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海外主动ETF详解,对指数增强ETF的启示

由crisvalentine创建,最终由crisvalentine 被浏览 31 用户

报告摘要

本文内容节选自已发布证券研究报告:《海外主动ETF详解,对指数增强ETF的启示》(发布时间:20191102)

主要观点

本文深入探讨了正在申报的新公募产品——指数增强ETF。目前5家基金公司上报了10只产品,追踪指数涉及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等6个常用宽基指数,产品布局方向和现有指数增强基金相似。

从美国市场来看,主动ETF中73.6%的规模都集中在固收ETF,主动权益ETF规模只占到15.4%;规模较大的主动权益ETF多为主题/行业基金,如跟踪能源、科技,跟踪宽基的比较少,投资理念更偏主动;Vanguard发行的主动单/多因子ETF规模都不大,业绩也不如相似的被动管理因子ETF。中美主动ETF的道路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小的差异。

从国内相似产品看,**指数增强ETF兼具指数增强基金和ETF两者的特点,是一种策略不透明,但持仓透明的新产品。**产品以ETF形式运作,仓位可以突破95%限制,年化跟踪误差可能不超过3%,年化单边换手率可能控制在1-2倍左右,年化超额收益预计在5%左右。对比现有的指数增强基金,产品每日披露持仓,透明性更高,超额收益的波动性会下降,因子主动暴露程度会降低,产品换手率控制更加严格。

目前在沪深300和中证500等常用的宽基指数上,大量基金公司已发行或者正在申报相关ETF,产品同质程度非常高。即使在Smart Beta方向,各家产品也集中在红利、低波、价值等相似的增强策略上。指数增强ETF由于采取主动管理,产品差异程度大幅提升,为基金公司从目前ET白热化的竞争中突围,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风险提示

本报告基于公开信息进行整理,美国基金发展情况和中国可能不同,海外经验仅供参考;国内指数增强ETF尚未发行,具体时间待定、产品运作方式待定,本文数据仅供参考。

指数增强ETF的讨论

目前招商、南方、景顺、华泰柏瑞、国泰5家基金公司上报了各自的指数增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以下简称指数增强ETF),追踪的指数有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800、中证1000以及创业板指,基本覆盖常用的宽基指数。

我们在报告《基金反编译:绩优指数增强基金的绝技》中分析了目前狭义公募指数增强基金的市场格局,规模合计899亿左右。根据2019基金三季报,上证50增强有183亿,沪深300增强有352亿,中证500增强164亿,其他指数增强产品200亿,新申报的指数增强ETF产品布局方向和现有的指数增强基金相似。

指数增强ETF国内尚没有先例,产品属于首次在国内亮相。本文想从两个方面对指数增强ETF进行探讨,一是海外经验的借鉴,指数增强ETF属于主动ETF中的一个品种,主动ETF在美国已经有多年的公募实盘运营历史,本文想通过研究美国主动ETF的特点,对国内指数增强ETF的运作提供启发和借鉴。二是国内相似产品的外推,顾名思义,指数增强ETF兼具指数增强基金和ETF被动指数产品的特点,未来指数增强ETF怎么做?可以综合现有Smart Beta产品和指数增强产品的情况,进行一定的推演。

图片{w:100}

图表2概述了我国目前一万亿的公募指数/量化方向产品线,包括8947亿指数产品和1662亿量化产品。按产品的主动性和差异程度,大致可以分为指数ETF、Smart Beta ETF、普通指数/LOF/分级、指数增强、主动量化(多头)和量化对冲产品,本次待发行的指数增强ETF位于Smart Beta和指数增强之间,是一种主动管理型ETF产品。这类产品国内尚属首次发行,金融产品创新丰富了基金公司的产品线,也为市场带来更多的投资选择。

从策略透明度和持仓透明度来看,采取ETF形式运作的Smart Beta ETF策略透明,持仓也透明,每日披露PCF清单;而指数增强基金属于策略不透明,持仓也不透明的产品,只有最大跟踪误差限制和成分股最低持股比例限制,策略的灵活程度很高。指数增强ETF预计将位于两者之间,是一种策略不透明,但是持仓透明的新型产品。

