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大金工】聚焦国内外信披现状:知时察势,方能谋定致远ESG系列研究之二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梳理并比较了国内外ESG信息披露现状与政策进程,指出中国内地ESG信息披露普遍落后于欧美,主要因政策推行起步晚、强制性政策缺失及资本市场引领不足。报告通过详实数据分析了ESG披露对融资成本和资金流入的正负影响,提出加快政策落地、强化强制披露及促进资本市场参与等三大建议,为推动国内ESG投资与信息披露质量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务路径 [page::0][page::1][page::7][page::13][page::15][page::16][page::17][page::19][page::22]

速读内容

  • 全球ESG投资快速增长,2012-2020年全球ESG资产管理规模增长160%,其中美国增长357%,亚太地区增长迅速达逾50倍,ETF和开放式基金均呈爆发式增长 [page::1]



  • 海外ESG投资主流策略为ESG整合和负面/排除筛选,其核心依赖权威ESG评级体系。ESG评级体系依托企业披露的ESG信息,包括年报、CSR报告、新闻媒体及政府监管数据,企业披露构成78%以上的数据基础 [page::2][page::3]






  • A股上市公司ESG信息主要通过年报和CSR报告披露,治理类披露要求较高,环境和社会类披露较为鼓励性质。国际主流披露标准以GRI为主,2020年N100企业中约67%使用GRI标准,显著领先其他标准 [page::3][page::4][page::5][page::6]


  • 国内ESG信息披露整体滞后,2020年A股CSR报告披露率不足30%,明显落后于欧洲和美国。彭博ESG披露分数显示富时100、斯托克600披露程度最高,沪深300披露分数及覆盖均显著落后,且信息披露多聚焦于能源、原材料等行业,科技行业披露最弱 [page::7][page::8]






  • 国内外ESG政策经历萌芽期、加速期和饱和期三个阶段。中国2018年才进入政策加速期,尚未出台具体交易所层面ESG信息披露指引,监管体系不完善,约束主体局限于上市公司,缺乏多元监管机构及市场约束,造成信息披露政策推行不充分 [page::8][page::9][page::10][page::11][page::12]


  • 沪深市场对强制性政策的响应速度快且响应程度明显,尤其是环境类强制性政策促使相关披露率和披露分数大幅提升,如2014年《环境保护法》及2017年证监会强制披露环境信息指引。同时对非强制性政策响应速度快但程度较弱,导致整体信披水平不高 [page::13][page::14][page::15][page::18]





  • 国内企业披露ESG信息的融资成本优势有限,披露分数较高的公司融资成本未明显下降,且低估值或规模公司的披露意愿不足;与此同时,海外市场中披露较好公司融资成本优势逐步显现。基金产品数量和规模与信披增长存在1-2年的滞后正相关,中国基金市场ESG产品数量远低于欧美水平 [page::15][page::16]







  • 加快政策落地是第一要务,应全流程推进中央至交易所层面ESG政策指引,借鉴英美成熟模式,制定统一标准、完善指标体系、明确披露要求及严格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全面披露。深交所虽已关注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但缺乏具体指引 [page::16][page::17]





  • 推出强制性信披政策效果显著,能快速扩大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目前我国信披程度高度依赖高市值及高EBITDA公司,强制政策有助于打破披露“马太效应”,促进中小企业披露增加 [page::17][page::18]




  • 资本市场应增强对ESG信息披露的引导作用。目前我国ESG投资仍以绿色投资和低碳主题为主,机构投资者ESG整合策略偏弱,基金及债券产品ESG多以环境视角贴标,且养老金等长期资金纳入ESG管理不足,需完善相关政策,推动资金向综合ESG投资转变,提高评级使用率,形成资方激励披露良性循环 [page::19][page::20][page::21]








  • 总结:富时、斯托克、标普在信息披露上领先沪深,差距缘由在于政策落后、强制披露不足及资本市场信号弱。提出政策加快落地、强化强制披露和引导长期资金参与三方向改善,为国内ESG披露提供路线图 [page::22]

深度阅读

光大金工《聚焦国内外信披现状:知时察势,方能谋定致远——ESG系列研究之二》深度分析报告



---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标题:《聚焦国内外信披现状:知时察势,方能谋定致远——ESG系列研究之二》

- 作者:祁嫣然、王威
  • 发布机构:光大证券(EB金工)

-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18日
  • 主题:ESG(环境、社会与治理)信息披露现状及改进路径,侧重于中国内地与国际市场的对比及政策环境分析。


核心论点
  • ESG信息披露(简称信披)是建立有效ESG评级体系和推动ESG投资的基础。

- 当前中国内地的ESG信披整体水平落后国际先进市场,尤其是与富时100、斯托克600和标普500市场相比,信息披露有限且不均衡。
  • 海外ESG信披推进的关键驱动力包括完善的政策体系、强制性披露要求以及资本市场的积极导向。

