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收益的精细切分:提炼动量与反转效应——量化选股系列报告之二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基于机构配置资金与个人投机资金的行为差异,细分日内早盘、午盘及尾盘收益,开发早盘温和收益因子(动量效应)、午盘与尾盘收益因子(反转效应)及其合成的动量弹簧因子。该因子组合在多个回测窗口表现出稳健的IC及年化收益,且优于传统动量因子,同时早盘温和收益因子能够显著提升行业轮动效果。研究进一步证实早盘动量源自机构配置行为,早盘后反转源于个人跟风行为,揭示动量与反转因子背后的微观资金行为逻辑。[page::0][page::25][page::26]
速读内容
技术因子特征解析:普遍反转、动量稀缺 [page::4][page::5]


- A股市场正由个人投资者主导逐渐向机构主导转变,动量效应对应机构配置资金,反转效应对应个人投机资金。
- 交易时间及订单特征显示机构集中早盘交易,大额订单,个人交易时间无序、小额订单,驱动因子差异。
日内收益细分与因子构建框架 [page::6][page::7]

- 市场成交额在早盘集中,午盘活跃度下降,尾盘呈二次回升。
- 切割日内收益率为早盘(9:30-10:30)、午盘(10:30-14:30)、尾盘(14:30-15:00)三段,构建相应收益因子。
早盘温和收益因子构建及优化 [page::8][page::9][page::10][page::11][page::12]





| filter阈值 | 平均IC | ICIR | 多空组合夏普比率 |
|-----|------|-----|-------|
| 1% | 0.027 | 0.399 | 0.95 |
| 2% | 0.034 | 0.675 | 2.58 |
| 3% | 0.027 | 0.564 | 2.84 |
| 4% | 0.014 | 0.253 | 1.88 |
- 早盘收益中极值部分表现反转,温和部分体现动量,固定2%的阈值优化因子表现最佳,窗口20交易日最优。
- 交易成本1‰时因子仍有3.6%年化收益,2‰时收益大幅减少。
午盘及尾盘收益因子——稳定反转效应 [page::14][page::16]


- 午盘收益因子选取10:30-14:30 vwap涨幅,表现稳定反转,长期统计窗口效果更佳。
- 尾盘收益因子5日统计窗口反转效果最佳,尾盘反转效果自2016年以来逐渐减弱,受市场成熟及算法交易影响。
早盘后收益因子合成及表现提升 [page::17][page::18]


- 午盘与尾盘收益因子组合成早盘后收益因子(morning_close),被证明信息互补且反转信号增强。
- 三因子合成动量弹簧因子,年化收益率提升至14.2%,多头收益显著增强,多空组合夏普比率升至3.45。
早盘后收益因子提供独立信息(残差因子) [page::20][page::21]

- 早盘温和收益因子与常见动量反转相关性弱,早盘后收益因子与20日动量相关较高。
- 剔除20日动量后早盘后收益残差因子依然展现稳健反转,有效捕捉新信息,验证机构配置对应早盘动量、个人投机对应早盘后反转。
因子IC衰减与交易成本敏感性分析 [page::21][page::22][page::13][page::19][page::20]



- 三因子在20交易日窗口IC达到峰值并保持稳定。
- 动量弹簧因子在1‰交易成本下依旧表现良好,2‰交易成本下收益明显降低但仍有效。
早盘温和收益因子提升行业轮动效果 [page::23][page::24][page::25]

- 使用传统20日动量因子进行行业分组,行业轮动分层效果不明显,涨幅次高组表现稍好。
- 早盘温和收益因子聚合至行业评分能显著改善行业分层单调性与收益水平,提升行业轮动策略效果。
深度阅读
资深金融报告详尽解读分析报告——《日内收益的精细切分:提炼动量与反转效应——量化选股系列报告之二》(2021年10月22日)
---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标题:《日内收益的精细切分:提炼动量与反转效应——量化选股系列报告之二》
