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报&论文

中国中冶:全球冶金龙头,多元业务发展迎新机遇——建筑+系列报告之一

由crisvalentine创建,最终由crisvalentine 被浏览 15 用户

核心观点

全球冶金龙头,新签订单快速增长将带动业绩进入释放期。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占据国内90%冶金市场份额及全球60%冶金市场份额,行业地位显著。公司2012年起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冶金主业,并积极向非冶金领域及其他领域扩张,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装备制造、资源开发的“四梁八柱”业务体系成型。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4001亿元,同比增长18.2%;归母净利润78.6亿元,同比增长19.1%。2020年实现新签订单突破万亿,跻身八大建筑央企第五,2018-2020年新签订单金额CAGR达到19.2%,将带动业绩进入释放期。

碳中和、土拍规则改善、装配式建筑等政策加持下,多元业务发展迎新机遇。公司工程承包业务订单结构多元化,在“双碳”政策背景下,行业领先过硬的技术能力将支撑公司助推钢铁行业绿色、智能及低碳化转型,如“氢冶金”技术,业务订单有望持续增长。公司房地产开发业务经营稳定且逐步向城市运营商转型,近期在重点城市土拍规则修改的背景下,有助于房地产开发业务拿地利润率的改善。近年来低碳发展要求下装配式建筑需求提升,公司钢结构设计总产能达165万吨,未来在建筑行业碳中和发展中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资源开发方面,目前公司旗下拥有巴布亚新几内亚瑞木镍钴矿等四个优质矿产资源开采权。全球新能源车产业政策利好不断,下游对高镍三元动力电池需求的持续扩大释放,预计镍价将继续高位运行,叠加勘探深入和扩产的可能,未来将持续增厚资源开发业务利润。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

钢铁行业转型升级需求不足;碳中和政策推进不及预期;海外疫情持续发展,资源开发业务推进不及预期

全球冶金龙头,“四梁八柱”业务体系成型

冶金工程领先地位,适度多元发展

中国中冶是全球最大的冶金建设承包商和冶金企业运营服务商,作为钢铁工业的开拓者和主力军,专业化经营历史悠久,专业设计能力强,牢牢占据全球冶金工程领先地位,占据国内90%的冶金市场份额及全球60%的冶金市场份额,行业地位显著。2012年起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焦主业,凭借强大的工程承包能力及先进的技术优势,实现了适度多元业务的快速发展,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承包公司之一。

{w:100}公司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3个阶段:

一、重组改制,实现沪港两地上市,受钢铁行业景气度下滑等影响出现业绩亏损(2008年-2012年):中国中冶是中冶集团的上市公司,中冶集团于1982年成立,是我国冶金工业建设的主导力量,2007年中冶集团开始筹备整体上市,通过完成重组改制,于2008年经由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引入宝武钢铁作为战略投资者设立股份公司中国中冶,由中冶集团持股99%,宝钢集团持股1%。2009年9月,公司先后在A股及H股挂牌上市。2012年,受钢铁行业景气度下滑、海外项目亏损及多晶硅行业萎靡等原因影响,公司出现73.6亿元的巨额亏损,被列为债务风险特别监管企业。

二、聚焦主业,适度多元,构建冶金建设基本阵型和核心团队(2012年-2015年):2012年9月,面对亏损困境,中国中冶开始收缩业务战线,聚焦冶金工程主业,在传统优势和核心技术的辐射范围之内适度多元,推动企业转型发展。2013年,公司对各科研、勘察、设计类的子企业重新进行了资源配置,明确了各子企业专注的特长领域。2015年,公司提出“打造冶金建设国家队”的战略目标,按照钢铁冶金工序,确定了中国中冶在钢铁冶金8大部位、19个业务领域的科技创新第一梯队,明确了各自的分工职责,并形成了设计施工共同发展战略联盟,整合了公司研发、咨询、设计、装备、施工、运营等全产业链资源,构建起冶金建设基本阵型和核心团队。

三、战略重组提升国际竞争力,二次聚焦冶金建设主业,推进绿色、智能及低碳化发展(2016年至今):在深化国企改革的背景下,2016年,中冶集团与五矿集团进行战略重组,借助五矿集团深耕海外多年的优势,重组提升了中国中冶的国际竞争力,2016年,公司对海外市场重点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重点布局七大区域,30个重要目标市场,全年海外新签合同额573.1亿元,同比增长39.5%。2017年,面对全球钢铁产业绿色化及智能化的结构升级,公司进行二次聚焦冶金建设主业,强调技术创新,补强及优化核心技术装备及运营服务等产业链条,提升全产业链集成优势,推动市场内拓外展。“十四五”期间,公司提出将持续做强冶金主责主业,并全力向高技术高质量建设领域、向新兴产业领域挺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领中国冶金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强化建筑绿色化、智能化、工业化升级,推动新兴产业实现新突破。

