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计算机吴砚靖】行业点评丨AI国家战略路径清晰,大国经济新范式正式开启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2025年国务院发布AI国家战略文件,明确AI与六大领域融合的时间表及目标,推动智能社会建设。文件提出八大支撑体系支撑AI国家战略,预计人工智能将显著提升中国全要素生产率,2035年对GDP拉动约14.8%。报告重点建议三大投资主线:智能算力基建、智能终端和垂直应用数据飞轮,明确AI经济范式重构路径及风险提示[page::0][page::1]。
速读内容
AI国家战略概述与顶层设计升级 [page::0]
- 2025年国务院印发《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AI与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六大领域深度融合的三阶段普及率目标:2027年智能终端普及超70%,2030年超90%,2035年步入全面智能社会。
- AI被定位为国家“底层操作系统”级战略,预计2025-2035年人工智能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拉动约1.3%,对GDP贡献预计达到14.8%。
- 六大应用场景重点部署,涵盖科技场景(大模型、6G、量子)、产业场景(工业、农业、服务业AI赋能)、消费场景(智能终端、元宇宙)、民生场景(教育、医疗、养老)、治理场景(数字孪生、车路云等)、全球合作场景(数字丝绸之路2.0推动AI出海)。
- 八大支撑体系聚焦算力、数据、模型和生态,构筑以三要素协同及生态护城河,助力AI技术商业闭环形成。
重点投资主线与行业机遇 [page::1]

- 智能算力基建:伴随大模型参数指数级增长,算力需求快速攀升,建议关注AI芯片、元器件、设备、绿电及运营环节的长期配置机会。
- 智能终端入口:AIoT推动终端从数据采集向自主决策转变,AR眼镜、人形机器人、AI手机等产品预计2025年起快速渗透,复制新能源汽车成长路径。
- 垂直应用数据飞轮:金融、医疗、教育三大领域预计2025-2027年形成数据驱动模型与收入的正反馈,非银金融AI应用加速货币化,医疗影像和药物研发率先突破,教育AI付费转化提升。
风险提示 [page::1]
- AI技术研发、政策落实、需求增长不及预期。
- 供应链产能瓶颈与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评级体系说明与研究团队介绍 [page::2]
- 详细介绍银河证券计算机行业分析团队成员资历。
- 行业及公司评级标准明确,基于相对基准指数表现。
深度阅读
【银河计算机吴砚靖】行业点评报告深度分析
——AI国家战略路径清晰,大国经济新范式正式开启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报告标题:
【银河计算机吴砚靖】行业点评丨AI国家战略路径清晰,大国经济新范式正式开启
作者:吴砚靖(中国银河证券计算机行业首席分析师)及其研究团队成员
发布机构: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年8月31日
主题:深入解读国家发布的《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对中国AI产业及经济发展的战略影响,探讨AI如何引领大国经济范式转变,及由此带来的投资机会。
核心论点及报告要旨:
该报告基于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级文件,强调中国AI已从技术革命阶段跃升至经济范式重构,成为未来国家竞争的“底层操作系统”。报告围绕“实现AI与六大重点领域深度融合”的战略目标,剖析其政策红利对产业构造、技术发展和商业闭环的具体推动作用,并详细阐述了八大基础支撑体系的协同逻辑。投资建议明确指出三大重点投资主线,风险提示涵盖研发进度、需求端变化等关键不确定性,总体对AI时代的产业发展及资本市场前景持积极乐观态度。[page::0,1]
---
二、章节深度解读
2.1 报告导读与核心观点
- 关键论点
- 《意见》为中国AI发展提供了清晰具体的时间表和量化目标,明确到2027年智能终端普及率达到70%,2030年超过90%,至2035年全面进入智能社会。
