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H及IF主力合约升水,IC及IM合约贴水收窄【股指分红监控】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详细跟踪2025年8月27日股指期货主力合约升贴水情况,揭示IH及IF合约升水现象明显,IC及IM合约贴水幅度显著收窄。报告统计了成分股分红进度及行业股息率水平,煤炭、银行和钢铁行业股息率最高。基于中证指数公司日度权重数据和分红预测模型,测算股指分红点位并评估测算准确度,验证模型对各指数及期货合约分红点位的预测误差基本可控(误差3-10点以内)。同时,报告通过多图时序数据展示不同时期主力合约升贴水的历史走势及分位点水平,为投资者提供量化分析框架参考[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page::6][page::7][page::8][page::9]
速读内容
2025年8月27日主要股指期货合约升贴水状况 [page::0][page::1]
| 指数 | 主力合约 | 升贴水 | 年化升贴水 |
|----------|----------------|--------------|--------------|
| 上证50 | IH2509.CFE | 0.16% | 2.56% |
| 沪深300 | IF2509.CFE | 0.04% | 0.59% |
| 中证500 | IC2509.CFE | -0.35% | -5.51% |
| 中证1000 | IM2509.CFE | -0.65% | -10.35% |
- IH及IF主力合约均处于升水状态,反映机构投资者市场情绪较为积极。
- IC及IM合约贴水幅度较大,但较历史水平已出现收窄趋势。
- 不同指数对应期货合约的升贴水幅度与市值覆盖大小呈负相关,市值越小,贴水越深。
成分股分红进度及行业股息率分布 [page::0][page::1]

- 截至8月27日,中证1000指数成分股分红最多,分红公司668家,预案公司115家。
- 煤炭、银行和钢铁行业股息率居各行业前三,体现传统行业股息分红较为积极。
各指数已实现股息率与剩余股息率 [page::1]

- 上证50指数今年已实现股息率最高,为2.13%,剩余股息率为0.34%。
- 中证1000指数已实现股息率最低,仅0.87%,剩余股息率0.11%。
主力合约升贴水率时间序列趋势(2020年至2025年) [page::2]

- IH合约升水幅度长期维持在正区间,多次突破3%以上峰值。
- IF合约升贴水波动更大,表现出市场对沪深300指数的情绪波动。
- IC及IM合约总体呈贴水状态,但幅度逐渐减小。
不同合约升贴水期限结构分析 [page::3]

- 当月合约升水/贴水幅度最小,次季合约贴水幅度最大。
- IH与IF合约均呈现升水趋势,IC和IM合约贴水明显,且随着到期日增长,贴水加深。
合约升贴水所处历史分位点说明 [page::3][page::4]
- IH主力合约位于约72%历史分位点,反映较高的升水水平。
- IF合约占比约63%,IC约42%,IM位于较低的19%分位点。




分红进度图清晰展现主要指数分红集中于9月至10月 [page::4]




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流程及核心指标 [page::5]

- 采用日度精确权重数据,结合公司净利润及股息率预测,动态测算分红点位。
- 流程涵盖分红金额与除息日预测,确保分红影响估算准确性。
个股净利润预测与除息日估计方法介绍 [page::6][page::7]


- 净利润预测基于历史盈利分布及业绩公告数据动态更新。
- 除息日采用历史间隔线性外推及默认日期修正策略,处理未公布的除息日。
测算准确度验证:2023年及2024年指数及期货合约股息点预测误差分析 [page::8][page::9]