- 作者:祁嫣然,光大证券研究所分析师(执业证书编号:S0930521070001)
- 发布机构:光大证券研究所
- 发布日期:2021年10月22日
- 研究主题:基于A股市场投资者行为与微观结构,将日内收益进行细分,从时间和资金行为角度解析动量效应与反转效应,构建并验证相关量化选股因子。
报告核心论点与信息
报告核心在于通过细分日内不同时间段收益,结合机构投资者(配置型资金)与个人投资者(投机性资金)在时间和交易特征的差异,提炼出早盘温和收益对应动量效应,午盘和尾盘收益对应反转效应的观点,并基于此构建早盘温和收益因子、早盘后收益因子及两者合成的动量弹簧因子(momspring),表现优异。报告并指出,早盘温和收益因子提升行业轮动效果,且早盘后收益的反转效应源于跟风行为,不同于传统动量因子。报告涵盖完整的数据回测,且带有风险提示和行业策略框架,针对A股当前阶段特性具有较强参考价值。[page::0,4,6,25]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技术因子大类逻辑特征:普遍反转,动量稀缺
报告归纳市面上的因子类型,明确分类为基本面因子、技术因子、舆情因子,着重指出技术因子大多体现反转特征,而动量因子相对稀缺。报告结合A股市场结构演变,指出投机性个人投资者占比逐渐降低,配置型机构投资者比重上升(见图1-3),造成技术因子“普遍反转,动量稀缺”的现象。这一逻辑建立在机构投资者基于基本面、长周期持仓且注重流动性的框架下,投机资金则偏好短线、小市值、高波动性股票、交易时间无约束。基于这一框架,机构投资者驱动动量效应,个人投资者驱动反转效应,也为后续构建因子切分早盘(机构主导动量)与午盘、尾盘(个人主导反转)提供理论依据。[page::4,5,6]
2.2 动量提炼的关键:日内收益分段解析与因子构建
报告基于机构和个人下单时间差异,提出对日内收益率按时间切分为:
- 早盘(开盘至10:30):流动性最旺,机构投资者占比高,预期动量效应显著。
- 午盘(10:30-14:30):跟风行为较多,预期反转效应。
- 尾盘(14:30至收盘):算法交易、被动调仓等占比较多,反转效应稳定但信息量较少。
报告以全市场分钟成交额占比(图6)佐证流动性与交易时间的划分合理性,并定义相应时间段的VWAP收益指标作为三段收益因子构建基础,构建早盘收益因子、午盘收益因子和尾盘收益因子,用累计收益率作为因子值,并进行市值行业中性化处理。[page::6,7,8]
2.2.1 早盘收益因子
- 原始早盘收益因子定义为早盘 VWAP相对开盘价的涨幅,所选时间范围9:30-10:30。
- 回测显示原始因子表现反转效应,部分时间段动量表现明显,提示该因子可改进(图7)。
- 结合个案(掌趣科技大幅波动分阶段,图8),报告提出将极端涨跌幅(绝对值超过2%)反转处理,即极值反转效应,温和涨跌呈动量效应的改进方案。
- 两方案比较显示叠加极值反转处理(morningretfilterreversion)效果优于忽略极值(morningretfilterignore)(图9及表4)。
阈值调节下,选取2%为极值判别阈值最优,采用固定阈值法优于截面自适应(图10,表5)。窗口统计区间测试结果表明20日窗口内因子效果最佳(图12,表7),过长窗口导致信息衰减。因子表现对交易成本敏感,双边费率超过1‰收益大幅下滑(图14,表8)。[page::8,9,10,11,12,13,14]
2.2.2 午盘与尾盘收益因子
- 午盘收益因子定义为10:30-14:30的VWAP涨幅相对早盘VWAP涨幅,统计期窗口最长可到20日,体现稳定反转效应(图15,表9)。
- 尾盘收益因子定义为收盘价相对午盘VWAP的涨幅,5日窗口表现好于更长窗口,呈现较强反转效应(图16)。
- 2016年后反转效应有减弱趋势,推断与投机资金减少和交易算法成熟度提升减少尾盘冲击和错误定价有关。
两因子合成(morningclose)取午盘20日与尾盘5日反转效应叠加,IC提升至0.067,换手率无增加,说明午尾盘因子信息互补(图17,表10,11,图18)。[page::14,15,16,17]
