配置稳定性及择时能力。通过2018年上半年A股盈利数据、中报回顾及行业趋势分析,市场盈利处于二次探底但不深,龙头效应突出,金融和消费行业表现估值与业绩匹配度较高,券商业务整体受压但底部估值存在弹性,软件行业云化粘性凸显带来转型契机,商业贸易行业增速下滑但优质龙头具备超额收益潜力。研究为主动权益基金FOF构建及精选提供实证支持 [page::0][page::1][page::2][pag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