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福音:不懂代码也能玩转量化,中低频策略轻松驾驭
由bqoa5ecn创建,最终由bqoa5ecn 被浏览 2 用户
引言:打破量化投资的壁垒
投资界有句流行语:“打不过电话就想办法加入”。对于咱们小散来说,如何才能“加入”看似高深莫测的量化投资?量化门槛真的高不可攀吗?不懂代码就与量化无缘了吗?
今天猫尔就从散户的角度出发,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量化投资,帮助大家破除一些不合理的认知和误区,让你发现,原来量化并非想象中那么遥远。
-
揭开神秘面纱:量化投资的核心原理是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量化投资的定义。简单来说,量化投资就是不掺杂任何个人主观因素,机械地按照既定策略执行买卖信号。无论市场如何变化,只要策略发出买入信号就买入,发出卖出信号就卖出。
底层逻辑:大数定律
量化投资的底层逻辑,源于数学中的“大数定律”,这也是概率论的核心理论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类比:
假设有一枚被做了手脚的硬币,抛出后正面的概率是51%。如果只抛几次,结果可能并不明显。但是,如果重复抛掷10万次,出现正面的概率将会无限接近理论值51%。
从硬币到投资
将这个原理应用到投资中,逻辑是相通的。只要你的投资策略拥有微弱的胜率优势(比如52%),在经历数万次交易后,最终的收益就能趋近于这个理论值,实现稳定盈利。
这方面最极致的证明,莫过于美国著名的大奖章基金(Medallion Fund)。其创始人詹姆斯·西蒙斯正是利用微弱的胜率进行量化交易,实现了30年,年化39%的收益率,甚至超过了股神巴菲特。
那么,他们是如何实现数万次交易来让大数定律生效的呢?这就引出了高频交易的角色。这也就是为什么“频繁交易对散户是致命的,却是量化交易收益的来源”。高频交易能提供海量的交易样本,数据量越大,分析结果就越趋向于理论值。因此,那种认为“量化只是看历史数据,没有价值”的观点,在概率论的铁律面前是站不住脚的。
-
散户也能做量化吗?当然能!
答案是肯定的。量化投资并非媒体宣传中那般“邪乎”,普通投资者完全有能力参与。
破除普遍误解
许多人将“量化”等同于“高频交易”,认为量化就是以毫秒为单位进行数千笔买卖。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误解。高频量化只是量化投资中的一种类型,除此之外,还存在更适合普通人的**中低频量化交易**。例如,有些策略是“一个月或一个季度调一次仓”(即根据策略信号,卖出不再符合条件的资产,买入新的资产),有些则是“每日调仓”,这些都属于散户可以驾驭的范畴。
克服入门障碍
散户对量化的恐惧,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媒体对高频量化收割散户的负面宣传;二是对编程代码的天然畏惧。可以说,“仅仅是看到个代码就已经劝退了95%的散户”。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其实,散户完全可以采用\*\*不需要代码的“手工量化”\*\*方法。例如,执行一个“20天调一次仓”的策略,你完全可以根据软件的筛选结果,手动进行股票和基金的买卖操作。
-
策略,而非代码:量化投资的真正核心
请务必记住一点:**代码只是实现策略的工具,量化投资的关键在于策略本身。** 作为散户,获取策略的来源其实多种多样,你所熟知的很多指标本身就是一种策略:
●技术指标: 如 MACD、KDJ、OBV 等。
●财务指标: 如市盈率 (PE)、净资产收益率 (ROE)、股息率等。
●另类数据/情绪策略: 例如,分析雪球上当前哪支股票的讨论情绪最高涨,这本身也是一种另类的策略。
-
回测:为你的投资策略上一道“保险”
在不懂量化的情况下,投资者验证一个新策略的唯一方法就是用“真金白银”去试错。但如果你学会了量化,就可以利用“回测”(Backtesting)功能来检验你的策略在历史数据中的表现。 关于回测,有一个核心法则: “**过去回测的结果好,未来不一定好,但过去回测的结果如果很差,那未来也一定很差。**” 回测就像是给你的投资策略上了一道保险,它可以帮助你过滤掉大量无效的、在历史上表现糟糕的策略。它让你在投入一分钱之前,就能淘汰掉绝大多数注定会失败的想法,这是传统“凭感觉”投资完全无法比拟的优势。
-
结论:理性看待,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总而言之,量化投资与技术分析、价值投资一样,只是一种投资方式,它们之间并无高下之分。我们既不要“妖魔化”它,也不要“神话”它。毕竟,每一种投资方式都有人赚钱,也有人亏钱。 只是猫尔的投资方式更偏重策略,所以也就更认可量化投资一些。 如果你对这种用策略和数据武装自己的投资方式产生了兴趣,那么请务必关注和分享。在接下来的实操栏目中,猫尔会手把手带你,在不懂代码的情况下,一步步开发出你自己的第一个量化策略。感谢关注,咱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