2.2.3 三因子合成:动量弹簧因子(momspring)
将早盘温和收益因子(动量)与早盘后收益因子(午盘+尾盘反转)等权合成,产生“动量弹簧因子”。
- 合成因子IC提升至0.068,日胜率、月胜率、夏普比均显著优于单因子(表12,图19)。
- 多头组收益表现也明显好转(图20)。
- 因子分层单调性好(图21)。
- 交成本敏感性测试显示,该因子成本适应性较好,在1-2‰交易成本下仍存在收益(图23,表14)。[page::17,18,19,20]
2.2.4 因子与常见动量指标的相关性及增益
- 这三个因子与常见5日、20日动量因子的日均相关性较低,特别是早盘温和收益因子与传统动量因子相关度极低(表15)。
- 早盘后收益因子与20日动量相关性较高,进一步剔除动量成分得到回归残差因子,残差因子仍表现良好(图24),验证早盘后反转效应非传统动量所致,更多源自机构配置与散户跟风行为的差异。且20日动量因子自2020年开始失效,符合市场结构变化述评。[page::20,21]
2.2.5 因子信息衰减分析
- 三个因子IC均在20日左右达到峰值,之后对累计收益解释能力不再显著提升(图25-27),为因子有效期提供参考参数。综合窗口选择20日较优。[page::21,22]
---
3. 行业轮动分析:早盘温和收益提升效果明显
- 报告从宏观到微观构建行业轮动框架,重点分析微观层面基于交易行为的轮动因子聚合。
- 采用因子值聚合至行业得分后分组回测的验证方式,并使用中信一级行业体系。
- 20日动量因子行业聚合分层表现分组无明显单调性,涨幅次高组反而表现较优(图30),验证行业层面动量信号弱,且反转逻辑难以体现轮动。
- 与之对比,早盘温和收益因子行业聚合分层效果明显,分层头尾单调性突出,优势组表现强劲(图31)。
- 结论为,早盘温和收益因子可有效提升行业轮动效果,为构建行业配置策略提供技术支撑。[page::23,24,25]
---
4. 综合总结
报告通过精细划分日内不同时间段收益,关联投资者行为特征,提出并验证:
- 早盘温和收益因子体现机构配置型动量效应,阈值界定极端收益反转行为。
- 午盘和尾盘收益因子体现投机型资金跟风反转行为,二者合成为早盘后收益反转因子。
- 两类因子合成动量弹簧因子,兼顾动量与反转,性能优异。
- 早盘温和收益因子在行业层面提升行业轮动效果,验证了因子在不同投资维度的有效性。
- 20日为各因子最佳统计窗口期,因子IC达到峰值后趋于平稳。
- 因子效果经交易成本校验,证明存在实用性。
- 报告对传统动量因子与本研究因子相关性分析验证本方法的信息增益,指出传统20日动量因子效用下降,反转效应本质是早盘后跟风行为导致的。
- 报告以机构与个人投资者行为差异为理论基础,解释A股市场动量稀缺反转普遍现象,且随着市场成熟,投机效应会减弱,机构配置型交易占比提升。
- 采用流动性1500+沪深300及中证500成分股为样本,时间区间覆盖2010年至2021年10月,回测完整且稳健。[page::0,4-7,25-27]
---
3. 图表深度解读
重点说明报告中的关键图表:
3.1 投资者结构与资金变迁(图1-3)
- 显示2015至2021年间,沪深交易所总市值稳步上升,个人投资者数目也持续增长但比例下降,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资金结构变化明显支持机构配置与投机资金分离理论。[page::5]
3.2 技术因子资金行为映射示意(图4)
- 明晰配置资金与投机资金在持仓周期、交易时间及订单金额上的差异,为动量和反转因子构建提供行为金融基础。[page::6]
3.3 日内收益率切分及市场成交时点分布(图5-6)
- 用时间区间划分对应动量与反转效应。
- 市场成交集中在早盘和尾盘,验证机构偏好早盘执行配置交易,支撑因子设定合理性。[page::7]
3.4 早盘收益因子业绩表现(图7、9、10、12、13、14)
- 图7显示原始早盘收益因子多空组合净值蹿升受限。
- 图9多空净值对比反映极值反转处理提升整体因子表现。
- 图10对比固定阈值与截面自适应方法,固定阈值优势明显。
- 图12统计窗口拉长至20天多空净值更优。
