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工程:量化择时研究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通过信用通胀的宏观视角及估值、风险溢价、情绪、超跌与技术面等微观视角多维度分析A股市场,认为下半年权益市场整体乐观,信用周期处于上升阶段约20个月,估值分位回暖,风险溢价处高位,市场情绪快速改善,主要指数技术面处在底部超跌区域,整体市场结构有望持续修复 [page::0][page::4][page::8][page::9][page::10][page::11][page::12]。

速读内容


宏观信用通胀周期观察 [page::4][page::5][page::6]


  • 信用周期领先通胀约9个月,周期长度约40个月,单边持续约20个月。

- 当前宏观背景处于复苏期,信用杠杆率处于上升趋势,工业通胀处于下行阶段。
  • 本轮杠杆率下行周期较短,通胀超预期导致市场调整时间延长。


多维流动性周期数据分析 [page::7][page::8]




  • M1同比、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及社会融资规模均显示典型40个月、单边20个月的周期特征,与信用周期吻合。

- 利率周期整体下降趋势,但仍有上行空间。

估值与风险溢价分析 [page::8][page::9]


| 指数 | 当前估值(PE) | 历史分位(%) |
|---------------|--------------|-------------|
| 中证500 | 24.2 | 10 |
| 上证50 | 10.2 | 36 |
| 沪深300 | 12.3 | 33 |
| 创业板指 | 51.1 | 46 |
| 国证2000 | 41.0 | 41 |
  • 4月底估值触底,当前PE分位数整体约30%,小市值和科创板处于较低位置。

- 权益资产风险溢价达历史高位附近,权益相较于债券资产具备吸引力。


市场情绪与超跌分析 [page::9][page::10]




  • 均线多空占比指标快速回升,脱离历史低位,市场情绪明显改善。

- 技术超跌更甚2018年底,尤其是上证50、中证100,以及非银、休闲服务、食品饮料等行业。

技术面趋势与指数调整幅度分析 [page::11][page::12]




  • 上证50指数调整幅度接近30%,调整时长约16个月。

- 深100指数历次熊市跌幅约为40%,当前处于类似调整周期区间。
  • 技术面显示A股主要指数处于底部大周期区域,具备反弹潜力。


观点总结与风险提示 [page::12]

  • 基于多维度宏观及微观指标,研判下半年A股权益市场整体保持乐观。

- 信用上行周期为主要推动力,估值与风险溢价配合支撑市场回升。
  • 市场情绪及技术面均指向底部区域,超跌现象显著。

- 风险在于模型基于历史数据,未来市场结构改变可能带来模型失效风险。

深度阅读

金融工程:量化择时研究报告详尽分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报告标题: 《金融工程:量化择时研究 — 多视角下的权益市场与展望》

作者及机构:
本报告由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金融工程研究小组团队撰写,首席分析师罗军及安宁宁领衔,涵盖研究员共十余人。报告发布于2022年6月,邮件和联系方式详见报告末尾,具有权威的研究背景。

研究主题:
报告致力于通过多视角量化方法对A股权益市场进行择时研究与展望,具体从宏观层面的信用通胀周期及微观层面的估值、风险溢价、市场情绪、超跌状态和技术面五个维度分析下半年A股市场走势。

核心论点与评级:
  • 宏观层面信用处于上升周期,工业通胀处于下行周期,宏观背景归属于复苏阶段,权益市场处于估值拔升阶段,预计信用上行周期将持续约20个月,A股有长期向好的支撑。

- 估值与风险溢价层面,A股整体估值水平处在历史低位的30%分位数,低估值环境利好未来反弹。
  • 市场情绪指标显示底部信号明显,技术面指数调整到大周期底部,超跌深度超越2018年底,具备反弹基础。

整体建议对A股市场下半年维持乐观,具备中长期配置价值。

此报告无具体个股评级,偏向市场全局和结构性的量化择时视角分析。[page::0,1]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市场回顾(第3页)


  • 关键观点:

2022上半年全球市场表现分化明显,能源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推升全球通胀压力。美股和中国科创板块均经历显著调整,其中A股调整领先美股,4月底成长股开始回暖。
  • 数据支撑:

表1统计了2022年上半年全球各类资产的月度和年初至今收益,体现出美国主要股指下跌14%-28%,A股部分指数跌幅达到15%-23%。商品价格如布伦特原油上涨明显(60%年初至今涨幅),农产品和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等数据亦表现波动。此数据体现了全球通胀和供应链压力,对权益市场形成压制。
  • 分析价值:

回顾为后续对信用通胀周期及宏观资产配置环境提供背景说明,明确当前A股及全球市场面临的宏观压力和阶段性特征[page::3].

