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trasonic Washing for Oily Sludge Treatment in Pilot Scale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论文基于试验规模的超声波清洗技术,优化了超声功率、频率以及助洗剂配比,实现了油泥中油分的高效去除,油去除率可达82%-90%。超声波助洗效果受油泥初始含油量及组成极性影响显著,添加表面活性剂可全面提升去油效率,促进了该技术的工程应用进程 [page::2][page::7][page::8][page::19]。

速读内容


试验规模超声波清洗装置及工艺流程 [page::3][page::12]


  • 设备包括直径2米、容积7.5立方米超声清洗槽及提料斗,配备10片25kHz换能器环形均匀布置。

- 通过机械搅拌保证油泥与水充分混合,实现连续超声清洗。

超声功率与清洗循环对油去除率的影响 [page::5][page::13]


  • 超声功率从0升至0.24 w/cm²,油去除率从22.6%提升至47.2%,超过该功率后无显著提升,阈值确定为0.24 w/cm²。

- 两次清洗循环后,油去除率达到约65%,进一步增强效果有限。
  • 温度升至45℃降低粘度,有利于油的去除。


初始油含量增加导致去油效率下降 [page::6][page::14]


  • 含油率从25%升至42%时,去除率由60.7%下降至46.0%,高油含量阻碍水-油界面形成,降低空化效果。


表面活性剂对油去除效果的促进作用 [page::6][page::15][page::18]




| 类型 | 表面活性剂 | HLB |
|--------------|-----------------------|------|
| 非离子型 | OP-10 | 13.9 |
| 非离子型 | Span 80 | 4.3 |
| 阴离子型 | Sodium Petroleum Sulfonate | 13.5 |
| 阴离子型 | Sodium Dodecyl Sulfonate | 12.3 |
  • 阴离子型硫酸盐助洗效果优于十二烷基硫酸盐,最优浓度0.3%。

- 非离子型中Span 80(W/O乳化剂)配合最佳,最优浓度0.03%,硫酸盐+Span 80组合显著提高油去除率。

连续工况下超声波助洗联合表面活性剂的综合去油效果 [page::7][page::16]


  • 在含油率20%-40%范围内,超声+助剂的油去除率为82%-90%,远优于单独水洗(45%-68%)或助剂洗(14%-32%)。


油泥中不同成分去除率分析 [page::7][page::17]




| 成分 | 洗前 (g/kg) | 超声去除后 (g/kg) | 超声+助剂去除后 (g/kg) |
|------------------|-------------|------------------|-----------------------|
| 饱和烃 Saturated hydrocarbons | 43.7 | 13.1 | 7.45 |
| 芳香烃 Aromatics | 27.9 | 13.5 | 4.04 |
| 胶质 Resins | 29.6 | 14.8 | 4.73 |
| 沥青质 Asphaltene | 15.6 | 9.3 | 1.78 |
  • 油的极性增加,去除率降低,超声+助剂能够显著改善所有组分的去除率。 [page::7][page::8][page::19]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解析报告


文献标题: Ultrasonic Washing for Oily Sludge Treatment in Pilot Scale
作者: Ying-Xin Gao, Ran Ding, Xing Chen, Zhao-Bo Gong, Yu Zhang, Min Yang
发表机构: Ultrasonics 期刊
DOI及发布时间: https://doi.org/10.1016/j.ultras.2018.05.013,2018年5月24日接受
研究主题: 石油工业废弃物“油性污泥”的超声波清洗处理技术及其在中试规模上的应用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本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的多个学者合作完成,属于环境化学与石油废弃物处理领域。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Ultrasonics,聚焦超声波技术对油性污泥处理的中试规模试验,填补了此前大多数集中于实验室小规模研究的空白。该论文的核心论点在于:应用超声波辅助清洗组合表面活性剂可实现油性污泥中油分的高效去除,最终达到可商业推广的处理效率。

研究通过调试超声波频率(25kHz最佳)、功率密度、污泥初始含油量、洗涤循环次数以及添加表面活性剂类型和浓度,探索处理参数的优化方案。最终目标是提升油的回收率,同时降低处理成本和二次污染,实现超声波清洗技术的工业化应用。

本文给出了一些具体数据指标,如超声功率阈值为0.24w/cm²,表面活性剂最佳比例,油去除率在82-90%之间等。论文还通过薄层色谱-火焰离子检测(TLC-FID)技术分析了不同石油组分的去除效果,细化了超声波清洗技术处理油泥的机理解释。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摘要解读


摘要明确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超声波在实验室中已展现良好的油泥洗涤能力,但针对中试规模的系统研究不足;论文采用中试装置调试了超声波清洗的各项参数,重点发现25kHz频率下功率密度至少为0.24w/cm²是实现油膜分离的能量阈值。

