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中国上市公司质量的定量评价体系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构建了涵盖治理能力、竞争力和社会价值贡献三大维度的中国上市公司质量定量评价体系,采用灵活评分方法克服行业差异和数据缺失问题。结果显示,2017年以来上市公司质量持续提升,治理能力贡献最大,社会价值贡献近年快速增长。选取高评分上市公司构建的高质量指数自2017年起相对沪深300呈现明显超额收益,验证了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具有较高投资参考价值[page::0][page::5][page::31][page::32]

速读内容


上市公司质量评价体系框架与指标细分 [page::5][page::6]


  • 质量评价体系由治理能力(40%权重)、竞争力(40%权重)、社会价值贡献(20%权重)三大部分组成。

- 治理能力包括股东与管理层关系、大股东与小股东利益关系、内控制度。
  • 竞争力涵盖盈利能力、长期竞争潜力、抗风险能力。

- 社会价值贡献涉及环境保护、自主可控、税收贡献、劳动者保护和慈善捐赠。

治理能力评分规则及提升趋势 [page::6][page::7]


| 评价类别 | 细分指标 | 评分细则 |
|--------------|--------------|------------------------------------------------------------------------|
| 股东与管理层关系 | 股权结构 | 控股型两职合一扣5分,分散型无股权激励扣5分 |
| | 员工持股计划 | 2项以上计划加5分,1项加4分 |
| 大股东与小股东利益关系 | 独立董事占比 | 不足30%扣5分,40%以上加分,50%以上加2分 |
| | 股价维护行为 | 回购比例对应不同加分 |
| | 分红积极性 | 利润>1亿不同分红比例对应不同加减分 |
| | 关联交易 | 超过行业中位数不同倍数扣分 |
| 内控制度 | 财务审计意见 | 非无保留审计意见依据严重程度扣分 |
| | 交易所处罚 | 根据处罚类型和次数扣不同分 |
| | 交易所外违规 | 违规次数计分 |
  • 2017-2021年治理能力整体提升明显,员工持股计划、内控制度等指标贡献最大。


竞争力指标体系与行业差异调整 [page::15][page::16][page::17]


  • 盈利能力由ROE(60%权重)、ROA(20%权重)、经营现金流(20%权重)组成。

- 长期竞争潜力包括研发能力(占65%权重)、人均创收(35%权重)及主业突出度。
  • 抗风险能力指标为资产负债率及流动比率,超过行业中位数一定倍数扣分。

- 所有指标均采用行业内比较并根据行业水平进行分数修正,体现行业异质性。

竞争力指标细分表现及趋势 [page::17][page::18][page::19][page::20]

  • ROE保持7%左右水平,但煤炭及有色金属行业明显提升,消费者服务行业下降明显。

- ROA缓慢回升,上游重资产行业改善显著,部分行业指标波动。
  • 经营现金流占营收比自2020年起有所下降,非银金融、煤炭行业表现相对突出。

- 研发支出稳步提升,计算机、国防军工行业领先,研究支出占营收比例达4%以上。
  • 人均创收持续提升,钢铁、石油石化及有色金属行业人均创收最高。

- 主业突出度指标用于识别跨行业并购风险,跨界并购风险比例下降到0.5%以下。

社会价值贡献评价及提升 [page::25][page::26][page::27][page::28][page::29][page::30]


  • 评分涵盖环境保护(环保产业加分,违规处罚扣分)、自主可控技术贡献、税收贡献、劳动者权益保护及慈善捐赠。

- 自主可控技术贡献占比由14%提升至26%,体现科技含金量提升。
  • 税收贡献因减税降费政策有所降低,但煤炭和房地产行业仍显著。

- 人均薪酬中位数由11万升至15.2万,劳动纠纷多发于综合金融、通信及建筑行业。
  • 慈善捐赠率高,70%公司披露捐赠数据,依据捐赠/市值及捐赠/利润进行评分。


上市公司质量综合评分及区域差异 [page::31][page::32]


  • 质量综合得分2017-2021年稳步上升,大型公司提升更为明显,2021年中小市值公司提升加速。

- 三大维度中治理能力提升贡献最大,竞争力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社会价值贡献2021年大幅提升。
  • 各省市质量得分排名天津、上海、北京、浙江、安徽居前,宁夏、青海等地提升幅度最大。


高质量上市公司股票指数表现分析 [page::32][page::33]



| 时间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年至今 |
|------------|---------|---------|---------|---------|------------|
| 高质量指数收益(等权) | -26.1% | 39.2% | 27.4% | 24.5% | -14.1% |
| 高质量指数收益(加权) | -23.8% | 48.5% | 48.7% | -0.9% | -16.7% |
| 沪深300收益 | -25.3% | 36.1% | 27.2% | -5.2% | -17.2% |
  • 高质量指数表现长期优于沪深300,验证质量评价的市场认可度。


