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Quant 2026年度私享会

可转债三低策略:稳健投资的安全边际之道

由iquant创建,最终由iquant 被浏览 9 用户

开篇:三低策略的市场锚点——为什么“低价格、低溢价、低余额”能破局?

2021年至2025年,可转债市场经历了“扩容-震荡-分化”的完整周期:中证转债指数从400点涨至580点,但散户投资者却普遍陷入“选不准、拿不住、赚不多”的困境——2022年熊市中,有投资者持有价格125元、溢价率45%的某消费转债,正股仅跌15%,转债却因“高价格无债底+高溢价无缓冲”暴跌22%;2023年震荡市,有人持仓余额50亿元的某银行转债,正股涨20%,转债仅跟涨6%,错失14个百分点弹性;2024年局部牛市,某投资者买入余额1.2亿元的低溢价转债,却因单只持仓过重,正股突发利空导致单日亏损8%。

这些困境的根源,恰是偏离了“三低”的核心逻辑——即低价格(100元附近,债底保护)、低溢价率(跟涨弹性)、低余额(3亿以下,炒作潜力)”,本质是在“风险控制”与“收益弹性”间找平衡。而本文解析的策略代码,正是通过量化因子将“三低”落地:以“转股溢价率+收盘价”锚定“低溢价、低价格”,以“债券余额排名”筛选“低余额”,再通过15只分散持仓、5天纪律调仓,在2021年2月1日至2025年10月21日回测期内,50万元本金实现年化16.8%收益,最大回撤7.2%,显著跑赢中证转债指数(同期年化9.3%,最大回撤13.5%),成为三低策略从“理论”到“实操”的典型样本。

一、先厘清:“三低”核心——每个“低”都对应明确的风险收益逻辑

“三低”标准,这是策略盈利的底层逻辑,每个“低”都不是绝对数值的“低”,而是“风险收益比最优”的相对概念:

1. 低价格:100元面值附近的“债底安全垫”

低价格的核心是“债底保护”——可转债本质是“带转股权的债券”,面值100元是发行人赎回的底线(除非违约),价格越靠近100元,下跌空间越有限。例如2022年某转债价格102元(到期收益率1.5%),即便正股跌20%,转债因债底支撑仅跌8%;而同期价格125元的转债(到期收益率-2.3%),正股跌20%时,转债暴跌22%,且无债底缓冲。

需注意:“低价格”并非越低越好,若价格低于95元,需警惕正股违约风险(如2023年某地产转债价格92元,最终因正股违约跌至35元),我们的策略中通过“收盘价纳入评分”,隐性规避超低价违约风险。

2. 低溢价率:跟涨正股的“弹性钥匙”

转股溢价率=(转债价格÷转股价值)-1,低溢价率意味着转债价格与正股价值“贴得近”——正股涨时,转债能同步享受涨幅(溢价率压缩少);正股跌时,溢价率的“缓冲损耗”小。例如2024年某转债溢价率6%,正股涨15%,转债同步涨14.2%(溢价率仅升至8%);同期溢价率55%的转债,正股涨15%,转债仅涨3%(溢价率降至40%),弹性差距达11.2个百分点。

3. 低余额:转债上涨的“活性催化剂”

低余额(通常指剩余发行规模3亿以下)的核心是“资金炒作潜力”——规模越小,筹码越集中,少量资金即可推动价格波动,流动性波动虽大,但上涨弹性更高。例如2023年某转债余额2.8亿元,日均成交量800万元,正股涨20%时,转债因资金炒作额外涨5%,最终涨幅达25%;同期余额50亿元的转债,日均成交量5000万元,正股涨20%,转债仅涨6%,无额外炒作收益。

需警惕:低余额伴随流动性风险(如2022年某转债余额1.2亿元,熊市日均成交量仅50万元,投资者100万元持仓需分3天平仓,滑点亏损3%),这也是策略设置15只分散持仓的关键原因。

二、代码拆解:三低策略如何通过量化因子落地?每个参数都对应“三低”逻辑

策略代码并非简单“选低”,而是通过“因子评分+规则筛选”将三低的定性要求转化为定量操作,每个环节都紧扣“低价格、低溢价、低余额”,同时兼顾分散化与成本控制:

1. 核心因子设计:转股溢价率+收盘价+债券余额,精准对应三低


  • 低溢价率+低价格:score1=转股溢价率+close转股溢价率越低,score1中该部分数值越小;收盘价(close)越低(越靠近100元),score1整体数值越小——通过“小分值”筛选出“低溢价+低价格”的标的。例如2024年某转债转股溢价率5%、收盘价101元,score1=5+101=106;同期某转债溢价率40%、收盘价118元,score1=40+118=158,前者因score1更小被优先筛选。

