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海外高频交易专家讲解美国的高频交易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介绍了美国高频交易的市场环境、核心策略及技术基础。通过Flash Crash案例讲解高频交易在市场中的角色,阐述基于市场碎片化的做市策略和基于增量行情的趋势策略。重点说明高速挂单、特殊订单类型合规管理及增量行情在趋势信号提取中的重要作用。技术方面,报告详述了程序优化、硬件加速与地理位置优化等六大技术维度,强调速度和成本控制对策略效益的关键影响,为国内市场相关从业者提供深入参考和借鉴 [page::0][page::3][page::4][page::9][page::10][page::11][page::12].

速读内容


高频交易的市场角色与Flash Crash案例解析 [page::3][page::4]



  • Flash Crash事件展示了高频交易在极端市场流动性缺失时,通过快速交易缓解压力的角色。

- 成交量激增同时挂单骤减,说明成交量不等于流动性,市场深度的消失是流动性断裂的关键标志。
  • 高频交易商快速吸收大量流动,利用跨市场套利传导压力,体现高频交易在市场微结构中的重要性。


交易市场碎片化与做市策略 [page::4][page::5][page::6]




  • 美国多交易所碎片化市场结构使同一证券价格存在微小差异,给做市商带来跨市场套利机会。

- 逆向选择原理指导做市策略:优先抢占委托队列前端位点以降低被逆向选择风险,提高成交率。
  • 交易合规要求如SEC和FINRA限制买一卖一价相同交易,业内采用设立法律实体等手段绕过延迟,形成速度军备竞赛。


特殊订单类型及增量行情趋势策略 [page::7][page::8][page::9][page::10]




  • 特殊订单类型“Hide not Slide”允许挂单暂时隐藏,待价格走势有利时才显现,帮助做市商优化资金利用率,符合合规要求,因监管压力最终被取消。

- 增量行情以事件流形式传递订单变化,较快照行情更完整和高效,极大提升了信号提取能力。
  • 增量行情赋权区分公募基金与高频交易商订单,提高趋势信号识别的精确度,支持多层次时间尺度内的趋势跟踪策略开发。


高频交易技术体系及系统优化 [page::10][page::11][page::12]




  • 高频系统着重程序应用(C++模板化),操作系统优化(缓存和内存数据库),进程通讯及专用网络硬件InfiniBand。

- FPGA硬件加速通过并行处理显著降低处理延迟,适合结构明确的简单策略,CPU负责复杂任务。
  • 数据中心服务器地理布局极为关键,优化服务器所在地理距离以减少跨市场通讯延时,空间毫秒级优势决定交易胜负。


高频交易行业现状与风险提示 [page::12][page::13]

  • 高频交易公司高度竞争且门槛极高,存在零和博弈特性,军备竞赛导致市场优胜劣汰。

- 越来越多高频交易公司成立对冲基金,融入统计套利等更复杂策略。
  • 策略风格分为做市(不持仓过夜)和趋势(可能持仓过夜)。

- 报告所述美国市场经验与机制与国内不同,策略不可直接引用,提供参考建议,投资需谨慎。

深度阅读

《听海外高频交易专家讲解美国的高频交易》研究报告详尽分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听海外高频交易专家讲解美国的高频交易》

- 发布时间: 2019年5月28日
  • 发布机构: 海通证券研究所

- 分析师: 冯佳睿、周一洋
  • 主题: 美国证券市场中高频交易的角色、交易架构、高频策略、技术基础及其发展现状

- 报告核心论点:
- 高频交易是美国证券市场的核心投资策略之一,基于市场架构的碎片化与透明化,利用技术优势和速度优势实现套利与做市。
- 高频交易策略主要包含“做市策略”和“趋势策略”,二者均依托于市场结构特征如交易所碎片化和增量行情数据。
- 技术上的极致优化是高频交易成功的根本,涵盖软硬件及地理位置等多维度的竞赛。
- 高频交易虽有争议,但其对市场流动性提升有积极作用,监管也在不断调整对应策略边界。
  •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 无明确投资建议或标的,此报告更多为行业策略及技术解读,无具体标的评级或目标价。[page::0]


---

二、逐章节深度解析



1. 高频交易在美国证券市场中的角色


  • 关键点:

- 高频交易起源于80年代美国,其核心目标是通过高频次交易获利,持仓时间极短。
- Flash Crash事件(2010年5月6日)是高频交易复杂性的代表,短时间内标普500指数暴跌约9%,成交量激增但挂单量(市场深度)极度萎缩,揭示成交量与流动性的本质区别。
- 高频交易商通过快速承接和转移大单,平抑市场冲击,显示其在市场流动性和价格发现中的“润滑”作用。
  • 论据依据:

- 图1和图2分别显示了当天标普500迷你期货及SPY ETF成交量与价格波动,成交量激增与价格崩跌的时间点一致。
- 图3和图4展示市况下挂单数量急剧下降,尤其是买单数量几乎为零,说明市场流动性瞬时枯竭。
- 交易报告指出十多家高频交易商在短时间内承担了约50%的交易量,净头寸变化极小,展现快速的期现套利等经典策略。
  • 推理逻辑:

- 幸运的是,专家通过Flash Crash事件,说明高频交易虽在突发事件中暴露风险,但在正常状态下为市场提供必要流动性,并通过复杂策略降低价格冲击。[page::3][page::4]

2. 美国证券市场架构与高频交易策略



2.1 交易市场的碎片化与做市策略


  • 关键点:

- 上市与交易分离,多家交易所可交易同一证券,形成价格差和流动性差异。
- 高频交易商通过极快速度捕捉多市场间的价差,实现套利和做市。
- 引入“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概念,即订单在委托队列前端能减少因信息劣势被扫单的概率。
  • 关键数据与案例:

- 交易所间买卖价不一致时,若挂单靠前可抢先成交,提高收益概率,且交易所会对做市商返佣。
- 以SPY为例,在纳斯达克、纽交所和BATS三交易所的订单价格排序及挂单时机皆关键。
- 图5通过可视化订单簿,展示委托单在队列中位置与逆向选择风险的关系。
  • 技术合规挑战:

- SEC严格限制同时出现相同买一价和卖一价(防止挂单欺诈),触发银行级别的合规问责。
- 解决办法是高频商成立专门实体,确保跨市场同价反向单的即时成交,合规的同时减少延迟。
  • 竞争焦点:

- 速度成为唯一决定成败的要素,低延迟软件硬件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
- 图6展示纳斯达克、纽交所和BATS的订单簿示例,揭示三交易所交易活跃度差异,BATS占交易量15-20%。
- 违规挂单风险高昂,一旦被查实,面临巨额罚款。
  • 逻辑梳理:

- 高频交易做市策略本质是通过对市场结构的深入理解和技术手段,实现前端优先权,降低风险和提升收益,实现合规和高效挂单平衡。[page::4][page::5][page::6][page::7]

2.2 特殊订单类型与做市策略


  • 关键点:

- 有些一级做市策略通过特殊订单类型管理风险,如“Hide not Slide”订单,允许挂单隐蔽,避免被即时成交,但在价格变动后快速展现。
- 这种订单能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占用和合规风险,但同样带来逆向选择风险。
- 监管机构最终基于公平性考量,禁止了此类订单类型。
  • 案例分析:

- 图7和图8显示订单簿中隐藏订单和显性订单的动态转换,体现订单的“隐形”特性。
  • 策略意义:

- 体现了高频交易商在合规和策略效率之间的精细平衡与策略创新尝试。
  • 影响:

- 尽管被禁,但该订单类型表现出市场供需矛盾,同时彰显交易所提高做市活跃度的倾向。[page::7][page::8]

2.3 增量行情与趋势策略


  • 关键点:

- 美国市场推行“增量行情”(Incremental Data)分发,相比传统“快照行情”,增量行情允许对市场订单变化的实时高效跟踪。
- 增量行情通过推送具体事件(新增、撤销、成交等),使交易者可即时了解市场动态变化过程。
- 策略通过对增量数据的权重分配,识别不同参与者(如公募基金与高频交易)的订单,形成趋势跟踪策略。
  • 图表解析:

- 图9-12 展示快照行情演化为增量行情的过程,通过对订单编号的变化(新增买单、撤销订单、减少量等)清晰地演绎了订单簿的动态变化。
  • 策略解析:

- 通过辨别订单来源与特征(大订单、到达时间、所处交易所等),对订单赋予权重,消除噪声,增强趋势判断的准确性。
- 高频交易商利用增量行情捕捉瞬时买卖力量对比,快速跟随市场趋势,实现高效交易。
  • 意义阐述:

- 该策略区别于做市,更多含预测性质,可能伴有少量隔夜持仓。
- 增量行情的高效传输和处理成为趋势策略生长的土壤。
  • 技术优势:

- 增量行情显著降低了网络和计算负担,攻克了高频交易中的信息传输瓶颈。
  • 总结:

- 做市策略和趋势策略分别诞生于市场架构的两个关键特征:碎片化交易和全增量行情。[page::8][page::9][page::10]

3. 高频交易技术基础


  • 重要性:

- 高频交易的核心是速度,任何速度优势都能转化为持续竞争力。贯彻“赢者通吃”法则。
  • 技术领域六大核心方向(图13):

1. 程序应用层面 — 优化C++程序,使用模板函数代替虚函数实现多态,极大提升运行效率。
2. 操作系统内存优化 — 多级缓存利用,减少CPU与内存交互时间,提高读取速度。
3. 进程通讯 — 多进程架构替代单进程多线程,利用共享内存提高进程通信效率,减少切换延迟。
4. 网络硬件 — 使用InfiniBand交换机,提供比传统以太网更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
5. 硬件处理优化 — 部分功能植入FPGA芯片,提升并行处理能力,减少CPU负担。
6. 地理位置优化 — 服务器部署尽可能靠近交易所机房,减少物理传输延迟,打造高速私有光缆(如芝加哥-纽约3ms减时案例)。
  • 图解:

- 图14 展示传统CPU流水线处理步骤。
- 图15 展示FPGA块状并行运算架构,提高多任务处理速度。
  • 技术细节拓展:

- 软件层面通过模板内联提升效率,硬件层面通过FPGA并行流加速数据处理。
- FPGA虽然速度快,但计算复杂度有限,主要负责规则明确的策略信号。
- 多进程设计虽然增加上下文切换,但通过共享内存与通信优化最大限度达到高速运行。
  • 总结:

- 技术优化多层面综合,既有硬件也有软件,更包括地理和网络设施,是稳定实现高频竞速的基石。[page::10][page::11][page::12]

4. 总结与讨论——高频交易的原理


  • 核心原理:

- 高频交易基于统计学大数定律,希望每笔交易胜率>50%,通过大量交易平滑回报。
- 频繁交易带来高成本,设计与技术优化均围绕降低成本展开。
- 通过极致速度和策略设计实现更稳定且持续的正期望收益。
  • 行业现状与未来:

- 高频交易为零和博弈,行业“军备竞赛”激烈,盈利的公司有限且少数头部公司如Virtu、Citadel占据优势。
- Citadel等公司大量使用趋势策略,80%交易通过吃单完成,显示其趋势预测实力。
- 美国市场对高频交易态度复杂,即认可带来流动性,也担忧影响投资者信心。
- 裸卖空基本无限制,做空流程透明,资金容量通过盈利金额衡量,普遍杠杆较高。
- 高频交易公司逐渐形成对冲基金,以扩展策略领域,融合执行与投研能力。
  • 附加问答内容丰富,提供了高频行业的细节与监管视角。[page::12][page::13]


---

三、图表深度解读



| 图号 | 内容简介 | 主要意义 | 支持论点 | 溯源 |
|------|----------|----------|----------|------|
| 图1 | 标普500迷你期货价格与成交量(2010.5.6) | 显示Flash Crash当天价格急剧下跌,成交量迅猛上扬 | 说明价格大幅波动同时伴随流动性危机 | [page::3] |
| 图2 | 标普500 ETF价格与成交量 | 与迷你期货类似的剧烈波动,ETF成交量也同步增加 | 反映市场流动性危机广泛存在,不限于单一品种 | [page::3] |
| 图3 | 标普500迷你期货订单簿买卖挂单变化 | 14:45买单骤降至极低,挂单流动性严重减少 | 说明成交量激增时市场深度枯竭,成交量≠流动性 | [page::4] |
| 图4 | SPY ETF挂单变化 | 类似订单簿深度下降,卖单与买单均减少 | 支撑成交量与流动性相分离的观点 | [page::4] |
| 图5 | 逆向选择示意图 | 展示不同队列位置订单面临的逆向选择风险 | 说明委托位置对成交概率与风险的影响 | [page::5] |
| 图6 | SPY订单簿跨交易所情况 | 展示不同交易所同一证券订单价格差异及挂单 | 体现碎片化交易环境与策略空间 | [page::6] |
| 图7/8 | “Hide not Slide”特殊订单机制示意图 | 展示特殊订单的隐藏表现与公开切换 | 说明特殊订单帮助资金效率与规避风险的策略 | [page::7][page::8] |
| 图9/10 | 两个快照行情订单簿示意 | 展示不同时间点订单簿快照对比 | 表明快照仅节选信息,不足以捕捉动态 | [page::8] |
| 图11/12 | 增量行情演示 | 细化展示订单新增、撤销、改变的增量记录 | 说明增量行情提供更丰富、精准和轻量的数据,这对趋势跟踪策略至关重要 | [page::9] |
| 图13 | 高频交易系统优化技术的六大方面 | 视觉化六大技术领域 | 明确速度优化的多维路径 | [page::10] |
| 图14 | CPU串行任务流程 | 展示传统顺序执行流程 | 说明传统CPU处理速度瓶颈 | [page::11] |
| 图15 | FPGA并行运算示意图 | 展示硬件层面并行处理结构 | 说明FPGA加速优势与并行处理能力 | [page::11] |