图片{w:100}

随着主动管理程度的提升,产品之间的差异度也随之提升。目前在沪深300和中证500等常用的宽基指数上,大量基金公司已发行或者正在申报相关ETF,产品同质程度非常高。即使在Smart Beta方向,各家产品也集中在红利、低波、价值等相似的增强策略上。对于指数增强ETF而言,产品由于采取主动性管理,差异化程度大幅提升,同时产品又具备ETF的特性,可在二级市场流通,指数增强ETF为基金公司从目前ETF白热化的竞争中突围,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图片{w:100}

美国主动ETF的现状

海外的主动ETF是对股票组合进行主动管理,但采用交易所交易模式运作的创新型ETF产品,本质上是一种策略不透明但持仓透明的产品。

普通ETF采用完全被动管理,追踪特定指数,完全复制指数成分股作为持仓(少量基金采取抽样复制的方法),基金的实际年化跟踪误差基本控制在0.5%左右。

而主动ETF是主动管理的,策略不透明,基金经理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自由地进行配置。相比普通ETF,主动ETF希望通过主动管理的持仓策略获得Alpha收益,相比主动基金,主动ETF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成本较低并且持仓透明,在海外还具有额外的税收优势。

图片{w:100}

和普通ETF一样,一般的主动ETF需要每日披露持仓,这可能会导致“抢跑交易”等问题,使管理人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劣势,因此美国的基金公司一直在推动持仓不透明的主动ETF(non-transparent active ETF)解决方案。今年5月美国Precidian的(持仓)不透明主动ETF获SEC批准,预计后续相关产品会陆续推出,这标志着金融产品创新又向前迈出了一步。为了进一步理解主动ETF这个概念,我们列举了以下五款代表性主动/被动ETF产品,和国内指数增强ETF比较相似的是Vanguard系列主动多因子ETF:

1、普通指数ETF属于完全被动管理,一般跟踪宽基、行业等常用指数,代表基金是SPDR跟踪标普500的SPY,规模大、成本低、产品逻辑清晰、市场认可度高,完全被动追踪指数。

2、持仓透明的主动ETF的一个代表是ARK系列科技主动ETF,如ARKK,系列ETF包括互联网、生物科技、金融科技等主题基金,操作理念上更偏主观主动。

3、持仓透明的主动ETF的第二个代表是Vanguard系列主动因子ETF,系列ETF包括低波、质量、价值、动量、流动性、多因子等,操作理念上更偏量化。

4、持仓不透明的主动ETF的第一个代表是Eaton Vance的ETMF,产品介于ETF和共同基金之间,价格等于收盘单位净值+交易时间上报的折溢价,产品于2016年上市,但至今规模仍较小。

5、持仓不透明的主动ETF的第二个代表是Precidian的新结构ActiveShares,产品于今年5月获SEC审批通过,相比ETMF产品结构更像现有的ETF。比较现有ETF而言,基金持仓只对特定AP公布,会在保密账户下完成申赎,需要每秒公布VIIV。

图片{w:100}

Eaton Vance的ETMF采取独特的NextShares结构,早在2014年获得批准,2016年相关产品已经上市,但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ETF结构,更像是国内现有的LOF产品。新获批的Precdian的ActiveShares结构和目前ETF差异不大,是真正意义上的持仓不透明主动ETF结构。

在ActiveShares模式下,基金公司不需要每日向市场公布持仓,IOPV披露模式改为VIIV(Verified Intra-day Indicative Value),由原来的每15秒公布一次变为每秒公布一次;ETF申购与赎回操作通过AP代表(1~2个特定授权券商)进行,只有AP代表可以获得基金的每日持仓情况,在其保密账户下为客户/其他AP完成申购、赎回。在交易底层资产时,AP代表可以使用多种方法,例如多次交易、多市场交易等,避免暴露PCF清单。