重点数据包括:
  • 油泥中油含量在25%-42%变化时,油去除率由46%提升至60.7%。

- 表面活性剂使用中,钠石油磺酸盐和Span 80最佳浓度分别是0.3%和0.03%。
  • 中试装置测试表明,超声波结合表面活性剂可达到82%-90%的油分去除率。

- TLC-FID分析展示不同极性组分去除率随极性增强逐步降低,助剂能有效提升极性组分去除效果。

这些结论为超声波技术在油泥处理中的工业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操作参数推荐。[page::2]

2. 引言


本文首先介绍油性污泥在石油工业中的严重污染问题及传统热脱附、溶剂萃取、生物降解等处理方法的局限。超声波技术因其能量密度高、无二次污染优势,在小规模试验中展现出优异的石油回收性能,作者提供的实验室数据中(波频25kHz,功率0.33w/cm²,污泥水比1:2)实现约49.5%的油回收率。

但实验室结果无法直接推广到工业规模,尤其是超声波功率分布、能耗和污泥量放大等问题尚未解决。论文针对25kHz条件,在中试规模中考察超声波能量、污泥含油量、表面活性剂种类对去油率的影响,并利用TLC-FID技术分析不同油类组分的去除效率,旨在为工业推广提供可行工艺路径。[page::3]

3. 材料与方法

  • 样品来源: 中国北方油田油泥,组分约20%沉积物、20‰水、30%油,油泥高粘度(平均4670±100 mPa·s)。

- 试验装置: 包括料斗提升机和带有10块25kHz传感器的洗涤槽(直径2米,容积7.5立方米),可调功率0-30kW,功率密度0~0.5w/cm²。连续搅拌60rpm促进物料均匀。清洗后油泥沉降1小时,取上清层油水混合物。
  • 分析手段: 红外油含量分析仪用以测定油含量,TLC-FID快速准确测定油分组成饱和烃、芳烃、胶质和沥青质。[page::4]


---

4. 结果与讨论



4.1 超声参数优化

  • 功率密度: 随功率密度从0逐步提高至0.24w/cm²,油去除率由22.6%跃升至47.2%,超过阈值后功效不再显著提升,显示0.24w/cm²为必需的能量阈值,能克服泥沙对油膜的粘附阻力。

- 洗涤次数: 两次超声清洗将油去除率从47%提升至65%,进一步洗涤效果不明显,推测极性油组分和微细粒子引起毛细吸附力增强限制油脱附。
  • 初始含油量: 25%-42%的含油率中,去油率由60.7%降至46%。高油含量导致油膜过厚,阻碍水相进入油/粒界面,削弱空化效应。


这一节强调,超声功率、洗涤次数和油泥含油量是影响处理效率的关键因素,且实际应用中高含油泥须辅以表面活性剂调节界面性质增强去除能力。[page::5,6]

4.2 表面活性剂影响

  • 四种表面活性剂(见表1)根据信息的亲水-亲油平衡(HLB)分为亲水性强的阴离子型和爱油性强的非离子型。

- 阴离子型钠石油磺酸盐和十二烷基磺酸钠均能形成油包水乳液,钠石油磺酸盐因较低界面张力表现出更优油去除率,最佳浓度0.3%。
  • 非离子型Span 80与OP-10分别形成水包油与油包水乳液,Span 80协同钠石油磺酸盐实现更佳油去除率,最佳掺量0.03%。

- 采用这两种表面活性剂的组合,可有效增加多相乳化体系,改善油水分离效果并降低运行成本。

这一节数据支持添加表面活性剂能够显著提升超声辅助油泥脱油效果,为实际工艺参数设定提供操作依据。[page::6]

4.3 现场试验与组分分析

  • 按优化参数进行多批次中试连续运营,含油率20%-40%范围内,超声+助剂组合去油率达82%-90%。仅水清洗为45%-68%,单纯助剂洗涤为14%-32%。

- TLC-FID分析油组分清洗前后含量,显示超声水洗对非极性饱和烃去除最有效(70%),对极性较高的树脂和沥青质去除率较低(50%、40%)。
  • 助剂协助下,不同极性组分均实现较高去除,残留含量显著下降(饱和烃7.45g/kg,芳烃4.04g/kg,树脂4.73g/kg,沥青质1.78g/kg)。


上述结果突出超声波空化作用结合界面活性剂改变油泥湿润性,显著降低油粒子间界面张力,提升极性油组分的剥离效率。[page::7]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 中试装置照片


展示了实际投用的2米直径、7.5立方米容量超声波洗涤主体设备及提升机。图像证明研究中设备规模,具备现场工业测试代表性。[page::12]


图2. 超声功率与洗涤次数对去油率的影响

  • 2(a)显示油去除率随超声功率递增迅速提升,在0.24w/cm²达到接近峰值,进一步功率提升无显著帮助。

- 2(b)表明洗涤循环数由1次至2次去除率明显提升,3次数增益微弱,强调重复洗涤的边际效益递减。

图示直观证明0.24w/cm²为功率阈值,以及最佳循环次数为2次,超声能量与次数配比对工业应用至关重要。[page::13]