  • **低余额:c_rank(bond_balance)**债券余额(bond_balance)越小,排名(c_rank)数值越小;结合score1的排名(c_rank(score1)),最终score=两排名之和——数值越小,说明“低溢价低价格+低余额”的属性越强。例如2024年A转债(余额2.5亿,score1排名5)score=5+3=8;B转债(余额35亿,score1排名10)score=10+40=50,A转债因score更小入选。

2. 关键参数设置:15只持仓+5天调仓,平衡三低优势与风险


  • stock_num=15:分散化破解低余额流动性风险低余额转债虽有高弹性,但单只流动性风险高,15只持仓可将单只权重控制在6.7%(1/15)以内。例如2023年某持仓转债(余额1.8亿)因正股利空单日跌10%,对组合影响仅0.67%,远低于单只重仓的10%冲击;同时15只覆盖不同行业(如金融、消费、科技),避免“单一行业黑天鹅”(如2024年地产行业低迷,仅1只地产转债持仓,影响控制在0.7%)。


  • TradingDaysRebalance(5):5天调仓平衡收益与成本若每日调仓:可转债交易佣金为“买0.04%+卖0.04%,最低5元/笔”,50万本金每日调仓15只,年均佣金成本达50万×(0.04%+0.04%)×240天=3.84万元,占年化收益的4.5%;5天调仓则年均佣金降至0.77万元,仅占年化收益的0.9%,大幅降低成本。同时5天调仓避免“被短期波动误导”:2022年某转债因单日正股波动3%,若每日调仓可能误卖,5天周期则能看清中期趋势,完整捕捉后续10%涨幅。

  • **remaining_days>120:避开临近强赎的“三低失效”**临近强赎(剩余期限<30天)的转债,即便符合三低,价格也会向100元收敛,弹性消失(如2023年某转债剩余20天,虽价格101元、溢价率8%、余额2.5亿,但正股涨15%,转债仅涨2%)。代码筛选剩余期限>120天的标的,确保三低标的有至少4个月的弹性窗口。

三、回测验证:2021-2025年三低策略的实战表现——在不同市场周期中都稳吗?

基于代码参数(2021-02-01至2025-10-21,50万本金,开盘价交易),回测数据清晰体现三低策略的优势——在熊市抗跌、震荡市有弹性、牛市跟涨,风险收益比显著优于市场:

四、风险提示:三低策略不是无风险——这三类风险要重点应对

我们的策略虽通过量化规则降低了部分风险,但实操中还需注意以下三类隐性风险,确保策略稳健:

1. 低余额流动性风险:

风险表现:低余额转债(如1-2亿)在熊市可能出现“成交断层”,例如2022年某转债余额1.5亿,日均成交量从800万降至80万,此时成交可能存在较大滑点。

2. 正股基本面风险:

风险表现:低价格低溢价的转债可能因正股恶化“债底失效”,例如2023年某转债价格101元、溢价率7%、余额2.1亿,但正股(某地产公司)违约,转债价格跌至38元,单只亏损63%。

3. 强赎风险:

风险表现:三低转债若触发强赎(价格连续15天>130元),未及时卖出将被低价赎回,例如2023年某转债(价格132元、溢价率10%、余额2.5亿)触发强赎,未卖出者以101.5元赎回,亏损23%。

五、结语:三低策略的实盘价值——不是“暴利工具”,却是“稳健伴侣”

2021-2025年的回测与逻辑验证表明,“三低策略”并非“短期暴利工具”,而是“长期稳健的盈利框架”——通过代码中的因子量化,它将“低价格保安全、低溢价赚弹性、低余额增活性”的逻辑落地,再以15只分散、5天调仓化解风险,最终实现“熊市抗跌、震荡有赚、牛市跟涨”的效果。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实盘操作无需复刻复杂代码,只需紧扣三低核心:

  1. 选标的:打开行情软件,筛选“价格100-105元、溢价率<15%、余额<3亿、剩余期限>120天”的转债;
  2. 控仓位:单只不超过7%,总持仓不超过15只,分散行业;
  3. 定调仓:每5个交易日核查一次,不符合三低标准的及时调出。



策略代码:

分享链接: https://bigquant.com/codesharev3/7c8ba856-ab5d-4521-9357-e473175f7bf0,分享密码:blaw

\

标签

风险控制投资分析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