存在不足与未来优化方向 [page::33]

  • ESG信息披露尚未完全标准化,缺乏数据可比性和量化指标。

- 缺少对独立董事职业结构与履职效果等更深层治理数据的量化。
  • 未充分涵盖控股子公司及供应链对上市公司的关联影响。

- 欠缺对权重设定与指标显著性的动态优化。

风险提示:监管政策及外部环境变化可能导致模型失效和预测偏差,报告基于历史公开数据及模型测算,仅供参考[page::0][page::5][page::31][page::32][page::33]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 — 《打造中国上市公司质量的定量评价体系》



---

一、元数据与概览(引言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打造中国上市公司质量的定量评价体系》

- 作者:主要分析师李倩云,执业证书编号 S0740520050001,及团队,发布机构为中泰证券研究所
  • 发布时间:报告页码无法精准定位发布日期,涉及时间节点至2022年,有最新数据支持

- 研究主题:构建中国A股上市公司质量的定量综合评价体系,涵盖治理能力、竞争力和社会价值贡献三个大维度,旨在解决现有评价过度依赖短期财务指标、行业比较单一和社会责任量化不足等不足。
  • 核心论点

- 过去3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上市公司质量表现受质疑,需科学、客观评价体系支撑监管和投资。
- 传统依赖财务指标的短期表现不完全反映上市公司长期质量,建议融合公司治理、竞争力及社会价值三大维度构建评价指标。
- 通过指标的市场和行业双重评分方法,兼顾披露率低指标的合理处理,评价结果显示上市公司质量稳步提升,尤其治理能力贡献最大。
- 构建高质量股票指数反映该体系的有效性,2017年以来高质量指数相对于沪深300表现具备超额收益,表明资本市场对质量的定价日趋合理。
  • 风险提示:涉及监管政策和外部环境的超预期变化,模型基于历史公开数据,存在失效风险[page::0]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上市公司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 研究现状总结(1.1)

1. 微观层面基于企业个体的财务绩效和创新能力作为质量指标。
2. 深入研究加入价值管理和价值分配,涵盖内控、信息披露及股利政策等。
3. 宏观视角下看整体上市公司质量与经济环境的互动。
4. 对融资功能及投资者结构等与产融结合领域梳理。
  • 存在问题(1.2)

- 过度依赖短期财务指标(如ROE)受宏观和行业周期影响大,无法准确反映上市公司长期质量特点。
- 行业间比较单一,金融与制造业指标不可直接比,指标重要性不均,导致比较结果不合理。
- 公司治理、投资者保护等重要维度量化研究不足,常采取定性分析。
  • 改进方向(1.3)

- 减少对短期财务表现依赖,注重公司治理与长期竞争力。
- 加强数据采集与处理,采用灵活合理的评分方法,针对不同指标采取全市场或行业内部评分,对缺失数据制定补偿措施。
- 加入社会价值贡献评价,包括环保、技术自主、劳动权益、慈善等维度,丰富评价内涵[page::4,5]

2. 上市公司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


  • 整体框架

- 治理能力(权重40%):包含股东与管理层关系、大股东与小股东利益关系、内控制度。
- 竞争力(权重40%):分盈利能力(ROE、ROA等)、长期竞争潜力(研发、人均创收、主业突出)、抗风险能力(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
- 社会价值贡献(权重20%):环境保护、自主可控技术、税收贡献、劳动者权益保护、慈善捐赠。
  • 治理能力评分规则详述

- 股东与管理层关系
- 控股公司若董事长兼总经理(两职合一)扣5分,分散持股公司无股权激励扣5分。
- 员工持股计划加分,2项或以上加5分,一项加4分。
- 大股东与小股东关系
- 独立董事占比不足30%扣5分,超过40%加1分,超过50%加2分。
- 回购比例分段加分,最高10分。
- 分红积极性与利润挂钩,分红比例高者加分,低于10%扣分。
- 关联交易过高根据行业中位数扣分,范围4-5分。
- 内控制度
- 外部及内控审计非无保留意见扣分不超过4分。
- 交易所内外违规累计扣分分别最高10分。
- 治理能力发展趋势
- 2017-2021年治理能力整体向好,股权结构、员工持股及内控推动最大,独立董事和分红尚需提升[page::6,7,10-15]
  • 股权结构与股权激励

- 控股(大于35%第一大股东持股)和集中持股公司约各40%,分散型约20%。
- 行业分化显著:煤炭行业控股公司高达80%,银行通信行业分散型持股多。
- 两职合一现象稳定约30%,技术行业较高超过40%。
- 股权激励计划覆盖率提升明显,分散型2017年10%升至2021年43%,科技行业超过60%。
- 员工持股计划虽总体覆盖较低(10%),仍较2017年翻倍,部分行业超过15%[page::8,9,10]
  • 竞争力详情

