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量化知识树

量化基金为何集体“跑路”?一个规则变动如何掀翻牌桌

由bq7td619创建,最终由bq7td619 被浏览 1 用户

风暴眼中的“量化”

近期市场风云突变,以高频交易和复杂算法著称的量化基金,似乎一夜之间成了风暴的中心。一个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几个量化机构连夜提桶跑路”。这不仅是造成市场波动的核心原因之一,也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什么是量化,但更关键的问题是,它们的盈利模式究竟建立在何种基础之上?以及为何在新规之下突然选择离场?

不公平的游戏:普通人T+1 vs 量化基金“T+0”

要理解量化基金的玩法,首先必须明白一个根本性的规则差异。对于我们普通散户投资者而言,A股市场实行的是“T+1”交易规则,简单来说,就是“今天买的股票,明天才能卖”。

然而,许多量化机构通过特定的机制,实际上绕过了这个限制,实现了“今天买、今天卖”的“T+0”交易。这个时间差,正是它们获取超额利润的关键,也构成了一种不对等的交易优势。

\

核心套利手法(一):拉高、融券、卖出

这种不对等优势的核心,在于一种被巧妙利用的套利机制,其操作手法可谓“简单粗暴”。具体可以拆解为以下三步:

  • 第一步:拉高股价 一家量化机构会利用其庞大的“资金优势”,在盘中大量买入某只股票,迅速将股价拉升至高位。
  • 第二步:融券借股 在股价被拉高后,它们会立即向证券公司进行“融券”。所谓融券,即向券商借入股票并卖出,待未来股价下跌时再买回同等数量的股票归还,从而赚取差价。在这里,它成了实现日内交易的关键一环。
  • 第三步:高位卖出,锁定利润 它们将刚刚借来的股票在当天的高价位直接卖出。到了第二天(T+1),再用自己昨天买入并持有的股票,归还给证券公司。通过这一系列操作,它们成功锁定了前一天的拉高所产生的价差,完成了一次事实上的T+0套利。

这种行为的本质,正如市场分析所指出的:

“他们利用资金优势钻规则漏洞割散户的一个行为。”

核心套利手法(二):更“无耻”的双重收割

上述操作模式已经足够攫取巨额利润,但还有一些量化机构采用了更具破坏性的“进阶版”手法,实现双重收割。

这类机构在第二天并不急于直接还券。它们会先将自己前一天买入的股票在市场上全部抛售,通过集中抛售制造价格的急剧下跌。随后,它们再趁着这个被人为制造出的低点,买回股票,用于归还给证券公司。

这种手法的危害显而易见:可以说,相对“温和”的量化基金只赚第一天的钱,而更具掠夺性的机构则要赚足两天的钱——既赚了第一天拉高股价的钱,又赚了第二天砸盘后低吸的钱。这种“先拉后砸”的手法,不仅让追高的散户投资者在两天内遭受双重损失,更人为地制造了剧烈的股价波动,破坏了正常的市场定价功能,严重加剧了市场的恐慌与非理性。

\

规则突变:釜底抽薪的“T+1”新规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些量化基金集体“跑路”呢?答案很简单:政策变了。

新政策的核心变动是,将“融券从T+0变成了T+1”。

这一调整看似微小,实则“釜底抽薪”。它规定,融券卖出也必须遵守T+1规则,这意味着当天借入的股票,次日才能卖出。这一改变,直接斩断了“当天拉高、当天融券卖出”的套利链条,使整个策略的时间错配优势荡然无存。面对无法再赚钱的局面,它们除了“清仓跑路”,别无他法。

\

风物长宜放眼量

新规的出台,无疑导致了部分机构清仓所带来的短期市场波动和阵痛,但这是一种“长痛不如短痛”的必要调整。它修复了市场的规则漏洞,让交易环境回归相对公平的起点。对于市场而言,这是一个刮骨疗毒的过程,短期阵痛换来的是长期健康的根基。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我们无法准确预测清仓行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唯一能做的,是“把握安全边际,做聪明的投资者”。

当旧的套利模式被终结,市场回归更公平的规则后,我们作为普通投资者,应该如何寻找新的价值洼地?这或许是下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标签

量化基金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