- 中国内地应加快建立完善的ESG信息披露政策体系,强化强制披露政策,增强资本市场引领力量,从而推动整体ESG信披水平的提升。[page::0,1,7,22]

---

2. 逐章深度解读



2.1 摘要与研究背景


  • 摘要指出ESG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及中国内地信披现状仍落后,主要原因在政策进展、强制性程度和资本市场引导方面。文章后提出三点建议:加快政策落地、强化强制政策、提升资本市场引领作用。[page::0,1]
  • ESG投资的兴起(第1章)介绍了ESG投资的爆发式增长,全球规模从2012年13.6万亿美元跃升至2020年35.3万亿美元,亚太地区增速尤为迅猛。ESG基金产品数量大幅增加,欧美市场主要集中在ESG整合和负面筛选策略,这两者均基于ESG评级进行判断。评级的基础则是企业信息披露,披露质量直接影响投资者决策。[page::1,2]
  • 信息披露对评级的重要性(1.2节)通过华证和MSCI评级体系案例阐释:企业ESG信息披露主要来源于年报、CSR报告、监管公告和新闻媒体,华证显示78%的数据来源于企业公开披露,表明信息披露的重要基础地位。只有优质、准确、及时的信息披露,评级才能有权威性和有效性。[page::2,3]
  • 信息披露的渠道与标准(1.3-1.4节):

- 主要通过年报和CSR报告呈现,且中国A股环保类指标披露有强制要求,社会责任和治理指标披露鼓励但不强制。
- 国际标准如GRI、SASB和ISO中的GRI被全球最大的100家公司(N100)广泛使用(达到67%公司使用,且95%为GRI标准本身),这为企业设定了披露规范和指标体系。[page::3-6]

2.2 国内外ESG信息披露对比现状


  • CSR报告披露比例(2.1节):中国A股自2006年开始CSR报告披露,虽数量逐年增加,但2020年披露率仍不足30%,而欧美同类指标高达80%以上。披露率整体呈平缓,表明披露政策辅助力度不足,导致披露停滞。[page::7]
  • 彭博ESG信息披露评分比较(2.2节):

- 富时100和斯托克600成分股信息披露均普遍优于标普500,沪深300明显落后。涨幅、均值、最大值均不及其它指数,且披露差异较小,表明沪深公司整体信披程度低且趋同。
- 行业上,能源、原材料、公共事业信息披露较好,科技信息披露普遍偏低。

图10-13反映4个主要指数详细行业信息披露分数均值与标准差,明显说明沪深300披露水平整体偏弱且内部分化小。[page::7,8]

2.3 差距成因分析:政策落后—强制性少—资本市场弱引导


  • 政策阶段划分(3.1节):国内政策起步晚,2018年才进入加速期,落后于欧盟(2014年)、美国(2015年)。欧盟和英国已步入政策饱和期,即将推动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中国仍处政策加速期但监管体系和交易所层面指导文件缺失。[page::8-10]
  • 强制性政策少导致信披滞后(3.2节):

- 虽然中国对于强制性政策响应速度快(1年内即可反应),但强制性政策较少,而对非强制性政策响应程度弱。证据是环境类强制政策推动了披露比率和披露分数大幅增长(2015年、2018年),而社会类非强制政策响应缓慢且披露分数增速低。
- 这意味着强制性政策是推动企业信息披露关键杠杆。[page::13,14]
  • 披露信息收益不足,资本市场促进作用弱(3.3节):

- 在美国等成熟市场,信息披露较好的企业融资成本相对降低,尤其原材料、能源、工业行业披露差异显著,融资成本差距扩大。
- 反观沪深市场,披露度高低企业融资成本差距缩小,有时披露好的反而成本更高,说明市场未给予披露信息溢价。
- 资金层面,欧、美基金市场对ESG披露反应有滞后但强烈正反馈,披露促进基金产品数量和规模增长,形成良性循环;中国基金市场这一机制尚不明显,新增ESG基金数目极少。[page::14-16]

2.4 国内ESG信披加快建议


  • 加快政策层层落地

- 借鉴英国和美国经验,出台由中央-监管-交易所三级联动的ESG披露指引,提高披露规范和执行力度。
- 交易所应出台统一披露标准、行业指标体系,明确数据质量和披露要求,建立严约束机制,类似伦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ESG报告指南。[page::16,17]
  • 推动强制性政策出台

- 强制性披露政策能迅速提升企业披露数量和质量,改善当前披露集中于市值和EBITDA高公司现象,有利于提升整体信息的完整度和市场透明度。
- 以美国标普市场强制政策为例,ESG披露评分提升显著。中国引入强制披露可打破现状,带动基金市场和资本市场形成反馈,促进企业披露。[page::17,18]
  • 提升资本市场引导作用