- 盈利能力聚焦 ROE(权重60%)、ROA(权重20%)、经营现金流占营收比(权重20%)。
- 长期潜力涵盖研发支出占比(权重65%)、人均创收(权重35%)和主业突出打分。
- 抗风险能力重点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均采用行业内比较并结合行业水平修正评分。
- ROE趋势反映行业差异,煤炭有色提升显著,房地产消费下滑最明显。
- 研发投入稳定增长,产业集中在科技及新能源型行业。
- 资本市场强监管减少并购乱象,跨界并购比例由2.5%降至0.5%。
- 竞争力评分自2017年上升,2021年中小市值公司竞争力快升,经济景气周期影响显著[page::15-23,16-17]
  • 社会价值贡献细分

- 五大指标:环保(主营及违规)、自主可控技术贡献(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税收贡献(税收/市值)、劳动者权益保护(人均薪酬及劳动纠纷)、慈善捐赠(捐赠/市值和净利润)。
- ESG成为转型关键,社会价值贡献近年提升明显,尤其自主可控和环保。
- 环保处罚公司比例由3%降至1%,体现政策效果。
- 自主可控企业占比提升从14%至26%,显示科技含量提升。
- 税收贡献受减税政策影响下降,煤炭房地产贡献居前。
- 劳动权益中人均薪酬提升,金融、计算机等行业薪酬高;劳务纠纷集于金融、建筑等行业。
- 慈善捐赠披露率约70%,给予按比例的加分鼓励积极履责行为[page::24-30]

3. 中国上市公司质量变化趋势分析


  • 综合得分自2017年以来显著上升,大型企业质量提升更加稳健,2021年中小企业加速提升。

- 治理能力贡献最大,竞争力受宏观经济波动波动,社会价值贡献近年快速增长。
  • 指标层面,员工持股计划、内控、长期潜力、自主可控、环保提升显著,财务指标如ROE及流动比率提升有限,现金流指标趋弱。

- 地域差异明显,天津、上海、北京、浙江、安徽排名靠前;宁夏、青海、山西、陕西、四川提升显著[page::31,32]

4. 高质量股票指数构建与表现


  • 选取当年质量综合得分最高300只股票构建高质量股票指数,采用等权和市值加权两种方式。

- 指数自2017年后相对于沪深300持续表现出超额收益,证明评价体系合理性,资本市场逐步认可上市公司质量价值。
  • 2018-2021年以来的年度收益均优于沪深300,2022年至今有所回调[page::32,33]


5. 存在不足与优化建议


  • ESG披露虽提升但缺统一标准,数据量化及可比性不足,影响社会价值评价准确性。

- 董事会独立性等深度底层治理数据有限,建议拓展更专业细分指标如独立董事背景和履职情况。
  • 缺乏对公司外部环境如控股子公司、供应链等影响的系统评价。

- 建议:
1. 建立本土化的ESG规范和第三方验证机构。
2. 运用大数据丰富多维信息。
3. 加强关联企业和供应链影响分析。
4. 优化权重设置,兼顾经济逻辑与统计显著性[page::33]

---

三、图表深度解读



1. 关键图表解读


  • 图表1(ROE与GDP增速对比):1999年至2021年间,ROE与GDP增速走势呈一定相关性,体现宏观经济对净资产盈利能力的影响;2018年后ROE趋于下降,说明财务表现波动受经济周期影响显著。[page::4]
  • 图表2(质量评价体系框架):展示三个主维度及其细分指标结构,突显治理与竞争力各占40%权重,社会价值贡献占20%权重,为后续评分提供逻辑基础。[page::6]
  • 图表4(治理能力变化):2017-2021年治理能力平均分和市值加权均逐年上升,表明市场整体治理改进,有市值大的公司部分年份提升更明显。[page::7]
  • 图表5-7(股权结构与两职合一):控股、集中、分散持股比重稳定,行业差异明显。两职合一现象在特定行业较高,可能导致公司治理风险增高。[page::8,9]
  • 图表8-11(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股权激励计划普及提升显著,特别分散型公司中高科技行业发达,员工持股计划虽覆盖较少但增长明显,体现治理机制完善。[page::9]
  • 图表12-13(回购情况):非股权激励回购数量和比例提升,钢铁、房地产等行业回购比例最高,体现资本运营积极性。[page::10]
  • 图表14-15(关联交易情况):部分行业关联交易披露率及占比较高,钢铁行业披露率最高,属潜在利益输送风险点。[page::11]
  • 图表18(审计意见):部分行业非无保留审计占比接近40%,如计算机、传媒等,反映不同产业财务质量差异。[page::13]
  • 图表20-21(交易所监管与外部违规):传媒、综合公司受到监管较多,煤炭虽然财务审计良好但外部违规较高,显示不同风险类型分散。[page::14,15]
  • 图表23(竞争力评分变化):自2017年稳步提升,2021年大盘和中小市值均上涨,证实竞争力整体向好。[page::17]
  • 图表24-26(ROE行业分布及变化):煤炭、钢铁ROE上升明显,消费类下降,行业结构影响突出。[page::18]
  • 图表33-34(研发投入):研发占比稳定提升,国防军工、计算机高企,反映技术驱动成果。[page::21]
  • 图表44(社会贡献评分变化):得分稳步上升,尤其自主可控技术贡献和环保指标提升快,说明ESG理念逐渐融入企业实践。[page::26]
  • 图表54-55(高质量股票指数表现):指数相较沪深300明显跑赢,含义为质量指标具有资本市场价值识别能力。[page::32,33]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并未直接提供上市公司整体估值目标价,而通过基于质量评价体系选取高分公司构建股票指数,间接反映高质量公司的资本市场表现优势。指数超额收益验证该质量指标体系的市场认可度及投资价值,具备定性验证估值合理性的功能。