股东背景雄厚&核心高管团队专业且经验丰富

股东背景雄厚,获业务、资金及管理等多方面支持

2015年12月8日,国资委以无偿划转的方式将中冶集团整体划入中国五矿并于2019年5月完成股东变更工商登记,中国中冶就此成为中国五矿间接控股子公司。2020年5月中冶集团将中国中冶5.92%的股份无偿划转给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转完成后中冶集团仍为中国中冶的控股股东,持股49.18%,出资人为中国五矿,最终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公司股权结构如下图:

{w:100}五矿集团是我国53家重点骨干央企之一,在2020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92位。中冶集团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杂志发布的“2021年度全球工程承包商250强”排名中位居第6位,实力强劲。作为骨干央企五矿集团旗下的重要子公司及中冶集团的核心上市资产,中国中冶在业务、资金及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股东方的大力支持。业务方面,重组合并后,五矿及中冶各业务板块实现协同整合,中国中冶能够借助五矿集团海外资源开发及贸易的优势扩大海外市场,强化资源开发能力,同时也能以强大的工程承包能力及先进的技术获得五矿体系内更多的工程承包及工程设计等订单;资金方面,五矿集团金融板块在资金拆借及债券发行等方面给予中国中冶大力支持,拓宽了公司融资渠道,同时五矿集团的信用背书(担保)也增强了中国中冶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管理方面,中冶集团与中国中冶由同一套领导班子进行管理,中国中冶董事长国文清在五矿集团任董事、总经理等职务,保障了上下管理的一致性。

管理层专业且经验丰富,精准把握产业发展机遇

公司董事会由2个执行董事、3个独立非执行董事及1个职工董事构成。公司董事长国文清在2008年12月加入公司,2013年9月起任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从2016年5月起同时担任中国五矿董事、总经理及党委副书记,历任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副局长、局长兼党委书记、河北省高速公路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河北省港航管理局局长,路桥集团国际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公司总裁张孟星于2014年9月加入公司,2016年10月起任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同时担任中冶集团党委副书记。历任中国第二十冶金建设公司二公司副经理、代经理、经理、天津公司副经理,中国第二十冶金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兼天津二十冶副经理、经理,中国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后更名为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公司执行董事履职经历丰富。

{w:100}公司的非董事高管层主要由6个副总裁构成,均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从业经验丰富:

图片{w:100}

{w:100}作为中国中冶的掌舵者,国文清带领中国中冶管理层紧跟行业发展趋势,精准把握发展产业机遇,推进了中国中冶的快速发展。2012年在公司面临巨额亏损时,国文清把握钢铁产业转型升级机遇,在“9·5”会议上提出要回归冶金工程主业,依托传统冶金工业比较优势向外适度延伸,开启了中国中冶聚焦主业、适度多元的转型之路;面对钢铁行业以往大规模建设转向减量化、绿色化、品质化、服务化、国际化的高端需求,国文清强调要加强技术创新,提出“用独占鳌头的国际一流核心技术、持续不断的创新研发自主可控能力、无可替代的冶金全产业链整合集成优势,承担起引领中国冶金实现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的“钢铁强国”责任。全力向高技术高质量建设领域、向新兴产业领域挺进”的“十四五”时期公司新定位。

构建“四梁八柱”业务体

战略定位清晰,“四梁八柱”的业务格局成型

公司是全球冶金工程行业的龙头企业,2012年转型升级后,公司以冶金为核心,通过在冶金工业建设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勘察设计能力及施工能力,积极向非冶金领域及其他领域合理扩张。提出“做冶金建设国家队、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长期坚持走高技术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战略定位,构建起以构建以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装备制造、资源开发四大板块为“梁”,以冶金工程、高端房建、中高端地产、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矿山建设与矿产开发、核心技术装备与中冶钢构、环境工程与新能源、特色主题工程为“柱”的“四梁八柱”的业务格局,各业务板块定位明晰,公司在主要业务板块中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w:100} {w:100}

