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2025年展望 | 汽车及出行设备:自主崛起,关注龙头机遇和技术创新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聚焦2025年汽车行业发展趋势,预计政策延续支撑内需稳定增长,新能源渗透加速突破,海外销量稳健提升。自主品牌强势崛起,技术创新如智能驾驶、鸿蒙智行、机器人等成为重点投资方向。重卡和客车行业维持上行周期,零部件产业链加速海外布局与技术升级。行业格局集中度高,龙头企业盈利韧性强,具备核心资产价值和高股息防御属性。风险包括政策不确定性、原材料价格波动和国际贸易环境。[page::0][page::4][page::8][page::12][page::18]
速读内容
乘用车销售稳健增长与新能源渗透提升 [page::1][page::2][page::6]


- 2024年乘用车产销同比增长4.4%/5.6%,新能源渗透率达到45%,10月突破50%。
- 混动车型快速增长,渗透率同比增长80%,新能源车型价格竞争激烈但有望缓和。
- 海外出口保持27%同比增长,但面临贸易政策和物流压力。
价格竞争和市场格局变化 [page::2][page::3][page::4]


| 车企 | 新能源市场份额(1-3Q24) | 变化(ppt) | 非新能源市场份额 | 变化(ppt) | 全部市场份额 | 变化(ppt) |
|-----|----------------|----------|----------------|----------|------------|----------|
| 比亚迪 | 34.6% | 0.0 | 15.7% | 3.8 | 24.5% | +1.4 |
| 特斯拉 | 6.6% | -1.7 | 3.0% | +0.1 | 4.2% | -0.7 |
| 问界 | 4.1% | +2.9 | 1.9% | +1.4 | 2.7% | +1.6 |
| 奇瑞 | 2.9% | +3.0 | 5.2% | +1.6 | 3.5% | +0.7 |
- 自主品牌渗透率快速攀升,10月达到70%,合资品牌份额整体下滑。
- 新势力二梯队进入突围,细分蓝海市场成增长重点。
未来2025年投资主线重点 [page::4][page::6][page::7]

- 关注销量快速增长且突破盈亏平衡的新能源车企,尤其10-30万元细分蓝海市场。
- 智能驾驶技术迎来奇点时刻,L3法规预期明朗,FSD入华及Robotaxi落地催化产业升级。
- 鸿蒙智行与H I+合作模式扩展,国企改革带来边际机遇。
- 海外市场因关税、汇率等环境不确定,建议逢低布局出口稳健增长企业。
重卡和客车行业稳步回暖,新能源渗透加速 [page::8][page::9][page::10]



- 预计2025年重卡内销增长10-15%,新能源重卡渗透率提升至20%。
- 客车市场保持高集中度,出口增长超10%。
- 两轮车行业受新国标及以旧换新利好,销量增速预期超10%,头部品牌份额提升。
人形机器人与智能驾驶技术趋势 [page::11][page::12][page::13][page::14][page::15]



- 人形机器人产业受头部企业跨界推动,2025年或继续为产业主线,硬件国产替代和降本成为核心机遇。
- 智能驾驶行业三主线推进:高速及城市NOA渗透翻倍增长,车位到车位功能成为技术竞争焦点。
- 特斯拉FSD预计2025年入华,Robotaxi计划引领智能驾驶向L4级迈进,国内车企布局积极。
- L3自动驾驶法规推进,推动相关功能量产及To-C软件订阅收费商业化。
汽车芯片与域控制器技术发展 [page::16][page::17]

- 域控制器由多芯片方案向One Chip方案进化,国产厂商成长机会明显。
- 芯片供应商集中度高,软件厂商与集成商协同发展,推动舱驾融合软硬件深度集成。
海外拓展及风险提示 [page::17][page::18]
- 中国零部件企业积极布局东欧、新兴市场以分散贸易政策风险,订单向汽车电子和智能网联拓展。
- 风险包括以旧换新政策不及预期、国际贸易摩擦升级及原材料价格波动,可能影响行业需求和成本结构。
深度阅读
中金2025年展望 | 汽车及出行设备研究报告详尽解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中金2025年展望 | 汽车及出行设备:自主崛起,关注龙头机遇和技术创新
- 报告作者:邓学、常菁、任丹霖等多位中金公司分析师团队
- 发布机构:中金公司研究部