- 促进中长期资金(如养老金、保险、社保)纳入ESG投资策略,依赖ESG评级结果。评级与披露高度相关,可倒逼企业改善披露。
- 加快发展标准完备、有权威的ESG评级体系,加强投资政策引导,促进valuation机制对披露行为形成激励。
- 目前国内基金、债券、信托等绿色金融及ESG产品多集中在环境议题,较少综合S与G方面内容,市场仍处于ESG主题产品起步阶段,政策和市场机制尚待完善。[page::19-21]

---

3. 图表深度解读与关键数据解析


  • 图1-2(全球ESG投资规模及基金数量)

- 2012-2020年全球ESG投资规模增长160%,至35.3万亿美元。亚太区从700亿美元增至3.8万亿美元。
- 欧洲ESG基金产品数量增长985%,亚太增长860%,显示新兴市场快速发展,基于ESG的投资产品供给大幅增加,投资者需求旺盛。[page::1]
  • 图3-4(美欧ESG投资策略资金占比)

- 美国66.91%的ESG资金采取ESG整合策略,欧盟41.97%资金应用负面/排除筛选,表明两地区ESG实施策略存在差异,但均深度依赖评级体系。[page::2]
  • 图5-7(ESG评级方法与数据源构成)

- ESG评级流程包括数据获取(企业报告、政府部门、新闻媒体)、指标体系设定、权重配置,最终形成评级。
- 华证评级78%数据来源企业披露,MSCI评级主要基于公司披露和新闻媒体,说明企业信披质量对评级结果关键。
- 具体数据构成如图6表明,大多数信息来自定期报告与社会责任报告,新闻多为负面事件补充信息。[page::3]
  • 图8(N100企业ESG信息披露标准使用)

- 67%企业采用GRI标准,表明GRI为信息披露框架主流,且多企业结合多标准复合披露以提升透明度和覆盖度。[page::6]
  • 图9(中国A股CSR披露数及比例)

- 2006年10家披露提升至2019年最高约940家,但披露率未超过30%,且披露率自2013年以来进入平台期,反映披露政策和市场动力不足。[page::7]
  • 图10-13(2019年四大指数行业信息披露评分分布)

- 富时100和斯托克600均有较高均值和较大内部差异,显示领先的ESG信息披露和多样化;沪深300整体均值较低且标准差小,表明整体披露水平低且同质化。[page::8]
  • 图14(政策萌芽、加速、饱和期阶段划分)

- 清晰界定不同政策推进阶段,国内目前处于政策加速期,强调完善框架和指导,但饱和期中信息质量提升更为关键。[page::9]
  • 图15-16(2011-2019年四指数披露公司比率及增长率)

- 沪深披露比率增长率在政策出台1年内显著波动,速度与欧美不相上下,但其披露比率长期滞后,说明基础设施不足。
- 2015及2018年披露比率的增长率峰值对应两次中国环保类强制性政策出台,表明强制政策有效推动披露数量增长。[page::13]
  • 图17-18(环境议题披露分数及增速)

- 2018年沪深环境信息披露分数增长率显著高于其它,反映强制披露提升环境相关信息深度。
- 持续增长说明强制政策带来不仅是披露数量提升,还有披露质量或详细度的提升。[page::14]
  • 图19-20(社会议题披露分数及增速)

- 沪深社会议题披露增长缓慢,增速明显下滑,相比美国标普通快速增长,说明非强制政策缺乏实际动力支撑。[page::14]
  • 图21-22(WACC差值分析,美沪分行业融资成本)

- 标普市场信息披露优良者融资成本显著较低(差值扩大),沪深则融资成本差值缩小,表明市场尚未充分认可和激励良好信息披露。[page::15]
  • 图23-26(披露分数增长与基金产品数及规模)

- 欧盟与美国基金新增数和规模增长率均滞后披露分数增长率1-2年,表现出政策发布-企业披露-资金响应的良性循环。
- 中国市场基金产品数极少,规模和增长缺乏支撑,投资者对ESG信息披露的响应不足。[page::15-16]
  • 图27-30(政策层级落地流程与指南要点)

- 英美先行国家政策从中央到交易所快速落实,形成细化针对行业指标和数据质量的披露要求。
- 交易所应制定统一披露标准、规范指标体系、明确披露要求和约束机制,为企业披露提供操作性指引。[page::16-17]
  • 图31-34(强制政策对披露评分及市值/EBITDA相关性影响)

- 标普指数经过强制政策后披露分数快速提升,并且与公司规模的相关性逐步降低,说明强制政策可以扩大披露主体范围。
- 沪深相关性持续较高,信披集中于大市值、大规模企业,反映信息披露基础仍不均衡。[page::17-18]
  • 图35-36(ESG披露分数频数分布)

