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面量化研究系列之三:未雨绸缪——个股财务风险监控雷达搭建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从财务危机与财务造假两个维度构建个股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通过量化指标体系和突变级数法构建财务危机预警指数及数据库,并基于37个复合财务造假识别准则构建财务异常组合。财务危机预警组合命中率达55.8%,财务异常组合命中率提升至13.39%。实证显示剔除财务风险高的股票能有效提升指数及主动选股策略收益表现和风险管理能力,为投资者避雷提供切实工具与策略支持。[page::0][page::8][page::42]
速读内容
财务危机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估 [page::10][page::11][page::12]
- 从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收益分配四个维度构建指标库,筛选出8个有效变量(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总资产增长率、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
- 指标经无量纲化及行业中性处理后,通过突变级数法构建综合财务危机预警指数,指数值越小公司财务危机风险越高。
财务危机预警组合特点及收益表现 [page::15][page::16][page::17][page::18]

- 预警组合规模在120至200只,覆盖A股约5%,部分指数中的占比逐年下降。
- 预警组合命中率达55.80%,高于全市场及头部组合。
- 2006-2021年预警组合年化收益率18.91%,超全A 6.98%,但2016年以来呈现稳定负超额收益,指示市场规范提升影响。[page::21][page::23]
财务造假风险识别与数据库构建 [page::19][page::20][page::21][page::22]
- 基于聚源违规处罚数据构建兴证金工财务造假数据库,包括基本信息、造假信息及造假标签。
- 数据涉及586条造假样本,涵盖246家上市公司,行业以基础化工、医药、通信为主。
- 造假样本多数一年内被发现,财务造假后股价相对全A指数平均超额收益为负,但部分隐蔽型个股具正超额收益。

财务造假识别准则构建及效率评估 [page::26][page::29][page::30][page::31]
- 从财务造假压力、空间、借口、迹象四维度构建37条识别准则。
- 单一准则识别效率有限,审计意见非无保留、存贷双高、净现率低于行业标准等效率较好。
- 采用三准则以上复合筛选,识别效率最高达30%,综合识别造假概率较大公司。


财务异常组合特征与收益表现 [page::32][page::33][page::34]
- 财务异常组合个股较少,平均持股17只,覆盖沪深300和中证500成分股比例不高。
- 组合命中率提升至13.39%,远高于全样本1.11%。
- 等权持有时产生明显负超额收益,提示持有该组合风险偏高。

财务风险避雷策略实证表现 [page::35][page::36][page::37][page::38][page::39]
- 在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指数成分股中剔除财务危机预警及异常组合个股后,财务风险避雷策略实现显著年化超额收益(沪深300超2.25%,中证500超1.22%,中证1000超0.76%)。
- 避雷策略在收益风险比及最大回撤均优于对应指数,展示良好风险调整表现。


主动选股策略中剔除财务风险个股的提升效果 [page::40][page::41][page::48][page::49]
- 北向资金精选50策略剔除财务风险个股后,年化收益提升至33.90%,信息比率稳定,分年度表现优于原始策略。
- 基金重仓股优选策略剔除财务风险较大个股后,年化收益提升至30.21%,同样在风险收益比提升明显。

历史财务风险避雷策略有效性验证 [page::43][page::44][page::45][page::46][page::47]
- 将历史曾纳入过财务危机预警与异常组合的个股剔除的避雷(历史)策略,在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均实现显著正超额收益,提升更为显著,验证了财务风险指标的鲁棒性。
- 该策略同样表现出更优的收益风险比和控制了最大回撤风险。