这种持仓不透明主动ETF结构目前在国内无法直接复制,因为国内ETF市场没有AP这个角色,ETF在一级市场申赎和赎回不需要发行人授权,因此也无法产生AP代表。

图片{w:100}

美国目前3.7万亿美元的ETF中,权益类ETF规模达到3.03万亿。按照Fidelity的定义,根据策略的主动性,可将ETF分为被动管理(Passively Managed)、增强策略(Enhanced Strategy)和主动管理(Actively Managed)。其中增强策略类似Smart Beta,在指数的编制方法上融入特定的量化策略进行改进,本质上仍是被动管理。从规模来看,被动管理型ETF规模为21883亿美元,占权益ETF规模的72.2%,增强策略ETF为8321亿美元,占权益ETF规模的27.4%,主动管理型ETF为111亿美元,占权益ETF规模的0.4%。从ETF数目来看,被动管理型ETF数目为707只,占总ETF数目的49.5%,增强策略ETF为618只,占总数目的43.3%,主动管理型ETF为102只,占比7.2%。从权益基金的平均管理规模看,被动、增强和主动分别为31亿美元、13.5亿美元和1.1亿美元;从分类规模最大的产品来看,被动、增强和主动分别为2739亿美元(SPY)、497亿美元(VTV)和26亿美元(EMLP)。 图片{w:100}对比之下,主动权益ETF在美国的市占率比较小,产品规模不大。采取主动管理的固收ETF占比更高一些。在主动ETF中,主动固收ETF占比73.60%,权益类主动ETF占比仅15.40%,混合类占比7.79%。从全部的主动ETF的管理人来看,头部管理人占据市场绝大多数份额。PIMCO、First Trust、BlackRock、J.P.Morgan、Invesco五家公司占据市场75%的份额,这是由于主动固收ETF市场中,大基金公司仍占据主要份额,例如耳熟能详的PIMCO、BlackRock、J.P.Morgan等。 图片{w:100}

主动权益ETF市场是一个比较细分的小众市场,不同于主动固收ETF的市场仍被大公司垄断,主动权益ETF市场的发行人管理规模普遍不大,深耕细分市场。ARK等公司的主要规模都集中在主动权益ETF上,在其他类型的产品上布局较少,可以说主动权益ETF市场和传统的被动/增强权益ETF市场有比较大的区别。

分产品看,EMLP、ARKK和GDVD三款产品分别占据主动权益ETF24%、14%和7%的市场规模,市场集中度比较高。

图片{w:100}

美国主动权益ETF中规模最大的六只ETF跟踪的指数主要为行业/主题指数,集中在能源、科技、另类策略等方向上,在规模靠前的产品中没有跟踪宽基指数的主动ETF,在这一点上和A股的产品发展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和美国另两类“完全被动”和“增强策略”ETF的发展思路也是不同的。

其中规模最大的主动ETF是第一信托北美能源基础设施基金(EMLP),发行时间是2013/08/06,规模26亿美元,费率0.95%,重点持有能源和公用事业两个行业的股票。规模第二大的是ARK创新基金(ARKK),发行时间是2016/07/10,规模16亿美元,费率0.75%,重点持有信息技术、医药、可选消费等行业的股票。相关基金产品的详情,我们会在第三章展开分析。

总的而言,主动权益ETF这类产品在美国的发展并不非常顺利,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笔者认为,我国主动ETF未来的发展道路可能与美国和而不同,美国的主动ETF更接近主动主观权益基金,主要发行人并非传统指数ETF里的龙头公司;A股即将发行的指数增强ETF更类似国内现有的量化指数增强基金,下文将详细分析两者的异同。

图片{w:100}

案例说明

本章我们列举三个公司的主动权益ETF产品线,试图探索这类产品在美国的发展现状以及背后的成因,三家公司分别是ARK、First Trust和Vanguard。前两家公司是市场主动权益ETF市场最大的两个玩家,产品比较偏主动;最后的Vanguard是被动指数ETF里最大的发行人之一,在主动权益ETF方面发行了主动单/多因子ETF,更类似国内的指数增强ETF。

图片{w:100}

3.1 ARK主动权益ETF

第一个案例是ARK的产品线,ARK公司发行了5只主动权益ETF和2只被动权益ETF,均集中在科技主题方面,平均基金管理费率在0.7%,合计管理规模26.25亿美元。

图片{w:100}

7只基金中规模最大的是ARKK,成立于2014年,跟踪的主题是科技创新,目前规模16亿美元,费率0.75%,年化单边换手倍数0.89,机构投资者占比35.6%,是这几只基金中业绩最好的基金。其余主动权益ETF分别跟踪基金革命、互联网、工业创新和金融科技等主题。

图片{w:100}

从产品业绩来看,ARKK和ARKW表现抢眼,2016年至今的累计涨幅超过了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和标普500信息技术行业指数,PRNT表现略有落后。

图片{w:100}

和普通ETF一样,主动权益ETF中的ARKK需要每日披露持仓。我们以2019/10/23为例,整理了ARKK的日度持仓数据如下所示,基金公司一般会在公司官网披露基金每日持仓资产名称和资产权重,可以视作简化版本的PCF清单。

