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金:eSIM热度有望重启,编制万物互联新格局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分析eSIM技术发展历程及产业链现状,指出eSIM具备小尺寸、低成本、高安全等优势,将推动消费电子及物联网终端轻薄化及智能化,预计2025年起应用将加速普及,运营商配合意愿和下游终端推广是主要制约因素,物联网连接数和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持续增长为市场提供强劲动力[page::0][page::3][page::8][page::9]。

速读内容


电信卡发展与eSIM技术优势 [page::0][page::1][page::3]


  • 电信卡经历磁卡、IC卡、SIM卡至eSIM的演进,尺寸持续缩小,功能逐步升级。

- eSIM芯片嵌入设备主板,支持远程OTA配置,节省设备空间,提升密封性、防水防尘性能。
  • eSIM降低供应链成本,优于插拔式SIM卡约8%-11%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 安全性显著提升,支持云端加密和远程擦除,提升用户体验。

eSIM产业链布局与主要厂商 [page::5][page::6][page::7]


  • 芯片设计制造:国外高通、意法半导体、捷德及国内紫光国微、华大电子等均有竞争力产品。

- 模组厂商如美格智能、广和通、移远通信积极推动产品集成。
  • 平台管理方面,东信和平、武汉天喻提供符合GSMA标准的管理平台。

- 终端厂商涵盖苹果、华为、小米、OPPO、Vivo等,产品多样化覆盖智能手机、手表、平板及笔记本。

市场驱动与渗透率提升趋势 [page::8][page::9]


  • 中国蜂窝物联网用户持续上升,2022年18亿增至2025年超27亿。

- 乘用车通信模组搭载率2022年67%提升至2024年89%,模组渗透率稳步提升。
  • 预计2025年开始,随着智能手机及物联网终端推广,eSIM市场扩容明显。

- 运营商意愿、用户使用习惯及设备支持仍为风险点。

风险提示 [page::1][page::9]

  • 终端设备推广不及预期及运营商配合意愿不足,可能限制eSIM的快速普及。

- 用户习惯偏好实体SIM卡,技术认知及操作接受度不足影响渗透速度。

深度阅读

中金公司《eSIM热度有望重启,编制万物互联新格局》研究报告深度分析



1. 元数据与概览



报告标题: eSIM热度有望重启,编制万物互联新格局
作者: 陈昊、朱镜榆等
发布机构: 中金公司研究部
发布日期: 2025年7月1日
研究主题: eSIM卡技术的产业发展机遇、技术优势、应用前景及产业链分析

报告核心观点:
报告分析了电信卡从传统SIM到eSIM的技术演进规律,认为eSIM作为一种嵌入式数字SIM卡技术,具有小尺寸、低成本、高安全性优势,随着消费电子设备小型化和物联网终端需求的快速增长,2025年是eSIM热度有望重启的重要节点。报告指出产业链各环节技术攻关和商业模式完善将推动eSIM应用规模快速扩大,尤其是运营商意愿提升及终端设备迭代换代带来渗透率跃升,未来5年全球及中国市场均具备广阔空间。报告也提出了推广过程中面临的三大风险:下游设备推广不及预期、运营商接受意愿不高、用户习惯转变缓慢。[page::0,1]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电信卡发展历程与eSIM机遇(第1-2页)



报告回顾电信卡演变,从70年代磁卡、80年代IC卡到90年代SIM/USIM卡,再到当前的eSIM,展示了电信卡朝着更小尺寸、更高安全及更强功能升级的轨迹,尺寸从传统信用卡大小(85.6mm×54mm)不断缩减至Nano SIM(12.3mm×8.8mm)且功能从基本通讯扩展至网络认证和加密。eSIM则实现了物理卡槽的完全取消,芯片直接焊接在设备主板并支持远程OTA配置,顺应了现代终端轻薄、功能多样的需求趋势。

关键点包括:
  • 嵌入式SIM卡通过远程激活配置技术实现动态网络切换,提升用户便捷性。

- eSIM还兼顾设备安全性、封装密封性,节省卡槽空间提升设备设计灵活性。
  • 根据GSMA Intelligence预测,全球eSIM智能手机连接数将由2025年的10亿增至2030年的69亿,物联网连接量也预期从2200万激增至1.95亿(2026年)。


这一节奠定了eSIM技术升级的必然性与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基础[page::1,2]。

2.2 eSIM技术优势与推广制约(第3-4页)



本节具体解析eSIM的技术优势与产业链面临的瓶颈。

技术优势:
  • 节省空间: Nano SIM卡需至少75 mm³卡槽体积,eSIM芯片直接焊接于主板,节省整机空间,提升设备防水防尘能力,推动轻薄化设计。

- 成本降低: eSIM减少了SIM卡生产、物流等实体交付成本。Mobilise统计拥有100万客户的运营商每年可节省约100万美元。整体降成本约8%-11%,尤其适合成本敏感的物联网终端。
  • 安全提升: 采用云端加密技术,消除实体卡被拆卸后数据信息泄露风险,支持远程数据擦除和安全补丁更新,保障用户隐私。