深度阅读
深度解析报告:《基本面量化研究系列之三:未雨绸缪——个股财务风险监控雷达搭建》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基本面量化研究系列之三:未雨绸缪——个股财务风险监控雷达搭建》
- 作者:郑兆磊,助理占康萍
- 发布机构:兴业证券经济与金融研究院
- 发布日期:2021年11月4日
- 研究主题:基于量化视角,从财务危机和财务造假两个维度构建个股财务风险监控模型,帮助投资者规避极端风险,提供投资组合安全保障。
本报告主旨在于构建并验证系统化、可操作的财务风险预警工具,包括“财务危机预警指数”和“财务异常组合”,并通过实证检验其有效性。最终结合实际投资策略测试,展现财务风险识别在风险控制和策略优化中的应用价值。报告未直接提供买卖评级,但通过风险避雷策略体现出其价值导向。[page::0,42]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引言:投资者需求与财务风险背景
- A股上市公司数量快速增长至4527家(截至2021年10月),投资标的众多但研究负担也随之加重(图表1)。
- 投资者主要研究需求划分为“收益需求”(选股能力)和“避险需求”(风险预警),前期兴业研究团队多聚焦收益需求,而当前市场波动激烈,避险需求提升,需从根源预防极端个股风险,用财务信息作为避险信号(图表2、3)[page::5,6].
- 本报告聚焦个股基本面风险,尤其是“财务危机风险”和“财务造假风险”,认为两者合乎投资者避雷需求(图表4)[page::6,7].
2.2 财务危机风险度量体系搭建
2.2.1 指标选取与预警模型构建
- 通过筹资、投资、经营、收益分配四大核心财务活动维度筛选指标,设计涵盖筹资风险(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投资风险(总资产增长率)、营运风险(营业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等共37项指标(图表5-7)。指标经无量纲化处理,统一量度风险尺度[page::8,9,10]。
- 基于未来3年“特殊处理”事件作为财务危机代理变量, applying t检验筛选出七项显著指标构建精选指标库,剔除分红相关指标对异常识别贡献较低的偏差(图表8、9)[page::11,12]。
- 综合考虑变量相关性与赋权问题,采用“突变级数法”——通过多层次目标树分解、确定系统模型、应用归一公式综合模糊评价,核算出单一财务危机预警指数:指数值越低表明公司财务危机风险越大(图表10-14)[page::12-14]。
2.2.2 预警组合构建及效果检验
- 根据指数分布取后5%风险最高个股组成预警组合,个股数量120-200只,长期约占A股5%左右。尽管逐年成分股占主要宽基指数(沪深300、中证500)比例下降,但中小市值个股占比较大(图表17-20)[page::15,16]。
- 预警组合财务危机命中率平均55.8%,明显优于头部指数或全A市场(图表21,22)。尽管2016年后股价表现出现稳定负超额收益,但这种表现正反映了市场规范化发展的趋势——高风险企业股价承压(图表23-28)[page::16-18]。
2.3 财务造假风险识别
2.3.1 财务造假定义与数据库构建
- 财务造假定义为公司蓄意虚报财务数据,情节严重超过盈余管理(图表29)。结合GONE理论、舞弊三角形理论及风险因子理论,明确造假动因(压力、机会、借口)和表现形式[page::19]。
- 利用聚源数据库,提取上市公司违规处罚明细,并结合人工内容筛选和标签分类,构建具备样本丰富、结构清晰的“兴证金工财务造假数据库”,包含基本信息、造假信息和标签三大类(图表30-34)。截止2021年9月,共收录586条数据,包含246家上市公司[page::20-22]。
- 历史造假高发行业集中在基础化工、医药与通信,银行业无相关造假记录(图表35-37)。样本发现存在滞后,通常1-5年后造假被揭露,反映财务造假隐蔽性(图表38,39)[page::22-23]。
- 造假后大多数公司相对于市场呈现负超额收益,少部分样本则通过隐蔽造假获得一定收益,投资者需警惕此类(图表40)[page::23-24].
2.3.2 财务造假识别准则体系与复合指标
- 总结现有识别模型,分为简单打分法与复杂预测模型,指出二者的优缺点和实际局限性(数据不平衡、解释性差等)(图表41,42)[page::24,25]。
- 提出“准则筛选法”体系,从财务造假压力、空间、借口及迹象四维度构建37个识别准则,涵盖毛利率指数、亏损年数、应收账款指数、审计意见、存贷双高等(图表43-49)[page::25-29]。
- 量化验证显示,单一准则识别效率偏低,最高仅约4%左右,表现较好的是审计意见(非无保留)(图表50)。复合准则(双、三准则)表现明显提升,三准则组合最高识别效率达20%以上(图表51,52)[page::30-31]
- 以识别效率前20的多准则复合构建“财务异常组合”,每期持仓股票数较少,年均约17只(图表53),覆盖沪深300、中证500成分股比例分别呈现波动趋势(图表54,55),市值中位数略高于预警组合(图表56)[page::32,33]。
- 财务异常组合命中率约13.39%,大幅优于全市场1.11%样本比例(图表57),组合持续表现负超额收益(图表58-59)[page::33-34].
2.4 实践应用初探
2.4.1 指数避雷策略
- 在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指数成分股中剔除财务危机预警组合与财务异常组合成分股,构建“财务风险避雷策略”。
