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轮动策略研究(二):构建大类资产的“货币 $^+$ 信用”轮盘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基于中国货币政策的滞后性和信用体量的特殊作用,提出“货币+信用”双因子轮动模型,通过构建货币因子和信用因子,对沪深300及中债净价指数进行择时。单因子择时表现稳健,信用与货币因子结合并引入主导逻辑切换机制后,股票市场年化收益率提升至20%,债券市场年化收益达1.49%,回测显示组合策略明显优于单因子策略,彰显“货币+信用”轮盘在大类资产择时中的有效性与稳健性[page::0][page::3][page::6][page::8][page::14][page::17][page::23]
速读内容
货币政策滞后性及其对大类资产的影响 [page::3][page::4][page::5]
- 货币政策受多重目标约束,存在显著滞后性,导致经济和资产价格波动具有内生性。
- 利用DSGE模型解释货币政策滞后带来的经济脉冲循环,形成政策“顶底”状态判断的基础。
- 货币政策偏高为政策顶,偏低为政策底,影响股票和债券市场行情方向。
货币因子构建与股票市场择时实证 [page::6][page::7][page::8]

- 选用Shibor 3M利率趋势斜率构建货币因子,分为加速放松、低位平稳、加速收紧和高位平稳四类状态。
- 股票货币因子择时策略年化收益最高17.7%,最大回撤32.56%,信息比超1,无参数敏感性。
- 调仓规则:货币收紧或高位平稳为减仓,放松或低位平稳为全仓沪深300。
| 策略名称 | 最大回撤起始 | 绝对收益 | 信息比率 | 胜率 |
|-----------|------------|---------|---------|------|
| slope=0.6 | 2011/4/13 | 14.43% | 0.90 | 56.78% |
| slope=0.8 | 2011/4/13 | 17.52% | 1.12 | 57.63% |
| slope=0.9 | 2011/4/13 | 17.70% | 1.23 | 55.93% |

货币因子在债券市场的择时表现 [page::9][page::10][page::11]
- 债券市场择时基于货币因子时段划分与股票相反,体现资金成本与基本面预期的不同影响。
- 债券货币因子择时策略年化收益最高0.88%,最大回撤仅3.61%,表现稳健但超额收益有限。

信用因子构建与择时能力实证 [page::11][page::12][page::13][page::14][page::15][page::16]
- 结合贷款需求指数、M2同比、新增人民币贷款及新增社融,利用X-13 arima季调和趋势指标构建信用扩张/收缩因子。
- 信用因子对股票市场择时年化收益11.91%,最大回撤25.26%,在债券市场则年化收益约0.77%。
- 股票择时逻辑:信用扩张做多,收缩做空;债券择时逻辑相反,信用收缩做多,扩张做空。


“货币+信用”综合择时体系及主导逻辑切换机制 [page::16][page::17][page::18][page::19][page::20][page::21]
- 两因子择时信号常相冲突,设计主导逻辑切换模型,根据沪深300和中债净价指数的月度信息比率(IR)判断市场逻辑。
- 设定股票市场的择时策略:依据主导逻辑选择信用因子或货币因子进行调仓。
- 回测表明该综合策略年化收益达20%,最大回撤22.16%,稳健超越单因子策略。


综合择时在债券市场的表现 [page::20][page::21][page::22]
- 同样设计主导逻辑切换择时模型,结合货币和信用因子反向择时债券市场。
- 综合策略年化收益1.49%,最大回撤3.31%,较单独使用因子择时表现提升明显。