- 发布时间:2025年1月3日
- 研究主题:汽车行业及出行设备,聚焦自主品牌崛起、技术创新与市场格局变化,覆盖乘用车、零部件、商用车及二轮车等多方面
- 核心论点:
- 政策支持将延续,支撑汽车内需,海外销量稳健增长。
- 重点投资整车优于零部件,关注业绩确定性强、具备核心资产价值的自主龙头和技术创新带来的盈利与估值提升机会。
- 新能源渗透加速,自主品牌崛起为长期最核心投资变量。
- 智能驾驶、海外扩张以及蓝海市场产品周期带来边际变化,将是行业关注主线。
- 整体立场:积极关注自主品牌及头部车企的未来成长,警惕价格竞争烈度,但认为其有望得到缓解,[page::0]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报告摘要(Abstract)
- 关键点:
- 2024年乘用车需求增长超预期,政策刺激和技术创新驱动内需。
- 新能源汽车(NEV)快速渗透,尤其是混动车型同比增速达80%,新能源渗透率已突破45%,10月甚至突破50%。
-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提升显著,成为未来投资的核心焦点。
- 零部件板块进入新技术周期,智能化及海外扩张为增长主线。
- 商用车保持政策红利驱动的向上周期,重卡和客车受益显著,二轮车行业预计高增长。
- 逻辑和假设:
- 政策扶持如以旧换新持续、有力助推内需增长。
- 新能源技术创新推动渗透率持续提升。
- 欧美、新兴市场贸易形势虽有压力,但头部自主品牌海外扩张潜力可期。
- 供应链核心零部件进入智能化和海外本地化阶段,价值链提升。
- 商用车行业景气度依托于政策与出口,集中度提升助长行业稳定盈利。
- 结论:
- 投资策略建议以结构性成长为主,聚焦龙头新势力和技术升级机会,[page::0][page::1]
2. 乘用车市场分析
复盘及2024年表现
- 总量及结构稳健:
- 2024年前11个月累计产销同比+4.4%/+5.6%,保险上险量同比增长7.6%,彰显内需韧性。
- 下半年以旧换新政策叠加价格调整刺激需求明显增强。
- 新能源表现:
- 新能源车批发量同比增长38.1%,混动车型增速80%,纯电动渗透进入稳健增长阶段,混动渗透率成为增长主因。
- 出口:
- 出口累计438.7万辆,同比增长27%,新能源车出口占比约25%,但受贸易政策调控等短期瓶颈影响,出口同比增速有所放缓。
- 价格竞争:
- 价格竞争依旧激烈,尤其是合资及豪华品牌折扣率创历史新高,加剧盈利压力。
- 自主新能源品牌毛利率整体稳健提升,体现规模效应和供应链降本优势。
- 市场格局:
- 自主品牌份额升至70%,表现分化明显;合资品牌整体份额承压,豪华品牌稍显韧性。
- 新势力品牌竞争加剧,传统企业加快新能源转型。
- 重点车企表现:
- 比亚迪保持新能源汽车市场领导地位,混动车型占据较高份额。
- 问界M9、小米SU7等明星车型显著提振份额。
- 关注10-30万元蓝海市场细分领域,具备快速增长潜力。
2025年展望与策略
- 政策:
- 以旧换新政策有望延续,预计推动国内需求正增长5%。
- 出口预计增长15-20%。
- 价格及竞争:
- 价格竞争烈度有望缓和,尤其是合资品牌折扣空间有限。
- 技术进步:
- 智能驾驶技术(如FSD、NOA)将成为差异化重点。
- 鸿蒙智行新品及合作模式可能推动国企改革和新车销售。
- 推荐布局:
- 聚焦快速突破盈亏平衡点的新能源车企,以及智能驾驶能力强、具预期差的头部企业。
- 跟踪新车周期带来的业绩弹性机会,[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page::6]
3. 商用车与二轮车
- 重卡市场:
- 2024年内需增长乏力,出口保持韧性,总批发预计持平。
- 天然气重卡与新能源重卡渗透率高速增长:天然气重卡渗透率达31.6%,新能源重卡突破10%。
- 2025年预期重卡内销提升10-15%,出口增长3-10%,新能源渗透率有望提至20%。
- 龙头整车厂通过降本提价改善盈利,强现金流支持高分红,具备防御属性。
- 客车市场:
- 出口延续高增,国内内需稳健增长。
- 以旧换新及政策补贴推动新能源公交更新换代。
- 市场集中度高,头部企业技术持续领先。
- 二轮车行业:
- 受益于新标准及以旧换新政策,行业销量预计同比增长超过10%。
- 头部品牌有望实现量价齐升,行业竞争趋缓。
4. 零部件与技术创新
人形机器人产业
- 定义为终极通用智能终端和AI最佳硬件载体,具备广阔长远发展前景。
- 华为领衔国内产业加速,跨界参与企业多,特斯拉计划2025年小批量量产。
- 产业链架构类似汽车,供应链国产替代及降本是核心关键。
