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百科

开始聊聊交易之九:技术指标及应用

由polll创建,最终由polll 被浏览 43 用户

微信公众号:开始聊聊交易 kslljy654

我想,当很多人看完前面的东西,再看到这个标题之后,内心可能会有一个想法:此人放了这么多屁看来准备开始讲重点了。

如果您有这种想法,可能要失望了,因为我在不否定技术指标的实用性的前提下,也并不认为技术指标是实际分析的绝对核心。甚至我认为这篇文章的重要程度要低于这个系列文章的第五篇至第八篇,前面的这些东西若得不到理解和认同,我认为想单独使用好某个技术指标是异常困难的。

----------------------------------------------

技术指标及技术指标在技术分析构架中的层级

什么是技术指标,即使指标是指通过一定的数学、统计或其他方法对金融(证券)市场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的具体数值(通常将这些数值制成图表)。被处理的数据有:最高价、最低价、收盘价、成交量、成交额、持仓量等。同时,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处理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技术指标,因而技术指标的种类本身就是非常庞杂的。

所以,如果您要用技术指标,我希望您能够先明白个事情:技术指标是对数据处理的结果,而不是直观的数据。

那么,首先你要接受一个事实,在图表的体现形式上,技术指标往往不会比价格等直接数据更加直接。我看到包括知乎上的很多网上平台有人很鄙视裸K交易员,当然也有很多做了几个月就说自己只看裸K的交易员。我这里想说几句话:裸K配合成交量,拿的是市场的直接数据,着一些在技术分析的结构中处于比用技术指标更加基础的数据层级,用这些东西是没有错的,但用这些因为你接触的直接是这些数据,没有任何辅助功能的话,是否能够运用好一方面会取决于你对市场的领悟,另一方面取决于你市场上的经验。这一方面很多人会误解一方面觉得层次比较低,另一方面可能只是在利用一些小的技巧就认为自己掌握了这个层级的市场,关于这两点我都是不认同的。技术指标作为辅助工具,可以帮助人进行交易,甚至构建技术交易系统的策略部分,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技术指标是从基础数据中衍生出来的,其优势在于能够明确的辅助分析基础数据。所以,各自的功效搞清楚,这个争论是没有意义的,技术分析所具备的大功能心里清楚,就可以用。

其次,若要用技术指标,要在心里承认技术指标的滞后性。也有很多朋友在想尽一切方法叠加很多东西试图消除技术指标的滞后性,我认为是很徒劳的。我是学统计出身的,所以一碰到技术指标就习惯先看起算法。很多技术指标最基本的思想在于通过前一段时间的数据特征去演算或推测后期行情可能的走势。所以,技术指标体现的是基于前期一段时间的数据特征而推测出的向后的在其自身算法上的体现结果与和前期结果的演变过程,大多数技术指标体现的也是一个过程,这个上面,因为前期数据的引用长短本身就决定了处理结果的惰性,所以滞后性是在所难免的。但是一个技术指标拿到手之后,其数据的有效性是值得推敲的,比如,哪一个时间周期内的行情对后期行情的预测功能最强,哪一个参数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这个市场以提供更好的辅助分析?所以,个人认为技术指标的运用的核心并不是忙着去消除指标的滞后性,而是对于参数的设置。

最后,技术指标是肯定不能拿来就用的。浮躁的社会有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拿来主义。我认为这一点是交易的大忌。我见过很多交易员,刚开始交易的时候就开始不断尝试不同的技术指标,一圈试下来找不到一个完全有用的,最后告诉我一句技术分析是骗人的。首先他没有搞清楚技术分析的层级,这个后面再讲。其次,还是我前期多次强调的一个问题:如果你要尝试思考一个问题,首先你要先在问题本身停留下来,去思考问题的本质是什么,而不是一上来尝试解决问题去做无用功,很多问题的答案其实藏在问题的本质里面。比如技术分析,很多人直接上手来就是技术指标,那么这些技术指标的算法是什么,这个算法背后代表的意义是什么,每个参数的意义是什么,核心思想是什么,估计很多人不知道。那么不知道这些,你又如何知道这个指标的突出优势是什么,短板在哪里,对应你所观察的品种其适应的参数范围是多少。那么最后你告诉我你用它预测了行情并且做的很好的概率能有多少。