2. 上层资产视角框架(第4-8页)


  • 框架介绍:

报告提出从“信用周期”与“通胀周期”两个核心宏观指标出发,构建权益市场分析的逻辑框架。信用周期领先通胀周期 approximately 9个月,二者可以交叉对应划分经济周期为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阶段。
  • 核心结论:

当前信用数据(M1)处于上行周期,预示复苏阶段;而工业通胀(PPI)处于下行周期,属于信用周期领先后的阶段特征。
  • 图表分析:

- 图2反映M1同比(滞后9个月调整)与PPI同比走势高度相关,且M1领先PPI。
- 图3为货币通胀周期的正弦波形态,清晰划分四个经济周期阶段,并指明不同资产(权益、债券、大宗商品)适合配置的时点。
- 图4展示了沪深300指数和南华金属指数在2019-2021年的表现符合货币-通胀理论,股市于复苏期弹性最强,随后权益市场进入宽幅震荡状态。
  • 杠杆率和通胀关系:

图5-6阐述杠杆率(信用)的上涨时长较短且工业通胀超预期强势,可能延长市场熊市调整时间。杠杆的提升主要来自融资端而非产出端改善。
  • 周期机制与历史类比

图7-9核验M1同比、10年期国债收益率和社会融资总量三条数据,均显示约40个月完整信用周期,单边持续约20个月。与权益市场牛熊转换相呼应,说明信用周期对A股择时具有重要预测意义。

3. 多维度市场分析(第9-12页)



(一)估值视角


  • 估值分位:

表2汇总A股各主要指数的历史估值分布与当前估值,剔除ST及上市不足180天样本后计算。
  • 中证500估值处于极低分位(新估值仅为24.2倍PE的10%分位,历史低位),显示被严重低估。

- 上证50、沪深300等大盘指数估值在约30%分位,小市值和创业板估值稍高但仍处于相对较低。
  • 反映整体A股估值处于底部区域,具备吸引中长期资金的潜力。


(二)风险溢价视角


  • 风险溢价定义与测算:

使用中证全指静态PE倒数(收益率)减去10年期国债收益率(无风险利率),作为权益风险溢价指标。
  • 近期4月底指标达到4.17%,接近两倍标准差上边界(4.27%),历史低点多对应A股底部(2012/2018/2020),暗示当前权益风险溢价处于历史较高水平,权益资产风险补偿充足,投资吸引力提升。


(三)情绪视角


  • 情绪量化指标:

利用5、20、60日均线排列及多空占比,4月底达到历史低位-76%,接近2018年底,显示明显市场恐慌情绪。
  • 当前均线强弱指标快速反弹至-5.8%,表明市场情绪急速好转,但沪深300长期均线之上占比仍较低(约20%),说明主流大盘仍处于底部区域,反弹空间尚存。


(四)超跌情况


  • 指数和行业分布:

技术超跌程度超过2018年年底的指标集中在上证50和中证100指数。行业上,非银金融、休闲服务、食品饮料板块超跌明显。
  • 说明当前估值底部结构性特征与2018年有差异,部分行业调整更深,有较强技术反弹需求。


(五)技术面视角


  • 历史经验对比:

- 上证50指数调整幅度接近30%-35%历史大幅下跌极值,累计调整超过16个月,持续时间亦接近历史平均。
  • 深证100指数历次熊市回撤幅度约40%,当前下降幅度接近此数,显示成长股技术面处于历史大底。

- 此技术面迹象支持权益市场底部已现、后续或有修复预期。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2(信用与通胀周期的领先相关性)


  • 描述与趋势: 显示PPI同比与M1同比(滞后9个月后)走势,表明信用M1领先工业通胀PPI,两个曲线周期匹配明显。

- 联系文本: 依据此领先关系,报告详细定义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阶段,明确权益市场最强表现阶段,重要宏观择时依据。
  • 局限性: 信用周期与通胀周期有时因外部冲击(疫情、地缘政治)偏离,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确认。



图3(周期时空分解)


  • 描述: 用标准化正弦曲线表征货币和通胀周期波动,划分经济四阶段。

- 解读: 权益资产多在货币积累期处表现佳,通胀期权益表现相对震荡。
  • 对文本贡献: 为市场资产配置提供时序和阶段性参考基础。



图4(近期资产周期解释力)


  • 描述: 叠加沪深300和南华金属指数走势,透析权益与商品资产在货币通胀周期中的表现差异。

- 趋势与解读: 指出2020年7月后权益市场缺乏涨幅动力,大宗商品阶段性强势。


图5-6(杠杆率与通胀)


  • 图5: 显示杠杆率同比、沪深300指数及PPI同比,揭示杠杆率起伏短于历史周期,工业通胀偏强,影响权益市场表现。

- 图6: 杠杆率回升主要因融资端稳定,产出端短期不振。
  • 联系: 解释2022年上半年市场波动背后信用与通胀非同步影响。




图7-9(多个信用周期视角验证)


