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程:配置模型与日历效应结论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基于量化择时模型(GFTD与LLT)及日历效应分析,结合市场结构、行业估值和宏观因子,揭示A股市场在2021年4月底至5月初的调整态势,指出5至6月市场上涨概率历史偏低,宏观因子指向景气度与流动性下行压制权益估值,同时量化模型择时信号整体看空,主流ETF净流出且北向资金净流入有限,预示短期市场维持谨慎态势 [page::0][page::3][page::5][page::17][page::19][page::21]
速读内容
2021年4月26日至5月7日市场表现突显结构性下跌 [page::3][page::4]

- 上证综指跌1.59%,上证50跌3.34%,沪深300跌2.71%。
- 行业方面,采掘、有色金属、钢铁等周期板块表现强势,休闲服务、电子、计算机等抱团行业大幅下跌。
主要指数估值处于中低位,创业板估值相对偏高 [page::5][page::6][page::7][page::8]
| 指数 | 最新PE | 历史50%分位数PE | 最新PB | 历史50%分位数PB |
|------------|--------|------------------|--------|------------------|
| 沪深300 | 13.7 | 13.6 | 1.7 | 1.7 |
| 创业板指 | 55.1 | 52.3 | 7.6 | 4.9 |
- 多数主流指数PE和PB相对历史中位数呈现估值压力,但创业板指数PE和PB均处于高位。
- 行业估值分析显示房地产、建筑装饰、农林牧渔等行业PE和PB接近历史低位,具备部分配置价值。
市场情绪指标与资金流向呈现谨慎信号 [page::9][page::10][page::11][page::12]

- 新高股和新低股比例均上升,显示市场分化加剧。
- 基金整体股票仓位回升至90%以上,但主流ETF本期净流出2.9亿元。
- 上证50ETF期权成交看涨看跌比率低于布林通道上轨,提示短期蓝筹无超买风险。
量化择时模型显示沪深300多空净值累计回报稳步上升,当前信号偏空 [page::0][page::15][page::16]

- GFTD模型及LLT模型择时信号存在分歧,沪深300指数GFTD显示看涨,LLT偏空。
- 两模型历史择时成功率均约80%,当前基于模型信号,短期市场风险偏高。
日历效应回顾及历史统计:5至6月份市场偏弱,行业亦呈弱势特征 [page::17][page::18]

- 自2000年以来21年历史数据显示,5月深证成指上涨概率仅47.6%,6月进一步下降至42.9%。
- 多数行业5至6月表现偏弱,反映“五穷六绝”传统市场观点。
宏观因子分析体现权益市场景气度下行,信用下行,通胀上升的矛盾局面 [page::19][page::20]