业务拓展积极,去年新签合同破万亿

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和前提,中国中冶始终紧抓市场开拓,聚焦“四个核心”,即“聚焦核心主业、聚焦核心区域、聚焦核心项目以及聚焦核心客户”,以经济发达、有活力的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作为主战场,充分发挥集团、子公司、区域公司“三力合一”的强大市场开发合力,研究商业模式,全力推进“大环境、大平台、大客户、大项目”的营销战略。公司新签合同额高速增长,近五年复合增长率达15.2%,2020年公司新签合同额突破万亿,达到10197.28亿元,同比增长29.5%,位列国内建筑央企第五位,仅次于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及中国交建。2021年1-7月,公司新签合同额达7033.3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6.9%,较2019年同期增长66.3%,新签合同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项目储备丰富。

{w:100}

订单顺利转化为经营业绩,收入及利润强劲增长

高速增长的合同订单顺利转化为经营业绩,公司收入及利润水平亦快速增长,进入利润释放期。公司营业收入及归母净利润近五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2.8%及7.9%。2020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4001.2亿元, 同比增长18.2%,归属于归母净利润 78.62 亿元,同比增长 19.1%。2021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44.2亿元,同比增长29.8%(较2019年同比增长49.6%),实现归母净利润21.4亿元,同比增长12.9%(较2019年同比增长23.4%)。公司收入及盈利均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并持续快速增长。

{w:100}

收入结构上来看,工程承包业务作为公司核心业务,是公司收入的主要来源,收入贡献近90%。随着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加强,公司房地产开发收入贡献有所下降,业务收入结构总体稳定。工程承包业务中又以房屋建筑工程为主,收入占比近一半。

{w:100}

从利润贡献来看,工程承包业务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贡献了主要的利润且持续增长,房地产开发业务每年的利润稳定相对稳定,受国家对钢铁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及原料价格波动的影响,装备制造业务利润有所波动。随着矿产资源的投产达产,近年来资源开发业务利润增厚。毛利率上来看,房地产业务及资源开发业务为公司高毛利业务,毛利率总体维持在20%以上,随着资源开发的持续推进及矿产资源价格的提升,资源开发业务的毛利润快速拉升,成为公司新的高毛利业务。工程承包业务及装备制造业务的毛利率则相对稳定,维持在10%左右,装备制造业毛利率2020年有所提升。

{w:100}

回款方面,为保障公司资金链应收账款回收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强应收款项的全过程管理来应对可能的坏账风险,采取铁腕清欠措施,依据各项目合同约定的条件和节点及时催收各项款项,根据各项目特性采用多样化回款方式加强催收,如建立应收款回收领导小组和专职办公室加强清、与关联方开展应收款项资产证券化业务以及重点清理长账龄应收账款和对民营企业应收账款等,进一步压降了应收账款规模。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也呈现下降趋势,尤其2018年后资产负债率加快降低,连续两年低于国资委重点监管线,公司整体财务状况日趋稳健。

{w:100}

冶金工程积极布局碳中和,非冶工程瞄准新兴产业领域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承包公司之一,工程承包业务是公司传统的核心业务及最具竞争实力的业务,也是公司收入与利润的主要来源。公司的工程承包分为冶金工程承包及非冶金工程承包两类,非冶金工程主要有房屋建筑工程、交通基础设施及矿山、环保、电力、化工、轻工、电子等其他工程。业务模式上公司主要采用施工总承包合同模式和融资加施工总承包合同两种模式。近五年来公司新签工程合同额持续增长,复合增长率高达25.64%,2020年公司新签工程合同额为9786.1亿元,同比增长30.4%,达到历史新高。工程合同也是公司新签合同最主要的构成部分,近五年来占比维持在90%以上。工程合同内部结构方面,受钢铁行业不景气影响,公司持续加大从传统冶金工程向基本建设领域、新兴市场的转型力度,非冶金市场份额持续扩大并趋于稳定,丰富了公司业务来源,有效化解了冶金市场风险。

{w:100}近五年来,公司工程承包业务收入持续增长,毛利率维持在10%左右,工程承包业务收入结构总体稳定,以房屋建筑工程收入为主,占比维持在50%左右。

{w:100}

冶金工程订单迎来发展机遇

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兼并重组、绿色化及智能化发展带来新机遇

冶金工程业务的发展与钢铁行业息息相关。2011-2015年,受经济下行及行业产能过剩影响,钢材价格及钢铁行业利润均持续下行,2016年钢铁企业开启供给侧改革,随着去产能、去杠杆及环保限产等政策的推进,钢材价格及钢铁行业利润均触底回升。