- 用户体验优化: 支持多运营商配置文件存储和切换,便于用户跨网或跨国通信,简化激活流程,增强便捷性。

推广瓶颈:
  • 运营商对eSIM便利切换导致的客户流失担忧,转网率数据表明eSIM用户转网率比实体SIM卡高18%,需要改造管理、计费系统带来额外成本。

- 终端设备支持有限,2023年智能手机仅约21.3%渗透eSIM,可穿戴设备5.2%,平板4.3%,笔记本仅1.9%,广阔的渗透空间与增长潜力兼存。
  • 下游手机厂商的新产品迭代将推动eSIM推广,比如iPhone 17系列将在中国市场推eSIM服务,华为等厂商也在测试和扩展eSIM功能。


整体来看,eSIM技术优势显著但产业链协同和运营商支持仍需加强,市场空间可期[page::3,4]。

2.3 eSIM产业链详解(第5-7页)



报告深入描绘eSIM产业链全貌,涵盖芯片设计制造、模组生产、平台管理、运营商和终端设备厂商。
  • 芯片设计制造

- 以美国、欧洲企业为主力,代表企业包括恩智浦(NXP)、意法半导体(ST)、英飞凌、捷德、高通等,推出多款符合GSMA标准的高性能eSIM芯片。
- 国内企业代表为紫光国微、华大电子、紫光展锐等,产品涵盖从3G到5G,并具备车规级认证和高安全等级认证,适应物联网及消费电子需求。
  • 模组厂商

- 美格智能、广和通、移远通信在eSIM整合领域先行。移远与广和通作为高通和中国联通联合发布的产业计划成员,推动行业标准化和协同发展。
  • 平台管理

- 东信和平、武汉天喻等企业提供符合GSMA标准的远程配置和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助力运营商及终端实现eSIM服务。
  • 终端设备厂商

- 华为、苹果、小米、OPPO、vivo等均发布支持eSIM的智能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笔记本产品。苹果是行业先锋,早在2016年就有支持eSIM的设备,2022年美国版本iPhone 14移除传统SIM卡槽,eSIM成为唯一连接方式。
  • 运营商

- 全球近400家运营商在116个国家开展eSIM商用,中国联通开通早,2023年与高通联合推动“5G+eSIM”产业计划,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亦积极推广支持多样套餐及设备。

图表详细列示芯片厂商、模组厂商、平台管理和运营商构成,并总结了主流终端厂商支持的eSIM产品型号。

产业链成熟度逐步提升,但仍面临技术、标准兼容和商业模式协调挑战[page::5,6,7]。

2.4 市场需求及应用前景(第8-9页)



报告数据展示了物联网和车联网的快速增长趋势,为eSIM应用提供强劲下游需求。
  • 2025年4月中国蜂窝物联网用户数达到27.37亿,呈稳步上升趋势。

- 中国乘用车通信模组渗透率由2022年的67%增加到2024年预计的89%,物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加速推广为eSIM扩大提供载体。
  • 通信模组搭载量与渗透率图表显示模组装机稳定增长,渗透率持续走高。


此外,报告指出元宇宙、具身智能机器人、低空经济等新兴应用场景对设备体积、功耗及网络切换的需求,进一步促进eSIM替代传统SIM卡的趋势。

风险提示:
  • 设备端推广若未按预期展开,将限制eSIM普及速度。

- 运营商接受及布局不足会影响上层服务和用户体验,拖缓市场成长。
  • 用户习惯转变风险,尤其非数码用户难以适应eSIM使用流程,限制渗透率提升。


综合来看,市场需求的持续扩张为eSIM发展提供确定性支撑,但对产业协作和用户教育提出更高要求[page::8,9]。

---

3. 重要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第1页):电信卡发展历程



此图以时间线形式展示电信卡自1970年代磁卡阶段、1980-1990年代IC卡阶段、1990年代起的SIM/USIM卡至2010年后eSIM阶段。说明了技术迭代过程及典型产品。

解读:清晰呈现SIM卡从物理体积大、功能简单向集成化、数字化、远程管理演进,强化了eSIM终结物理卡槽的趋势判断[page::1]。

图表2&3(第2-3页):SIM卡物理小型化



图示了插拔式SIM卡的多种尺寸(Full Size、Mini、Micro、Nano SIM),与eSIM芯片体积对比。尺寸数据详实列出,横向对比展示eSIM更小且嵌入式特征。