总结与风险提示 [page::23]
- 中国货币政策的多目标约束及滞后性增强了大类资产的可预测性。
- 货币因子、信用因子及二者结合的主导逻辑择时模型在沪深300和中债市场均表现出显著择时能力。
- 模型基于历史数据,存在失效风险,需持续完善与动态调整。
深度阅读
金融工程研究报告详尽分析 ――《资产轮动策略研究(二):构建大类资产的“货币 $^+$ 信用”轮盘》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资产轮动策略研究(二):构建大类资产的“货币 $^+$ 信用”轮盘》
- 作者:吴先兴(分析师,SAC执业证书编号:S1110516120001),联系人:陈可
- 发布机构:天风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发布日期:2018年8月30日
- 研究主题:基于宏观“货币 + 信用”双因子体系,构建对中国大类资产(股票和债券)进行有效择时的新型资产轮动策略模型。
核心论点:
报告认为中国市场的大类资产择时机会源自货币政策的特殊滞后性及信用综合指标的领先作用,利用货币因子与信用因子构建的择时模型在股债市场均表现出显著的择时能力。两因子联合以主导逻辑切换机制综合择时,进一步提升策略收益和稳健性。股票市场最优策略年化收益约22%,债券市场最优策略年化收益约1.49%,且参数对模型表现影响较小。报告强调模型基于历史数据,存在失效风险[page::0,3,23]。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引言与宏观背景
- 报告开篇指出中国股债资产β表现较弱且波动高,传统固定资产配置模型难以适用,须结合有效择时策略。
- 基于“宏观非线性动量”的资产轮动初步探索指示单纯线性宏观因子存在过拟合风险,需以更坚实的宏观逻辑支撑模型设计。
- 提出“货币 + 信用”双因子宏观内核视角,指出货币政策因多重目标约束及滞后性,货币状态蕴含丰富信息;信用体量作为稳健领先指标及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调节效果尤为关键[page::3]。
2.2 “货币 + 信用”宏观内核机理
- 货币政策特性:
-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受多重目标驱动,包括通胀、经济增速和金融秩序,独立性较弱,执行多滞后且时有背离目标。
- 利用DSGE(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和IS-菲利普斯曲线框架,分析当政策利率滞后不变时,产出缺口与通胀呈加速自我循环,货币政策对宏观的内生扰动导致经济波动可预测性提升。
- 形成典型四种货币状态循环(加速收紧、高位平稳、加速放松、低位平稳),不同状态对应宏观经济加速或衰退波动,提供择时依据。

- 信用冲量识别功能:
- 信用为央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同时是实体经济稳健领先指标。
- 通过信贷渠道(商业银行信贷)及融资冲量传导货币政策。
- 信用指标能够补充货币指标,识别经济何时止跌回升,有效区分经济是否开始靠近政策目标区间。

- 货币与信用的错位:
- 由于货币政策滞后性,货币与信用状态往往不同步或“错位”,导致市场出现多样交错的宏观状态组合。
- 报告将两者划分为宽松与紧缩两类,形成四象限轮盘:宽货币紧信用,宽货币宽信用,紧货币宽信用,紧货币紧信用,且对应股债市场不同利好利空信号。

---
3. 货币因子构建与单因子择时实证
3.1 货币因子构建
- 选用Shibor 3M利率代替央行DR007基准利率,理由包括DR007成交历史短、受季节性噪音干扰,Shibor3M流动性趋势更稳定。
- 通过月度Shibor3M利率时间序列回归斜率建模斜率因子
Monetaryt
,以斜率阈值(参数slope
)区分四货币政策状态,并结合上一状态确定高位/低位平稳。- 具体阈值参数遍历区间为0.5至1.0,参数设置不敏感。
图5:Shibor3M与R007比较,显示Shibor3M平滑体现货币趋势能力更优。