{w:100}2016年起,随着全球钢铁产业和中国钢铁产能供给过剩,我国钢铁产业进入“化解产能过剩”和“转型升级”时期,一系列政策出台,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在去产能的同时加快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推动行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在“双碳”政策下,作为碳排放量最高的制造行业,我国钢铁体量大、工艺结构不合理,减碳任务艰巨,钢铁行业低碳转型,需控制产能产量,发展钢铁新材料,优化钢铁工艺流程,完善关键装备、零部件,研发及应用低碳节能技术以及探索低碳氢能冶炼路径等。从表19政策可看出,2020-2025年将是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行业重组合并及环保要求提升将带来钢厂搬迁改造等需求,绿色智能低碳化发展将使行业对于冶金节能环保改造、低碳技术发展、智能化关键软件、底层操作系统及开发工具等有更大的需求。同时随着十四五”规划逐步落实、“交通强国”、“津京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点战略的落实,重点基建项目的推进,主要钢铁下游行业的用钢需求也将有所回暖,为冶金工程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w:100}

技术过硬,订单丰厚且多样化

公司作为冶金行业的龙头企业,在行业深耕多年,先后参与了鞍钢、本钢、武钢、包钢等我国几乎所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规划、设计或建设,与主要大中型钢铁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冶金工程技术含量高,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先进性等特点,具备一定的行业壁垒。公司在冶金工程领域资质齐全,实力强劲,旗下拥有3 家专业地质勘察院,3 家国家级冶金工程专业研究院,11 家冶金工程专业设计院,16 家冶金工程专业施工建设企业,具备我国冶金工程领域领先的勘察、咨询、设计、施工能力,能够为钢铁联合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勘察、咨询、设计、建设、技改、维检等全方位服务,长期维持冶金工程领域的龙头地位。

公司通过全产业链优势,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推进与重点钢铁企业的深度合作,获取了主要钢铁企业的大中型项目,受钢铁行业整体产能过剩,需求下降等影响,2011年-2016年间公司冶金工程合同额有所波动,随着钢铁行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公司冶金工程订单从2016年起持续增长,2020年达到1434.0亿元。冶金工程承包业务收入也从2016年起逐年上升,2020年达905.0亿元,由于公司积极发展非冶金工程承包业务,工程承包业务收入占总承包业务收入的比重下降趋稳,近年来维持在23%左右。

{w:100}2012年产业转型后,公司冶金工程的重心由新增工程向已有工程和生产线的技术升级和改造、节能环保、结构性调整转变,拓展钢铁行业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及低碳化项目,也积极向海外输出产能,业务主要在南亚、东南亚拓展,涉及越南、印尼、印度及马来西亚等国。公司紧跟钢铁行业转型升级需求,冶金工程订单类型日益丰富,除传统的冶金工程如钢厂建造及钢厂检修维护外,钢厂搬迁工程、钢厂重组工程、传统钢厂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及低碳化技术改造升级等冶金工程订单日益增多,海外订单也有所增长。即使在钢铁行业较为低迷的时期,钢厂检修维护订单及海外订单仍能使公司维持450-500亿元/年的冶金工程订单体量。凭借领先的行业地位、先进的技术及强大的工程实力,公司的冶金工程业务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仍将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w:100} {w:100}

布局碳中和,推动钢铁行业绿色化、智能化及低碳化发展

中国中冶坚持绿色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把在冶金工业领域的技术优势延伸到多元业务中,加大科研投入,以绿色钢铁、智能钢铁、智慧建造和短流程工艺为研究重点,加强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及重点领域研发项目布局和实施,积极构建支撑公司主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标准及知识产权体系。

作为国家创新型企业,公司多年来通过建设创新研究基地及研发平台、参编国内外行业标准、申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及推广技术运用等多种方式提升公司在关技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为公司开拓相关市场提供技术支撑。2020年公司旗下拥有26个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累计拥有有效专利超过33000件,2009年以来累计获得中国专利奖73项(其中2015~2017连续三年获得中国专利奖金奖),2000年以来共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项55项,累计发布国际标准59项,发布国家标准569项,拥有570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科技创新整体水平位居冶金类与建筑类央企前列。公司旗下以中冶赛迪和中冶京诚为代表的技术研发机构掌握多项行业领先技术,大大增强了公司的行业竞争力。

