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Transit Countries Become Refugee Destinations: Insights From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研究结合国际移民组织的流动监测调查量化数据与罗马尼亚避难申请者的定性访谈,探讨中东欧传统过境国如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如何成为难民最终目的地。结果显示,安全和法律稳定显著增加避难者在途中过境国定居的可能性,高迁徙成本与更高学历亦影响其迁徙决策,亲属关系则降低改变目的地倾向。定性分析补充了法律保障、社会接纳与机会感知对难民改变计划的重要影响,表明难民在动态风险与机会权衡下持续调整迁徙目的地,从而传统过境国或转变为可行定居地[page::0][page::4][page::6][page::9][page::10]。
速读内容
研究背景与理论框架 [page::0][page::1]
- 本文聚焦中东欧传统过境国(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研究难民迁徙过程中目的地选择如何动态演变。
- 理论基础涵盖网络理论(社会关系影响决策)、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和技能影响迁徙目的地),以及有限理性理论(决策受信息与环境限制)[page::0][page::1].
数据与方法 [page::2][page::3]
- 量化部分利用国际移民组织2017年流动监测调查数据,共2252条样本,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目的地偏好转换的因素。
- 定性部分采用罗马尼亚避难中心16名男性申请者分为两组焦点访谈,探讨迁徙动因、旅途经历及对过境国作为新目的地的重新评估[page::2][page::3].
量化分析关键发现——迁徙目的地的改变因素 [page::4][page::5]
| 变量 | 估计系数(固定效应模型) | 显著性 |
|----------------|--------------------|--------|
| 原居国战争经历 | -0.47 | |
| 避难条件 | 0.22 | |
| 亲属在原目的地 | -1.65 | |
| 同胞数量 | 0.43 | ns |
| 仅有选择 | 0.80 | |
| 安全优先 | -0.50 | |
| 高学历 | 0.27 | |
| 自费迁移 | -0.47 | * |
| 迁徙成本超过5000美元 | 0.15 | ns |
- 安全优先和亲属存在显著降低目的地改变可能性,高迁徙成本和高学历则增加改变倾向。
- “仅有选择”动机显著正向关联偏好改变,指示有限选择背景下的适应性调整[page::4][page::5].
罗马尼亚子样本分析 [page::5][page::6]
- 安全优先($\beta=4.44$)、良好避难条件($\beta=2.20$)和“仅有选择”($\beta=3.14$)显著促进在罗马尼亚改变目的地偏好。
- 自费迁移显著负向影响($\beta=-1.16$),表明自费旅客更倾向继续前往其他国家。
- 高学历对罗马尼亚境内的偏好改变无明显影响[page::5][page::6].
定性分析-焦点访谈主要发现 [page::6][page::7][page::8][page::9]


- 迁徙动因复杂:冲突、政治迫害、安全威胁驱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难民迁出;印度难民则以经济因素为主。
- 迁徙过程中经历严重风险与考验,包括长时间徒步、花费巨大(一般$5000美元以上)、遭遇边境警察暴力等。
- 到达罗马尼亚后,难民普遍感受到较强安全感和日常生活的善意接纳,法律地位和社会氛围被视为可能留存的积极条件。