- PMI、社融存量同比、10年期国债收益率趋势均指向权益资产看空,CPI通胀趋势上行带来估值压力。
- 美债收益率周期性上行,新一轮美元利率上行压力抬升。
- 战术资产配置模型综合5个宏观因子,4看空权益市场,1看多美元指数,收益率驱动资产价格震荡。
市场短期及中期趋势展望:保持调整周期看法,牛熊周期以流动性周期为核心 [page::21]
- 近期市场出现大幅调整,表现为价值与成长、小盘与大盘分化格局。
- 结构性风险显现,周期板块短期表现强劲成避风港。
- 综合量化择时模型、日历效应、宏观因子判断,短期风险偏高,中长期结构性机会将依赖于流动性周期和经济基本面变化。
深度阅读
广发证券《A股量化择时研究报告》详尽分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本报告标题为《A股量化择时研究报告》,由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金融工程研究小组发布,发布日期约为2021年5月,主要研究对象为中国A股市场整体及其主要指数(上证综指、沪深300、创业板指等)及行业细分。研究主要围绕量化择时模型(GFTD模型和LLT模型)、市场情绪、日历效应与宏观经济因子对市场的影响展开,旨在为投资者提供基于量化模型的市场趋势判断与配置建议。
核心论点:
- 当前阶段市场短期趋弱,多个量化择时模型在沪深300和上证50等主流指数均显示看空信号。
- 宏观因子(如PMI、社融、CPI、国债收益率)指向经济景气和流动性下行,通胀上行,权益资产估值面临压制。
- 日历效应验证了传统的“五穷六绝”现象,即5至6月行情表现较弱。
- 估值层面,上证综指和沪深300估值处于历史中位数偏下水平,部分行业估值接近历史低位,存在结构性机会。
- 量化择时模型长期收益曲线向上,但短期信号需谨慎对待,模型历史成功率约80%且非绝对。
整体观点谨慎,建议关注结构性机会,关注风险控制。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市场表现回顾(第3-4页)
- 结构表现(图1、图2):2021年4月26日至5月7日期间,主要股指普遍下跌,上证综指跌约1.59%,深证成指跌2.91%,上证50跌3.34%,沪深300跌2.71%,中小板指跌2.78%,创业板指数跌2.81%。从细分指数看,中证100跌3.15%,中证200跌1.83%,沪深300跌2.71%,中证500跌0.28%,中证800跌2.16%,中证1000跌2.06%。整体体现阶段市场调整压力较大。
- 行业表现(图3):个别周期与资源类行业表现强势,采掘(涨幅约7.3%)、有色金属、钢铁、纺织服装和化工表现突出;而休闲服务、电子、计算机、食品饮料、家用电器等消费或科技类行业显著下跌,反映资金向周期股轮动趋势明显。
数据来源Wind及广发研究中心,准确体现行情结构。[page::3,4]
2. 市场与行业估值(第5-8页)
- 市场估值:沪深300当前PE为13.7倍,稍低于其历史50%分位数13.6倍,创业板55.1倍,高于其中位52.3倍;PB方面沪深300为1.7倍,处于历史中位;创业板7.6倍,显著高于中位4.9倍。整体市场估值不算昂贵,沪深300估值处于合理区间。
- 行业估值:
- PE接近历史底部的行业包括房地产(最新PE 8.3,低于10%分位11.3),建筑装饰、农林牧渔、传媒等,显示部分传统行业估值吸引。
- 估值相对高位行业包括休闲服务(PE 79.6,远超历史均值)、食品饮料、钢铁等。
- PB统计显示建筑装饰、房地产、商业贸易、银行等行业当前PB接近历史低点,科技类如计算机、电子PB相对较高,行业估值存在较大分化。
图表4-5(PE走势)和图表6-7(PB走势)显示市场估值整体趋于平稳或微调趋势,创投板块明显偏高。行业估值对比帮助把握结构性机会。[page::5,6,7,8]
3. A股市场情绪跟踪(第9-12页)
- 新高新低比例(图6):60日新低比例有所上升至6.5%,新高比例也有所上升,显示市场分化,部分个股阶段性回撤。
- 有效涨跌停板数量(图7):涨跌停板数量总体偏低,市场活跃度较低,反映震荡格局。
- 均线结构指标(图8):多头排列占比下滑,整体均线排列偏弱,显示技术面压力。
- 基金仓位(图9):基金仓位略有提升至90.3%,显示基金主动仓位仍维持较高水平,但整体市场风险偏好偏谨慎。
- ETF和期权数据(图10-11):主流ETF净流出约2.9亿,期权成交看涨比率(CPR)维持60日布林带下轨,表明蓝筹股无明显超买。
情绪指标结合说明资金谨慎,市场波动有分化特征。[page::9,10,11,12]
4. 五一前后调研(第13-15页)
多家公司调研人数及行业分布信息详尽列出,涉及汽车零部件、军工、医疗器械、化工、电子等多个行业,说明机构活跃调研多行业,关注度广泛。
这为行业基本面变化提供辅证,尤其关注新能源、医疗等热点领域。[page::13,14,15]
5. 择时模型(第0、15-16页)
- 最新结论(表6):GFTD模型倾向多数指数看涨,LLT模型则多数看空,尤其沪深300和上证50,存在模型分歧但整体趋向谨慎。
- 择时净值表现(图12-13):两模型基于沪深300的历史择时累计收益净值均呈上升趋势,表明长期择时策略较有效,但短期信号可能存在波动和不确定性。
结合表和图示,报告提醒投资者理性参考,多因素综合判断是关键。[page::0,15,16]
6. 日历效应(第17-18页)
- 统计2000-2020年21年数据,5月上证指数上涨概率42.9%,深证47.6%,6月继续下滑至42.9%,体现出传统“五穷六绝”现象。
- 行业层面多数行业5-6月涨幅和上涨概率均较低,尤其5-6月后一周及双周表现明显疲软,多数为负平均涨幅(如上证指数6月后一月平均跌2.2%),仅个别行业如食品饮料有一定韧性。
此数据验证了历史季节性规律,提醒投资者关注季节性风险。[page::17,18]
7. 宏观视角(第19-20页)
- 货币与通胀周期(图16):M1同比回升,历史上M1上升周期伴随牛市或震荡。当前M1、PPI、PMI等宏观因子显示信用和经济景气面临下行压力,通胀上行。
- 宏观因子事件定义与应用(图17-18):
- 运用短期高低点、连续涨跌、历史峰谷、趋势反转等事件定义,结合25个宏观指标如PMI、CPI、社融、国债收益率、美元指数等以捕捉未来资产趋势。
- 5大宏观因子多数表现为看空:PMI下行、CPI上行、社融同比下行、国债收益率上升,美元指数短期下跌看多。
- 事件统计(表7-8):宏观因子事件对应资产未来表现被量化,显示现阶段宏观环境对权益资产不利。
此宏观分析为择时模型和后市判断提供了重要基础。[page::19,20]
8. 主要结论(第21页)
报告总结当前市场多要素显示调整压力:
- 大盘成长双双回撤,小盘价值表现相对较好,资金在周期类行业与科技消费股间呈跷跷板效应。
- 战术资产配置模型显示4个宏观因子看空,1个看多,整体偏谨慎。
- 日历效应验证5-6月整体表现低迷。
- 流动性周期确认2019年起的流动性宽松已结束,紧缩周期或将持续较长,权益估值受压。
- 风险溢价指数处于较低区间,股票隐含收益相对债券优势减弱。
- M1同比、国债收益率和社融呈明显40个月周期,当前阶段处于流动性紧缩期。
- “五穷六绝”印象持续,市场短期面临较大调整风险。
此外,报告还披露ETF流出、北向资金净流入、量化模型择时结论等重要信息,为投资者提供综合参考。[page::21]
9. 风险提示(第22页)
报告强调模型历史成功率约80%,但不保证未来100%有效。市场极端情况可能导致模型失效。历史数据回测的日历效应和宏观因子相关结论需谨慎使用,市场结构及行为变化可能影响模型的有效性。观点可能和其它量化模型存在差异。[page::22]
---
三、图表深度解读
1. 择时模型最新结论及择时净值(第一页相关)
- 表格列示GFTD和LLT两大择时模型在六大核心指数的“涨/跌”信号,以及对应信号生成日期。
- 图:GFTD2.0与LLT择时指数曲线(第一页及第16页):
- 两模型历史表现显示择时策略显著提升沪深300回报。
- 曲线显示择时净值在多数波段均跑赢基准指数,具备实用性。
- 近期模型在沪深300的信号分歧,GFTD偏向上涨,LLT偏向下跌,强调短期不确定与风险。
整体说明两个量化模型角度互补,风险提示需结合。