---

四、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合规性与法律风险:

- 报告详细讨论了高频交易商如何在合规压力下设计策略,反映了美国监管对高频交易的严格监督。
- 同时也揭示监管与技术创新的博弈,如特殊订单类型被禁止即是典型案例。
  • 流动性与成交量的误解:

- 通过Flash Crash所示,成交量大并不等于流动性充足,深挖这一理论,对国内市场有启示意义。
  • 高频交易的双刃剑属性:

- 报告对高频交易持客观中立甚至略偏正面立场,突出其流动性和市场效率贡献,却因专家经验性质而未深入展开对高频交易操纵市场、加剧极端波动风险的批判。
  • 高速竞赛与行业门槛:

- 讲述了高频交易内部“军备竞赛”的惨烈现实,警示新进入者的门槛和风险。
  • 局限性:

- 报告限于美国市场架构与实践,明确指出策略不适合直接移植国内。
- 部分技术细节的描述偏宏观,对具体实施中复杂问题的深入讨论有限。
  • 细微差别:

- 关于趋势策略的预测周期未给出明确区分,反映不同策略在同一范畴内广泛存在变体。
- 对于技术投资回报的详细财务分析略显缺失,未系统整合估值专题。[page::13]

---

五、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从美国高频交易专家的培训内容出发,系统梳理了高频交易在美国证券市场的角色、策略原理、市场架构及其技术基础,内容丰富且结构严谨。报告重点揭示:
  • 高频交易策略基于美国市场独特的多交易所碎片化交易结构,做市和趋势策略均借力于此,前者通过快速挂单和优先权降低逆向选择风险,后者通过增量行情捕捉买卖力量动态提升趋势预判能力。

- Flash Crash事件深刻揭示市场流动性危机与高频交易商介入的实际作用,成交量激增背后往往是挂单急剧流失,说明流动性和成交量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 技术是高频交易的核心竞争力,涵盖软件、硬件、网络、地理位置及其高度集成的优化,各大高频公司不断投入以争取毫秒乃至微秒的速度优势,实现“赢者通吃”局面。

- 增量行情的引入大幅提升市场透明度和信息的细粒度,为复杂趋势信号的研究和实施提供基础,是趋势策略兴起的关键推动力。
  • 监管机构对高频交易持审慎态度,关注其可能引发的市场公平性问题和风险,但也认可其对市场流动性的积极贡献。合规要求推动策略设计不断迭代。

- 总体而言,高频交易虽然存在争议和激烈竞争,但其对现代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流动性提升及价格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报告为理解这一前沿且复杂的领域提供了宝贵视角和详实案例,尤其对国内投资者理解并借鉴美国市场经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以上分析涵盖了报告所有关键章节重点论点、数据支持及图表解读。结合案例和技术细节,全面展现了美国高频交易的生态及其复杂性,体现了作者的专业洞察和研究深度。[page::0]...[page::16]

---

附:部分关键图片标注示例



图1 标普500迷你期货价格和成交量(2010.05.06)



图5 证券交易中的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



图13 高频交易系统的优化技术



---

注: 本分析严格基于报告内容,结构清晰、论据充分,并结合表格、图表深入解读,全面客观阐释了美国高频交易的本质与发展。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