- 访谈反映难民逐渐将罗马尼亚视为长期目的地,展现出教育、就业和家庭团聚的整合意愿[page::6][page::7][page::8][page::9].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page::10]
- 过境国家在合适的安全与政策环境下可演变为难民真正的定居地。
- 法律保护、加快庇护程序、促进社会接纳和就业机会是促进难民融入的关键。
- 高学历难民留存仍需针对性支持,比如职业资质认证和语言培训。
- 研究揭示了难民迁徙决策的动态性与有限理性特征[page::10].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报告元数据及概览
- 报告标题:《How Transit Countries Become Refugee Destinations: Insights From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 作者:Ciprian Panzaru、Liliana Harding
- 所属机构: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西大学社会学系(Ciprian Panzaru),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经济学院(Liliana Harding)
- 通讯作者邮箱:ciprian.panzaru@e-uvt.ro
- 报告收发时间:提交于2024年12月28日,修订于2025年4月18日,接受于2025年6月29日
- 关键词:寻求庇护者、目的地选择、整合、移民、过境国
本报告聚焦于中东欧地区传统上视为“仅过境”的国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匈牙利),探讨乌克兰战争难民危机前后,难民如何重新评估过境国家作为最终目的地的过程。通过混合方法,结合2252条国际移民组织(IOM)流动监测调查(FMS)的量化数据及罗马尼亚庇护者的焦点访谈,揭示安全性优先、庇护条件、迁徙成本及教育背景等因素如何影响难民改变目的地偏好。研究发现,安全优先显著提升了难民将过境国视为最终目的地的可能性;高迁徙成本激励寻求“收回”投资的经济稳健国家;社会网络、法律稳定及机会感知也极具影响力。
该报告挑战了过境国只能是“中转站”的传统观念,指出在特定条件下,这些国家可以转化为真正的难民目的地,用于理解难民决策的人类资本理论及有限理性模型得到了有力支持。
逐章节深度解读
1. 引言
- 报告指出,难民迁徙目的地意愿并非静态,而是在迁徙过程中随着经历不同国家的法律环境、接待情况和社交网络动态变化。
- 中东欧过境国传统上被视为向西欧转运的中转,但近年来随着乌克兰难民危机,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与匈牙利均出现大量滞留和申请庇护人群,挑战了过境属性。
- 2015-2016年中东欧经历了自叙利亚、阿富汗、伊拉克等地的大规模迁徙浪潮,匈牙利申请数激增,表明国家庇护系统及政策存在明显压力和差异。
- 该部分为后续分析奠定了背景框架,凸显研究问题的现实紧迫性及理论价值。[page::0] [page::1]
2. 文献综述
- 过境国的角色与政策环境对难民目的地选择至关重要。报告回顾了网络理论(围绕已有社交网络支持迁徙)、人力资本理论(更高教育和技能者更倾向追求经济机会最大化)、有限理性理论(因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性导致“够好”方案选择)及制度理论(国家政策对吸引力的影响)。
- 该部分细致阐述了理论如何解释同一难民群体在迁徙过程中目的地选择的动态调整,特别强调安全感和法律稳定性对目的地变更的推动作用。
- 还涉及经济因素、社会接受度(例如乌克兰难民更易被接受)、制度安排与移民福利等对迁徙选择的影响,形成一个多维度分析框架。
- 基于此提出三大核心假设:(1)安全及法律稳定提升过境国成为最终目的地的可能;(2)教育水平高者更易调整计划;(3)目的地已有强亲属网络降低改变可能。此架构贯穿全文。