{w:100}

图片{w:100}

{w:100}公司子公司中冶赛迪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重点,构建了涵盖智能化信息化平台、智能方法和产品、大数据和云计算、自动化和数字化设计的五位一体大数据智能化生态体系,围绕碳减排推动新工艺、新流程、新技术研发,掌握了行业引领性的核心技术和产品。中冶赛迪建设了国内首个基于自主芯片架构的数字基础设施——赛迪云,自主研发打造钢铁行业首个全流程实战应用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钢铁行业实施了一系列全球首创性的智能制造项目,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实现了长流程钢厂的智能制造。自主研发了转底炉技术及绿色高效电弧炉炼钢技术等先进技术,为宝武、河钢、台塑河静钢铁等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提供了百余套加热炉和热处理炉,打造了湛江钢铁绿色碳钢生产基地。

{w:100}面对钢铁行业 “碳中和,碳达峰”机遇,中国中冶提出低碳化发展,从组织架构、技术能力及服务方案等多方面布局碳中和,构建公司新的业务增长点。公司依托子公司中冶赛迪组建中国中冶低碳技术研究院(重庆),为钢铁行业领域企业提供碳排放评估及认定相关评价服务,协助建立碳资产产业链;研究制定钢铁企业碳资产管理体系建设方案;公司成立中国中冶碳排放评估认定中心,开展重点领域碳排放核算方法、标准、技术、实施路径研究,为企业提供碳排放核算、碳资产管理体系建立、减碳方案和路径规划等综合技术咨询服务。

公司持续研究开发钢铁行业低碳化发展的关键技术-“氢冶金”技术,中冶赛迪提出了以“氢能制备→氢能冶炼→CCUS”为主线,通过富氢还原低碳高炉、氢基竖炉直接还原、基于高效预还原的氢基熔融还原三大技术路径,实现绿色低碳氢冶金的技术路线图,开展了氢冶金从理论到工艺、装备的核心技术研发,掌握了我国钢铁工业在绿色低碳氢冶金技术领域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2020年12月7日,“中冶京诚-唐钢国际”联合体中标全球首例氢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河钢氢能源开发和利用工程示范项目设计,探索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低碳、甚至“零碳”经济途径。项目于2021年5月10日开工,采用中冶京诚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氢还原新工艺,在全球首次开发实施“焦炉煤气自重整制氢+氢气直接还原”制备高品质脱氧球团技术,实现从氢冶金、熔融成型到后续高端金属制品深加工一体化生产。

图片{w:100}

基建环保有望持续发力

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

应对钢铁行业景气度下降,冶金工程建设需求减少的情况,公司借助在冶金工程承包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技术实力,积极发展非冶金工程承包业务。公司提出做“基本建设主力军、新兴产业领跑者”的非冶金工程承包业务发展战略,基本建设包括房屋建设工程及交通基础设施两类,新兴产业领域包括生态环保产业、特色主体工程及康养产业等。

面对基本建设领域激烈的行业竞争环境,公司“聚焦核心区域”及“聚焦核心项目”的市场拓展策略,一方面坚持大区域市场开发策略, 着重强调加大人口净流入较快的京津冀协同、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城市群四大城市群的发展建设,兼顾西北和西南重点城市的大区域市场开发,提高区域影响力和控制力,2020年,公司在京津冀、川渝、华中、江浙沪四大区域新签合同额均超千亿元;另一方面,公司优化完善市场布局,探索新兴商业模式,增强承揽“高新综大”项目的能力,加大高端房建、高速公路、成片区开发、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等基建房建市场开拓力度。2020年,公司新签5亿元以上国内重大工程承包合同495个,合同额达6149.5 亿元,合同数同比增加149个,合同额增加1954.0亿元。

{w:100}公司也紧抓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积极投身生态环保建设,围绕市政污水处理、流域综合治理、黑臭水综合治理、垃圾焚烧发电、土壤及矿山修复等市场进行重点开发。凭借多项能源环保方面的专利技术及专有技术,不断拓展市场份额。2020年公司在手运营的水务项目共计27 项,总设计处理量达262 万吨/天。公司下属子公司中国恩菲承担咨询与设计的垃圾焚烧发电、固废处置等项目90余项,占全国已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日处理能力总和的30%左右,公司在大型焚烧发电咨询设计领域已占据到全国60%的市场份额。2020年公司优化整合水务板块,成立了中冶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提供集水务、固废、生态环境治理投资、工程建设、运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专业化生态环保服务,加强公司在生态环保领域的拓展能力。同时公司作为国内唯一同时具有主题公园设计、施工总承包资质的企业,在特色工程建设方面具备领军地位,2020年,公司承建的北京环球影城项目好莱坞、变形金刚基地景区通过竣工验收,承建的北京冬奥会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顺利完成场地认证及运行保障工作。康养产业方面,公司采用“研究院+康养投资平台”的双创模式,提供“医疗、康复、养老、养生、健身、旅游、文化”等全方位的综合性服务,陆续中标多个项目,打造中冶“康养+”品牌效应。

