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药生物】医保局明确集采反内卷,关注医药板块重估机会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梳理了医保局在第11批药品集采中提出的“反内卷”原则及其具体措施,包括优化集采规则,防止以最低价作为唯一标准,控制报价不低于成本。随着集采价格竞争回归理性,医药企业盈利能力有望改善,结合医药板块研发投入持续释放及海外业务加速,医药板块迎来估值重塑的机会,建议关注相关投资机会 [page::0]。

速读内容


医保局集采明确“反内卷”原则,优化采购规则 [page::0]

  • 第11批药品集采启动,医保局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

- 集采报价不再单纯以最低价为准,优化价差锚点并要求报价合理性及成本保护。
  • 预期药品价格竞争回归良性,集采规则更加完善,减少恶性价格战。


集采“反内卷”促进医药企业盈利能力改善 [page::0]

  • 之前10批集采多采用“以价换量”方式,导致企业价格压低,盈利受损,质量波动。

- 新规则下,企业报价趋于合理,药品价格企稳,盈利逐步恢复。

医药行业发展趋势及估值重塑机会 [page::0]

  • 政策面逐步支持创新药发展,海外BD加速,提升行业国际竞争力。

- 行业研发投入密集后进入成果转化期,叠加医保政策优化,看好医药板块的估值修复与投资机会。

主要风险提示 [page::0]

  • 集采政策加码超预期可能压制盈利。

- 企业研发及产品销售不及预期风险。

深度阅读

资深金融分析师对中银证券《医保局明确集采反内卷,关注医药板块重估机会》报告的详尽分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医保局明确集采反内卷,关注医药板块重估机会》

- 作者:刘恩阳
  • 发布机构:中银证券研究部

- 发布日期:2025年7月30日,10:21,北京
  • 研究主题:医药生物行业,重点围绕中国医保局集采政策的新动向及其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探讨医药板块未来的盈利能力及估值机会。


核心论点与评级观点:

报告围绕7月24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医保局公布的第11批药品集中采购(集采)新规则展开,指出医保局明确坚持“反内卷”原则,优化集采规则,避免价格恶性竞争,预期此举将促进医药企业盈利能力的恢复与提升。结合医药行业目前创新研发管线进入收获期及海外业务拓展加速,报告建议关注医药板块的重估机会,隐含对医药板块未来持乐观评级倾向。主要风险包括集采政策力度超预期、企业研发和销售不达标风险[page::0]。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会议背景与集采“反内卷”原则解读



报告首先阐明医保局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十四五”医保改革情况中,强调第11批药品集中采购已启动,采购原则侧重“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并明确不再将最低价作为唯一的中选标准。此次规则优化主要体现在:
  • 价格差计算“锚点”调整,避免恶性价格竞争;

- 要求最低报价企业公开报价合理性,确保报价不低于成本。

这一政策转变致力于稳定药品价格体系,保障药品质量,缓解因价格战导致的医药企业盈利下降问题。作者认为此策将引导医药市场回归理性竞争,有望推动企业盈利逐步回升[page::0]。

2.2 集采对医药盈利影响及未来预期



报告回顾了前10批国采实际执行中“以价换量”的实践,低价中标获得大份额订单,导致:
  • 企业利润压缩严重;

- 部分企业为压缩成本影响药品质量。

医药行业因此崛起显著的“内卷”现象,即企业通过压价恶性竞争吸引订单,但损害了长期盈利能力。

而新政策通过反内卷举措及采购制度调整,预期将抑制价格战过度激烈,从而:
  • 促使价格竞争趋于合理;

- 伴随价格回稳提升企业盈利。

作者隐含判断医药行业的盈利周期可能进入复苏阶段,同时也带来集采规则优化的系统性利好[page::0]。

2.3 医药行业创新与国际化趋势



报告进一步指出,医药企业多年来在创新研发上的持续投入使研发管线逐渐走向成熟,迎来收获期,研发成果转化加快。

此外,医药企业正在加快海外业务(BD:业务开发)步伐,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该事实反映了中国医药创新力量全球地位的提升,为行业估值重估提供了基本面支持。

综合政策利好和企业基本面改善,医药板块未来或将走出过往因集采导致的低迷态势,获得估值重塑机会[page::0]。

2.4 主要风险识别



报告列出了三大核心风险:
  • 集采政策执行力度超预期,可能压缩企业利润进一步;