- 该部分为报告后续量化和定性分析提供理论支撑。[page::1] [page::2]
3. 研究数据与方法
3.1 定量分析
- 量化数据源自IOM流动监测调查,涵盖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三个传统过境国家,数据采集时间主要集中于2017年。
- 研究构建基于经济效用和迁徙风险整合的人口行为理论模型,设计算法计算个人从原居国迁徙到目的国的期望效用,包括经济收入潜力、迁徙风险、迁徙成本和个体特征等因素。
- 使用逻辑回归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预测居住在过境国家时,寻求庇护者是否会修改迁徙目的地选择,即迁移决策的二元分类问题。
- 该模型包含多个变量,包括战争原居国身份、庇护条件、社会关系、教育程度、迁徙资金来源、迁徙成本等。
- 定量分析可以捕捉制度环境、安全等对难民迁徙决策的具体影响机制。
3.2 定性分析
- 质性数据来源于罗马尼亚蒂米什瓦拉地区庇护申请者收容中心的两场焦点小组,共16名男性参与者,主要来自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印度。
- 研究制订详尽访谈提纲,语言采用被访者母语,确保信息准确传递并尊重伦理规范。
- 分析方法为主题分析(thematic analysis),结合演绎与归纳策略,确保扎实的研究结构和对受访者语境的深入理解。
- 焦点访谈主要围绕迁徙前动机、迁徙过程与挑战、以及到达过境国后的重新定居意向展开展开。
- 定性研究补充定量数据,便于理解难民迁徙决策背后的心理、社会及环境因素。[page::2] [page::3]
4. 结果与讨论
4.1 逻辑回归量化结果
- 样本为2252名迁徙者,75%以上为成年男性,主要国籍包括阿富汗(32%)、巴基斯坦(24%)、叙利亚(21%)、伊拉克(15%)。平均年龄为28岁。
- 教育:近半数完成中学教育。近三成年已婚,有三成至少有子女。出发时约三成有工作。迁徙成本分布集中于2500-5000美元区间,另有第三比例花费超过5000美元。
- 出发地目的地主要指向德国(近30%)、意大利(12%),但迁徙过程中有明显目的地偏好变动。
- 逻辑回归表明:战争原居国居民更不愿变更目标地,可能因安全需求极端迫切;拥有原计划目的地亲属显著减少切换可能,支持社会网络对迁徙影响的理论假设。
- 优先考虑“安全”者较少改变目的地;有“唯一选择”动机者更易改变置业意愿,说明受限条件下的迁徙计划更易改变。
- 教育水平越高,改变目的地选择的可能性越大,表明人力资本较高者具备更灵活的迁徙策略。迁徙自费者则倾向维持原有计划,现金投入约束决策灵活性。
- 超过5000美元的迁徙成本与目的地偏好变动呈正相关,但跨越国别固定效应后不显著,暗示不同过境国间存在异质性。
- 罗马尼亚子样本分析显示,安全优先、庇护条件良好、无其他选择动机显著促进切换至罗马尼亚;自费迁徙者较少选择留在罗马尼亚,迁徙成本高低影响为边缘显著;教育在罗马尼亚样本无显著效应。
- 该结果反映,罗马尼亚局部环境和资源限制影响教育对目的地选择的影响程度。这些详细的定量证据支持安全、经济、社交网络和个体资源在难民迁徙决策中的复杂作用。[page::4] [page::5] [page::6]
4.2 质性结果
- 参与者多年轻(均值24岁),多来自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教育水平从小学到高等教育。
- 词云(图1)显示关键词“庇护”、“家庭”、“安全”、“警察”、“学校”、“工作”等突出,反映安全诉求、家庭关系与社会融入愿望。出现“塔利班”、“打斗”等词,揭示政治暴力驱动迁徙。
- 主题框架(图2)分类为:
- 迁徙前阶段:动机包括经济困境、政治迫害、社会因素(女性权利、家庭)等;准备工作涵盖信息来源和目的地认知。
- 迁徙运动阶段:关注旅途障碍、旅行方式、权威干涉及社会网络支持。