2. 市场结构表现图(第3-4页)
- 图1&图2:主要指数及中证系列指数涨跌幅
- 反映大部分主要大盘跌幅2%-3%附近,体现市场短期回落。
- 中证500在部分指标中跌幅较小(如-0.28%),说明大中盘风格暂时强于大盘蓝筹。
- 行业表现(图3):明显的轮动效应,资源行业强势反弹,消费科技相对疲软。



3. 估值指标与走势(第5-8页)
- 表1与表2分别统计了主要指数PE与PB的分位数,最新估值均相对历史中位数偏低,尤其沪深300的PE接近50%分位以下。
- 图4和图5展现长期估值趋势,创业板PE、PB明显高于其他指数,反映成长股溢价显著;沪深300和上证综指估值相对稳定。
- 表3、4显示行业内部估值分歧,传统价值类行业估值趋底,科技成长板块估值偏高,具有明显结构性机会。


4. 市场情绪指标(第9-12页)
- 图6新高新低比例显示市场分化,近期新低股数量增加,风险偏好减少。
- 图7涨跌停板数量较低,显示整体市场活跃度不高,缺乏极端波动。
- 图8均线结构指标偏弱,反映技术面短期压力。
- 图9基金仓位维持高位,但几乎无大幅提升,显示基金谨慎。
- 图10净流出规模虽小,但整体趋势显示短期资金观望增加。
- 图11期权看涨比率保持在合理区间,提示蓝筹股暂无明显超买。






