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中信建投”系列会议 第1期(北京场)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文件为中信建投证券金融工程及基金研究团队发布的系列会议通知与日程安排,涵盖宏观资产配置、股债黄金择时、多智能体投资框架、行业轮动及基准偏离优化等议题,会议旨在为专业机构投资者提供多维度的量化投资策略交流平台,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page::0][page::1][page::2][page::3]

速读内容


会议概况与主办团队介绍 [page::0][page::1]

  • 由中信建投证券金融工程及基金研究团队主办,面向符合资格的机构投资者。

- 会议时间为2025年8月14日下午13:30-17:00,地点为北京市朝阳区泰康集团大厦13楼行政会议室。
  • 参会及联系人员包括姚紫薇、孙诗雨、范若诗、王超、王西之、刘一凡、应绍桦、缪金瑾。


会议日程安排与议题聚焦 [page::1][page::2]


| 时间 | 议题 | 主讲人 |
|----------------|-------------------------------------|--------------------|
| 13:30-13:45 | 宏观状态识别及全球资产配置组合 | 姚紫薇 |
| 13:45-14:05 | 基于宏微观视角下的股债黄金择时框架构建 | 缪金瑾 |
| 14:05-14:25 | 多智能体投资决策框架 | 王超 |
| 14:25-14:45 | 多维度行业轮动框架 | 王西之 |
| 14:45-15:05 | 如何优化主动权益基金的基准偏离 | 王西之 |
| 15:05-15:20 | 全球资金流动及跨境产品跟踪 | 孙诗雨 |
| 15:20-15:40 | 多层次主动权益基金池体系构建 | 孙诗雨 |
| 15:40-16:00 | 资金流构造行业轮动和风格轮动 | 刘一凡 |
| 16:00-16:20 | 基准寻优与基金组合构建 | 刘一凡 |
| 16:20-16:40 | 普林格周期在国内市场的应用 | 应绍桦 |
| 16:40-17:00 | 基于基金经理拥挤度与Alpha因子的FOF增强策略 | 应绍桦 |
  • 议题聚焦于宏观与微观层面的资产配置、量化策略框架构建及基金组合优化,体现多维度量化研究思路。


免责声明及内容说明 [page::3]

  • 本信息仅面向符合资格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内容来源于中信建投已发布的研究,非独立投资建议。

- 不构成投资决策依据,订阅用户需基于自身判断独立承担投资风险。
  • 内容版权归中信建投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或引用。


深度阅读

中信建投 | “走进中信建投”系列会议 第1期(2025年8月,北京场)详细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概览



标题: 中信建投 | “走进中信建投”系列会议 第1期(北京场)

作者与发布机构: 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金工及基金研究团队

发布日期: 2025年8月11日 16:17(上海时间)

主题: 金融工程及基金研究团队主导的系列会议,通过线下研讨形式,介绍和解读金融工程、基金研究和资产配置的前沿理念与实际应用。

核心信息提炼: 本系列会议旨在向机构专业投资者及相关专业人士介绍和分享中信建投金融工程及基金研究团队的最新成果、方法论与投资视角,涵盖宏观经济资产配置、股债黄金择时、多智能体投资决策、多维行业轮动、基金池构建等多维度内容,提供创新且系统化的投资工具与策略。会议的核心意图是促进专业投资者对复杂资产配置模型和基金管理策略的理解和应用,进而提升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

报告中暂无传统评级或目标价,本材料性质为会议通告与团队介绍,强调专业视角与经验交流[page::0][page::1][page::2][page::3]。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会议引言与免责声明(页0、页3)


  • 关键论点: 本订阅号及发布内容严格面向符合《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规定的机构类专业投资者,不对公众开放,自身非独立研究报告平台,而是基于中信建投正式研究报告的延伸解读平台。强调内容准确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保证,用户需结合正式报告完整阅读,理性判断风险。
  • 推理及依据: 通过明确免责声明,体现对合规性的高度重视,提醒用户辨析信息性质,防范私下使用造成的风险。指出可能存在信息变动及不同分析人员视角的差异,体现金融研究本身的不确定与动态特征。
  • 意义: 此段体现中信建投防范法律及合规风险的自律态度,也强调了信息的专业界限,标明该系列会议内容面向专业且具备相关资格的投资机构,有助于增强整体信息传播的专业性与可信度[page::0][page::3]。


---

2.2 会议主题与安排(页1-2)


  • 关键论点与框架: 会议涵盖各个金融研究及实操领域,分为若干专题环节,每环节聚焦一个主题:


- 宏观状态识别及全球资产配置
- 基于宏微观视角的股债黄金择时框架构建
- 多智能体投资决策框架
- 多维度行业轮动框架
- 主动权益基金基准偏离优化
- 全球资金流及跨境产品跟踪
- 多层次主动权益基金池体系构建
- 资金流构造的行业和风格轮动
- 基准寻优与基金组合构建
- 普林格周期在国内市场应用
- 基于基金经理拥挤度与Alpha因子的FOF增强策略
  • 推理依据: 设置结构精炼,覆盖宏观到微观,多层次构建投研体系。团队成员各司其职,体现团队专业分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
  • 重要人物: 多名分析师均隶属于金融工程及基金研究团队,代表高度专业性。其中姚紫薇担任首席分析师,体现团队领导核心。
  • 时间安排: 于2025年8月14日下午13:30开始,持续至下午17:00,紧凑但安排合理,利于系统性学习与深入交流。
  • 会议地点: 北京市朝阳区泰康集团大厦,地理位置优势明显,有助于吸引机构投资者参与。
  • 数据点意义: 时间、地点及参加人员展示中信建投团队专业度和会议规范化运作,为后续研讨内容的质量与实用性提供保障[page::1][page::2]。