- 到达及“整合”阶段:关注目的地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及个人迁徙意向调整。
迁徙前阶段
- 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参与者突出政治动荡、暴力迫害,尤其是塔利班统治下的极端暴力和人权剥夺,作为主要且激烈的推力因素。生存安全成为首要目标。
- 印度参与者则多强调经济就业机会有限,安全和政治自由相对稳定,凸显人力资本驱动型迁徙逻辑。
- 所有参与者最初设想的目的地均为西欧(德国、法国、意大利),普遍不将罗马尼亚等过境国视为最终目的地。社交网络与数字信息(社交媒体等)大大影响目的地信息的传播和偏好形成。
迁徙阶段
- 难民经历长时间徒步跨越多个国家,旅途漫长艰苦,费用高昂且充满危险(如极端天气导致死亡)。
- 报告中有身体暴力虐待等案例,尤其是边境警察的殴打,符合西巴尔干路线知名风险。访谈者往往淡化不良经历,或将其视为孤例,以减轻心理压力。
- 抵达罗马尼亚时,虽然经历重重困难,个体感受到第一次明显安全与保障,从而激发重新考虑留在当地的可能。此过程展现有限理性的决策调整,难民不断在风险与机会间权衡。
- 迁徙策略多样,部分通过合法签证飞行,表现出主动适应和灵活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
到达及整合阶段
- 罗马尼亚不曾被岳视为目的地,但在到达后难民对罗马尼亚的安全感和庇护稳定表达认可。庇护获得成为能否留在此的关键条件。
- 社会环境层面,参与者普遍对罗马尼亚民众态度持积极评价,认为其友善且缺乏歧视,社会接受感增强留驻意愿。
- 罗马尼亚作为传统的移民输出国,其难民接纳和整合体系仍相对落后,结构性障碍仍存在,如专业资质认定难、语言培训和就业支持不充分。此处的“社会接纳”多为短期印象,长期整合成果有待观察。
- 难民个人有明确的未来规划和整合愿望,包括求学、就业及家庭团聚等,体现主动积极融入意志。
- 定性发现呼应定量结果,安全、法律保障和社会环境是难民重新评估并接受过境国为最终目的地的根本因素。[page::6] [page::7] [page::8] [page::9] [page::10]
图表深度解读
表1 | 迁徙目的地偏好变更的逻辑回归分析(总体与过境国固定效应模型)
- 展示考虑战争背景、庇护条件、亲属关系、安全优先级、教育、迁徙成本等因素后,迁徙者更改迁徙目的地偏好的概率。
- 亲属存在是最大限制目的地变更的因素(巨大负系数,-1.83),支持社会网络理论。
- 战争原居地负系数显著,表明战争背景的人更倾向保持目标不变(可能因安全需求迫切)。
- 优先安全和自费迁徙均负相关改变意愿,后者显示资金投入约束迁徙灵活性。
- “唯一选择”和“其他”决策动机正向影响偏好变更,表明限选情境中决策更可能被动调整。
- 教育程度高促使选择变更,表明高人力资本者更灵活或有更高适应性。
- 迁徙成本高(>5000美元)呈现弱正向相关。
表2 | 迁徙目的地变更为罗马尼亚的逻辑回归分析(罗马尼亚子样本)
- 安全优先和庇护条件正向且高度显著影响改变目的地偏好至罗马尼亚。
- “唯一选择”也显著强化留罗倾向。
- 自费迁徙强烈抑制了在罗马尼亚定居的意愿,迁徙成本高则部分积极影响选择留下。
- 教育未显著影响,表示罗马尼亚本地机会结构限制了人力资本对迁徙决策的效用。
图1 | 焦点组词云
- “庇护”、“家庭”、“安全”等大字突出,突出家庭关系和安全感重要性。
- “塔利班”、“战斗”、“殴打”等词显示极端动荡环境。
- “学校”、“工作”、“好”等词反映对融入和稳定的积极期望。
图2 | 焦点组归纳主题框架
- 明晰界定迁徙前、迁徙中、抵达和整合阶段的驱动因素、障碍和决策调整。
- 富有逻辑性地将文字信息映射至具体迁徙流程,便于理解难民的决策动态变化。
估值分析
本报告非财务投资报告,无传统估值分析,但在理论构建中应用了经济学,如人力资本理论和经济效用最大化模型(期望效用函数EU),综合考虑迁徙中潜在收益(例如目的地劳动收入潜力)及风险(战争、被困、迁徙过程损失等),属于行为经济学的框架。迁徙决策的“成本-收益”计算以及有限理性的利用,实际是对迁徙选择的动态效用估算。模型和实证结合为难民迁徙决策过程提供了精细量化基础。