{w:100}

非冶金工程业务持续扩张,基建环保有望持续发力

公司在2012年转型后,非冶金工程业务板块持续扩张,新签合同额及板块营收都持续增长,业务新签合同额占工程承包新签合同额的比重上升趋稳,维持在85%左右,业务营业收入占工程承包收入的比重也同样上升趋稳,占比在75%左右。合同结构上看,在新签合同和收入中,整体结构相对稳定,房屋建筑均占据最高的比重,2016年以来,随着PPP业务的推广发展及逐步的监管趋严,交通基础设施业务占比有所波动,出现先升后降。

{w:100}

{w:100}

十四五期间,随着交通强国、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京津冀协同、成渝经济圈、西部大开发、海南自贸港建设等国家战略规划的深入推进,以及基础设施公募REITs业务的推进和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持续发行,我国基建业务将持续发展。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背景下,十四五期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

在非冶金工程承包方面,公司具备齐全的施工资质,截至2020 年末,本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共有建设工程企业资质700 余项,涵盖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等。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数量达39项。在房屋建筑及交通基础设施工程领域深耕多年,具备较强的施工技术优势,近年来,公司也加快在在生态环保、特色主题工程、康养产业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布局,取得了行业领先地位。公司旗下以中冶恩菲和中冶赛迪为代表的技术研发机构在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土壤修复、固废治理、垃圾焚烧、余热余压的资源综合利用等能源环保方面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齐全的资质、强大的施工能力及技术实力都将助推非冶金工程领域持续发展。

{w:100}

房地产开发业务稳定经营,转型城市运营商

公司是国务院国资委首批确定的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16家中央企业之一,公司旗下房地产板块主要由公司控股子公司中冶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置业”)经营,拥有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两项一级资质,业务涉及房地产开发、保障房建设及土地一级开发等多个领域。面对国家整体“房住不炒”的政策定位及融资端“三条红线”监管新规等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公司分类施策、分城施策,继续全面完成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为重点发展区域并辐射全国的战略布局,重点布局北京、天津、南京、杭州、广州、深圳、珠海等重点城市,同时兼顾青岛、西安、烟台等二线重点城市,加快在重点区域储备优质土地,业务模式上以自主开发为主,整体业务定位上并不追求业务规模的盲目扩张,而以提升产品质量和打造品牌为主。公司房地产板块主要的经营情况如下,2020年,公司加快房地产开发进度,开发投资金额为232.7亿元,同比增长21%;新开工面积同比增长14%;竣工面积同比增长72%,签约销售额同比增长36.9%,施工面积和签约销售面积则有所回落。

{w:100} {w:100}

房地产业务布局上,2016年,中冶置业提出构建以中高端地产为主,向商业地产、文旅地产、康养地产、产业园区、主题乐园、教育地产、高端物业服务等领域拓展的“一主N翼”多元化业务体系,从房地产开发商向城市运营商转型。在传统的中高端地产项目外,中冶置业开始布局现金流利润增长更加稳定,拿地渠道更多及融资更加便利的商业地产业务,“和悦系”里、汇、港、城商业布局逐步推进,现已运营的天津中冶·和悦汇项目及石家庄中冶·和悦汇商街已成为当地重要的地标及购物中心,在疫情期间实现了平稳运行,兴隆和悦汇、南京和悦港、珠海和悦港、杭州和悦里、兴隆和悦里等项目也将陆续推进。物业管理方面,中冶置业控股子公司中冶物业管理的项目布局全国,服务项目覆盖北京、天津、南京、马鞍山、包头、西安、烟台、石家庄、珠海、广州等城市,涵盖高端住宅、写字楼、商业广场、商务园区、别墅等项目类型,服务面积近700万。

{w:100}

受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环境影响,板块的收入、毛利润及毛利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虽房地产板块业务占比也逐年下降,但房地产板块仍为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每年为公司贡献200-250亿元的收入。2020年,受益于公司房地产竣工面积及签约销售额的上升,房地产板块营收有所上升,但受整体行业环境影响,板块毛利率仍未得到改善。