当然,这些东西摆在这里可能您能够看清楚,但是作为交易实战过程中,大多数人不都在如此重复这个行为吗?这也就是为什么“开始聊聊交易”在前4篇讲了一些交易具备的执行基础之后转过来要讲技术分析的原因。也是为什么这个系列文章在讲完5-8之后才讲技术分析指标的原因。因为5-8要告诉你技术分析在研究一些什么东西,以及站在直接数据的角度怎么研究、量化关系的实质,技术分析的本源,然后会说这个里面的一些重点难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刻的去理解技术指标的本质意义,也才能够知道我们用技术分析去干什么。我知道在5-8的发表过程中会受到很多的诟病,但是我还是决定这么做,因为这个系列的文章是给真正想做交易或者正在做交易的人看的,而不是给撮牙花的人看的。

技术指标的理解,的确需要对前面讲的东西有很深入的理解,因为技术分析的本质是这样的,先做本质研究,再做一些辅助分析类研究,能够将技术做得更加深入,仅此而已。

所以,在技术分析中需要怎么样一个分析层级会非常重要:

首先,技术分析研究的是市场的趋势,那么,对于当前分析品种的趋势特征需要有一个判断。看行情现在是正处在一个向上或者向下的趋势当中,还是处在上下趋势不明的整理阶段。如果在向上或者向下的趋势当中,先用基本手法尝试描述当前的趋势特征;如果处在整理的形态阶段,便先分析当前形态的意向。做了这些之后,再去引入技术分析指标去进行研判,往往会得到更加清晰的思路。这整个的流程,会在下一篇文章:技术分析总结里面进行详细介绍。

------------------------------------------

技术指标的细分和使用逻辑:

首先,技术指标除了上述的描述之外,是有分类的,市场上能够看到的教材,经常讲技术指标分为五类,趋势类指标、摆动类指标、成交量类指标、路径类指标、大盘类指标。一般来讲,我比较惯用的是三类,趋势类指标、摆动类指标、成交量类指标,这三类指标往往就能够解决问题。技术指标的分类我觉得还是很重要的,因为每一个大类的指标用法会比较相似,但是各有特点。但大类与大类之间的用法差异性还是非常大的,所以,搞清楚没一个大类里面标志性指标的用法,可以使某一个大类的用法触类旁通,但一定要注意分类之间的区别。

一般来讲,我所关注的三类指标我认为有以下的运用:趋势类指标指引向上或向下的趋势;摆动指标作为价格变化过猛的预警并观测背离可能形成的顶部或底部;成交量类指标作为价格指标的辅助,辅助研判以增加依据。

所以,定技术指标,我不建议定同质化非常严重的技术指标,因为同一类技术指标,除了非常异类的指标,你只要调整参数,指向的区别不会太大,用多了反而容易把分析搞得非常复杂,从而影响交易。而不同类别的指标运用,一定要分清主次,比如我是一个趋势交易者,那么,趋势类指标就一定是做策略的主心骨,而摆动类指标和成交量类指标就放在一个辅助的位置。当指标的运用发生冲突的时候,我首先会选择相信趋势类指标,然后从摆动类指标和成交量类指标当中找到能够协助的东西。因此,不同的指标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越简单越明确越好,防止互相混淆自我增加分析的难度;第二、主次分明,不要一会儿看着这个好久侧重这个,一会儿那个看着好就用那个,没有主心骨,就只会打乱仗。

----------------------

然后这几类指标,无论如何,如果要用,必须要提前单独准备好一些东西,那就是各自的使用规律和标准。一般我建议采用以下四步:

第一步,你选择的方法必须知道其算法是什么,通过算法去推演使用逻辑,搞清楚这个指标会在什么情况下有用,会在什么情况下失效。当然很多人可能并不重视这个也能够把指标用的很好,但我的概念里面将其作为使用一个指标的前提,因为后面还要配合资管计划,所以弄清楚一个指标的算法和用法会是我使用一个指标的前提,否则会有很多不可控的东西打乱资管计划并最终破坏风控。

第二步,确定指标的使用定义。因为我们用技术指标,无非也是看技术指标的一些形态,所以,我们必须在使用之前对这些东西也有个定义,比如交叉(金叉、死叉),回踩,突破,背离,特殊取值,盲点等,或者该指标特有的一些形态,并且对指标参数按照要做的市场品种进行适当性的调整,以保证参数能够符合市场特征。总体上,一方面让参数具备实用性,另一方面让指标具备对于交易的可操作性。

第三步,寻找平衡。很多指标的使用逻辑,都是可繁可简的,比如我曾经在香港看到过一本英文版的讲MACD的书籍,这本书籍对MACD的各种用法做了很详细的精分,写了1000多页,就可以繁琐到这个程度。但是,至于设置繁琐也好,设置简单也好,这是个人的选择,你可以繁琐,但如果繁琐到不再具备操作性了,再精确也就没有用了;你也可以简单,但简单到无法去描述这个市场的必要信息了,有再好的可操作性也是白搭。总之,要把握好这个度,能够充分描述市场信息和可操作性上的一个平衡。

第四步,梳理逻辑。这个逻辑不是指标各个图形表示或者算法里面代表的逻辑,这个逻辑你在使用之前就应该解决,这里说的,是梳理开仓平仓的逻辑。即从开仓到平仓,如何确保逻辑的一致性。我记得原来在回答某个问题的时候,曾经举过一个双均线系统的例子:双均线系统,如果我们用两条均线,一条长期均线和一条短期均线来看,一般来讲,两种方式的进场可能会被大多数人采用:第一种就是金叉死叉;第二种就是长期短期均线走顺的时候,价格回踩短期均线。那么,如果用金叉死叉开仓,对于这两条均线之于价格而言需要用什么逻辑出场?一种,形成金叉死叉的时候,长期均线可能与短期均线的斜率是向左的,短期均线斜率与做的方向一致,那么这个时候,按照做单的逻辑,是短期均线要带着长期均线走,逻辑就在于:第一、价格不能够站到长期均线的上面;第二、长期均线的斜率要向着开仓方向有利的方向运行。所以,做金叉死叉,考量更多的是长期均线。而如果是回踩短期均线进场,这个时候长期均线和短期均线斜率的方向是一致的,此时,均线系统长期均线只做大方向的参考,而出场逻辑就会成为:第一、无论如何价格不能够突破长期均线再出场;第二、价格在突破短期均线之后或者再宽泛一点,短期均线已经拐头和长期均线斜率向左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出场了。此时,长期均线多用作风控线的作用,而短期均线则多用作核心研判标准,因为价格在短期发生变化,这类回踩可以说已经不成立了。其实,许多指标都有两条一长一短的线,也很多人用到金叉死叉,但是很少有人具备上述的逻辑,而这些逻辑自始至终已经贯穿了整个交易流程,所以我认为是必须梳理清楚的。

--------------------

最后,每个指标都做完以下工作之后,解决的就是一个协同性问题。

首先,就是这个部分一开始说的,哪个指标是主心骨,哪个指标打辅助?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直接决定了当你陷入技术盲区的时候对策略的处理方式。

其次,几个指标用的时候,先要约定指标之间的协同性特征和指标与价格之间的协同性特征。也就是什么时候能够放到一起判断,什么时候是相冲突的,相冲突的时候怎么办。比如背离,共振这些在你用的技术指标里面有哪些基本特征。

