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金:势如破竹,公募基金行业发展迈入新时代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2025年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动公募基金行业朝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重点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绩效考核机制改革、权益品种占比提升及长期投资引导等。报告剖析了主动权益基金业绩基准的多元化及较高持股偏离风险,强调透明度和薪酬改革以促进长期投资,指出权益基金规模调整趋势及基金公司自购行为对行业稳定的支持,最后介绍了中金构建的基金投研能力评价体系,为公募基金行业未来发展路径提供了系统视角。[page::0][page::1][page::3][page::4][page::5][page::6][page::8][page::13][page::15]

速读内容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框架与目标 [page::0][page::2]

  • 中国证监会发布方案聚焦稳步推进公募基金改革,解决行业发展不均衡、投资者获得感不足等问题。

- 六大点、25小项细则覆盖基金业绩基准、考核评价、权益投资增量、投研能力建设等。[page::0][page::2]

主动权益基金绩效比较基准现状及多元化趋势 [page::3][page::4]


  • 主流基准仍以上证300、中证800和中证500为主,合计占比分别达63.6%和66.5%。

- 业绩基准趋向多元发展,行业主题指数如医药、消费和TMT指数数量快速增长,已多达193个A股及港股通指数。
  • 主动权益基金持股偏离基准显著,超30%偏离者多数,部分基金偏离超过50%;跟踪误差多处于10%-20%区间。[page::4][page::5]


信息披露透明度待进一步提升 [page::5]


  • 现有披露涵盖季、中、年报,但投资者盈亏情况与换手率披露不充分。

- 建议增加日均偏离、跟踪误差及信息比率指标,提升投资者对基金相对表现的理解。[page::5]

绩效考核机制改革与薪酬管理新导向 [page::6][page::7]



  • 建立以投资收益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基金投资收益权重对公司高管不低50%,对基金经理不低80%。

- 三年以上长期业绩权重不低80%,轻规模、轻短期,兼顾绝对及相对业绩。
  • 对长期跑输业绩基准10%以上的经理,绩效薪酬明显下降;优异者绩效薪酬合理提高。

- 近三年约75.6%的主动权益基金未达到正收益,超半数基金跑输业绩基准,业绩提升空间较大。[page::6][page::7]

权益品类基金规模及市场占比趋势分析 [page::8][page::9]



  • 2025Q1权益类基金总规模占比出现回升,但主动权益基金规模下降明显。

- 货币基金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主动权益基金市场份额不足8%,后续增长潜力大。
  • 人士呼吁提升权益基金监管激励,加大对权益类基金的监管分类评价权重。[page::8][page::9]


长期投资行为引导及高换手率问题 [page::9][page::10]



  • 部分主动权益基金换手率高达5-10倍甚至以上,存在追涨杀跌与风格漂移乱象。

- 监管层实施逆周期调节和强化主题基金投资风格监督,旨在遏制过度短期炒作,促进基金长期投资。
  • 多管齐下强化投资行为规范,有助提升投资体验和风险控制。[page::9][page::10]


优化权益类基金注册流程与产品发行效率 [page::11][page::12]



  • ETF基金注册流程加速,2025年Q1中87%产品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平均仅4.8天。

- 股票型基金及混合基金注册平均天数较长,约10-20天,仍有提升空间。
  • 注册优化有助快速响应市场,提升公募基金发行效率及活跃度。[page::11][page::12]


基金公司自购行为分析 [page::13][page::14]



  • 2025Q1基金公司投入净申购39亿,倾向债券基金(48%)和混合基金(22%),股票基金占18%。

- 自购股票型基金呈反向市场走势相关,尤其在市场下跌时自购力度增强,助力市场稳定。
  • 监管评价体系中自购比例加分权重提升50%,进一步激励基金公司支持自购。[page::13][page::14]


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page::15][page::16]



  • 评价体系涵盖业绩表现、风险控制、投资风格、投资能力及交易特征等维度。

- 主动权益与固收基金分别定量与定性评价,考察综合实力、治理、投研建设、风险管理。
  • 旨在推动基金公司核心投研能力提升,保障基金产品持续健康发展。[page::15][page::16]

深度阅读

中金:势如破竹,公募基金行业发展迈入新时代 —— 详尽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势如破竹,公募基金行业发展迈入新时代》

- 作者/机构:胡骥聪、孙丁茜等 中金公司研究团队
  • 发布时间:2025年5月9日,北京

- 主题:围绕中国证监会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分析公募基金行业未来发展及改革重点。
  • 核心信息