{w:100}

受房地产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近三年来,公司对房地产开发项目保持审慎态度,土地招拍挂面积有所收缩。公司业务布局广泛,与多地政府方关系密切,随着土拍新规的出台,在集中供地背景下,公司拿地优势将进一步显现,板块毛利润也有望得到改善。2021年上半年,公司在集中供地中也有所斩获,公司以22.8亿元和62.5亿元的金额成功拍下北京市朝阳区东坝北东南一期土储项目1104-612西侧地块R2二类居住用地及大兴区大兴新城核心区H组团DX00-0106-001a、001b地块R2二类居住用地、A334基础教育用地,在北京及环京区域深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w:100}

{w:100}

装备制造业务加快提效整合

公司是我国大型冶金设备制造企业之一,也是中国最大的钢结构制造商。公司装备制造板块包括冶金设备及其零部件、钢结构及其他金属制品的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安装、调试、检修以及相关服务。经过多年的建设,公司装备制造业务以冶金装备产品为主,基本覆盖了钢铁冶金建设全流程各个工艺环节,且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具备较强的冶金设备成套能力。公司装备制造业务主要以工程项目为依托,通过销售相应设备并提供后续配套服务最终获得盈利,业务客户范围广泛,除服务于本公司的工程承包业务之外,还直接向宝武钢铁、鞍钢等国内大中型钢铁联合企业提供相关设备及备品备件,也向中国建筑及中国中铁等同业建筑商提供相关产品,还远销日本、菲律宾及德国等国外市场。截至2020年12月末,公司具有装备制造(冶金及非冶金)业务的二级子公司共10家;所属的制造基地(不包括参股企业)共22家,主要代表产品为烧结机、环冷机、工业炉、给料机、轧机,高炉、炼钢、连铸成套设备等冶金产品,以及游艺设备、焊材、钢筋连接器等非冶金产品。公司的装备制造业务正逐步退出市场前景不佳、技术含量不高、自身盈利能力不强且产能存在重复建设的低效业务,加速调整现有装备制造能力中可转化为对相关业务核心技术起支撑作用且具有较好市场前景的部分,继续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

{w:100}

钢结构工程方面,公司是我国钢结构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具备行业领先的技术与产业优势。拥有“国家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冶钢结构制造与安装工程技术中心”等多个国家级钢结构工程技术中心,参编多项国内钢结构设计、制造、施工的规程、标准。公司所属钢结构制造基地几乎覆盖全国所有经济热点地区,先后参与了大部分体育盛会场馆建设和众多国际重要会议场馆建设,建造了一大批标志性基础设施重点工程。为增强区域市场竞争力,2018年4月,公司整合了原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二十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三家企业旗下钢结构加工业务,成立中冶(上海)钢结构科技有限公司,强化钢结构研发、设计、制造、安装、检测和维护一体化的产业链优势。截至2020年12月末,公司具有钢结构业务的二级子公司共13家,所属的钢结构制造基地(不包括筹建中及参股企业)共32家,钢结构基地(不含现场制作及外委部分)设计总产能为165万吨,产能利用率在60%左右,主要代表产品为工业厂房、超高层、其它公共建筑、桥梁、塔桅,以及其它非标钢构件的加工制作。基于成本管控考虑,公司主要生产较为复杂的异形钢结构产品,一些标准件则采用分包模式对外采购。

{w:100}

受国家对钢铁行业的宏观调控政策及原料价格波动的影响,2011-2020年,公司装备制造业务的收入及毛利率波动较大,板块收入占比下降趋稳,维持在2%-3%左右,其中钢结构业务约占60%的比重,能够贡献60-70亿元的营业收入。随着钢铁行业景气度的提升装备制造业务收入从2016年起呈现增长趋势,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强成本管控,加大市场拓展力度,板块的毛利率波动上升。

{w:100}

“双碳”政策背景下,钢结构由于低能耗、低碳排及可回收利用的优势,在建筑行业碳中和发展中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住建部在2020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建筑垃圾减量化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出要实施新型建造方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积极推广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公司是我国钢结构工程的奠基者,具备行业领先的技术与产业优势,随着钢结构工程市场需求的提升,公司钢结构工程产能利用率有望进一步提高。未来公司将紧跟国家钢铁行业布局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以节能环保、绿色制造、智能制造为突破点,加速推进核心技术的产品化和产业化;在资源配置成熟的区域,适时继续推动钢结构业务的试点整合工作,优化钢结构业务布局;同时也将整合上下游优势业务资源,将核心装备制造纳入装备产业园区进行统一管理,将公司研发的核心技术放入保险盒,搭载在产品上向国内外推广。

