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业绩归因分析
由small_q创建,最终由small_q 被浏览 102 用户
摘要
当我们构建并回测了一个策略后,就需要对策略的历史业绩表现进行评价,这一过程也称为业绩归因。本文主要向大家介绍业绩归因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和实现方法。
通常,策略业绩归因分为两大组成部分:收益归因和风险归因。从盈亏同源的角度而言,能够产生收益的因子一旦广为人知可能随时就会变为一个无利可图甚至波动剧烈的风险来源,因此收益与风险相生相伴。
正文
业绩归因重要性
通过业绩归因,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组合的收益与风险来源,进而知道这种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是否能够持续,也能够明白组合发生剧烈波动的原因,从而改进策略或进行策略比较。此外,业绩归因也能够辅助我们对投资过程进行监控。
业绩归因的常见方法
归因模型
常见归因模型有三类,包括风格分析、收益分解和多因子分析。
- 风格分析根据组合收益率通过回归的方式确定投资风格,需要组合及基准的收益率数据。
- 收益分解相对基准进行收益分解,将组合的收益分解到配置(自上而下)和选股(自下而上)的维度,需要组合与基准的收益及权重数据
- 多因子分析通过多因子模型,将组合业绩归因到因子上,如估值因子,成长因子等。这种模型需要具体的组合权重、个股因子暴露等数据,从而确定组合的因子暴露。
风格分析、收益分解分析的结果比多因子分析更容易解释,而收益分解比风格分析、多因子分析在业界的应用更加广泛。
在可获取到组合持仓数据时,收益分解和多因子分析能够提供更加丰富并且精确的结论。常见的收益分解方法是 Brinson 模型,本文主要介绍使用Brinson模型及多因子分析模型对组合进行业绩归因。
Brinson模型
在 Brinson 模型中,组合相对于基准的超额收益就是主动管理的收益,超额收益的来源有三部分:
- 配置:相对于基准而言超配或者低配资产类别(或板块)带来的超额收益。
- 选股:在资产类别(或板块)内部,超配或者低配个股带来的超额收益。
- 交互作用:超配有正向选股能力的资产类别(或板块)、低配负向选股能力的资产类别(或板块) 。
可以看到,Brinson 模型将组合的超额收益分解为三个层面,收益分解的过程反应了投资决策的流程,即首先选择基准,然后对板块的超配或者低配进行决策,最后在板块内选股。
Brinson 模型存在局限性:
- 首先,需要对个股进行严格的板块划分。对于行业分类来说,对个股的分类很少会存在问题,而在风格分类下,对个股风格的划分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在区分大盘股小盘股时,大小盘的区分标准很难确定,而常用的分位数分组方法存在很大的随机性,两个市值差别很小的股票可能会分属于不同的板块。
- 其次,当根据风格和行业进行选股时,为了使用 Brinson模型进行归因分析,就需要将股票按照风格及行业分组,此时需要分组的数量为风格数量×行业数量,组数的增加使得归因分析的复杂性急剧上升,并且使其结论难以理解。
多因子分析模型
基于多因子模型的业绩归因的优势:
- 多因子模型能够较好地解决多维度的归因问题,如风格与行业
- Brinson 模型中的选股效应也可以通过各种风格因子来解释多因子模型将股票收益率分解为可以由共同因子解释的部分以及特质部分,即 而组合收益可以表示为:
当使用该模型进行归因分析时,组合因子暴露在期初已知,因子收益在期末估计得到,就是该期因子对组合的收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