- 图13因子5组分层表现单调性强,体现因子有效性。
- 图14交易成本影响显著,控制成本为策略实用性基础。[page::8-14]
3.5 午盘与尾盘收益因子表现(图15-16)
- 午盘因子5至40窗口均呈反转,多空组合表现稳定。
- 尾盘因子5日窗口效果最好,整体表现逐年递减,与市场成熟度关联明显。[page::14-16]
3.6 午盘尾盘因子合成及表现(图17-18)
- 合成提升IC和收益,换手率无增,证明二者互补性及合理的统计窗口选择,因子分层单调性好。[page::17]
3.7 三因子合成——动量弹簧因子表现(图19-21)
- 合成因子全方位提升日周月度胜率,夏普和收益率,且分层清晰,风险调整优越。
- 多头组收益明显加强,符合策略预期。[page::18-19]
3.8 因子成本敏感性及残差因子表现(图22-24)
- 早盘后收益因子和动量弹簧因子在1-2‰交易成本仍具备吸引力。
- 早盘后收益剔除传统20日动量成分后残差仍有效,印证反转效应本质来源。[page::19-21]
3.9 因子IC窗口衰减曲线(图25-27)
- 三个因子IC曲线在20天左右达到峰值,提示回测窗口设置合理,超过时间意义递减。[page::21-22]
3.10 行业轮动分层效果(图28-31)
- 行业轮动框架图清晰传达多层面影响因素。
- 20日动量行业评分分层效果不佳,分组单调性和收益表现实属不理想。
- 早盘温和收益因子行业轮动分层效果优秀,前后组表现分明,收益率较高,效果明显提升(近12%年化),说明新因子对行业配置应用价值显著。[page::23-25]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以量化策略回测为核心,不涉及传统的公司估值模型(如DCF、P/E等)定价。因子评估主要通过统计指标(IC、ICIR、多空组合年化收益、夏普比率、胜率、最大回撤等)进行表现衡量。回测成本敏感性和因子衰减分析作为风险调整和可持续性的衡量方法。行业层面通过因子行业得分分层等权组合回测,衡量因子的行业配置价值。
---
5.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明示:
- 结果基于历史模型和历史数据,模型未来存在失效风险。
- 历史数据的统计特征可能无法重复验证,因市场结构和环境动态变化带来的不可控风险。
- 交易成本上升将显著冲击策略表现,需要严控实施成本。
- 行业轮动及因子传递效应受宏观经济环境、市场流动性、政策变化等潜在风险影响。
未详细提出针对风险的缓释措施,提示投资者应关注因子稳定性和策略可持续性风险。[page::0,27]
---
6. 审慎分析与细微差别提示
- 报告假设机构行为稳定,且机构订单主要集中早盘,但实际存在执行多样化,尾盘部分算法交易已高度智能,可能影响尾盘收益因子反转强度。
- 阈值固定法优于自适应法虽有实证支持,但未排除市场波动剧烈调整期存在信息遗漏风险。
- 因子剔除动量残差效应优异,反映该方法稳健,但不同时间段、市场环境切换时因子稳健性尚需持续观测。
- 行业轮动策略测试尽管采用中信一级行业,实际行业内差异仍然显著,对行业内配置的精细化有待进一步深化。
- 报告未涉及宏观变量、基本面因子联动,侧重技术因子,策略风险受宏观冲击仍需量价结合其他策略做风险控制。
- 对于流动性1500主导的样本,可能高频率调仓策略实施存在实际成本压力。
- 交易费用敏感性强,潜在隐藏滑点和市场冲击成本因素需要在实操中进一步关注。
综合来看,报告论据充分,数据详实,逻辑严密,体现了当前A股市场微观结构对动量与反转效应的深刻理解。但也应充分认识到市场环境演变可能导致因子表现波动甚至失效的风险。[page::8-14,19-21,27]
---
7. 结论性综合
报告以机构投资者基于基本面配置行为和短线散户投机行为在日内交易时间段的差异为切入视角,创新地将一天的交易收益划分为早盘(机构主导动量段)、午盘与尾盘(散户主导反转段)三部分,再从“温和收益动量+极端收益反转”角度精细设计早盘收益因子,结合午盘、尾盘收益因子反转特征,构建出具有稳健预测力的日内量化因子。
主要因子包括:
- 早盘温和收益因子:固定2%涨跌幅阈值划分极值并予反转处理,采用20日累计收益窗口,表现为稳定动量效应,IC最高达0.046,5日IC0.034,年化多空组合收益7.1%,多头收益10‰,对交易成本敏感但在1‰以下还能保持正收益。
- 午盘与尾盘收益因子:均表现明显反转特征,午盘因子表现稳定且长期窗口优于短期窗口,尾盘因子表现较强但逐渐减弱;两因子合成后IC升至0.067,换手率合理。
- 动量弹簧因子(momspring):将早盘温和收益因子和早盘后收益因子等权合成,兼顾早盘动量与午尾盘反转,五日IC提高至0.068,夏普提升至3.45,年化多空组合收益14.2%,多头组年化接近14‰,表现远优于各个单因子。
此外,早盘温和收益因子能够显著增强行业轮动策略效果,提升分层单调性和收益表现,体现出该类因子在行业轮动配置中具备潜力。
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早盘温和收益因子效果非来源于传统反转因子,早盘后收益反转效应非传统动量因子,反转效应本质是早盘后跟风行为,更贴合A股市场现实交易行为差异。
总体来说,报告提出的基于时间段划分的日内收益因子架构,为动量与反转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实证支持,对完善量化选股模型、提升行业轮动效能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报告同时提醒因市场结构变化、实施成本、模型失效风险,强调策略需持续验证和动态调整。
---
重要图表汇总(Markdown格式)
图1:沪深交易所总市值与自然人投资者数量,2015-2021年
反映市场规模增长与投资者结构变迁,机构比重上升。
图6:全市场各分钟成交额占比(2021年)
显示成交集中在早盘及尾盘,支持时间切分设计。
图7:原始早盘收益因子多空组合净值(5日窗口)
反映早盘原始因子动量表现不稳定,有改进空间。
图9:两版本早盘收益因子多空累计净值对比
采用极值反转调整(morningretfilterreversion)效果优于忽略极值。
图10:固定阈值法与自适应法早盘收益因子多空净值
固定阈值法对效果更优,因子IC及收益表现更好。
图12:earlyretfilterreversion不同window多空净值表现
统计窗口延长至20日效果最佳,多空累计收益显著。
图15:午盘收益因子不同统计窗口多空组合净值
午盘收益因子全年反转效应稳定,多空组合累计净值上涨。
图16:尾盘收益因子不同窗口多空组合净值
表现出强烈短期反转效应,且近期表现有所衰减。
图17:午盘尾盘收益因子合成前后多空组合净值对比
合成后的早盘后收益因子明显超越单个因子表现。
图19:动量弹簧因子与早盘后及早盘因子合成前后多空组合净值
三因子合成显著提升收益与风控指标。
图28:行业风格轮动框架图示
体现多层次因素影响行业轮动,强调交易行为重要性。
图30:20天动量反转因子行业分层净值
动量轮动效果不显著,分层单调性弱。
图31:早盘温和收益因子行业分层净值
行业轮动分层单调,收益显著优于传统动量因子,改善行业配置。
图32:早盘温和收益因子计算流程示意图
图33:早盘后收益因子计算流程示意图
图34:日内收益率切分及动量反转效应示意
直观表达不同时间段收益率所对应的动量或反转特征。
---
综合评价
光大证券本报告系统解析A股机构配置型资金与散户投机性资金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行为差异,创新使用日内收益切分,巧妙提出温和收益与极值反转的复合逻辑,以实证回测为依托,成功提炼并构造了表现优异且逻辑明晰的动量与反转复合因子。报告对投资者理解A股市场中微观结构及资金行为特征、建立更有效量化因子具有参考和操作价值。报告结构完整,论据充分、数据详实,风险揭示合理,体现专业水准。未来策略实际应用仍需关注市场结构演化和交易成本。此外,对因子模型的跨市场适应性与宏观耦合效应尚待进一步研究。
---
[全文引用页索引]:[page::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