- AI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国家经济层面的范式重构。AI的普及率、规模和治理能力被升华为战略硬指标,体现了AI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 报告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测算,2025-2035年AI将使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年均增长约1.3%;对GDP贡献累计约15%,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 深度融合至六大场景:科技(AI结合6G、量子科技抢占后摩尔时代制高点)、产业(AI赋能传统产业,2035年传统产业AI增量有望7.3万亿元人民币)、消费(智能终端全息互联,AR眼镜、智能汽车等市场达5.37万亿元)、民生(教育、医疗、养老领域财政AI支出倾斜)、治理(社会治理数字孪生、车路云、碳管理等新基建)、全球合作(推动数字丝绸之路2.0,强化南方国家AI能力)。
- 八大支撑体系:算力(超大规模智算集群、全国一体化算力网)、数据(公共数据开放与数据产权体系)、模型(多路径技术探索及开源生态)、生态(人才梯队、政策法规、安全体系、国际合作)。这形成了“数据-算力-模型”三要素共振及生态级护城河。
- 推理依据与假设
- 以顶层设计文件作为政策背景,强调AI战略硬性指标的执行意愿与力度。
- 结合产业链各环节数据及相关技术发展趋势,推断对应市场规模。
- 采取标准经济增长模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算AI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基于AI技术渗透速度和深度设定关键参数。
- 产业场景量化预测,设定AI赋能产业增量规模,通过历史数据和现有技术驱动力推算未来趋势。
- 重点定量数据:
- AI赋能传统产业增量规模预测:7.3万亿元(2035年,约中性情景)
- 2035年AIoT终端市场规模:5.37万亿元
- TFP年均增速拉动:约1.3%
- AI对2035年GDP额外拉动:约14.8%
- 智能终端普及计划:70%(2027年)、90%(2030年)、全面智能社会(2035年)[page::0]
---
2.2 投资建议章节
- 主线一:智能算力基建的长期成长周期
- 论点:大模型参数每18个月增长一个数量级,智能终端渗透推动推理场景爆发,带动单位算力需求持续陡升。
- 重点布局环节涵盖AI芯片、核心元器件、设备、绿电及运营。
- 逻辑:算力是AI发展的底层动力,模型参数增长需要指数级提升的硬件支持,加之绿色能源布局推动可持续发展,构成长期投资价值基础。
- 主线二:智能终端入口竞争加剧
- AIoT实现从数据采集向自主决策跃迁,AR眼镜、人形机器人、AI手机等新形态设备预计2025年起爆发,借鉴新能源车市场渗透曲线。
- 关注产业链各节点供应状况及消费市场接受度。
- 主线三:垂直行业的数据飞轮效应显现
- 金融(尤其非银金融)、医疗、教育领域将形成“数据-模型-收入”良性循环。
- 非银金融因其快速货币化路径及高交投活跃度表现弹性最大,医疗领域的药物研发和影像AI有望率先获益,教育领域未来付费转化率提升明显。
- 风险提示
- 发展速度低于预期,政策支持力度减弱,技术突破进度落后,需求拉动不足,供应链限制,及行业竞争加剧风险等。整体照顾了技术、政策与市场多维风险因素。[page::1]
---
2.3 研究团队与评级体系介绍
- 研究团队资质
团队成员学历背景丰富,具备理工及金融双重视角,涵盖软件管理、金融工程、信息通信和经济学等,具有业内资深分析师认证及荣誉。
- 评级体系说明
- 评级基准覆盖沪深300、三板成指、北证50、恒生指数,无论行业还是具体公司均有明确涨跌及区间界定。
- 针对行业及公司分别细化了不同级别的推荐与谨慎维度,展现出科学严谨的评级方法。
[page::2]
---
三、图表深度解读与分析
3.1 封面配图(page=0)
- 内容描述:封面采用的模糊背景和地球上半球点阵表示,象征全球视野和数字化网络连通。
- 解读:视觉设计呼应报告中“全球合作”“数字丝绸之路2.0”的战略布局,以及AI对经济范式的深刻革命意义。传达大国人工智能的全球影响力和国家层面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
3.2 六大场景与八大支撑框架图(提及但未图示)