- 2025年5月7日,中国证监会发布《方案》,旨在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实现三年内行业拐点。
- 方案涉及六大方面共25条具体细则,重点包括优化基金运营模式、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提升权益投资占比、优化注册流程、强化长期投资行为指引及规范自购行为。
- 报告通过多维度数据支撑,深度点评《方案》重要政策点,阐述其对行业运营、投资者权益、基金公司行为的影响和展望。
  • 评级及目标价:报告侧重政策点评及行业分析,无明确单只基金评级或目标价,但传递出积极看好行业未来健康发展的判断。


总体上,报告强调《方案》为公募基金行业提供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和监管创新,专业化投资能力、长周期考核机制、权益占比提升等构建基金行业新时代蓬勃发展的关键路径。[page::0,1,2]

---

二、章节逐点深度解读



1. 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总体点评


  • 《方案》定位为落实“新国九条”,目的在于纠正公募基金的传统短视经营理念,改正功能发挥不足和行业发展失衡现象。

- 形成高质量发展拐点的时间目标为三年。
  • 涵盖六大点:基金运营模式、考核评价机制、权益投资规模、投资机构建设、风险底线及监管执法强化。

- 研究团队针对1、2、3、6、8、10、11、14、20等重点小点进行深入解读。
  • 目标是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和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满足,提升公募基金行业的综合服务实体经济能力。[page::2]


2. 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


  • 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是基金投资策略与业绩评价的核心标尺,关系基金产品定位和投资风格。

- 证监会明确要求制定监管指引,规范基准的设定、调整、披露、持续性评估及纠偏。
  • 数据显示:

- 主流宽基指数如沪深300、中证800和中证500主导基准选择,数量占比63.6%,规模占比66.5%。
- 赛道投资推动细分行业及主题指数兴起,如医药、消费、TMT板块形成多元化基准体系,截至2025Q1共有193个相关指数被采用。
  • 然而,“跟踪偏离”问题突出。

- 以沪深300为基准的基金,绝大部分基金持股偏离超过30%,6%基金偏离超过50%。
- 跟踪误差数据也显示近1年至5年,大量主动权益基金跟踪误差位于10%-20%区间,低于10%比例不足30%,部分超过30%。
  • 说明当前基金在履行与基准对比职责方面仍存在较大管理行为偏差,需加强投资行为约束与监管。[page::3,4,5]


3. 加强信息披露透明度


  • 《方案》提出优化主动权益基金信息披露模板,强化业绩表现及费用披露。

- 现有披露覆盖定期公告(季报、中报、年报)、募集公告及临时公告,但信息较为基础且投资者盈亏尚未充分披露。
  • 建议增加的披露指标包括日均偏离、跟踪误差和信息比率指标,以提供更丰富的相对业绩表现参考。

- 强调提高信息的可读性、简明度和针对性,增强投资者体验和风险感知。[page::5]

4. 基金绩效考核机制改革及薪酬管理


  • 明确基金公司必须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降低规模和收入等经营指标权重。

- 投资收益考核应包含产品业绩和投资者盈亏指标,且基金公司高管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50%,基金经理产品绩效权重不低于80%。
  • 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少于80%,强调长周期绩效评价。

- 数据显示,权益市场低迷导致多数主动权益基金未实现正收益或击败基准,三年及五年内表现不佳的比例均较高。
  • 薪酬管理关联绩效表现,三年业绩跑输基准超10个百分点者绩效薪酬明显下降,表现优异者适当激励。

- 期待通过新的考核及薪酬机制促进基金公司和经理提升长期投资专注度,改善基民体验。[page::6,7]

5. 提升权益品类占比


  • 监管政策力促权益投资规模和占比提升,在基金公司监管分类评价中增加权益基金权重。

- 历史视角:
- 2010年公募基金数量和规模中主动权益基金占比近50%及60%,随后货币基金快速扩张,权益基金规模占比下降。
- 2019年起权益基金规模回升,但主动权和被动权表现分化,主动权益基金自2021年后明显缩水,2024年底仅占比8%上下,被动权益基金占比升至11%。
  • 原因分析为权益市场低迷和主动权益基金业绩表现不佳双重挤压。

- 随着《方案》出台,监管支持和制度供给有望改善主动权益基金现状,推动行业功能重塑和资本市场稳定运行。
  • 图表清晰展现各基金类型数量和规模占比变化趋势。[page::8,9]


6. 强化基金长期投资行为引导


  • 证监会主席在新闻发布会强调纠治高换手率和风格漂移,倡导风清气正投资文化。

- 《方案》细则包括:
- 常态化逆周期调节机制调控注册节奏。
- 主题基金加强投资风格监管。
- 健全新股定价决策机制。
- 限制单一基金经理管理产品数及规模。
- 促进公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治理。
  • 数据反映部分基金换手极高,仍存在追涨杀跌和显著板块、风格漂移,显示行为需要规范。