3.2 股票市场择时实证
- 根据货币状态对股票买卖信号划分:加速收紧和高位平稳为卖出(-1),加速放松和低位平稳为买入(+1)。
- 策略采用沪深300指数,月末调仓,2008.9-2018.7回测。
- 结果显示年化收益区间13.98%-17.7%,参数
slope
变化对策略效益影响有限,表明货币政策中“政策底”和“政策顶”对股票择时意义显著。
表1:不同
slope
参数下股票择时策略效果摘要| 策略名称 | 绝对收益 | 最大回撤 | 信息比 | 胜率 |
|------------------------|----------|----------|--------|---------|
| 货币因子策略(slope=0.6) | 14.43% | 32.56% | 0.90 | 56.78% |
| 货币因子策略(slope=0.9) | 17.70% | 32.56% | 1.23 | 55.93% |
| ... | ... | ... | ... | ... |
图6展示了不同
slope
参数的净值曲线走势,均明显优于沪深300基准。 
- 以
Slope=0.8
为例的详尽年度收益及风险指标见表2,显示策略大体抗风险良好,部分年份表现不及预期(2017年因信用扩张影响单货币因子表现),但整体正向效应明确。
3.3 债券市场择时实证
- 债券市场择时逻辑较股市复杂:加速收紧及低位平稳视为卖出(-1),加速放松及高位平稳视为买入(+1)。
- 同样采用中债净价指数,月末调仓,2008.9-2018.7回测。
- 超额收益较股市有限,年化收益区间0.68%-0.88%。
- 表3与图7显示,货币因子
slope=0.8
时策略表现较好,胜率均衡,最大回撤控制良好,且表现受参数影响不显著。图7:不同
slope
参数下货币因子债券择时净值表现 
- 图8对比了股票因子
MStock
和债券因子MBond
在债券市场的择时,MBond
整体表现优于MStock
,体现了货币政策滞后性对债市的影响。
---
4. 信用因子构建与单因子择时实证
4.1 信用因子构建
- 借鉴海外“软硬数据”信用监测体系,选择软数据贷款需求指数与硬数据M2同比、新增人民币贷款、当月新增社融四个指标。
- 采用X-13-arima季调法对具有季节性和非平滑性的指标进行平滑处理。
图9:X-13-arima算法对信贷需求指数季调效果示意

- 通过逻辑合成得出宏观扩散指数
credittrend
,截至2012年采用M2+新增贷款,之后以新增贷款+新增社融取代M2,反应信用松紧状态。
- 数据发布时间及采集时滞被详尽说明,确保因子构建符合实际经济信息传递节奏。
表5展示信用指标发布时间与采集方式确认了数据的成长轨迹和统计合理性。
- 信用周期划分依赖于
credittrend
正负变化,现实数据展现与经验明显吻合,具有较好有效性。
图10:基于
credittrend
划分的信用周期示意 
4.2 股票市场择时实证
- 认定信用扩张时买入股票,信用收缩时空仓。
- 采用沪深300指数,2008-2018年间月调仓。
表6、7详细展示绝对及相对收益、最大回撤、信息比率及Calmar等风险调整指标,策略年化收益11.91%,最大回撤25.26%,整体稳健。
图11:信用因子股票择时净值回测

- 部分年份(如2014年)因紧信用背景下与货币加速放松信号不合导致择时效果下降。
4.3 债券市场择时实证
- 信用扩张时空仓债券,信用收缩时买入全仓债券,符合债市对于经济前景变动的逆向反应机制。
- 中债净价指数,2008-2018年月调仓。
- 表8、9详细呈现策略各年度业绩,整体年化收益0.77%,最大回撤5.83%。
图12:信用因子债券择时净值表现

- 部分年份(2014-2015)表现不佳,主要因宽货币紧信用大环境导致信用因子信号反复,削弱择时效果。
---
5. 信用 + 货币综合择时体系
- 识别因货币与信用信号矛盾时的主导市场逻辑,利用股票和债券市场的当月信息比率(IR)判断市场走向和确定主导逻辑。
- 定义股票和债券市场三状态指标(1,0,-1),结合上一期货币和信用状态判定阶段性主导逻辑(宽货币宽信用、宽货币紧信用、紧货币宽信用、紧货币紧信用)之间的切换规则。
图13:信用 $^+$ 货币主导逻辑切换示意图

5.1 股票市场综合择时效果
- 采用主导逻辑判定选择货币或信用因子进行择时。
- 回测2008-2018,沪深300指数,月调仓。
- 参数组合覆盖较广,重点取
(slope=0.8, ir=1.75)
调优,策略年化收益达20%,最大回撤22.16%,相对基准均持续领先。
图14:股票市场综合策略净值回测示意

