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百科

[深度学习之美10】Hello World,感知机

由ypyu创建,最终由ypyu 被浏览 5 用户

背景

感知机(Perceptrons),受启发于生物神经元,它是一切神经网络学习的起点。很多有关神经网络学习(包括深度学习)的教程,在提及感知机时,都知道绕不过,但也仅仅一带而过。学过编程的读者都知道,不论是哪门语言,那个神一般存在的开端程序——“Hello World”,对初学者有多么重要。可以说,它就是很多从事计算机行业的人“光荣与梦想”开始的地方。

而感知机学习,就是神经网络学习的“Hello World”,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罗森布拉特其人

虽然前面章节讲到的M-P神经元模型,是感知机中的重要元素,但需要说明的是,“感知机”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是皮茨等人发表论文15年之后,即在1958年,由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弗兰克•罗森布拉特(Frank Rosenblatt)提出来的。

这位罗森布拉特,说来也是一位奇人,不仅聪慧过人,爱好亦颇为广泛。除了平时酷爱钻研大脑的学习迁移机理之外,他还“折腾”天文学。据说罗森布拉特的一天通常是这样度过的:白天在实验室解剖解剖蝙蝠,研究一番动物大脑的学习机制,夜晚则在自家的后山上,搭建一所简易天文台,仰望星空,试图和外太空的生命对话。

1949年,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1904—1985)出版的《行为的组织》中,提出了神经心理学理论。赫布假说深化了或者说细化了M-P神经元模型。他认为,神经网络的学习过程,最终是发生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部位。突触的连接强度,会随着突触前后神经元的活动而变化,变化的幅度与两个神经元之间的活性和成正比。

赫布的假说进一步启发了罗森布拉特。1958年,罗森布拉特发明了感知机,在工程上,模拟实现了赫布假说。利用自己设计的感知机,罗森布拉特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令人“惊艳”的实验(参见图7-1),实验的训练数据是50组图片,每组两幅,由一张标识向左和一张标识向右的图片组成。


图7-1 罗森布拉特(右)和合作伙伴调试感知机

每一次练习都是以左面的输入神经元为开端,先给每个输入神经元都赋上随机的权重,然后计算它们的加权输入之和。如果加权和为负数,则预测结果为0,否则,预测结果为1(这里的0或1,对应于图片的“左”或“右”,在本质上,感知机实现的就是一个二分类)。如果预测是正确的,则无须修正权重;如果预测有误,则用学习率(Learning Rate)乘以差错(期望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值),来对应地调整权重,如图7-2所示。


图7-2 罗森布拉特提出的感知机模型

学着,学着,这部感知机就能“感知”出最佳的连接权值。然后,对于一个全新的图片,在没有任何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它能“独立”判定出图片标识为左还是为右。这个过程,不就与小孩子的学习差不多吗?儿童成长的第一阶段(从出生到2岁,相当于婴儿期)就是感知阶段。此阶段的儿童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探索周围的世界,逐渐形成物体永存性观念,慢慢就有了自己对事物的独立判断。

来自纽约时报的吹捧

在发明感知机之后,时年30岁的罗森布拉特,意气风发,迫不及待地召开新闻发布会,畅谈自己研究成果的美好未来,吸引了众多媒体的极大关注。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纽约时报记者对科技非常敏感,也被罗森布拉特发明的感知机模型所折服。1958年7月8日,《纽约时报》在头版报道了罗森布拉特的研究成果,报道的题目为“New Navy Device Learns By Doing(海军新设备能够做中学)”。

如果读者不了解当时的研究背景,在看到这个题目时,可能会一头雾水:为什么是海军设备呢?这篇文章的报道背景是:罗森布拉特等人从事的研究,受到了美国海军经费的支持,把研究成果(感知机)报道为“海军设备”,当然不为过[1]。

《纽约时报》记者对感知机的先进性赞不绝口,报道说,

“这是一个能够行走、拥有视觉、能够写作、能自我复制,且有自我意识的电子计算机的雏形”。

要知道,文章刊发时,距离标志着人工智能学科诞生的达特茅斯(Dartmouth)会议(1956年夏季)的召开,仅仅过去两年。纽约时报对人工智能的憧憬,放到六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毫不过时。文章当时还非常乐观地估计,

“再花上10万美元,一年以后,上述构想就能实现可期。那时,感知机将能够识别出人,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而且还能把人们演讲的内容即时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或记录下来。”

可能是嫌《纽约时报》的报道不够深入,在那篇头版文章发表几天后,1958年7月13日,罗森布拉特亲自上阵,撰文于《纽约时报》,文章的题目是“Electronic 'Brain' Teaches Itself(能自学的电脑)”。 当下,我们常爱用“电脑”称呼“计算机”,如果追溯起来,或许这个词最早就是罗森布拉特杜撰出来的。

图7-3 能自学的‘电脑’

在那篇亲笔题写的文章里,罗森布拉特正式把自己设计的算法,取名为“感知机”。同时,他不忘“吹捧”自己研究成果的历史地位:

不依赖于人类的训练和控制,感知机有望成为能感知、会识别、可确认周边环境的第一个非生命机理。

六十年过去了,有个叫凯文•凯利(Kevin Kelly)的科技预言家,写了一本很有影响力的书,叫《必然》[2]。在书中,凯文•凯利说,

未来科技将有12大进化趋势,其中第2大趋势就是“知化(Cognifying)”。

那什么是“知化”呢?所谓的“知化”,就是让一个事物具备认知能力。

凯文•凯利认为,人工智能的本质就是“知化”,即硬件问题软件化。现在,细想一下,罗森布拉特提出的感知机的构想,大概就是一种“知化”的体现,在当时的确是属于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因为他的畅想放在六十年后的今天,仍不过时。


\

标签

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