资源开发业务有望成为新增长点

公司是我国进行境外资源开发的重要企业之一,也是我国拥有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内企业之一。公司拥有多个资源开发项目的采矿权益,从事的资源开发业务主要集中在镍、钴、铜、锌、铅等金属矿产资源的采矿、选矿、冶炼等领域。截至2020年12月末,公司在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阿根廷、阿富汗、澳大利亚持续投资开发,拥有镍金属量137万吨、铜金属量1108万吨、铅锌金属量128万吨、铁矿石资源量21亿吨。开发及运营中的矿产资源项目主要有4个,分别为:巴布亚新几内亚瑞木镍钴项目、巴基斯坦杜达铅锌矿项目、巴基斯坦山达克铜金矿项目及阿富汗艾娜克铜矿项目。

{w:100}

{w:100}

营收情况方面,受益于2017年国内有色金属市场价格拉升及公司巴新瑞木镍钴矿项目达产达标,公司资源开发业务营收及毛利都迅速提升,2018年至2020年,受有色金属市场价格波动及疫情等影响,资源开发业务营收及毛利都有一定的波动,但总体仍维持高位,资源开发业务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维持在1.0%-2.2%之间。随着公司矿产资源项目的投产达标,公司资源开发业务的毛利率持续提升。

{w:100}

具体来看,公司瑞木镍钴项目销售收入在2016年-2018年间持续增长,山达克铜金矿项目及杜达铅锌矿项目的收入则呈现一定波动。2016年-2018年间瑞木镍钴项目是公司资源开发板块主要的收入贡献来源,2018年收入贡献占比达70%。

{w:100}

瑞木镍钴项目达产率位列世界湿法冶炼红土镍矿第一,在2016年10月达到设计产能,并于2017年实现全面达标和盈利,并连续四年实现超产。根据公司官网,2021年上半年瑞木镍钴项目金属镍、钴和铬精矿产量纷纷超出预算和设计产能,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利润双丰收。利润总额大幅超预算时间进度,完成额位列集团前五。项目三个已知矿区外围的超基性岩分布区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有望找到更多的红土镍矿资源。大瑞木区为早期开展资源勘探工作的三个红土矿区之一。该区勘探程度低,未列入一期设计开采范围,是项目持续发展的后备资源供给区域。大瑞木区估算推断资源量约为6100万吨。2018年APEC会议期间,公司和巴新矿业部签署了瑞木镍钴矿项目扩建投资协议备忘录,目前已完成项目扩产的可研编制工作。随着今后勘探工作的深入,项目的推断资源量将迎来升级,成为瑞木项目二期开发的主要区域。同时,下游新能源汽车行业对高镍三元动力电池需求的持续扩大释放,预计镍价将继续高位运行,瑞木镍钴项目收入预计将持续增长。

{w:100}

公司在2007年中标的阿富汗艾娜克铜矿项目矿床规模大、矿石品位高、资源前景好,是目前世界上已探明但尚未开发的特大型铜矿床之一。公司中标后,受当地政局动荡及文物保护等因素的影响,项目推进缓慢。从2015年起公司便积极与阿方进行谈判,同时维持矿区厂房基地,合理维护矿权。针对文物保护问题,公司已于2019年修编项目可研,避让文物区,使项目建设开采满足文物保护的要求。随着阿富汗局势日趋明朗及政局稳定后经济发展的急切需求,艾娜克铜矿项目的谈判及复工建设预计将加快进程。

除以上矿产资源外,公司在资源开发方面还掌握盐湖提锂技术-“梯度耦合膜分离提锂核心技术”,2018年初,中国恩菲成功中标五矿盐湖1万吨碳酸锂EPC总承包项目,2018年11月,项目实现一次投料,工艺流程全部打通,首批碳酸锂产品成功下线。公司也是我国多晶硅产业的开拓者,掌握多项领先技术,具备光伏多晶硅和电子多晶硅的生产能力。

盈利预测、投资建议及风险提示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略

风险提示:

  1. 钢铁行业转型升级需求不足;
  2. 碳中和政策推进不及预期;
  3. 海外疫情持续发展,资源开发业务推进不及预期。

\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