- 推断图表内容:六大场景分别对应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八大支撑为算力、数据、模型、开源、人才、法规、安全、国际合作,形成闭环体系。
- 图表意义:清晰展现了AI发展从国家战略到技术实现、场景应用到生态建设的全链条布局,强调技术—商业—治理的三维融合。
3.3 投资主线及风险提示图片(page=1)
- 投资主线图:分别以图标或流程展示智能算力建设周期、智能终端渗透路径、垂直行业数据飞轮的相互促进关系。
- 风险提示图:列示技术进展、政策不确定、市场需求低迷、供应链和竞争等关键风险,视觉简洁明了。
3.4 团队成员照片(page=2)
- 展示:呈现团队的专业性与研究深度,增强读者信任感。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主要侧重政策解读和战略分析,未披露具体个股估值或现金流折现(DCF)、市盈率(P/E)等传统估值模型,投资建议围绕大趋势级别的产业和技术赛道,并未直接涉及具体公司估值推导。因此本次分析暂无详尽估值模型解析部分。
---
五、风险因素深入剖析
- AI发展不及预期
可能由于技术瓶颈或应用难题导致AI在关键领域的推广受限,影响整体经济贡献。
- 政策执行力度不及预期
国家政策若出现调整或实施偏差,将影响AI产业环境与资金投入。
- 技术研发进度缓慢
人工智能核心算法、芯片制造等关键环节突破不足,限制性能提升。
- 需求端不足
商业应用及消费者接受度低,阻碍智能终端及服务普及。
- 供应链与产能瓶颈
芯片、元器件制造环节受限,难以满足大规模扩产需求。
- 行业竞争加剧
国内外企业技术与市场争夺可能加剧盈利压力,导致投资回报下降。
报告未详细列出缓解措施,但整体隐含国家强力政策支持和开放合作生态体系将成为长期风险管理的保障。[page::1]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偏见或强烈立场
报告整体基调积极,强调国家政策推动及AI对经济贡献,潜在偏向政策乐观预期,未对AI可能引发的社会伦理、就业冲击等负面影响进行探讨。
- 假设的稳健性问题
- 经济模型测算中,TFP提升1.3%及GDP贡献近15%基于AI快速普及及技术成熟,若进展迟缓,相关指标难以承载。
- 投资主线假设新终端渗透复制新能源车市场,这一类比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技术接受度和替代品机制不同可能影响渗透速度。
- 信息不完整或细微处
- 八大支撑体系提及“开源生态”与“国际合作”,但详细国际合作风险、知识产权及安全问题论述较为有限。
- 报告对具体实施路径(如地方政府资金投入、企业配合机制)阐述不足,存在一定战略到执行的跨度。
---
七、结论性综合
该报告全面且系统地解析了国务院最新的AI国家战略文件,清晰描绘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时间节点、重点场景与深层支撑体系,强调了AI作为国家“底层操作系统”地位的确立,以及其对大国经济范式转型的根本驱动作用。作者通过经济模型定量测算,突出AI对全要素生产率和GDP的显著拉动,体现政策支持下AI产业生态和技术进步的强劲动力。
从图表与数据来看,智能终端的规模化普及与六大场景的深入融合,配合以算力、数据、模型的全面支撑,形成协同共振效应,支撑起庞大的市场空间和经济价值。投资建议有明确方向,围绕智能算力基建、智能终端和垂直应用的数据飞轮,展现了从硬件到场景应用的产业链全貌及持续成长潜力。
同时,报告稳健揭示多维风险因素,彰显了对政策、技术、市场和竞争环境的敏锐洞察,尽管对某些潜在执行难点和社会影响讨论不足,但整体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份详实的战略层面分析框架和投资导航。
综上,报告表达了对中国AI国家战略落地前景的强烈信心和积极判断,强调AI作为国家核心战略引擎的历史使命,极具前瞻性与战略指导价值。[page::0,1,2]
---
参考图片
封面图示(页0):

报告团队合影示例(页2):

---
总体评价
本报告提供了极具深度的政策导向解读与产业发展预测,系统梳理AI国家战略全景图谱,为投资者把握智能化经济转型带来的关键机遇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是理解当前及未来中国AI发展路径和投资逻辑的权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