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报&论文

因子切割论 开源证券-20200917

由kyrie_fu创建,最终由kyrie_fu 被浏览 95 用户

摘要

从矛盾到切割

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在金融市场中,当人们普遍预期的行为模式未能出现时,常常只是因为代理变量选得不好,未能窥见其内部更为本质的精细结构。我们在近十年的因子研究历程中,既收获了大量个性鲜明的独家因子,也从中领悟了系统普适的方法论——因子切割论

因子切割论的三要素:对象、工具、产出

我们以理想反转因子的构造过程为例,归纳出因子切割论的三要素:对象、工具、产出。

对象:具有可加性的目标变量

工具:有区分能力的切割指标

产出:对切割后变量的再加工

关于对象

我们要求对象要具有可加性。所谓可加性,是指在时间轴上对“整体”进行分割后所得到的“部分”,其变量含义保持不变,并且可以重新进行组合加总。涨跌幅、换手率、成交量、日均振幅等常见量价指标具有可加性,而流通市值、市盈率等指标则显然不具有可加性。

关于工具

对信息有区分能力的指标则犹如盘古开天辟地的大斧,是切割论的核心所在。切割指标的形式和来源,往往需要我们不拘一格、匠心独运。在开源金工独家的众多交易行为因子中:聪明钱因子使用“机构参与痕迹”在分钟数据上进行切割,APM因子直接以“日内交易时段”为依据切割,理想振幅因子则以“股票高低价态”为切割指标。

关于产出

切割完成之后,我们对信息进一步加工便可得到最终产出。我们可以单独选用切割后信息含量高的部分,作为新因子的代理变量,此时切割过程相当于起到了沙里淘金、信息提纯的作用。在更多情况下,我们推荐使用“相减或相除”的操作,把切割后的各部分信息都纳入到新因子的构造中。“相减或相除”在隐蔽之处起到了“标准化”的重要作用。被减去的部分,通常并未带来显著的收益增量,却提供了公允标准化的水准线,从而最终提升了因子的稳定性。

正文

/wiki/static/upload/a9/a9b6c202-464b-4e23-a5b7-460023e35eb3.pdf

\

标签

金融市场
{l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