- 企业研发进程不及预期,影响产品推出与盈利增长;
  • 产品销售未达预期,影响盈利兑现。


未看到报告中对缓解方案的详细探讨,但明确指出风险存在的重要性,提示投资者关注相关动态[page::0]。

---

三、图表深度解读



本报告内容中未体现具体表格或图表数据,存在的主要为政策解读及逻辑论证。但报告中对于“10批药品集采覆盖435种药品”的统计数据是关键量化指标,体现集采的覆盖范围和影响规模,对理解政策效果提供量化基础。

建议后续版本报告中补充:
  • 具体药品价格变动趋势图;

- 医药企业盈利能力变化表;
  • 创新药研发管线数量及阶段分布图;

- 海外BD扩展数量及业务贡献分析图。

这些图表将更有助于定量评估集采规则优化对行业盈利的具体影响及未来预期。

---

四、估值分析



报告未单独细述估值模型或具体目标价,但从内容隐约推断投资逻辑包括:
  • 预期医药板块盈利修复带来估值提升,暗示当前估值存在向上调整空间;

- 政策激励、创新成果转化及国际市场拓展作为基本面支持,驱动估值重塑。

从行业分析角度看,估值应结合:
  • 未来数年盈利增长预测(受集采价格和销售增长影响);

- 贴现现金流模型(DCF)评估创新药及管线资产贡献;
  • 可比公司市盈率(P/E)、企业价值/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V/EBITDA)估值法辅助定位。


报告建议关注政策兑现后估值抬升机会,但并未披露具体定价假设、贴现率或永续增长率等参数,建设性建议在后续深度研究中补充完整估值模型。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集采政策执行超预期力度风险:政策若进一步加强价格压制,将重压医药企业盈利,可能拔高市场担忧,导致估值下调。

- 研发风险:企业研发投入高且周期长,若新产品管线进展不顺,研发成果兑现不足,将直接影响业绩增长预期。
  • 销售风险:产品上市推广及市场占有率低于预期,将影响收入规模及盈利。


报告虽识别风险,但未见量化风险发生概率及冲击情景分析,也未涵盖风险缓释策略,后期研究可进一步丰富风险管理框架。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对医保局“反内卷”政策持积极乐观态度,但未充分展开政策执行中潜在的操作复杂性及地方层面实际执行差异问题,这可能制约政策效果。

- 对集采过去“以价换量”的批判及新规则预期改进较为单一,缺乏对药品质量提升与价格合理性之间权衡的深入分析。
  • 政策和创新管线是当前投资逻辑核心,但报告对海外BD拓展的细节略显模糊,未说明其盈利贡献占比及风险,造成观点的局部模糊。

- 报告未披露具体财务预测和估值目标价,降低了对投资判断的辅助力度。
  • 风险部分缺少分类风险优先级及动态监控机制,投资者需结合实际持续关注政策及企业运营表现变化。


---

七、结论性综合



中银证券此次发布的报告通过细致解读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中医保局对第11批药品集采的最新指导思想,重点把握政策转向“反内卷”的原则和规则优化,认为这是抑制医药行业恶性价格战、恢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契机。

报告通过回顾过去10批国采的低价竞争模式,结合新规对价格锚点及报价合理性的明确要求,预判药品价格竞争将回归合理轨道,企业盈利预期将逐步改善。

与此同时,报告强调医药行业创新研发管线进入收获期,加上海外BD扩展加快,体现行业基本面正在向好,推动医药板块长期价值重估。

报告对政策执行力度、研发进展和销售实现等风险保持警醒,提示投资者关注可能的负面影响。

尽管报告未提供详细财务数据及估值模型,但通过定性逻辑已明确表达对医药板块估值提升的积极观点,是对当前医药行业政策及基本面变迁的及时、重点解读。

总体来看,该报告为专业投资者理解中国医药政策新趋势及其行业影响提供了清晰指导,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集采“反内卷”带来的结构性盈利改善和医药板块的投资机遇[page::0]。

---

# 综上,该报告内容条理清晰,政策解读与行业前景分析兼顾,但在估值细节及定量分析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建议结合后续财务模型与实证数据深化研究,方能更精准把握医药生物板块的投资价值。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