- 目前关键硬件价值集中在执行器及传感器,占比超60%。
- 国产化率及技术进步紧密关联机器人商业弹性与成本结构。
智能驾驶
- 三大主线推动行业升级:
1. 高速和城市NOA渗透率快速提升,预计2025年分别翻倍至11.6%和22.2%。车位到车位(door-to-door)功能成为技术竞赛新焦点,头部企业竞相布局华为、理想、小鹏等领先。
2. 特斯拉FSD计划2025年进入中国市场,同时Robotaxi落地推动自动驾驶服务商业模式转型。国内企业沿用类似端到端技术路径推进Robotaxi应用部署。
3. L3法规及试点进展逐步落地,有望带动软件后向付费商业逻辑,L3车型高端化带来软件订阅、新功能收费潜力。
- 域控制器技术推动舱驾融合,产业链顶层主要由芯片厂商掌握主导,国内生态渐成,竞争激烈。
- 出海方面,中国零部件企业加速全球产能布局,尤其以欧洲、东南亚及美国本土为重点,借助电动化和智能化优势扩大全球供应链份额。
5. 风险提示
- 政策风险:以旧换新政策若未能持续或力度不足,可能影响内需增长。
- 国际贸易风险:欧美针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和贸易限制可能拖累出口利润和销量。
- 原材料价格波动:铜、铝等金属价格波动风险加剧,可能提升产业链成本,冲击公司利润表现。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乘用车产销量及库存走势(图1,page 1)
- 描述了2021年1月至2024年11月乘用车生产批发量、渠道库存、出口量、乘联会销量和保险上险量的时间序列数据。
- 走势显示2024年下半年产销量及上险量显著回升,库存与渠道动态带有周期性波动,整体表现超市场预期。
- 该数据反映政策刺激和供给端价格调整对产销形成明显提振作用,验证了文中2H24需求复苏加速的论述。
图表2: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与渗透率(图2,page 2)
- 显示PHEV和BEV月度批发销量及新能源整体渗透率。
- 10月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PHEV占比持续上升,说明混动助力渗透加速。
- 图表佐证了新能源市场份额提升背景下,混动车型贡献突出,支撑行业对混合动力未来快速渗透的预期。
图表3及图表4:合资及豪华品牌折扣率趋势(图3、4,page 2-3)
- 折扣率整体呈上涨趋势,雪佛兰、丰田、大众等合资品牌及奥迪、宝马、凯迪拉克等豪华品牌折扣率创近年新高。
- 说明合资和豪华品牌面临较大压力,价格竞争激烈,盈利空间受挤压,支持对合资盈利承压的解读。
图表5:自主车企市占份额及结构变化(表格,page 4)
- 展示多车企新能源与非新能源销量及市场份额变化。
- 重点显示比亚迪挂牌新能源销量领先,问界、小米汽车等新势力快速提升市场份额。
- 图表直观体现自主品牌崛起及分化格局,明确投资热点。
图表6、7:乘用车批发与零售销量及同比增长(图6,page 6)
- 2024年销量逐步回升,批发及零售均呈正增长,体现内需恢复向好。
- 图支持对行业稳健增长预期,佐证研报在政策与需求支撑下的乐观看法。
图表8:重卡销量构成及结构变化(图8-9,page 8-9)
- 展现重卡行业内需和出口、天然气及新能源重卡销售逐月数据。
- 新能源与天然气重卡占比快速提升,动力结构转型明显。
- 配合政策和价格竞争讨论,图表说明行业结构变化和新能源化趋势。
图表9:中大型客车销量及出口趋势(图10,page 10)
- 国内大中客销量保持稳定,出口增长保持强势。
- 地方政策对环保和新能源公交促进显著,表明客车市场未来成长潜力。
图表10:乘用车NOA渗透率及智能驾驶功能未来预测(图13-14,page 13-14)
- 城区NOA和高速NOA渗透率自2023年以来快速提升,2025年预计渗透率翻倍。
- 智能驾驶整体功能渗透看涨,L3及更高等级的采用逐步走向市场,推动技术升级。
- 配合文本有关智能驾驶技术爆发节奏的论述,图表系统展示未来发展趋势。
图表11:域控制器产业链价值分布及搭载方案(图16-17,page 16-17)
- 描述芯片、集成商及车厂在域控制器产业链的角色与价值贡献。
- 具体列举多家国内外企业的融合方案及量产计划,显示技术融合与竞争加速。
- 佐证产业链变革对竞争格局影响,以及相关公司技术路线选择。
图表12:人形机器人硬件价值拆分及国产化率(图12,page 12)
- 细分人形机器人核心执行器价值比例,显示执行器占硬件成本主要部分。