- 指数股息点预测误差控制在5-10点区间内,表现较为稳定。
- 期货合约分红点预测与实际高度吻合,中证500预测误差稍大些。
深度阅读
IH及IF主力合约升水,IC及IM合约贴水收窄——国信证券《股指分红点位测算周报》详尽分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报告标题:《股指分红点位测算周报——IH及IF主力合约升水,IC及IM合约贴水收窄》
作者:张欣慰、张宇
发布机构: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转载于“量化藏经阁”公众号
发布日期:2025年8月28日 08:20
研究主题:本报告聚焦A股主要股指期货(上证50指数IH、沪深300指数IF、中证500指数IC及中证1000指数IM)的分红点位测算及相关股指期货的升贴水情况,剖析期货合约价格与现货指数价格的偏差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分红预案对期货基差的调整方法和准确性,发布各合约升贴水的期限结构与历史分位点评估,帮助投资者理解市场情绪及合理预期。
核心论点与传达信息:
- 2025年8月底,IH(上证50)与IF(沪深300)主力合约呈现年化升水状态,体现对应指数期货相对强势;
- IC(中证500)与IM(中证1000)主力合约虽然仍处于贴水状态,但贴水幅度较之前有明显收窄;
- 分红点位测算已形成成熟的动态跟踪方法,对分红金额与除息日进行预测和校正,实现较高准确度,助力更准确估计期货与现货之间的基差和升贴水;
- 不同行业的分红情况存在显著差异,煤炭、银行、钢铁行业的股息率居前;
- 分红预案预计将在9月至10月高峰发布,推动后续指数与期货价格调整;
- 股指期货的升贴水期限结构显示,随着标的指数市值覆盖逐渐缩小,期货价格贴水加深,反映市场对小市值指数风险偏好的变化。
报告以充分详细的数据和模型分析,确认分红对股指期货价格影响的关键作用,并就各类股指期货合约表现提供详实的观察与研判,为量化投资及波动管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page::6],[page::7],[page::8],[page::9]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报告摘要与股指分红进度监控
报告首先统计截止2025年8月27日A股主要指数成分股的分红进程,具体包括预案、决案、实施及已分红的公司数量。比如,上证50中已有33家公司完成分红,12家公司仍处于分红预案阶段,而沪深300、中证500和中证1000指数则覆盖了更大范围的公司,分红进度显示每个指数大部分公司已进入分红的具体实施或完成阶段,但仍有一定数量处于预案阶段,说明未来分红信息仍有变数。这种分阶段统计帮助投资者理解分红对指数点位的动态影响,尤其针对后续期货合约的基差测算具有现实指导意义。[page::0],[page::1]
在此基础上,报告统计了各行业的分红股息率排名,中煤炭、银行和钢铁行业股息率最高,说明资本回报集中在传统产业板块,而图1以柱状图形式展示了不同板块股票股息率的中位数,直观表现行业间的分红差异,方便投资者捕捉行业红利机会。[page::1]
2.2 指数已实现及剩余股息率分析
截至2025年8月27日,上证50指数实现股息率达2.13%,剩余0.34%,沪深300指数实现1.70%,剩余0.28%,中证500及中证1000指数实现股息率依次递减。报告采用了分红已发放与待发放分红金额结合权重计算的方式,精准计算各指数整体股息率,现实意义在于帮助投资者测算今年股息收益的兑现情况与剩余潜在收益空间,为配置策略和期货基差修正提供数据支持。[page::1],[page::2]
图2的柱状图再次用视觉表现比较了主要指数的已实现及剩余股息率,强调不同规模指数间的红利兑现节奏和广度差异。[page::1]
2.3 股指期货合约升贴水具体情况详析
基于2025年8月27日晚收盘数据的分红修正价差测算(表1),显示:
- IH2509主力合约年化升水2.56%,最新合约亦显示正价差;
- IF2509主力合约年化升水0.59%,近月合约价差小幅正值,远月合约贴水逐渐加深;
- IC及IM合约皆呈现较大年化贴水,分别近5.51%和10.35%,反映中证500和1000的小盘股票层面,期货价格与现货指数价格存在较大折价。
通过表格中合约收盘价、分红调整、价差(含分红价差)、指数价格、到期天数等多个维度数据,分析期货价格波动与分红因素的相关性。报告特别指出,随着标的指数覆盖范围缩小、小市值风格明显,期货合约的贴水幅度加剧,揭示不同指数层面的市场风险偏好差异。[page::1],[page::2]
2.4 股指期货升贴水历史走势和期限结构
图3-图6分别绘制了2020年以来IH、IF、IC及IM四大股指期货合约主力合约的升贴水幅度时间序列,结合对应指数价格变化(右轴),清晰展现了市场对未来分红及市场情绪的反应:
- IH合约整体保持较强升水状态,反映较为乐观;
- IF合约升贴水趋中性,波动性较大;
- IC、IM合约长时间贴水,体现中小盘股预期回报率及风险偏好较低。
图7以柱状图形式表现不同合约的升贴水期限结构,发现随着合约到期期限的延长,尤其次季合约,IC和IM期货贴水显著,IH、IF合约则表现较为稳定,说明期限越长,市场不确定性叠加,尤其在中小盘指数中反应更剧烈。[page::2],[page::3]
