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百科

国内量化私募会走向寡头垄断吗?

由polll创建,最终由polll 被浏览 13 用户

简短回答:不会。

其实2013年阳光私募开始,很多量化团队都是那个时候建立的。一开始,各家公司踌躇满志,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纷纷建立自己的量化团队。得益于2012-2014的小盘股大牛市,确实很多股票对冲产品跑出了比较好看的实盘曲线,比如一年15%-20%,最大回撤3%-5%,美其名曰”类固收“。

其实做量化的也挺尴尬的,那个时候量化策略这么牛逼,从业人员收入应该很高吧?答案很简单:没有。

那时候,很多公司领导心里认为,貌似搞策略也挺容易的,随便抓几个刚毕业的研究生甚至本科生也能搞出不错的曲线,一个月实习500块,岗前实习1500,就能搞出不错的策略,那时候还有优先劣后,给个优先8%,银行募集,然后找一帮土豪出劣后,一年收益50%左右,也大把人愿意干。有些大老板,自己管不了这么细,找秘书、亲戚啥的代办,再给这些秘书、亲戚0.3%的回扣......其实这些人也不是很在乎能不能赚钱,毕竟那是老板、老哥的钱,自己只要这0.3%的回扣......

所以那时候貌似量化研究员投资经理啥的搞出来的策略很牛逼,但如果不是负责募集资金的,而是负责投资的,其实也没赚什么钱......

这就是量化苦逼的地方——赚钱的时候,领导认为原来搞策略这么容易啊;亏钱的时候,领导认为怎么自己招的量化这么水......

当然,这几年,或者就是去年,很多量化私募的规模都大幅缩水,50亿跌到10亿以下,10亿跌到几千万,或者有些就干脆倒闭了......所以说,貌似不存在一个保持稳定很牛逼的量化私募,当然稳定赚钱的是有,但貌似是自营的,连私募牌照都没有......

而且,2017以来,很多国外做量化比较牛逼的都回国创业了,很多还是哈佛本科、斯坦福博士之类的,自然比以前那些回国的(比如我)牛逼得多......而且,前几年也有two sigma, tower research、高盛高层回国的,但那些一般都是“毅然回国”,你懂的......现在回国的基本都是衣锦还乡......

我观察了几十家量化私募,兴衰无常,如果要长远发展,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设立投资总监。比如说可以设立几十个、几百个并行的投资经理,他们赚了钱,有招人的需求,自己自然去招;比如缺个IT可以招,缺个销售可以招。但如果设立投资总监,那就尴尬了,这个人可能不是很牛,其他人来面试,发现投资总监咋这个水平,于是就不来了,这样就招不到厉害的人。即使这个投资总监很牛,但人会变老,知识结构也会老化,江山代有人才出,人们都不愿意被一个能力不如自己的人管着。但如果是平行并列的投资经理模式,则没有这个问题,管理层级越少越好。

很多公司增加管理层级,恰恰是领导无能的体现。比如自己水平不行,又怕下面的人知道自己水平不行,就找几个自己的朋友在中间隔着,这样下面的人只跟中间的人沟通,即使觉得中间的人水平不行,但还是会幻想上面的人很牛逼,只是中间的人不行,但以我多年多家公司的经验,一个水平很差的中层往往意味着上面还有一个水平更差的领导。

所以说,鉴于国内量化私募目前高层领导能力有限,中层领导军心不稳,目前能看到的大型量化私募规模都存在大概率不断缩小的可能,而海外新型力量不断回国开创新的私募,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这些人父母还挺有钱,对国内保守落后的量化私募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至少在几年之内,量化寡头还不会出现。

这对量化从业者是个好消息,毕竟公司越多,职位越多。如果像通信那样,只有华为、中兴,某人从华为跳到中兴,就无处可跳,只能跳楼了......

标签

量化私募最大回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