- 标普500评级较高企业披露分数显著较高且分布呈右偏,沪深300整体低分且集中度高,反映投资者和市场更能认可成熟市场企业的ESG表现。[page::20]
  • 图37-42(国内ESG相关资金规模)

- 近年来中国ESG相关基金、绿色债券及绿色信托规模快速增长,但侧重环境类披露。
- 资本市场绿色金融政策积极推进,绿色信贷余额持续增长,信托机构亦强化绿色业务,但综合性ESG投资产品仍少。
- 长期资金如养老金方面尚未全面系统纳入ESG标准,政策亟需跟进。[page::20-21]

---

4. 估值与方法论解释



本报告未直接涉及具体股票或企业的估值,但其分析依托多个指数的彭博ESG披露评分和WACC等财务指标,通过比较不同行业和不同信息披露分组的融资成本差异,隐含了信息披露对企业资本成本的潜在影响。
  • WACC(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用于评估融资成本,报告中以披露水平最高(Q1)与最低(Q5)公司融资成本差值反映信息披露的经济效应。
  • ESG评级机构则基于多维指标体系构建评分,数据来源包括企业自身披露、新闻媒体、政府公告等。
  • 报告方法论合理利用固定股票池、行业分类和时间序列分析,以减少外部干扰因素,提高分析相关性和解读准确性。[page::15,2,3]


---

5. 风险因素评估


  • 历史数据局限性:报告明确说明所有结论均基于历史数据,不能保证未来趋势或结果的重复和完全准确性,需谨慎参考。
  • 政策环境不确定性:中国ESG政策进入加速阶段但具体细则和强制性标准尚未完善,政策调整和落地节奏存在不确定性,未来成效需持续观察。
  • 数据披露质量波动:信息披露质量参差不齐,部分企业可能存在披露不足、数据不透明风险,影响评级和投资决策的准确性。
  • 市场响应滞后:资本市场对ESG信息的响应程度仍有限,尤其是融资成本和投资规模反馈较弱,可能降低企业披露积极性。[page::0,13,22,23]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在利用彭博ESG披露分数等指标时,未充分讨论数据的完整性和可比性限度,尤其2020年数据缺失较多,可能导致部分趋势解读有偏差。
  • 虽强调强制性政策的重要性,却未深入探讨强制披露可能产生的企业合规负担增加、信息过载或形式主义风险。
  • 对于基金市场的响应分析较为粗线条,缺乏深入剖析投资者偏好、产品策略差异及监管对此的综合影响。
  • 政策建议多参考欧美模式,未充分考虑中国市场特殊的制度环境、文化背景和企业发展阶段,政策移植存在风险。
  • 监管机构角色和公众参与度部分未详细探讨,忽略了多方协同推动ESG实践的重要性。[page::23]


---

7. 结论性综合



该报告通过系统梳理全球以及中国ESG信息披露的现状、内在机制及差异,基于丰富的历史数据和政策评估,重点指出中国内地在ESG信息披露方面存在显著不足,尤其是在披露政策体系落实、强制性要求和资本市场引导三大关键环节。
  • ESG披露现状

- 中国A股CSR报告披露率长期不足30%,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压力大。
- 彭博ESG披露分数显示沪深300披露水平行业平均值和整体分布均明显落后于北美、欧洲市场,披露内容较单一且公司间差异小。
  • 差距成因

- 我国政策体系起步晚,缺少覆盖全方位的监管机构和完善制度。
- 强制性披露政策匮乏,虽然对强制政策响应迅速,但政策数量和覆盖率不足。
- 资本市场尚未形成对信息披露的有效正激励,融资成本和基金市场均反应不足,导致信披动能匮乏。
  • 主要数据洞见

- 强制性环境类政策直接拉升信息披露覆盖率和分数,成为披露增长带动器。
- 披露质量提高明显关联融资成本下降,资本市场潜在回报。
- 基金产品发行增长大概率滞后于披露分数提升,且中国市场相对滞后明显。
- 评分分布显示市场和评级对大型、高EBITDA企业偏好,系统性拓展迫切。
  • 政策建议全面且具体

- 加快从中央到交易所的逐层政策和指引落地,明确披露内容和机制。
- 强化强制性披露政策,聚焦ESG三议题,拓展披露主体。
- 推动资本市场机制创新,吸引养老金、保险等长期资金参与ESG投资,形成资金-披露-评级-投资闭环。
- 建立完善、权威、多维度的ESG评级体系,提升市场信心和披露吸引力。

总体上,报告立场鲜明,基于数据与案例清晰展现中国ESG信息披露体系的短板和改进路径,呼吁政策与资本市场合力推进ESG信披标准化、强制化和系统化,为推动中国ESG投资生态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page::0-23]

---

本文所有推论均基于报告原文数据、图表及作者分析,引用页码后缀明确,信息具有高度溯源性,确保准确客观。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