  • M1同比、10年国债收益率、社融20个月均值均显示约40个月周期,单边持续约20个月。

- 这些图表以不同宏观数据一以贯之地支撑信用周期逻辑,为择时提供坚实统计基础。




表2(历史估值与当前分位)


  • 多指数PE、分位数一览,确认整体估值处于历史底部,有显著投资价值。

- 中证500尤为低估,创业板和国证2000估值较高但仍处底部区域。
[page::8]

图10(风险溢价)


  • 体现权益资产相对债券资产的预期收益差,当前区间接近历史高点底部,显示市场风险溢价充裕。



图11-12(情绪指标)


  • 恐慌情绪曾达历史极点,快速反弹表明市场情绪修复,但大盘仍处低位。

- 长期均线之上比例仍有反弹空间。



图13(超跌指标)


  • 多数主要指数超跌媲美甚至超过2018年,结构上反映非银、休闲服务等行业跌幅大,市场底部承受压力深厚。



图14-16(技术面)


  • 上证50调整幅度及持续时间达到历史大底极值,成长股(深100)回撤幅度接近40%历史平均,均指示重要技术底部。





---

四、估值分析



报告虽然无明确目标价或单一公司分析,但通过多指数历史PE分位数分析,构建了估值视角的量化择时框架。
  • 方法:

采用市盈率(PE)TTM数据对比历史不同分位数,剔除ST和新上市股票,确保估值的稳定性和代表性。
  • 关键假设:

市场估值分位低于30%即具备投资吸引力,市场存在均值回归特征。
  • 结论:

当前市场估值长期处于低位,特别是中证500等中小盘股票极度低估,为中长期权益市场配置提供依据。

报告未深入使用DCF或多元因子模型,但基于分位数的简洁实用估值判断符合量化择时研究的定位。[page::8]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模型风险: 报告指出量化模型依赖历史数据,市场结构或行为的任何改变都会导致模型失效,存在统计口径差异风险。

- 时间延迟风险: 信用周期与通胀周期的滞后关系可能因外部因素扭曲,预测失准。
  • 极端市场风险: 地缘政治、疫情等外部震荡可能导致市场偏离模型预期。

- 风险提示透明: 报告诚实表述这些风险,但未具体提及缓解措施,需投资人结合市场动态和政策信息辅助判断。[page::0,12]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的核心信用-通胀周期模型逻辑简明且数据支撑充分,但仍存在因疫情和地缘政治造成通胀与信用关系偏离的时代偶发性影响,报告提及但未明确评估该风险对模型的长期影响。

- 估值层面以PE分位数为核心指标,较为单一,缺乏盈利增速、现金流质量等综合考量,这可能使估值判断过度依赖于历史价量关系,忽视了基本面动力。
  • 情绪指标及技术面分析虽能量化市场情绪和价格波动,但可能未能完全捕捉市场底部与反转的微观异动信号。

- 报告结论高度乐观,建议时段较长(长达一年半),存在对市场复苏的长度和力度假设偏强的潜在风险。
  • 报告立足量化择时,未涉及宏观政策、流动性细节及国际资本流向等非量化因素,对整体市场结构变革的适应性有限。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基于“信用领先通胀”周期理论为核心框架,融合估值、风险溢价、市场情绪、技术趋势及超跌情况多视角量化分析,系统地解析了2022年下半年中国A股市场的中长期择时观点。其核心结论认为:
  • 以M1为代表的信用周期处于上升阶段,预计持续至少一年半,为权益市场筑底并带来弹性。

- 工业通胀(PPI)目前下行,宏观经济处于复苏阶段,权益市场估值弹性处于拔估值区间,整体估值分位仅约30%,小市值及创业板估值更低,显示市场底部稳定。
  • 权益风险溢价处于历史高位,风险补偿充足。

- 市场情绪迅速回升,超跌幅度超过2018年底,技术面显示上证50和深百指数跌幅接近历史大底,行情回升具备技术支撑。
  • 结合信用通胀周期与多维微观指针,报告对A股中长期表现持乐观态度,强调市场风险可控且具备反转基础。


图表深入剖析了信用与通胀互为领先指标关系,历史周期切割,市场估值分位,风险溢价波动,情绪指标底部信号及技术面阶段低位特征,强化报告论断的量化基础与多维验证。投资者可以据此视角辅助制定中长期资产配置策略,关注信用改善带来的权益机遇。

本报告虽未给出具体目标价,更多强调市场时序结构和阶段性配置策略,但在当前波动加大的宏观经济环境中提供了清晰且厚实的量化择时框架,利于理性规避风险同时把握潜在收益。

---

全文溯源



本分析引用页码:0-14页,图表编号及数据均对应文中标注。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