- 沪深300避雷策略2017-2021年年化收益率10.82%,超越同期指数8.24%,收益风险比由0.43提升至0.57,年化超额收益达2.25%,信息比率1.78,最大回撤明显降低(图表60-65)。
- 中证500和中证1000避雷策略同样展现正向溢价,分别实现1.22%、0.76%年化超额收益,信息比率达1.19和0.92,最大回撤显著优于基准(图表66-77)[page::35-39]。
2.4.2 主动选股策略中的应用
- 北向资金精选50策略剔除财务危机及异常组合成分股后,年化收益率提升约0.44%,2021年以后表现更稳健(图表78-81)。
- 基金重仓股优选策略剔除财务风险较大股票后,年化收益率提升约1.12%,且多年度表现改善,说明风险指标有效协助提升投资组合质量(图表82-85)[page::40-41]。
2.5 附录:历史风险标注的策略表现
- 历史上曾被纳入过财务危机预警或财务异常组合的股票,长期被市场贴上“高风险”标签,剔除这些股票构建的“历史财务风险避雷策略”同样获得了优异表现,明显超过同期指数收益,且风险指标更为稳健(图表86-103,104-111)[page::43-49]。
---
3. 图表深度解读
由于报告图表非常丰富,下面摘录几处关键图表进行详细分析:
3.1 A股上市公司数量及投资者需求(图表1,2)
- A股上市数量自2005年1380家起步,逐年增加,至2021年达到4527家,增长速率虽波动但总体向上,反映市场快速扩容,投资者面临信息筛选和风险分散的压力不断加大。
- 投资者研究需求分为收益需求(选择优质个股实现超额收益)与避险需求(规避价格剧烈下跌导致极端损失),后者逐渐成为报告重点,体现市场成熟度提升及监管强化要求[page::5]。
3.2 财务危机预警精选指标库与筛选(图表7,8)
- 表7罗列筹资风险中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指标均为流动性与偿债能力衡量指标。投资风险关注总资产增长率、现金再投资比率等,经营风险涵盖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
- 表8t检验评价各指标风险区分能力,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高低差异最大的样本对应财务危机公司概率差别显著,t值均超过2.8,是较强判别因子。利息保障倍数等也有效,但部分投资风险指标(如现金再投资比率)表现弱,反映出部分指标在A股并不适用[page::10-11]。
3.3 财务危机预警组合表现(图表21,23)
- 预警组合财务危机命中率超过50%,远高于平均水平50%基线,模型有效捕获风险个股。
- 但结合收益率数据可见,在2016年以后,预警组合连续体现负超额收益,这符合市场对风险公司的惩罚性定价,模型更适用于避雷而非赚钱(图表21,23)[page::16,17]。
3.4 财务造假识别准则与效率(图表48,50,51)
- 准则库涵盖压力、空间、借口和迹象四方面,指标多样并结合行业比较。
- 单指标识别效率低,仅审计意见非标(4.1%)和存贷双高(2.95%)较高。
- 复合准则(二准则、三准则合并)识别效率显著提升至10-20%以上,显示多维判别模型效果更优(图48,50,51)[page::29-31]。
3.5 财务异常组合收益及命中率(图表57,58,59)
- 异常组合命中率显著优于整体,且持续产生负超额收益,符合逻辑即财务造假股价受损,持有该组合是一种风控策略。
- 结合流通市值(图56)发现异常组合个股规模相对较大,说明造假者不仅限于小盘股,风险警示需求广泛[page::33,34].
3.6 指数避雷策略效果(图表60-65)
- 避雷策略通过剔除高风险个股显著提升年度收益,降低最大回撤,提升收益风险比。
- 沪深300 该策略年化超额收益2.25%,信息比率1.78,最大回撤从43.29%降至31.87%,表明风险规避带来实际组合稳定性提升。
- 从年度超额收益分布看,策略在大多数年份均获得正贡献,尤其2020年效应明显(图60-65)[page::35-36]。
3.7 主动选股策略优化(图表78-85)
- 北向资金和基金重仓股精选策略剔除财务风险因素后,年化收益率均有所提升,说明财务风险信息能有效辅助提升选股质量,风险预警工具具备实际投资指导价值[page::40-41]。
---
4. 估值分析
报告并未涉及具体的企业估值模型、目标价及投资评级,侧重于财务风险度量、组合构建及策略验证,对估值方法没有详细论述,符合其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性质的研究定位。
---
5. 风险因素评估
- 报告明确风险提示:所有结果来自历史数据统计、建模和测算,且金融市场和政策环境变化可能导致模型失效,投资者需注意模型的时效性和适用条件。
- 对于财务造假和财务危机风险的识别,既存在未被及时发现的风险,也存在模型误判风险。报告中对模型适用范围及限制讨论较为充分,体现谨慎科学态度[page::0,50].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强调模型主要基于历史数据构建,因而对未来市场环境变化敏感,模型在新环境下可能需重新校准。
- 财务造假识别受限于样本不平衡和标签噪声(未发现造假样本被统计为未造假),从而可能导致识别效率偏低或存在漏判。