最后,将前两步协同起来,形成一套研判标准,做成几种情况记录下来,而不是每次都要临场判断,尽量减少行情在走的过程当中的随机性,而建立行情过程当中的一些研判标准,或者刚开始交易的投资者,至少要去敢于琢磨这套标准,不要去想是对的是错的,开始琢磨了,随着研究的深入就会慢慢趋于合理性,停在这里,这个问题永远都是个问题。

-------------------------------

技术指标的一些使用心得和容易陷入的误区

⊙作为趋势型指标而言,移动平均线,最富灵活性,使用最广泛,因为它的构造方法简便,而且它的成绩易于定量地检验,所以它构成了绝大部分自动顺应趋势系统的运作基础。所以,有的时候与其用一些稀奇古怪的技术指标去做判断,可能还真不如回复到移动平均线上。

⊙滞后性可以被减缓,但不可被消除,这是技术指标本身的特征所决定的。被减缓可能更加贴合行情,但会让对行情的容忍度减少,所以,减缓滞后性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做的不是尽可能减少滞后性,而是在灵敏度和准确度上做一个权衡。

⊙对于技术指标参数的优化只有适合,没有最佳,因为市场是不确定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应该要习惯用一个能够表征但不是最佳的参数,以增加指标的包容度,因为最佳往往在未来只能持续较短的一段时间。是否适合,一方面取决于这个指标的特征所能够体现的基本判断能力是否存在,另一方面,在有了资管系统和风控系统之后,还要看和这两个系统结合起来后这个系统的赢利点是否依然明确。

⊙以前很多人问过我一个问题,在斐波拉契数列好像在移动平均线上的使用很好用。记住一点,移动平均线使用的观测周期不同,参数会很不相同,斐波拉契数列的核心运用其实并不在移动平均线的参数上,但是会在一定的周期很好用。对此,还是那句话,只有适合,没有最佳。用参数需要认同这一点,否者会给自己找很多麻烦。

⊙不要指望一个指标能够吃遍天下,技术分析是一整套东西,这也是我经常说要搞清楚你用的东西在整个技术分析结构的哪一个部分非常重要的道理。同理,不要指望一套技术参数能够吃遍天下,参数很多时候要随着行情进行调整。包括很多人会告诉你一套东西怎么怎么好,但你用了一段会发现不灵了,为什么,因为市场的很多特征会变化,这种变化会充满不确定性。

⊙摆动指标正常的用法用作和趋势分析的配合,而近年来对于摆动类指标有了一定的突破用法,就是对顶和底的左侧判断,以及研发作为震荡操作的动力指标。所以,摆动指标目前的用途会被扩充,对此个人认为谨慎使用,因为对心态的要求非常高。

⊙对于摆动指标,弄清楚指标的具体算法的意义要比趋势类指标重要很多,摆动指标若弄不清楚意义,大多不可能用好,这一点上的体现摆动指标要比趋势类指标明显很多。

⊙移动平均线之所以适用度高,是因为移动平均线也可以被当做摆动指标用。

⊙当用一个技术指标的时候,高的值和低的值固然重要,但不要忽略了中间轴或零轴,这往往是这个指标对于多空界定的分水岭,且能够形成较为强烈的支撑或者压力。尤其是对摆动指标,一定不要忽略这条线。

⊙关于背离,其实可以认知的更广泛一些,有价格与成交量的背离,有价格和指标的背离,也有指标和指标的背离。所有的背离中,量价背离是最基本的背离,指标与指标的背离是被人容易忽视的背离,指标与指标的背离结合成交量往往有着很奇妙的效果,而大多数人将这个当成指标之间的冲突来看。

⊙技术指标也可以和价格一样,做画线分析,形态分析,这一个功能很多人忽略了,忽略的根本是很多人对于技术分析的结构根本不太了解,其他讲的很多问题也源于此,这也是写这个系列文章中讲技术分析的原因。

\

标签

金融交易技术指标交易策略风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