解读:视觉化地传达了技术升级对设备设计空间释放的重要性,有效支撑了报告中关于轻薄化趋势和终端设计自由度的论断[page::2,3]。

图表4(第5页):eSIM产业链图谱



从芯片制造、管理平台到终端设备细分,明确划分各环节主要参与者以及运营商内部协同,后端连接多个应用场景(无线支付、医疗健康、智慧城市等)。

解读产业链全景图体现产业协同的重要,显示跨国头部企业及国内龙头同时发力,强调市场应用多元广阔,佐证报告对产业成熟发展的乐观看法[page::5]。

图表5(第7页):主流终端厂商及eSIM支持产品一览



详列苹果、华为、小米、OPPO、Vivo、一加等多个厂商不同类别设备型号,覆盖手机、手表、平板、笔记本。

解读:具体清单表明了eSIM在主流消费电子器件中的逐步渗透,尤其苹果领先,体现了产业升级的时间表,也提示了下游推广的节奏与规模[page::7]。

图表6&7(第8-9页):物联网与车联网终端数据



中国蜂窝物联网用户数逐年增多,乘用车通信模组渗透率从67%上升至89%,反映网络连接设备规模的快速增长。

解读:数据支撑物联网扩张为eSIM普及提供场景硬支撑,车联网是重点方向,连带推动产业链需求,表达了报告对未来eSIM广泛应用场景的信心[page::8,9]。

---

4. 估值分析



报告未具体列示估值模型、目标价或盈利预测,更多侧重于产业技术发展、市场潜力及产业链协同分析。因此,该报告属于产业洞察型深度研究报告,未涵盖DCF等传统估值分析。[page::全篇]

---

5.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明确指出以下三方面风险:
  • 下游设备推广不及预期:终端产品(手机、物联网设备)对eSIM兼容不足或市场接受缓慢,限制市场规模扩展。

- 运营商接受意愿不足:运营商担心客户流失,拒绝或延缓部署eSIM服务,造成网络及服务生态不足。
  • 用户使用习惯风险:实体SIM卡长期使用习惯难以打破,尤其老年群体和非数码用户可能对eSIM复杂操作有抵触。


每项风险均有具体影响阐述,同时隐含产业链多方需配合以缓解风险,例如通过运营商激励、用户教育和设备厂商升级加快渗透率[page::1,4,8,9]。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运营商态度矛盾:虽然eSIM促进用户多档位、便捷切换,但运营商担忧客户流失带来的收益缩水,这种利益冲突若未有效协调,将限制产业发展速度。

- 推广节奏依赖终端厂商迭代:主要是苹果、华为等头部品牌推动,存在“头部效应”依赖,不利于整个市场尤其中低端市场的快速渗透。
  • 用户端认知与操作门槛:报告虽提及用户习惯风险,但弱化了潜在的信任问题和技术复杂性带来的用户流失风险,特别是非智能设备用户的转型成本可能被低估。

- 产业链标准和兼容性问题未深入:不同芯片、模组、平台厂商间存在标准适配、互操作性问题,可能成为扩展应用的技术障碍,报告未详述。

整体报告较为乐观,基于产业链协同与市场需求增长假设合理,但在风险描述及缓解策略细节上较为简略[page::3,4,5,9]。

---

7. 结论性综合



该中金公司报告系统、详尽地剖析了eSIM技术发展背景、产业布局及市场空间。报告从电信卡演进的历史脉络切入,阐释了eSIM卡以小尺寸、低成本、高安全性、便捷升级为核心竞争力,推动消费电子和物联网设备迈向无卡物理空间的未来。
产业链涵盖芯片制造商(以恩智浦、紫光国微、华大电子等为代表)、模组厂商、美格智能等,平台管理企业及运营商环节,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生态。并有大量代表厂商如苹果、华为、小米、OPPO、大疆等终端设备应用案例,支持产业生态的蓬勃发展。

产业数据和图表充分揭示物联网和车联网的用户增量与应用空间,为eSIM市场需求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预计2025年eSIM技术将进入加速增长阶段。但运营商态度、用户习惯和终端支持能力是关键制约因素,需要产业链积极应对,这些风险影响短期推广节奏,但不改长期渗透趋势。

报告未涉及详细估值,聚焦技术与产业视角,结合市场数据与产业链结构,为投资者理解eSIM产业未来发展机遇与挑战提供了全面的基础框架和前瞻视野。

综合来看,eSIM作为“万物互联”基础设施的重要演进,受益于消费电子轻薄化、物联网爆发,具备长期成长空间,2025年有望重启广泛关注与商用浪潮,尽管挑战存在,但前景乐观明确。[page::全篇]

---

参考图示链接


  • 电信卡演进简介页面图

- SIM物理形态与插拔式/嵌入式对比
  • SIM尺寸演变及eSIM芯片体积

- eSIM产业链图谱
  • 中国蜂窝物联网用户数统计

- 中国乘用车通信模组渗透与搭载量趋势

---

综上,报告为理解eSIM未来行业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产业链组合分析、市场背景认知及风险提示,有助于相关投资决策和产业规划。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