- 国产化率评估揭示成本削减与国产替代空间,以特斯拉产品为案例。
- 反映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与汽车产业链的相似性及未来潜力。
---
四、估值分析
报告中未明确给出具体估值模型及目标价,但强调投资策略重点:
- 整车领域优于零部件,主要考虑整车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及智能驾驶转型中的直接受益及盈利弹性。
- 估值提升主要源于核心资产价值释放,伴随车企销量快速突破和技术创新带来的边际利润改善。
- 智能驾驶相关技术产品(如NOA、FSD、L3自动驾驶)将带来软件后续付费潜力,吸引市场溢价空间。
- 海外扩张催化潜在收益增长,海外产能建设和并购整合可能带来估值提升。
- 细分蓝海市场的产品供应丰富和科技创新,也为相关企业估值构筑支撑。
总体来看,估值主要基于盈利持续增长、产品力提升及海外扩张等底层驱动,无详细量化估值模型说明,更多以产业逻辑与市场预期引导投资判断,[page::0][page::4][page::5][page::7]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识别主要风险包括:
- 以旧换新政策不及预期:政策延续性及力度若弱于预期,可能造成内需跌落,行业销量下行概率大。
- 国际贸易政策风险:欧美对华新能源车政策限制频出,增征关税或限制出口规模,影响出口利润及企业海外布局。
- 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铜、铝等金属大幅上涨或波动剧烈,增加制造成本,压缩利润率,尤其是电池及零部件环节。
- 外部环境叠加影响:如海外市场经济政治变动、海运压力、贸易壁垒等,对出口和海外建厂盈利模型构成挑战。
报告虽未详细阐述缓解策略,但通过建议多元化布局、关注出口持续增长、以及技术创新带来的盈利改善隐含一定规避措施。整体评估理性,风险提示与投资判断相匹配,[page::1][page::17][page::18]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整体视角积极且前瞻,重点突出自主品牌及技术创新驱动成长,较少强调行业价格竞争可能带来的持续压力或整车普遍盈利波动风险,可能存在对市场调整节奏的乐观假设。
- 智能驾驶技术的推广路径虽然充分论证,但对法规进度、成本压力和消费者接受度的不确定性考虑相对有限。
- 海外出口潜力被积极看好,但对中美贸易摩擦等宏观风险的长期影响衡量较简化。
- 估值部分较少提及多重估值压力因素,比如市场波动、资本开支加大对现金流的压力等。
- 报告内部对价格竞争烈度的表述略有矛盾:一方面指出2024年竞争激烈,另一方面预测2025年价格竞争烈度将缓解,需关注市场实际演变。
总体报告仍具较高的战略指导价值,但投资者需结合宏观及政策演变,动态调整策略,[page::2][page::14][page::18]
---
七、结论性综合
中金2025年汽车及出行设备展望报告全面剖析了乘用车、零部件、商用车及二轮车市场的近期表现与未来趋势,并深入解读了行业技术创新如智能驾驶、人形机器人,以及自主品牌崛起等驱动因素。报告基于详实数据和政策环境,预测2025年汽车内需将保持稳健增长,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攀升,智能驾驶技术加速普及,海外出口面临挑战同时存在机遇。
关键图表如乘用车产销量走势、分车型新能源渗透率、价格折扣率趋势、车企市场结构变化,以及智能驾驶渗透预测,形象展现了行业内供需、竞争格局和技术更迭的动态。重卡新能源化加速,客车和二轮车市场受政策支撑,零部件行业全球化及智能化成为扩张驱动力。
投资策略上,报告建议聚焦新能源头部车企及技术领先企业,关注智能驾驶和海外扩张带来的盈利弹性。风险方面,政策变动、国际贸易摩擦及原材料价格波动为主要不确定性,需重点监控。
总体而言,报告判断自主品牌将继续推动行业格局变迁,技术创新带来的产业价值提升为核心投资主线。图表数据和深度分析为投资决策提供坚实依据,表现出较强的系统性和前瞻性:[page::0][page::2][page::6][page::8][page::12][page::13][page::16][page::18]
---
(本分析基于中金公司2024年12月27日发布的《汽车及出行设备2025年展望:自主崛起,关注龙头机遇和技术创新》报告内容进行详尽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