- 预警组合表现负超额收益,显示其避雷效果,但对投资收益贡献有限,提醒投资者应结合其他策略。
- 分红相关指标对财务危机判别能力弱,推测受A股政策影响有半强制性质,体现了市场特色,对区域性政策影响理解尤为重要。
- 报告强调指标的行业内比较以剔除行业效应,这是一种合理但需注意不同企业实际经营差异的方法,存在局限性。
- 财务造假准则复合指标效果明晰,但识别效率仍不高,提示该领域仍有提升空间,后续深入研究有较大潜力[page::11-14,30].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通过系统化、量化的分析,构建了基于财务报表的“财务危机预警指数”和“财务异常组合”双轮驱动风险识别体系:
- 财务危机预警体系通过多层指标筛选和突变级数法综合评价,成功构建了标识未来3年内“特殊处理”公司风险的预警指数,该指数在捕获财务危机个股的命中率高达55.8%,大幅优于市场均值。预警组合股价自2016年起表现稳定负超额,具备显著避雷价值。
- 财务造假识别依托兴证金工数据库,结合37个准则维度,从压力、空间、借口及迹象出发,多准则复合应用进一步提升识别精度,最终构建的“财务异常组合”财务造假命中率提升至13.39%,但单期持仓个股有限。组合收益表现出明显负超额,验证了其规避异常风险作用。
- 结合实际投资策略,“财务风险避雷策略”在沪深300、中证500和中证1000均取得了超额回报,稳健性显著提升。进一步剔除财务风险个股,主动选股策略如北向资金精选50、基金重仓股优选策略均获得收益与风险水平的同步优化。
- 历史财务风险个股标签在回测中显示持续悲观偏见,剔除后构建的“历史财务风险避雷(历史)策略”同样表现优异,表明市场对风险信息的长期认可。
- 综合来看,报告有效填补了中国市场个股财务风险量化识别和风险预警体系的空白。多维度、系统化的财务风险分析方法为投资者提供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有助于避免极端业绩损失,提升投资组合安全边际。
报告结构严谨、数据详实,完全覆盖从风险定义、指标选取、模型构建、实证检验到投资策略应用的流程,且充分结合行业特点和市场实际。报告特别重视理论与实操结合,风险提示充分,使结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page::0-42,50]
---
参考图表索引(部分)
- 图表1:A股历年上市公司数量变化,展示市场规模扩张趋势[page::5]
- 图表7:财务危机预警指标库,详列筹资、投资、经营、分红风险相关指标[page::10]
- 图表8:财务危机指标t值筛选,体现指标有效性判断[page::11]
- 图表13:财务危机指标分级与模型构建图示,阐释突变级数法系统逻辑[page::14]
- 图表21:预警组合财务危机命中率,展示风险覆盖能力[page::16]
- 图表23-25:预警组合收益率及分年度收益,反映市场风险定价趋势[page::17-18]
- 图表29:财务造假与盈余管理对比图,明晰财务造假定义差异[page::19]
- 图表33:财务造假数据库结构示意,清晰分类构成[page::22]
- 图表37:财务造假样本行业分布,突出高发行业[page::23]
- 图表48:财务造假识别准则库框架,覆盖四大维度[page::29]
- 图表50:单指标准则识别效率排序,突出审计意见、存贷双高等优选指标[page::30]
- 图表51-52:复合准则识别效率排名,表明多维判别优势[page::31]
- 图表57:异常组合命中率年度变化,体现其优异风险识别能力[page::33]
- 图表60-65:沪深300避雷策略表现,收益、风险、超额收益及年度分解[page::35-36]
- 图表78-85:主动选股策略剔除财务风险后优化表现,覆盖北向资金和基金重仓策略[page::40-41]
---
术语及方法简释
- 特殊处理(ST):中国股票市场中对财务或经营异常的上市公司进行的一种风险警示,常为财务危机或其他问题的代理变量。
- t检验:统计学方法,用于判断不同样本组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 突变级数法:复合多指标无权重综合评价方法,基于模糊数学和突变理论,适用于多维相关性指标系统。
- 财务造假压力、空间、借口、迹象:风险识别多维度框架,覆盖公司的经营压力、财务数据漏洞、财务手段辩护及异常表现。
- 识别效率:异常股票池内财务造假样本占该池股票数的比例,用以衡量识别准则的有效性。
- 年化超额收益:策略收益减去基准指数收益,展示策略相对于市场的表现优势。
- 信息比率:策略超额收益与追踪误差(策略与基准收益波动差)的比率,用于衡量策略风险调整收益。
---
总结
本报告全面建设并验证了面向A股市场的个股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实现了对财务危机和财务造假风险的双线识别。通过科学指标体系与创新评价方法,有效捕获高风险股,并在实际投资策略中验证其风险规避能力与价值提升,体现了基础性风险管理工具的实践意义。投资者借助此类财务风险监控雷达,可有效降低持仓极端风险,优化投资组合结构,提升长期投资绩效。
---
报告内容溯源页码
引用页按内容聚合为参考:
- [page::0,1,5-7,8-14,15-18,19-24,25-31,32-34,35-41,42-51]
---
如需进一步解析具体图表或章节细节,请告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