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时段择优小市值策略
由bq20kttn创建,最终由bq20kttn 被浏览 4 用户
小市值策略是 A 股市场 “收益增强” 的经典路径 —— 中小盘企业的成长弹性、估值修复空间,往往能带来远超大盘的超额收益。但传统小市值策略 “波动剧烈、踩雷风险高、持有体验差” 的痛点,也让多数投资者对其望而却步。该策略通过分时段选股与波动控制,既保留了小市值的成长红利,又能保持稳健的收益,避免踩雷,实现 “弹性与稳健的共生”。
一、小市值策略的底层价值与固有痛点
1.小市值策略的收益逻辑:成长与估值的双重驱动
小市值股的超额收益源于两个不可替代的底层逻辑:
-
成长弹性:中小盘企业多处于业务扩张的成长期,业务边界尚未固化,细分领域的扩张阻力远小于千亿巨头。它们无需在成熟市场中艰难挤压份额,只需抓住一个产业趋势或政策红利(如专精特新扶持),就能快速实现营收和利润的非线性增长 —— 年营收 1 亿到 10 亿的突破,往往比千亿巨头的营收翻倍更容易落地。这种成长特性让小市值股在行业爆发期具备了远超大盘的业绩弹性。
\
-
估值修复:A 股机构持仓的规模门槛与研究覆盖不足,让不少优质小市值股长期被低估。公募、保险等大资金难以在小市值股中灵活调仓,而券商分析师的研究精力多集中在权重股,导致小市值股的价值亮点常被忽视。一旦业绩拐点出现,如订单爆发、盈利超预期,市场会快速修正之前的错误定价,估值与业绩的共振形成 “戴维斯双击”,这部分估值修复的收益往往成为小市值股超额收益的重要组成。
\
2.传统小市值策略的三大痛点
但纯小市值策略的风险不可忽视,这也是其 “叫好不叫座” 的核心原因:
- 波动剧烈:流通盘小导致股价对资金进出极为敏感,“暴涨暴跌” 成为常态,持有体验极差;
- 踩雷风险高:部分小市值标的业绩 “虚胖”,比如依赖非经常性损益、财务造假,一旦暴雷,跌幅动辄 50% 以上;
- 流动性不足:极端行情下,小市值股可能出现 “想卖卖不出” 的流动性危机,进一步放大回撤。
二、策略设计的核心思想:分时段选股与波动控制
1.分时段筛选\n1 月和 4 月成为策略切换的关键节点,核心源于 A 股的财报披露周期特性:1 月是年报预告集中披露期,4 月是年报与一季报正式落地的窗口期,这两个时段属于全年业绩信息最密集的阶段。市场在海量业绩数据冲击下,信息噪声显著增加,业绩不及预期的标的易遭集中抛售,资金对 “不确定性” 的容忍度降至低位,风险偏好整体回落,此时单纯博弈小市值成长的逻辑不再适配市场环境。\n\n基于这一市场特征,策略在 1 月和 4 月选择以股息率为核心选股维度:高股息标的的稳定分红能力,本质是 “业绩确定性” 的直接体现,能有效对冲财报期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契合资金 “落袋为安” 的诉求。而其他月份脱离了财报密集披露的影响,市场风险偏好回升,资金更倾向于博弈 “未来成长潜力”,此时回归小市值策略,选择市值越小的股票。\n\n2.最后选股-控制波动”\n小市值股的高波动,很大程度源于 “交易情绪的非理性放大”。策略引入 “近 20 日换手率波动率” 作为最后选股指标,本质是对 “交易行为理性度” 的量化:换手率波动率低的标的,交易群体的 “筹码稳定性” 更强,受短期情绪扰动的概率更低;从组合层面,低波动标的的 “相关性” 更低,能通过分散持仓进一步降低组合回撤。
三、筛选条件与策略流程
1.标的筛选\n安全性:非ST、上市满1年;\n流动性:非停牌、流通市值>5亿;\n盈利性:归母净利润TTM>0、股息率>0、近3年净利润复合增速>15%。\n\n2.初步选股\n调仓日在1月和4月,根据股息率从大到小排序,初步选出10只股票;\n调仓日非1月和4月,根据流通市值从小到大排序,初步选出10只股票。\n\n3.最终选股\n在根据小市值或者股息率筛选出来的10只股票里,按照近 20 日换手率波动率从小到大排序,选取换手率波动率最小的5只。\n\n4.仓位与调仓周期\n仓位分配采取等权分配,每隔5日调仓。
四、回测结果与改进方向
回测结果如下,回测时间为2021年1月1日到2025年11月9日
改进方向:
1.动态调整切换时机:通过市场风险偏好指标,灵活调整 1 月 / 4 月与其他月份的切换时机,而非固定日期;\n2.技术面风控:引入 20 日均线等简单指标,个股跌破均线时临时减仓,进一步降低回调风险;\n3.行业分散:加入行业轮动逻辑,优先选择景气度靠前的细分行业,避免单一行业集中风险;\n4.流动性分层:按市场成交额分位数动态调整流动性门槛,牛市适度放宽、熊市收紧,适配不同市场环境。
策略代码:https://bigquant.com/square/ai/29782fe2-1eac-6b61-0f8e-a729b84d51b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