- 各参数组合表现稳定不敏感,最差年化收益仍有18.64%,胜率约62%(表12-14)。
5.2 债券市场综合择时效果
- 逻辑同股票,但信用因子择时信号反向。
- 回测期限与调仓规则相同。
- 重点参数
(slope=0.8, ir=1.75)
对应年化收益1.49%,最大回撤3.31%。
- 在大部分参数配置下,策略均优于单因子择时和基准。
图15:债券综合择时策略净值回测

- 尽管年化收益水平不及股票,但明显优于单因子策略。
- 参数敏感度分析(表17-19)显示策略对参数稳健性良好。
---
6. 总结
- 报告系统论述了中国货币政策多目标限制、独立性不足导致的滞后性及其对宏观经济和资产价格的预测意义。
- 基于该宏观逻辑构建货币因子和信用因子,单因子择时均在股债市场有效,股票市场表现尤为抢眼(最高年化17.7%),债券市场年化收益有限但稳定。
- 构建基于股票与债券市场走势的主导逻辑切换,综合货币与信用双因子择时,显著提升策略回报:股票综合策略最高年化收益达22%,债券策略达1.49%,且对参数设定不敏感,止损与风险控制良好。
- 提供一套契合中国宏观环境特征的资产轮动策略框架,后续可拓展至风格及行业轮动领域。
---
3. 图表深度解读
- 图1(页3):美股标普500指数β值普遍高于沪深300,风险调整后收益比美股优,揭示中国资产市场波动大但β表现不佳,促使需更精细的择时模型。
- 图2(页4):滞后型货币政策循环说明央行货币政策调整滞后时经济变量自我强化波动,大类资产择时可借由货币状态阶段性特征研判未来经济走势。
- 图3(页5):货币政策传导路径清晰分解货币政策通过利率、信用利差及银行信贷渠道影响实体融资需求,是信用指标设计的理论基础。
- 图4(页6):货币+信用四象限轮盘图象征货币与信用错位造成的复杂经济环境,各象限对应不同的股债市场表现预期,是双因子择时模型核心框架。
- 图5(页7):Shibor3M与DR007对比,确认选用Shibor3M利率数据能更有效地过滤噪声和捕捉货币趋势。
- 图6(页8):股票市场货币因子策略净值曲线,稳步高于基准说明模型有效且鲁棒。
- 图7(页10):债券市场货币因子策略表现较稳但波动和超额收益低于股票市场,符合债市对货币政策滞后的反应。
- 图8(页11):债券币成绩
MBond
优于MStock
,反映货币政策对债券市场具有明显滞后影响。 - 图9(页12):信用软数据贷款需求指数季调前后比较,季调后趋势更平滑,更适合作为信用因子构建原料。
- 图10(页13):信用扩张/收缩周期判定示意,数据准确捕捉宏观信用周期,辅助择时。
- 图11(页14):单信用因子择时净值与沪深300对比,长期领先稳健。
- 图12(页16):单信用因子债券市场择时净值表现,虽波动较小但整体上优于基准。
- 图13(页17):主导逻辑切换机制示意,说明如何依据股债市场表现及货币信用状态动态切换择时策略,解决双因子择时信号冲突问题。
- 图14(页18):综合货币信用因子股票择时净值显著超越沪深300,验证模型有效性。
- 图15(页21):债券市场综合策略同样优于基准,虽规模较小但展示出整合信号的增益。
---
4. 估值分析
报告本质上为策略研发和实证验证,未涉及具体公司估值或传统DCF等财务估值模型。其核心是宏观因子(货币和信用)构建及其对资产市场收益的择时能力验证。
- 货币因子采用Shibor3M利率的月度斜率,经阈值判定多阶段货币周期性状态。
- 信用因子基于多元硬软数据复合指数
credittrend
。- 双因子综合择时引入了基于市场信息比率的主导逻辑切换机制,提升择时正确率和收益。
- 重点参数
slope
和ir
经过多维度敏感性测试,模型表现稳定。---
5. 风险因素评估
- 模型失效风险:基于历史数据构建,未来因宏观政策环境变化、金融市场结构转型等,模型择时效力可能减弱甚至失效,需密切监控。
- 参数依赖风险:虽然参数表现不敏感,但极端市场态势或数据异常时,参数选择可能影响模型表现。