图片{w:100}

3.2 First Trust主动权益ETF

First Trust公司管理规模比ARK大,共发行了141只ETF,平均管理费率0.73%,各个类型的ETF都有布局。

在所有产品中,主动策略、增强策略和被动管理策略的ETF分别为150.1亿美元、337.0亿美元和176.9亿美元。

主动权益ETF占比不高,只占公司ETF产品总管理规模的5.6%。公司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权益Smart Beta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密集发行了75只合计329.3亿美元的ETF。

图片{w:100}

First Trust的13只主动权益ETF涵盖了各种主题,从行业、低波动、低碳到全球指数,但没有跟踪美国宽基指数的主动权益ETF。EMLP的年化单边换手倍数在0.35,但有些多空产品和运用衍生品的产品换手率稍高,最高接近2.5倍单边年换手倍数。

图片{w:100}

从2015年至今5年的历史业绩来看,EMLP跑赢了类似主题的被动管理型基金AMLP,和标普500能源指数基本跑平。但受制于能源行业表现表现乏力,基金仍跑输标普500公用事业指数和标普500指数。

图片{w:100}

3.3 Vanguard主动权益ETF

Vanguard是美国最大的ETF发行人之一,根据etfdb统计,公司旗下80款ETF,基金平均费率仅0.11%。

Fidelity统计口径略有差异,主要是没有计入资产支持证券ETF(VMBS),通胀保护ETF(VTIPS)等另类ETF品种。Fidelity口径下Vanguard ETF管理规模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产品共计71只,主要规模集中在被动权益ETF方向。

相比较First Trust而言,Vanguard布局产品少而精,平均单个产品的管理规模大,管理效率高。Vanguard在被动管理ETF方向,布局了权益、固收和地产,而在增强策略和主动策略方向,只布局了权益产品。主动权益ETF共计6只,目前规模2.9亿美元,只占到了所有ETF产品规模的0.03%。

图片{w:100}

Vanguard旗下6款主动权益ETF均发行于2018/02/15, VFMF为多因子产品,其余五款为主动单因子产品,分别采用低波、价值、流动性、动量和质量因子进行选股。产品延续了Vanguard低管理费的理念,VFMF年化管理费为0.18%,其余5只均为0.13%。基金持股数量较上述两个案例更多,一般在200~800左右,操作思路上比较偏量化而非主观权益,年化单边换手倍数一般在50%左右,不超过100%。

图片{w:100}

将六支Vanguard主动因子ETF和规模最大的两只同主题被动管理因子ETF进行比较。例如主动多因子VFMF和跟踪全市场指数的SPY(SPDR S&P 500 ETF)、VTI(Vanguard Total Stock Market ETF)作比较,也和被动多因子ETF GSLC(Goldman Sachs ActiveBeta U.S. Large Cap Equity ETF)和GEM(Goldman Sachs ActiveBeta Emerging Markets Equity ETF)作比较。

VFMV和低波ETF USMV(iShares Edge MSCI Min Vol USA ETF)、SPLV(Invesco S&P 500® Low Volatility ETF)作比较;VFVA和价值ETF VTV(Vanguard Value ETF)、IWD(iShares Russell 1000 Value ETF)作比较;VFMO和动量ETF MTUM(iShares Edge MSCI USA Momentum Factor ETF)、PDP(Invesco DWA Momentum ETF);VFQY和质量ETF QDF(FlexShares Quality Dividend Index Fund)、IQLT(iShares Edge MSCI Intl Quality Factor ETF)作比较;VFLQ没有特别合适的对比基金暂时不放。

对比结果表明除了主动质量ETF VFQY小幅跑赢了对比基金外,其他主动ETF均跑输相似因子被动ETF。事实上,Vanguard旗下主动因子ETF并没有取得突出的业绩回报,这可能是基金规模没有扩大的原因之一,美国股市的低频Alpha几乎消失。

图片{w:100}

图片{w:100}

图片{w:100}

4、对指数增强ETF的思考

综上所述,海外主动权益ETF的发展与国内即将发行的指数增强ETF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所差异。

从投资理念看,国外规模靠前的主动权益ETF做法更偏主动,Vanguard发行的主动因子ETF规模还没做大。而据了解,本次国内即将发行的指数增强ETF普遍由国内顶尖的指数量化团队管理,会采用比较偏量化的方式运作。