评分体系采用行业内中性调整及行业水平修正等方法,规避行业间估值差异,确保评价更加贴合各细分行业的实际盈利能力和风险水平。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监管政策风险:监管政策变化超出预期,可能影响治理、信息披露、社会责任履行等相关指标。

- 外部环境波动:宏观经济、市场环境变化,可能导致历史数据信息与后续实践不符,模型失效风险增加。
  • 数据披露不完全:指标披露率不高,存在缺失值,评分方法虽制定加扣分规则,但仍可能导致评价偏离实际。

- 社会责任定量难度大:ESG信息缺乏标准化,影响对企业社会贡献的准确度。
  • 报告本身风险提示充分,提醒投资者保持谨慎[page::0,33]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评价指标设计中对行业中位数依赖较重,尽管采用了行业内比较和行业水平调节,但对于跨行业业务多元化公司存在一定评价模糊,尤其主业突出指标虽然设有扣分,但并购跨界复杂问题仍未完全解决。

- 大股东和治理结构的非线性评分机制虽避免线性假设局限,但不同扣分项是否在同等权重下合理组合,报告未细化敏感性分析。
  • 社会价值贡献权重仅20%,相较治理和盈利竞争力低,可能削弱ESG指标的长期影响,尤其考虑当前ESG趋势。

- 数据可得性和披露不均问题,加分或扣分规则虽设置补偿,但依旧存在指标遗漏导致评分偏差可能。
  • 未涉及细分金融工具等市场估值技术,如多因子模型或动态调整,评价偏向静态框架,缺乏对市场行情快速变化的灵敏度[page::6,33]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文通过深入文献及实证数据分析,创新构建了涵盖治理能力、竞争力及社会价值贡献的多维度中国上市公司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克服传统评价过度依赖短期财务指标且忽视社会责任的缺陷。该体系结合行业内比较和跨行业调控,采用加减分及线性得分相结合的多元评分规则,量化了公司治理、经营绩效及ESG表现。

实证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中国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稳步提升,尤其治理能力改善显著,竞争力具周期性波动特征,社会价值贡献稳中有升。高质量指数表现持续优于沪深300,验证了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资本市场对公司质量的合理定价功能。

各指标及图表共同表明,A股市场优质企业治理体系逐渐完善,创新研发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增强,表现为员工激励计划增加、内控审计意见改善、环保罚款下降、科研投资提升及慈善捐赠扩大,反映质量提升在多层面系统推进。

报告同时指出,当前ESG数据标准化不足、治理深度评价不足及外部环境影响缺失是体系优化重点,建议加强监管标准和大数据应用,完善供应链及控股子公司关系影响评估,以不断提升评价科学性和实操指导价值。

整体来说,该研究提供科学、系统、可操作的中国上市公司质量量化评价框架,为投资者、监管者理解上市公司长期价值及制定政策提供有力支持,符合当前资本市场和社会发展趋势,是推动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和参考。[page::0-33]

---

附:关键图表示例(Markdown格式)



图表1:A股上市公司ROE均值与GDP增速





图表2:A股上市公司质量评价体系框架





图表4:上市公司治理能力评分变化(2017-2021)





图表24:上市公司ROE中位数(%)





图表33:上市公司研发支出占比中位数(%)





图表44:上市公司社会价值贡献评分变化(2017-2021)





图表54:上市公司高质量股票指数净值





---

(以上分析内容均严格基于报告原文和数据,多处提及的结论均附加页码标注,确保追溯性)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