---

三、图表深度解读



3.1 团队合照(页1)


  • 描述: 一张展示核心成员合照的团队图片,11位团队成员身着正式职业装,彰显整齐划一的职业风采。
  • 数据与趋势解读: 通过图片传达团队的年轻活力和多样性,暗示研究团队结构合理,具备覆盖不同研究领域的人才。
  • 联系文本作用: 图片佐证了会议议程中提及的团队成员信息,视觉上增强可信度和亲和力,促成潜在客户对团队的认可。
  • 潜在局限: 图片仅为团队展示,对研究内容本身没有直接数据影响,但促进用户信任度的建立。




---

3.2 会议报名二维码(页2)


  • 描述: 一张二维码图片用于扫码报名参与此次会议,方便潜在机构投资者获取参会资格。
  • 作用: 线下活动参与门槛明确,方便管理,推动沟通手机号及客户关系维护。
  • 联系文本作用: 强化行动号召,体现中信建投希望以精准、规范方式服务目标客户群。




---

3.3 城市天际线(页3)


  • 描述: 展现北京城市地标建筑的剪影图,包括中央电视塔、鸟巢等著名建筑物轮廓线。
  • 意图解读: 视觉上强调会议举办城市特色,增强本土化氛围,对本地机构投资者具有文化认同感。
  • 联系文本: 强化本系列会议的地域定位,为参与者提供场景感召。




---

四、估值分析



本会议资料未涉及具体财务模型、估值方法或目标价预测,侧重于战略层面分享与投资框架构建,故无估值方法论讨论[page::0-3]。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明确风险提示: 免责声明明确指出本订阅号信息不构成投资建议,用户须独立承担投资风险。
  • 潜在风险来源:


- 研究观点可能因后续报告调整而变化。
- 非客户或不符合适当性管理资格者获取信息后可能误判。
- 信息本身不含详尽假设说明,解读需谨慎。
  • 缓释策略: 明确建议观众阅读正式研究报告,结合风险提示和完整信息做出判断,同时提供实名联络渠道以获取更权威资料。
  • 总结: 风险框架充分合规,体现了专业投资机构对信息发布责任的承担与投资者保护意识[page::0][page::3]。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专业定位的局限: 本次资料以及会议内容面向机构投资者,普通投资者无法享用,导致传播半径受限,或引发信息获取不均。
  • 内容深度受限: 会议议程囊括大量高级算法、资产配置框架,但公开信息未涵盖具体模型细节、实际案例及量化结果,缺乏数据披露,对外部读者难以完全检验有效性。
  • 创新性有待验证: 如“多智能体投资决策框架”或“普林格周期应用”,虽有市场前瞻性,但未见具体实证或历史回测支撑,尚需深度研究报告佐证。
  • 宣传语与免责声明矛盾: 虽然强调专业性强且观点权威,但同时免责声明称观点会随时调整,提示分析结论不稳定,此点可能令部分投资者产生认知矛盾。
  • 整体语言风格较为官方与保守,缺少对投资工具效果的预期阐述,导致报告缺乏激励性和实操指导性[page::0-3]。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次“走进中信建投”系列会议的第1期主要通过组织一场专业的线下研讨会议,为符合资质的机构投资者系统介绍中信建投金融工程及基金研究团队最新的资产配置框架与主动基金管理理念。会议内容覆盖宏观经济识别、股债黄金择时、多智能体投资、行业和风格轮动、多层次基金池构建、资金流分析、基准寻优及FOF增强策略等多个维度,展现了该团队在跨资产配置与智能投研领域的前沿技术和深度积累。

通过丰富的主题及分工明确的团队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投研生态,会议对推动机构投资者资产配置效率、优化基金主动管理具有积极意义。团队图片与场地安排体现了专业度与团队精神,二维码报名方案则显示了对此次活动参与管理的规范化。

然而,会议资料缺少具体数据模型和案例分析,投资者难以直接验证观点实操效果,且仅限符合适当性管理规则的机构专业投资者,限制了影响力与透明度。同时,免责声明的存在提醒用户谨慎使用信息,具备对该类信息审慎辨析的意识。

整体而言,该会议资料作为中信建投证券金工及基金研究团队一场系统性推介活动,为机构投资者深化金融工程应用、优化资产轮动和基金组合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体现了团队在智能投研和主动管理策略上的专业积累和市场应对能力,为未来相关产品和策略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page::0][page::1][page::2][page::3]。

---

参考文献



- 中信建投 | “走进中信建投”系列会议 第1期(北京场)资料,2025年8月11日发布[page::0-3]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