- 强调长期稳定投资理念对稳健业绩的重要性,多措并举推动行业运行质量提升,保障投资者利益。[page::9,10,11]

7. 优化权益类基金注册流程


  • 明确不同公募基金产品快速注册时限要求:

- 股票ETF最快5个工作日。
- 主动权益基金、指数基金约10个工作日。
- 混合与债券基金约15个工作日。
  • 数据显示ETF登记注册时间趋势明显缩短,2025年一季度87%ETF产品5日内注册完成,平均仅4.8天。

- 其他含权产品注册时间仍超10天,等待优化。
  • 註明不同基金类别注册效率差异,监管对推动新产品发行效率持续提升。[page::11,12]


8. 引导基金公司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


  • 《方案》提升基金公司自购权益类基金指标权重,促进资金主动注入旗下公募产品。

- 2025年Q1基金公司自购净申购非货产品39亿元,债券型最多(48%),混合型(22%)和股票型(18%)分别居次。
  • 自2021年以来自购股票型基金比例明显上升。

- 数据显示基金公司自购股票型基金净额与沪深300季度涨跌幅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21),说明在市场下跌期间更积极自购,具备稳定市场的潜力。
  • 强化自购体现基金公司对自有产品的信心与长线看好,利于增强基金公司治理及产品价值。[page::13,14]


9. 建立基金公司投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方案》提出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建立投研能力评估体系。

- 中金公司量化与ESG团队设计了详细评价体系,分别针对主动权益公募基金及固收类公募基金。
  • 指标体系囊括:

- 业绩评价(收益、风险调整收益、波动性、胜率等)
- 投资风格(资产配置、风格偏好、持仓特征、交易特征)
- 投资能力(择时、选股、中观配置、交易能力等)
- 基金公司治理及风险控制
  • 固收类基金评价更注重持仓特色及交易能力,包括久期、信用、券种择时及风险控制能力。

- 整体框架既考虑定量数据也涵盖定性治理因素,形成全方位投研能力评估工具,为监管和市场提供科学依据。[page::15,16]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2-3: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数量与规模TOP10)


  • 显示主流基准以宽基沪深300占据第一,且累计数量/规模占比均超六成。

- 行业主题指数如医药、新兴成长等跻身前列,基准体系日益多元化,为基金经理划分不同投资赛道。
  • 体现基准作为投资风格和定位指引的战略意义。 [page::3,4]


图表4-5:沪深300业绩基准基金持股偏离与跟踪误差


  • 绝大部分基金持股偏离超过30%,6%基金偏离超过50%。

- 主动权益基金跟踪误差多处于10%-20%区间,低于10%比例不足30%,意味着基金实际投资与基准存在较大差异。
  • 反映基金在约束投资行为、保证相对基准表现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正是《方案》监管重点所在。 [page::4,5]


图表6:基金信息披露方式及频率梳理


  • 列举定期、中临时公告的披露内容,目前投资者盈亏信息披露不足。

- 说明未来披露制度完善必要性及挑战。 [page::5]

图表7-8:主动权益基金年化收益及超额收益分布


  • 近1年基金收益分布较为均衡,近3年与近5年未获正收益基金占比高达75.6%和20%。

- 超额收益覆盖比例相对较低,近3年跑输基准基金超过72.2%。
  • 反映市场行情及主动管理能力双重压力,验证绩效考核改革的现实需求。 [page::7]


图表9-10:公募基金不同类型数量和规模占比历年变化


  • 权益类基金数量和规模占比先升后降,货币基金快速扩张导致权益基金份额下降。

- 2024年主动权益规模下降明显,但被动权益基金规模回升。
  • 体现市场格局变化和投资者偏好切实反应。 [page::8,9]


图表11-12:主动权益基金换手率中位数及分布


  • 换手率近年来趋稳但仍处3~4倍区间,部分基金换手率极高超过5-10倍。

- 换手率对应被视为过度投机行为,监管关切重点。
  • 换手率分布结构显示高换手率基金占比较小但存在,强化业务引导必要。 [page::9,10]


图表13:板块、风格漂移趋势


  • 明显的板块与风格漂移现象,尤其2014-2017年阶段更为突出。

- 说明基金管理过程中风格偏离现象普遍,可能影响估值与业绩稳定性。
  • 是《方案》中强化风格自律的政策依据。 [page::10,11]