- 数据滞后及修正风险:部分信用指标发布延迟及修正,可能导致策略滞后执行,影响收益。
- 市场结构与政策变化:中国货币政策的多目标约束和央行独立性的现状未来可能调整,影响模型核心假设有效性。
- 过度拟合风险:模型设计虽基于坚实经济逻辑,但仍存在历史拟合风险,需结合多周期验证。
报告并未明确提出具体缓解措施,但强调整体参数不敏感性和主导逻辑切换机制部分缓和了上述风险[page::0,23]。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基于货币与信用两因子构建择时模型,逻辑严密且与中国宏观实际高度契合,体现本土化优势。
- 单因子策略表现相对稳健,但股票择时成效远优债券,可能反映债市价格对政策滞后信息已有消化,限制超额收益。
- 报告在主导逻辑切换方面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增强模型适应复杂宏观矛盾状态,但该机制依赖股债信息比率的设定及300指数和中债净价指数的表现,未来市场结构重大变动可能影响其判别有效性。
- 部分年份(如2014-2015)信用和货币信号反向导致单因子择时表现不佳,综合模型虽改善但尚未完全解决历史重大周期的择时缺陷。
- 报告未涉及交易成本、市场冲击成本和策略执行的实际可行性,实际应用时需考虑。
- 有部分排版与表格格式细节不完备(如表13混乱),但不影响整体逻辑理解。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提出并系统验证了基于中国特定宏观货币环境和信用周期特征的双因子资产轮动策略,核心为“滞后型货币政策+信用融资冲量”双侧信息的综合运用。报告从经济学理论(DSGE模型)到宏观传导机制(货币—信用—融资—实体),再到实证策略构建,详尽展现了货币因子和信用因子在股债市场的择时能力。
- 货币因子:基于Shibor 3M利率斜率判定货币政策四阶段,实现股票年化最高17.7%,债券年化最高0.88%的择时超额收益,且对参数设置不敏感。
- 信用因子:结合贷款需求指数、M2同比、新增人民币贷款、社融等多项数据构建稳健扩散指数,验证其股票择时年化收益11.91%,债券年化收益0.77%,具备良好有效性。
- 综合择时:通过引入基于市场自身走势的主导逻辑切换机制,解决货币信用因子择时信号冲突问题,使策略收益明显改善,股票策略年化可达22%,债券策略年化约1.49%,风险控制较好,且参数稳健。
- 实证效果:综合角色策略长期优于单因子策略及基准,展现中国股债资产滚动择时的可操作路径。
- 图表数据支持:
- 图表从宏观理论支持(图2、3)到因子设计(图5、9)、择时表现确认(图6、7、11、12)再到创新逻辑切换机制(图13)、综合策略优异表现(图14、15),层层印证策略科学性和实用性。
- 风险与适应性:报告诚实披露模型历史基础局限及适用风险,且以稳健参数区间减少局部失效,具有较高实操参考价值。
综上,报告成功搭建了契合国内宏观结构和政策环境的投资择时框架,提出的“货币+信用”轮盘模型为大类资产管理者提供了创新具体的量化择时思路,对中国市场资产配置实践价值显著[page::0,3,6,7,9,11,13,16,17,18,21,23]。
---
参考阅览部分重要图表
- 图2 滞后型货币政策循环

- 图4 “货币 + 信用”轮盘

- 图6 股票货币因子策略净值表现

- 图9 贷款需求指数季调前后对比

- 图13 主导逻辑切换示意

- 图14 股票市场综合择时净值表现

- 图15 债券市场综合择时净值表现

---
综上所述,报告利用货币+信用双因子视角,结合中国特有货币政策运行机制,创新性地构建大类资产轮动择时模型,不仅理论上逻辑严密,实证表现优异,还提供了丰富的模型敏感性分析和风险提示,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实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