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产业化进程加速,催化密集落地 固态电池行业系列之四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聚焦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与最新技术动态,分析宝马、奔驰等车企路测进展及国内外主流企业的量产计划和技术路线,重点梳理材料端关键技术突破,为产业链投资提供参考 [page::0]。

速读内容


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加速推进 [page::0]

  • 宝马、奔驰等启动路测,能量密度达到400-450Wh/kg,续航超1000公里。

- 国内龙头如宁德时代、国轩高科等均在2025-2028年间推进全固态电池量产及装车验证。
  • 产业链催化密集落地,推进车用固态电池市场化进程。


重要玩家技术进展及产能规划 [page::0]


| 企业 | 技术进展 | 产能规划时间 | 关键性能指标 |
|------------|--------------------------------------|----------------------|-----------------------|
| 国轩高科 | 金石全固态电池,中试线0.2GWh | 已建成,中试阶段 | 100%国产化设备 |
| 宁德时代 | 行业领先全固态电池技术 | 预计2027年小批量生产 | — |
| 孚能科技 | 6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研发顺利 | 2025年底小批量交付 | 能量密度400-500Wh/kg |
| 中创新航 | 无界全固态电池,容量超50Ah | 2027年实现装车 | 能量密度430Wh/kg |
| 亿纬锂能 | 软包电池组装工艺开发完成 | 2025中试线运行,2026推出高功率产品 | 400Wh/kg目标2028年 |
  • 龙头企业均布局硫化物电解质及高比能电池,强化技术壁垒。


中游关键材料体系突破促进产业发展 [page::0]

  • 贝特瑞、厦钨新能、容百科技、恩捷股份等发布适配全固态电池的正负极和电解质材料方案。

- 高镍正极、硫化锂合成技术及硫化物电解质中试线建设加速。
  • 材料端创新成为推动全固态电池规模化的核心动力。

深度阅读

研究报告详尽分析


—《国泰海通|新能源:产业化进程加速,催化密集落地 固态电池行业系列之四》解构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 《新能源:产业化进程加速,催化密集落地 固态电池行业系列之四》

- 发布机构: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 发布日期: 2025年6月5日 22:12

- 作者及资质: 徐强(资格证书编号:S0880517040002),牟俊宇(资格证书编号:S0880521080003)
  • 主题: 全固态电池产业链及其加速产业化进程

- 核心观点及投资建议:
- 报告围绕全固态电池技术正加速产业化过程,车端测试与验证开启,产业链重点企业竞速推进。
- 明确表达看好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趋势,建议持续关注相关产业链公司的发展动态。
- 具备一定的行业创新技术深入解读与产业价值判断。

总体上,作者旨在展示全固态电池技术的产业化进展,系统介绍整车厂及电池制造企业的技术验证信息及关键材料环节的成效,强调产业链上的投资机会。[page::0]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行业与技术背景概述


  • 关键论点:

车企(宝马、奔驰、长安汽车、上汽集团)正实质启动全固态电池的路测及验证工作,标志着技术已经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层面,产业化进入加速期。
  • 推理与依据:

宝马采用美国Solid Power的硫化物电解质棱柱电池开展测试,表明采用外部领先技术结合自有平台验证;奔驰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450Wh/kg,续航翻倍至1000km,显示性能显著提升;长安、上汽分别规划2026-2027年产线及应用路径。
  • 数据点与意义:

- 能量密度指标:奔驰450Wh/kg,长安400Wh/kg,均远超传统锂电池,代表续航及能效革命。
- 里程超过1000 km,彰显全固态电池在续航焦虑中的应用价值。
  • 预测分析:

结合整车厂规划,预计2026-2027年为全固态电池量产进入市场关键时间节点,行业估计产业化进程将快速推进。

此章节通过整车厂实际路测数据和规划验证固态电池技术验证,展现产业化趋势的确定性和时间表,为投资者提供判断参考。[page::0]

---

2. 锂电池企业产业动态


  • 关键论点:

主流锂电企业竞速研发、量产线搭建,力争全固态电池技术先发优势。
  • 具体企业表达及进度:

- 国轩高科:发布“金石”全固态电池,建有0.2GWh中试线,核心设备实现完全国产化,含汽车装车路测启动,表明技术围绕量产与国产供应链布局推进。
- 宁德时代:领先行业,预计2027年实现小批量生产,具有技术和规模优势。
- 孚能科技:依托软包及SPS工艺技术,计划2025年推出6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小批量交付,释放中高能量密度产品竞争力。
- 中创新航:发布“无界”系列电池,能量密度430Wh/kg,超50Ah,计划2027年装车,体现大容量和高能量密度结合。
- 亿纬锂能:已完成软包电池组装工艺,百MWh中试线预计2025年运行,2026年推混合动力高功率品,2028年推出400Wh/kg高比能全固态电池,展现多阶段推出计划。[page::0]
  • 推理与解释:

对各企业时间表及技术路线的细分,证明行业竞争格局中,重点企业均以硫化物电解质为核心技术方向,强调能量密度、可靠性及工艺规模化能力的差异化。中试线及装车折射产业化真实进展,研发布局合理严密。
  • 预测驱动因素:

各家计划的里程碑时间点反映基于技术成熟度、设备制造能力、供应链及政策同步推动。预计2025-2027年为高速推进期,产业链整体协同发展。[page::0]

---

3. 中游材料突破与支持


  • 关键论点:

全固态电池产业化需配套关键材料体系突破,中游材料供应技术及产能建设积极推进。
  • 材料体系差异:

全固态电池与传统锂电在正极、负极及电解质材料上存在根本区别,特别是硫化物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相关材料性能和工艺复杂度提升。
  • 代表公司及动作:

- 贝特瑞:提供高镍正极、氧聚合物电解质、硅碳负极半固态整体方案,及超高镍富锂锰型硫化物电解质与锂碳复合负极固态解决方案,突出全链条创新。
- 厦钨新能:实现氧化物正极材料供货,开发新硫化锂合成工艺,准备产业化硫化锂产能。
- 容百科技:半固态超高镍三元正极实现稳定供货,固态电池用超高镍三元正极完成吨级送样,且硫化物电解质中试线建设中。
- 恩捷股份:已建成高纯硫化锂中试百吨级产线,电解质膜实现卷对卷连续生产工艺,代表大规模制造能力逐步形成。
  • 数据与意义解读:

这些数据点展现了材料端从实验室到中试再到产业化供给的全流程能力,结合材料性能迭代,表明产业链在关键部件形成合力,推动全固态电池的规模化落地。
  • 推理基础:

材料端的突破是推动电池体系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的核心,稳定可靠供应链为整车装车和量产铺路,增强全固态产业化可行性。[page::0]

---

4. 风险因素提示


  • 主要风险:

- 新技术研发进展不及预期导致产业化受阻。
- 降本力度不够,成本倒逼技术商业化受限。
- 产业化进展放缓影响企业规划兑现。
- 专利技术壁垒可能阻碍技术普及与竞争。
- 行业政策变化带来不确定性风险。
  • 风险影响:

如技术突破不达预期,将直接拖慢路测、装车节奏及量产进程,影响企业盈利预测与投资回报。成本未能有效降低,削弱全固态电池商业竞争力。政策因素可能影响行业补贴、监管标准等关键因素,改变市场预期。
  • 缓解措施:

报告未详述具体缓解策略,但行业普遍通过多技术路线并行试验、产线建设分阶段推进、强化研发投入缓解风险。[page::0]

---

三、图表与数据深度解读



该报告主要以文字叙述的形式梳理行业动态及技术路线,文中并未提供明显的图形或表格数据。核心数据点均嵌入文本中,包括:
  • 各整车厂能量密度指标(400-450Wh/kg范围)

- 公司建设中试产线规模(如国轩0.2GWh,亿纬百MWh)
  • 技术时间节点(2025-2028年小批量至量产推广)


这些数字直接支持作者对产业化进程推进的论断。
鉴于缺少表格图像,无法进行可视化数据的元素解读。

---

四、估值分析



报告中未涉及具体公司财务估值、目标价或估值模型计算的内容,亦无DCF模型、市盈率、多重估值法等财务分析方法揭示。投资建议更多基于产业趋势判断及技术成熟度评估,而非财务指标驱动。

---

五、风险因素评估



上述风险已被明确指出,且强调了:
  • 新技术进展存在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研发和产业化均延迟。

- 产业链成本控制压力大,影响竞争力。
  • 专利壁垒可能限制市场扩展及合作。

- 行业政策风险虽未具体分析,但属于宏观变量,需要持续关注。

整体风险提示完整且较为务实,提醒投资者关注产业化时间与政策动态风险。[page::0]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潜在偏见或乐观点:

报告对固态电池技术的产业化进展持积极判断,强调加速进程和企业竞速态势,整体基调乐观。可能低估技术实现时序与规模化产能释放的复杂度与潜藏风险。
  • 假设的透明度:

时间节点和能量密度指标虽清晰,但缺乏成本结构、材料供应链稳定性等量化指标,可能导致对商业化难度的乐观预期。
  • 信息一致性:

各企业技术路线与进度大致统一,整体内部无明显矛盾,但产业链端分布面临技术路径选择的多元与未来不确定性隐性存在。

---

七、结论性综合



该报告详细梳理了全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的最新阶段,从整车原厂路测验证开始,紧密连接锂电企业的技术迭代及中游材料的突破支撑,确立了2025-2027年的关键产业化时间窗口。关键指标包括450Wh/kg量级的电池能量密度,实现续航里程达1000公里以上,表明技术性能处于显著提升期。中试量产线的建设及产品小批量交付展现产业链向商业应用快速转化的态势。

报告投资建议明确看好固态电池产业链相关公司,提示风险包括技术进展、成本控制、专利壁垒及政策变数,整体分析层次完整,亦体现了新能源高技术路径的科研与产业挑战。

尽管缺少财务估值模型支持,文本通过详实的技术路线和产业链视角,描述了全固态电池未来市场潜力与发展节奏。投资者可据此关注相关中游材料龙头及锂电整机企业的进展,合理把握产业化预期。

---

总结:


  • 主线: 全固态电池技术硫化物电解质路线已成产业化主流,车企验证启动,预测2025-2027年将进入高速量产。

- 产业链协同: 从整车、动力电池到材料供应链全面推进,形成从开发到装车的闭环。
  • 关键性能指标提升明显: 能量密度高达400-450Wh/kg,续航长达1000公里级,符合新能源汽车升级需求。

- 风险提示充足且全面: 技术、成本、政策及专利均为市场关键变量。
  • 投资策略偏向关注技术成熟的领导企业及关键材料供应商。


此份报告给予业内投资者全面而深入的固态电池产业趋势判断,重点突出产业化进展和技术突破,具备高度参考价值。[page::0]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