图表14-15:基金发行注册平均时间变化


  • ETF注册周期显著缩短,2025年Q1均值仅4.8天,功能快速登陆市场。

- 其他权益类基金注册时间平均维持在10—20天,尚有效率提升空间。
  • 代表监管推进发行机制优化的实际成效。 [page::11,12]


图表16-17:基金公司自购净额及与沪深300指数负相关性


  • 显示基金公司自购资金量持续上升,尤其在权益类有明显提升。

- 自购与市场价格波动呈反向关系,基金公司在市场跌势增强自购力度以稳定市场。
  • 体现激励约束与风险管理的结合,及内部看好产品价值的信号。 [page::13,14]


图表19-20:中金研发的基金投资能力评价体系


  • 以定量定性指标组合全面评价基金投资能力。

- 涵盖业绩收益、风险控制、风格偏好、选股择时、治理结构和交易能力等多维度。
  • 细化至不同基金类型(权益与固收类)差异,有助监管挖掘基金真实能力与区别优秀管理团队。

- 反应监管推进科学评价体系,助力行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page::15,16]

---

四、估值分析


  • 本报告聚焦政策与行业发展,不涉及具体个股估值和目标价。

- 估值层面间接提及基金公司绩效考核改革与薪酬管理体系,该机制调整本质间接影响基金公司估值与盈利能力。
  • 投研能力指标体系有助后续建立全面风险管理和价值评估框架。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报告明确风险提示为:

- 政策落实效果有可能不及预期。
- 资本市场或出现大幅波动。
  • 强调规避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和市场情绪剧烈波动导致行业调整。

- 风险提示虽简明,但针对性强,符合报告长期行业视角与政策依赖特征。 [page::1]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对《方案》给出了积极评价,隐含对政策执行成效和监管能力的信任,但市场执行风险与产业链各方响应复杂性不足明显展开。

- “重收益轻规模、重长期轻短期”的考核方式虽主张长远,但是否切实解决短期业绩压力引发的非理性行为尚需观察。
  • 基金持股偏离大幅存在说明当前监管和市场均存在一定“被动”或“跟风”管理行为,内在挑战可能被轻描淡写。

- 自购行为负相关的数据表明一定的稳定功能,但也可能加重市场波动期间基金资产配置集中风险,报告未深入探讨潜在局限。
  • 估值层面及宏观经济外部环境变化对公募基金行业的潜在影响未涉及,或为后续研究方向。


整体报告系统完整,逻辑清晰,但应持续关注政策执行力度和动态市场变化对预期实现的影响。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详述了中国证监会2025年最新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并结合大量行业具体数据深入点评关键政策点,归纳如下核心结论:
  • 公募基金行业正迈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方案通过多维度监管改革,明确基金绩效评价体系、投资行为规范、权益投资导向及信息披露标准,力图实现行业治理现代化。

- 业绩比较基准监管强化,投资行为约束待提升。 主动基金基准选择多元,但实际跟踪误差及持股偏离较大,监管指引有待发挥约束作用,促进基金回归合理风格定位。
  • 绩效考核及薪酬管理改革将引导长期投资。 通过重视长周期业绩及投资者盈亏,调降规模导向,助推基金经理专注提升专业能力和业绩质量。

- 权益市场份额企稳回升,基金规模结构有望优化。 过去五年主动权益基金规模缩水,伴随《方案》实施有望改善权益投资占比,支撑资本市场稳健发展。
  • 长期投资行为引导成为监管重点。 风格漂移和高换手率现象依然存在,通过主题基金监管和注册节奏管控,助力净化行业生态。

- 基金注册流程优化显著提升发行效率。 ETF快速注册的成功经验等为行业发展提供高效支持。
  • 基金公司自购规模提升,有助增强市场稳定。 自购资金在市场下跌期间增加,体现内部认可及市场稳定功能。

- 投研能力评价体系科学完备。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设计,有助有效提升公募基金投资管理质量。
  • 风险提示明确但简约。 关注政策落实及市场波动风险,提醒投资者关注宏观环境变化。


报告不仅详尽梳理了政策内容,更通过翔实的图表数据支撑,实现了理论与实证的结合,为理解公募基金行业未来发展路径提供了权威参考。整体看,随着《方案》深入落实,公募基金行业有望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迈向更加健康、可持续、专业化的新时代。[page::0-16]

---

附件:报告关键图表示例(Markdown格式)


  • 主动权益基金股票业绩比较基准数量TOP10示意图:



  • 主动权益基金以沪深300业绩比较基准持股偏离分布:



  • ETF季度发行平均注册天数变化趋势:



  • 公募基金自购净额历史统计:




---

(全文完)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