风险因素评估
- 迁徙风险包括暴力、遣返、边境虐待、法律不确定性等多层面累积风险,显著影响难民改变迁徙计划或定居意愿。
- 迁徙成本和自费资金压力作为风险抑制因子,约束了迁徙选择的灵活度。
- 过去经历的暴力和不公待遇在一定程度上被淡化叙述,表明心理及法律风险加剧了不确定性。
- 目的地社会排斥与接受度亦为影响风险感的重要因素,罗马尼亚受访者普遍表达了相对较低的社会排斥风险,这有助于促进定居意愿。
- 法律庇护的可获得性直接决定居民能否在过境国长期留存,政策变化可显著调整迁徙风险结构和收益预期。
- 对女性难民的特殊风险未充分涵盖,未来研究需注意性别差异潜在风险。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明确限定受访对象为在收容中心的男性庇护申请者,存在样本偏差,不代表全部难民劳动者或长期居留者的情况。严重缺乏女性视角,难以反映性别差异对迁徙决策的影响。
- 定性访谈中难民对遭遇不公的淡化叙述可能导致受害情况低估,影响真实风险感知。需谨慎解读相关“安全”评估。
- 教育因素在罗马尼亚样本中无显著作用,可能因当地政策体系尚未完善或机会匮乏,提示研究结论受地理社会条件限制,普适性有限。
- 迁徙成本和自费影响结果在不同模型中的差异揭示了数据信息结构和固定效应处理中潜在的政策异质性和国家差异,暗示未来研究可细化国家层面政策分析。
- 研究聚焦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的质化分析缺乏,无法全面比较不同过境国的经验差异。
结论性综合
本研究全面揭示了中东欧“三传统过境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作为难民流动“路过”地向“目的地”国家转化的重大机制。通过2252份国际组织调查数据的逻辑回归分析,阐释了安全保障、法律环境、亲属网络和迁徙成本等关键因素在动态调整难民迁徙决策中的作用。安全优先原则和良好的庇护条件是影响难民将过境地转为最终定居地的重要推动力;教育水平促成迁徙策略的灵活性,然而该效果在罗马尼亚因机会结构限制而未显现。
定性焦点小组访谈补充了量化模型的硬数据,生动反映难民实际经历的动因、挑战及对罗马尼亚新定居意向的形成。访谈内容揭示出政治迫害和经济驱动共存,初期均指向西欧发达国家,但经历风险与社会接纳后,部分难民考虑定居过境国。社会态度的友善和法律保障成为决定性因素,同时,难民强烈表露愿意积极融入、学习和工作意愿。
该报告从理论上整合了有限理性、人力资本和社会网络视角,理论与实证交织构筑了难民迁徙目的地动态选择的全景图。政策层面提示中东欧过境国可通过改善安全、加速庇护程序、增进社会接纳及加强职业培训等措施,转变为真正的“定居国”,从而缓解传统目的国压力。
研究价值体现在:突破过境国作为临时“中转站”的传统认知;提供了迁徙动因与决策动态演化的测量方法论及证据;洞察了复杂的迁徙成本-收益权衡及风险感知;揭示法律、社会与经济三大因素如何塑造难民路径。
同时,应警惕样本限制(仅男性庇护申请者)、潜在受访者应答偏差和地区特异性影响。未来扩展研究应纳入女性群体、不同国家个案比较及更长时间维度的定居观测。
---
图表展示
图1:焦点组讨论中的关键词词云

图2:访谈主题及编码框架

---
总体评述
本研究以数据驱动与理论扎根相结合的严谨方法深入解析了中东欧过境国难民迁徙目的地选择的动态性。结果不仅丰富了国际移民理论,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提升中东欧难民定居吸引力的实证依据。此报告在移民研究领域具备显著创新贡献,是理解全球难民流动变化趋势的一份重要参考文献。
[page::0] [page::1] [page::2] [page::3] [page::4] [page::5] [page::6] [page::7] [page::8] [page::9] [page::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