从主动ETF的资产类型来看,海外仍以固收为主,占到了73.6%的市场规模,而权益主动ETF的总规模偏小。本次国内首先尝试发行主动权益ETF,而并非固收类ETF(目前国内正在运作的货币ETF也可以算广义上的主动固收ETF,但只支持现金申赎,定义有所不同)。

从基金主题来看,国内即将发行的指数增强ETF均选取市场常用的宽基指数作为基准,而海外规模较大的基金多为主题、行业、另类策略基金,如能源、科技等热门板块基金较多,跟踪宽基的比较少。

笔者认为,中美主动ETF发展的差异一是由于制度不同,二是由于市场环境差异。国内低频多因子上,仍存在不少的Alpha,从公募指数增强产品来看,普遍都能跑赢指数,有些年份超额收益可以超过15%。而美国由于市场有效性高,低频Alpha获取难度大,宽基指数方面被动管理的ETF可能是最佳选择。

图片{w:100}

指数增强ETF的业绩水平可能如何?这可以参考目前的指数增强基金,我们统计了部分指数增强和部分主动量化基金近年来的业绩,基金选取标准为2017年至今对沪深300和中证500跟踪误差比较小的主动管理基金。

从产品的收益特征来看,指数增强ETF的跟踪误差可能会比图表34中的指数增强产品更低,预计控制在3%以内,超额收益的波动性更低,超额收益的均值可能在5%左右。从产品的策略使用上看,因子主动暴露程度下降,产品换手率控制会更加严格。

图片{w:100}

此外,指数增强基金面临的一个限制是股票仓位不能超过95%,图表35计算了部分指数增强基金实际历史权益仓位(股票+期货),基本都在85%-95%左右。最高股票仓位限制可能会制约策略的收益,在指数大涨的行情下拖累基金净值,导致基金不能跟上股票指数的涨幅。而采取ETF运作模式的指数增强ETF可以突破这个限制,进一步提高基金的收益。

图片{w:100}

我们做一个简单假设,以富国沪深300增强(100038.OF)为例,假设将基金的仓位由95%提升至100%,观察指数增强策略的Alpha会有多少提升,如图表36所示。策略结果表明,在指数上涨的年份如2012、2014、2015、2017、2019基金收益更高,2014年的超额收益率由3.73%提升到7.23%,长期累计收益率也得到了提高。

图片{w:100}

根据基金年报和半年披露的区间买入成交额和卖出成交额,我们可以推算指数增强基金的策略换手率。由于不知道基金的申购份额、赎回份额是如何在时间序列上分布的,没法精确剔除基金申赎导致的被动成交额,因此以下推算的换手率数据仅供参考,我们采用的公式是:

区间换手率=min(买入成交额,卖出成交额)/平均规模

图表37和38展示的是指数增强产品单边年化换手倍数,据测算大多数300增强的单边年换手率在2-3倍左右,500增强的单边年换手率在5-6倍左右。图表39展示的是Smart Beta产品单边年化换手倍数,一般在0.1~0.6左右,很少超过1倍。

指数增强ETF的换手率预计位于两者之间,年化单边换手率可能控制在1-2倍左右。

图片{w:100}

图片{w:100}

综上,指数增强ETF兼具指数增强基金和ETF两者的特点,是一种策略不透明,但持仓透明的新型基金产品。产品可在二级市场流通,年化跟踪误差可能不超过3%,年化单边换手率可能控制在1-2倍左右,年化超额收益预计在5%左右。比较现有的指数增强基金,产品每日披露持仓,透明性更高,超额收益的波动性会下降,因子主动暴露程度会降低,产品换手率控制更加严格。

目前在沪深300和中证500两个最常用的宽基指数上,大量基金公司已发行或者正在申报相关ETF,产品同质程度非常高。即使在Smart Beta方向,各家产品也集中在红利、低波、价值等相似的增强策略上。指数增强ETF由于采取主动管理,产品差异程度大幅提升,为基金公司从目前ETF白热化的竞争中突围,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风险提示

本报告基于公开信息进行整理,美国基金发展情况和中国可能不同,海外经验仅供参考;国内指数增强ETF尚未发行,具体时间待定、产品运作方式待定,本文数据仅供参考。

取自【华安金工】

标签

投资策略市场趋势投资组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