图8-图11进一步通过历史分位点展示当前合约基差的相对位置,IH和IF合约高于70%及60%历史分位点,位置偏高,指示合约价格偏高或升水较强;而IC和IM合约处于40%及20%分位,仍处于历史偏低水平,体现中小盘期货合约定价较低,升贴水偏负,也说明升贴水的分布特点明显受指数市值结构影响。[page::3],[page::4]
2.5 分红时间节点及预测
图12-图15详细展示了四大指数的分红进度预测,蓝色条形表示每日分红点数,灰线展示累计分红点数。明显看到分红时间主要集中在9月-10月,为年内分红高峰期,分红节奏分布相对集中,体现A股上市公司年度现金分红集中性的特点,这对于期货基差调整和投资者分红预期管理非常重要。[page::4]
2.6 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方法详解
报告详细回顾了股指分红点位测算模型的构建流程,方法包括:
- 对成分股权重的动态精准调整,采用中证指数公司每日披露的日权重数据,克服传统月末权重数据的滞后性;
- 对分红金额的估计分为已公布与未公布两大类,未公布则分解为净利润预测与股息支付率预测;
- 净利润预测采用历史利润分布的动态预测法,对盈利稳定与不稳定企业采取不同预测方法;
- 股息支付率预测依托历史股息支付率,采用去年支付率或历年均值估算,无分红历史则默认无分红;
- 除息日预测采用复合线性外推法,结合分红预案公告日、股东大会公告日和历史间隔数据,同时设定默认的分红日,保证估计的合理性。
图16及图17-18流程图清晰展现了测算的各步骤与逻辑,说明方法系统性强,数据层面全面支持。测算过程中对净利润和股息支付率的分解,体现了模型的精细化与可操作性,促进提高预测准确度。[page::5],[page::6],[page::7]
2.7 测算准确度检验
通过图19-26对比2023年和2024年指数及股指期货合约股息点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模型总体表现出较高准确性:
- 对上证50、沪深300指数全年股息点预测误差控制在±5点左右,表现优异;
- 中证500指数存在稍大但稳定的偏差,在10个点左右;
- 对应的股指期货合约预测股息点准确性也较高,上证50及沪深300期货合约拟合优于中证500,反映小盘指数的预测难度相对较大。
图表中蓝线为预测值,红线为实际值,两者曲线紧密吻合,验证测算模型的实用性和稳定性,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预测工具。[page::8],[page::9]
---
三、图表深度解读
- 表1:股指期货升贴水观察(20250827)
表格罗列了不同指数主要期货合约的收盘价、分红金额、含分红价差、指数收盘价、到期天数及升贴水率,展示其即期价格相对于指数的贴水或升水情况。
明显IH合约正价差稳定,IF近月接近平衡转正,IC、IM大幅负价差。数据体现分红调整后期货价格变化,有助于理解市场对不同风格指数风险溢价的分层反应。[page::1],[page::2]
- 图1(行业股息率中位数)
煤炭接近4.5%,银行与钢铁紧随其后,表现行业红利分布的不均衡特征,给投资者指明行业选择的重要维度。绿色能源等新兴行业股息率相对偏低,反映行业生命周期及资本支出特征不同。[page::1]
- 图2(各指数已实现股息率及剩余股息率)
显示出大盘蓝筹(上证50)股息率最高,成长型指数(中证1000)股息率最低,且剩余股息率与已实现股息率比例较小,暗示多数分红已发放,揭示投资者红利兑现进度。[page::1],[page::2]
- 图3-6(各指数主力合约升贴水历史变化)
四个图表串联起来观察可见IH期货多维度稳定升水、IF近期升水回归明显,IC、IM合约均长期处于贴水,表现出不同指数对应市场投资者情绪和基差状态的差异性与时间演变。[page::2]
- 图7(升贴水期限结构)
该图清晰呈现不同合约月、季、次季合约升贴水变化,IC和IM指数的贴水随期限延长明显加深,风险溢价对小市值股票指数期货影响更大。该期限结构反应市场风险定价的时变特征。[page::3]
- 图8-11(合约基差历史分位点)
通过历史最大最小值构建区间,当前基差相对于历史位置进行分位数计算。
IH和IF合约处于中高分位,表明合约价格较历史处于强势位置;而IC和IM较偏低,提示相关合约估值偏低或市场情绪相对谨慎,重要参数辅助投资决策及风险管理。[page::3],[page::4]
- 图12-15(分红进度预测)
蓝色单日分红点数柱状图与灰色累计线结合,紧密体现分红时间节奏的集聚特性,分红集中在9-10月,说明投资者及期货交易者需要特别关注年中节奏以优化持仓与策略执行。[page::4]
- 图16-18(测算流程图)
逻辑清晰,反映测算框架多步骤精确处理,不仅考虑已公告数据,也覆盖未公告的分红金额和除息日预测,用数据驱动模型赋能精准时点测算。[page::5],[page::6],[page::7]
- 图19-26(2023-2024年预测值与实际值对比)
这些图表验证了测算模型的稳健性和准确性,实践中对实际操作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尤其对个别指数及合约轻微偏差为未来模型优化提供了改进方向。[page::8],[page::9]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并非典型公司股票估值报告,估值重点体现在股指期货合约本身的升贴水测算上,底层方法基于现货指数与期货合约的价差(基差)分析,通过分红点位的精确测算,实现对分红导致指数点位调整的精细量化。其核心估值表现为:
- 利用基差期限结构及分红调整后的价差参数,合理估计期货合约合理价格区间;
- 估值假设包括:分红金额的预测准确性、除息日的准确估算、成分股权重的及时动态调整;
- 透过历史分位点分析基差的相对位置,辅助判断当期估值是否存在过高或过低风险。
这种定价方法能够捕捉期货合约价格隐含的风险溢价,为投资者提供合理价格判断标准,降低在分红季节因股息变动带来的交易风险。[page::5],[page::6],[page::7]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提示主要风险包括:
- 市场环境变动风险: 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及市场资金面波动可能对分红金额和市场预期产生较大影响,导致测算偏离;
- 公司分红方案变动风险: 公司临时调整分红政策或时间,影响整体指数分红点位及分红测算准确性;
- 测算模型假设风险: 净利润及股息支付率等关键指标的预测存在固有不确定性,尤其在盈利不稳定或突发事件的企业中更为明显;
- 数据滞后及权重调整风险: 虽采用中证每日权重数据,但极端行情或权重调整导致的测算误差依然可能存在。
目前报告通过引入灵活的预测策略及默认参数缓解部分风险,同时持续升级测算模型,期望增强稳健性和适用性。[page::0],[page::7],[page::12]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模型设计合理、数据全面,但对中小盘指数(IC、IM)分红预测的准确性尚存在一定偏差,反映出小市值企业盈利波动大、分红政策不确定性高,估值及分红预测模型相对成熟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 分红时间的预测大量依赖历史和默认日期规则,可能对非典型分红行为适应不足,存在时间节点偏差风险;
- 升贴水与基差分析多基于历史分位与统计,但未详述期货市场流动性变化对升贴水的影响,且可能忽略了制度性交易限制或市场突发事件对期货定价的干扰;
- 报告客观陈述了模型优势,但对潜在风险披露相对简单,未来应更细致论述测算误差对投资决策的影响边界。
总体上,该份报告在保证学术严谨性和实用统计学基础上,提供了全面、专业且指向明确的分红点位测算体系,但模型及数据的动态更新和适时校正是维持其有效性的关键。[page::8],[page::12]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详尽地介绍和跟踪了2025年8月底至未来期间,A股重要股指期货市场基于分红调整的升贴水动态,具体包括:
- 成分股分红进度的详尽统计,覆盖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及中证1000多层级指数;
- 精确测算了各指数及其期货合约已实现及剩余股息率,明确指出煤炭、银行、钢铁为股息率高值行业;
- 分红点位测算方法基于成分股权重动态调整、净利润和股息支付率预测及除息日预估,流程完整且逻辑严谨;
- 测算模型准确性验证充分,2023-2024年预测股息点与实际数据基本高度吻合,尤其对大盘指数期货表现优异;
- IH与IF主力股指期货合约当前呈现升水态势,IC与IM合约虽贴水但贴水幅度较前期收窄,显示不同指数风格投资人情绪与风险偏好分化;
- 升贴水的期限结构图示进一步映证了风险溢价随风险敞口期限增加而加剧的市场反应;
- 分红进度集中在9-10月,要点把握有助于调仓换月及风险管理。
图表清楚地从多角度支持上述结论:例如,表1展示分红调整前后期货合约价差变化,图8-11揭示分位点定位,图19-26则验证测算可靠性。
总体来看,报告为专业机构投资者提供了一套高效、精准的股指分红点位测算工具,辅助判定期货市场基差变动、优化交易策略,有效降低因分红因素造成的市场价格判断误差。尽管中小盘指数存在一定偏差,报告的动态跟踪与定期发布机制为模型持续优化提供了基础,具备较强实用价值和较高的理论贡献。[page::0-9],[page::12]
---
附录:重要图表与图片展示
- 图1:行业股息率中位数

- 图2:各指数已实现及剩余股息率

- 表1:股指期货升贴水观察(20250827)(见正文第2.3节)
- 图3-6:股指期货合约升贴水历史走势(示意)
- 图7:各合约升贴水期限结构

- 图8-11:合约基差历史分位点(典型如图8)

- 图12-15:指数分红进度预测
示例:

- 图16-18:测算流程图示意



- 图19-26:预测股息点与实际股息点对比
示例:


---
总结
国信证券此次分红点位测算报告基于详实数据、严谨预测模型、丰富历史分析,逐步构建出成熟的A股股指期货分红调整体系。其对投资端的价值在于帮助解读期货基差变化背后的现金分红效应,提升定价合理性和交易策略有效性。未来,持续关注模型在中小盘市场表现优化以及对实时数据的快速响应能力,将是提升该体系的关键。
该报告对于机构投资者尤其重要,提供了科学投资的量化依据,具备强大的实用导向和理论建设意义。[page::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