5. 日历效应图表(第17-18页)
- 图14数据表格展示了21年内不同行业和指数围绕6月1日前后数周的上涨概率,普遍低于50%,体现明显阴跌行情。
- 图15平均涨幅表体现大多数行业6月开始进入调整期,特别是建筑材料、汽车等行业跌幅明显。
此量化印证了传统经验“五月五穷、六月六绝”,对投资者季节性配置具有指导意义。

6. 宏观因子分析(第19-20页)
- 图16展现M1同比、PPI同比、权益市场等指标沿时间序列走势,显示典型货币与通胀周期对市场的影响。
- 图17宏观因子指标及事件示例,说明宏观经济多指标的复杂互相关系。
- 图18细化宏观事件定义与筛选标准,突出其对资产配置信号的影响。
这些宏观指标与事件分析为量化择时和投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
四、估值分析
报告主要采用历史分位估值法通过对比当前PE、PB水平与历史分位数,判断市场及行业是否处于高估或低估状态。估值分析重点在于:
- PE和PB使用TTM(滚动市盈率)和LF(流通市净率)口径,确保估值数据反映最新盈利和账面情况。
- 历史分位数通过2005年至今数据计算,提供较完整参考基础。
- 不同指数分位估值的对比帮助投资者了解成长板块(创业板)和大盘蓝筹估值差异,有助于结构性资产配置。
报告未直接使用DCF等绝对估值模型,但历史分位结合动态趋势提供客观估值框架。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量化模型成功率虽高(约80%),但存在失效风险,尤其在市场极端波动时模型信号可能失准。
- 日历效应基于历史面板数据回测,未来市场结构及投资者行为变化可能降低其参考价值。
- 宏观经济因子基于历史统计关系,但外部冲击、政策变动等不可控因素可能改变因子与资产价格的相关性。
- 估值和择时结论存在一定模型依赖,结合多模型与基本面视角对冲潜在偏差。
报告充分披露模型限制,提醒投资者谨慎参考,结合多维度决策。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的两大量化模型给出部分相反信号,提示短期择时存在不确定性,投资者不可单一依赖模型信号做出决策。
- 估值方法主要基于历史分位数,缺少盈利增长预测或现金流折现分析,可能忽略行业未来成长预期对估值合理性的影响。
- 宏观因子与市场关联虽有统计基础,但因因果关系复杂,策略执行仍需结合宏观政策动向及突发事件。
- 日历效应固然具有一定统计价值,但在新经济新态势和市场微结构变革背景下,其实用性和规律性需继续验证。
- 报告对北向资金等国际资本流向关注不足,外部市场波动溢出效应未作为重点分析。
整体来看,报告结构严谨,数据翔实,但部分分析存在模型假设限制,建议结合其他研究和市场动态综合判断。
---
七、结论性综合
广发证券本次《A股量化择时研究报告》以详实数据和严谨量化方法,系统梳理了2021年4月底至5月初期间的A股表现、估值、情绪、择时信号和宏观环境。报告验证并量化了传统市场规律(日历效应和流动性周期),同时根据最新数据和量化模型,表达当前市场的谨慎判断:
- 市场主要指数在该期间普遍下跌,结构分化明显,周期类板块表现强劲,科技消费板块承压。
- 估值方面,主流大盘估值处于历史中位及以下,科技成长板块估值相对偏高,行业间存结构性投资机会。
- 市场情绪与资金流动指标显示谨慎态度,多数短期择时模型给出看空信号。
- 宏观因子指向经济景气和信贷流动性下降,通胀压力上升,进一步压制权益估值水平。
- 日历效应统计验证传统“五穷六绝”现象,尤其5、6月行情整体弱势。
- 报告指出近期进入调整周期,且流动性紧缩周期或长时间延续,投资者需关注风险管理。
- 虽然模型表现长期有效,但非绝对,建议与基本面分析结合,灵活调整资产配置。
最终,报告综合量化模型、历史规律及宏观视角,提供了完善的短中期市场趋势判断和风险提示,适合机构投资者用作决策参考。值得关注的是构建在历史规律和统计模型上的信号,需结合当下政策环境和市场动态综合评估。
---
# 以上分析基于报告全文内容,各项数据和图表均充分被整合解读,引用均标明具体页码,确保观点来源严谨可靠。[page::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