图3. 初始含油率对去油率的影响


油含量越高,油去除率越低,45%以上含油率去除率开始明显下降,说明高含油污泥油膜厚度问题抑制了水相与油相界面有效接触,进而影响空化去油效率。数据强调不同油泥需调节参数或者辅以助剂。 [page::14]


图4. 不同表面活性剂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

  • 4(a)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中,钠石油磺酸盐优于十二烷基磺酸钠,且0.3%浓度为最佳点。

- 4(b)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中,Span 80较OP-10效果更佳,0.03%为最佳。

这些数据支持工业应用中,表面活性剂配比必须精细设计才能获得最优油泥分离效果。[page::15]


图5. 现场连续运行去油率曲线


显示连续作业多循环中油含量动态及去除率稳定保持在80%以上,明显优于热水洗和单剂洗涤,验证实验室优化参数能够稳定指导实际工业生产,有助于工艺规模放大和商业推广。[page::16]


图6. 超声洗涤对不同亲水性油组分的去除效果


柱状图直观显示去除前后油泥中饱和烃、芳烃、树脂、沥青质含量显著下降,尤其饱和烃降幅最大。助剂组合进一步提升极性油组分的去除能力,体现超声与助剂协同作用优势。[page::17]


表1. 表面活性剂及其HLB值


明确了四种选用表面活性剂的亲水亲油平衡(HLB),用以指导其乳化性质区分和混用方案设计,利于扩展不同类型油泥处理工艺。[page::18]

| 类型 | 表面活性剂 | HLB |
|----------------|------------------------|------|
| 非离子表面剂 | OP-10 | 13.9 |
| 非离子表面剂 | Span 80 | 4.3 |
| 阴离子表面剂 | 钠石油磺酸盐 | 13.5 |
| 阴离子表面剂 | 十二烷基磺酸钠 | 12.3 |

---

四、估值分析(技术经济应用视角)



尽管本文非金融估值报告,但依据实验数据可以推断超声波处理油泥技术的经济潜力:
  • 以0.24w/cm²功率密度为最佳工作点,功率阈值和洗涤次数限定运营成本边界。

- 82%-90%的油回收率显著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废弃物处理难度。
  • 表面活性剂最佳掺量低(钠石油磺酸盐0.3%,Span 80 0.03%),兼顾运行成本与去除效率。

- 中试规模稳定运行验证商业放大潜力,为经济效益估算提供数据支撑。

通过超声能量与化学助剂协同作用,形成高效污染减排路线,有潜力成为石油行业环保节约的新兴技术。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本文未专门论述风险章节,但隐含风险和限制点包括:
  • 超声功率分布非均匀性及装置规模扩大带来的能效变化风险。

- 油泥成分差异大,对极性较强残留油组分去除效率仍有限,可能残留污染。
  • 助剂成本及可能引入的二次污染需权衡,尤其长期大规模使用。

- 工艺稳定性依赖于严格控制工艺参数如温度、功率、剂量和搅拌,操作复杂度存在风险。

风险缓解策略可包括优化设备设计、自动化控制及助剂回收循环利用技术。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实验中超声波功率阈值较实验室研究有所降低,归因于传感器环形布置重叠,但详细能量分布未充分披露,可能影响扩展时的参数再现性。

- 持续运行数据虽显示稳定的去除率,但针对周期长、复杂含油废泥的长期处理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 表面活性剂的毒性与环境影响未被充分讨论,实际投用时需做好环境安全评估。

- 油泥样本集中于单一来源,对于多样化污泥类型的普适性和参数适用范围尚不明确。

整体报导内容科学严谨,但技术商业化仍需应对规模化操作的一些不确定性。

---

七、结论性综合



该研究系统且全面地优化了中试规模超声波油性污泥清洗工艺,确立了25kHz频率,0.24w/cm²功率密度及配合钠石油磺酸盐和Span 80的最佳参数组合,实现82%-90%的高效油分去除率,远超传统水洗或单纯助剂洗涤。

实验结果通过多项技术检测手段(油含量分析、TLC-FID)精确量化了油泥中不同组分去除效果,进一步验证了助剂对极性组分去除的关键促进作用。中试现场图表和循环运行数据具备代表工业推广可行性的说服力。

总体而言,本文为超声波技术在石油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的中试规模应用提供了宝贵的技术路径和经验数据,为绿色高效处理油性污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际方案,具备较强的现实应用价值及推广潜力。[page::2-8,12-19]

---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科学严谨的中试研究,为石油行业解决重污染废弃物油泥的处理难题提供新兴技术思路和工艺数据支持,推动超声波清洗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应用,有助于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目标实现。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