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量化策略专题研究 金融期权运行特征分析与展望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系统回顾了A股场内期权市场的扩容与活跃发展,涵盖了多个基础指数期权的上市时间及市场工具体系,详细分析了市场成交量、持仓及期现成交比例的持续上升趋势,投资者结构逐步多元化,尤其是期权策略私募产品增长明显。同时,重点介绍了美国市场期权类基金的分类、规模与业绩表现及典型实践案例,结合境内外期权策略实盘表现和市场情绪指标,展望期权市场的发展机遇与风险,具有较强的实务指导意义[page::2][page::4][page::7][page::10][page::14][page::16]

速读内容


一、期权市场扩容与工具体系发展 [page::2]


  • 2022年新增中证500、中证1000、创业板指相关期权品种,推动了A股场内衍生品市场的全指标覆盖。

- 上证50ETF期权、沪深300ETF期权及各类股指期权逐步形成跨品种市场,多层次产品结构完善。

二、A股场内期权市场成交与持仓活跃增长 [page::4]




  • 2022年Q3场内期权日均成交面值达2641亿元,占比A股市场日均成交额近29%,显示期权市场活跃度明显提升。

- 以季度为单位,ETF及股指期权成交与持仓规模持续增长,新品种上市推动市场覆盖面和深度提升。

三、新品种期权交易表现分析 [page::5]




  • 创业板ETF期权、中证500ETF期权上市以来成交和持仓日均占比稳步上升,活跃度逐渐逼近沪深300ETF水平。

- 以成交面值占标的ETF规模计,深证500ETF期权及创业板ETF期权的期现比快速提升,显示流动性不断改善。

四、投资者结构与交易特点 [page::7][page::8]



  • 沪市期权投资者账户数量及期权策略私募产品备案数持续增长,反映市场参与热情和产品供给均处于扩张期。

- 个人投资者占比虽高但呈下降趋势,做市商功能显著增强,机构投资者以增强收益和套利交易为主,个人投资者偏向方向性交易。

五、海外期权基金的应用与表现 [page::10][page::11][page::12]



  • 美国市场期权类基金分为增强收益、对冲风险及交易类,规模自2020年起快速扩张,2021年基金规模达711亿美元,资金净流入强劲。

- 代表基金通过卖出认购期权及购买认沽期权等策略实现风险控制和收益增强,典型如JPMorgan Hedged Equity Fund表现稳健。

六、境内期权策略实践与表现 [page::14]



  • 50ETF及300ETF期权的备兑策略、buffer策略等均实现了风险调整后更优收益,波动率和最大回撤均显著降低。

- 诸如双卖、衣领等多元期权组合策略在2022年YTD表现优于纯标的资产,同时具备较好风险控制能力。

七、期权市场情绪指标现状与趋势分析 [page::16]



  • A股场内期权隐含波动率整体波动平稳,近期出现磨底迹象,市场情绪有所修复。

- 认购期权和认沽期权的skew指标表明市场对未来波动分布的预期趋于稳定,投资者等待行情拐点形成。

八、风险提示 [page::17]

  • 衍生品监管政策调整可能带来不确定性风险。

- 流动性紧张导致市场波动加剧。
  • 历史数据失效可能影响策略有效性。

深度阅读

量化策略专题研究——金融期权运行特征分析与展望详尽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 量化策略专题研究——金融期权运行特征分析与展望

- 作者团队: 王兆宇、赵文荣、赵乃乐、史周(中信证券研究部)
  • 发布时间: 2022年11月1日

- 研究主题: 以A股场内期权市场为主,结合境内外期权市场数据,全面回顾期权市场发展,分析市场结构、投资者行为、海外基金应用,并结合情绪指标和市场策略开展展望。

核心论点:
该报告系统梳理了A股期权市场自设立以来尤其是2019年以来的扩容和活跃度提升,阐述了场内期权产品的多样化及其广泛的市场覆盖,论述投资者结构演变与策略偏好,分析美国期权基金的成熟应用并借鉴海外经验,揭示期权市场情绪指标的演变,同时介绍期权策略在国内市场应用的实践成果。整体基调偏积极,认为随着政策法规完善及品种扩充,期权市场迎来规范发展新阶段,未来空间广阔。[page::0,1,2,3,4]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期权市场运行情况回顾



市场扩容进程


  • 自2015年首只ETF期权(上证50ETF期权)上市起,期权品种逐渐丰富:

- 2019年实现沪深300系列的多品种覆盖(沪市、深市ETF期权及股指期权)
- 2022年7月及9月相继推出中证1000股指期权、中证500ETF期权及创业板ETF期权,全面覆盖大中小盘宽基指数期货和期权,形成了国内第一个成长类股票的风险管理工具。
  • 辅以图示说明了以沪深300、上证50、中证500/1000、创业板等标的的ETF期权及股指期货产品体系结构,展示了标的ETF与期权的跨市场布局及各交易所的品种分布情况,加深对市场工具多样化的理解。[page::2]


市场大事记


  • 2019年以来监管政策推动期权市场完善,保证金制度升级引入组合策略,降低资金占用,提高交易效率。

- 同期限制调整及新品种上市频繁,提升了市场活力。
  • 2021年对外开放政策允许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短期主要以套期保值为交易目的。

- 2022年《期货和衍生品法》立法通过,为期权市场规范发展奠定制度基础。[page::3]

2.2 期权市场成交与持仓


  • 2022年第三季度数据:

- 日均成交面值2641亿元,持仓面值2997亿元,日均成交金额42.3亿元。
- 期权日均成交面值占同期A股市场日均成交额28.85%,呈稳步提升趋势,反映市场关注度及活跃度增强。
  • 图表显示2015年Q1起,期权成交量从量级较小逐步上升,2020年后随着新品种上市显著提升,持仓规模趋势相仿。

- 分品种细分的成交与持仓统计显示沪深300ETF期权占比较大,新品种如中证500和创业板ETF期权虽体量较小,但增长迅速,表现出市场对成长股板块风险管理的持续关注。[page::4]

2.3 新上市期权品种交易情况


  • 2022年10月末交易数据:

- 沪市500ETF期权成交占比15.76%,创业板ETF期权和深市500ETF期权也呈现较快增长,部分ETF期权已达到与沪深300ETF期权相当的活跃度。
  • ETF期权的成交量受限于标的ETF规模,采用期权日均成交面值与标的ETF规模的比率衡量交易活跃度:

- 部分新品种如深市500ETF期权、创业板ETF期权的期现比迅速提升,部分已超过100%,说明交易相当频繁,反映市场对相关资产的关注度和交易需求快速提升。
  • 图表呈现近五周日均成交占比和持仓占比趋势,均反映新产品逐渐被市场接受融入整体交易体系。[page::5]


2.4 投资者结构分析(基于上交所ETF期权)


  • 截至2022年9月,沪市期权投资者账户接近58万户,近年稳步增长,反映市场参与度持续扩大。

- 期权策略私募产品备案数逐年增加,2022年新增50只,进一步表明期权产品作为投资或风控工具的推广应用。
  • 个人投资者占较高比例(2019年52%下降至2021年39%),做市商功能增强,做市商成交比上升至36%,市场机构化程度提高。

- 交易目的分析,增强收益策略交易量最大(54%),其次为方向性交易(19%)和套利(18%),保险类交易相对较少(9%)。机构偏重增强收益和套利,个人偏好增强收益和方向性。
  • 个人与机构交易风格不同:个人偏买入开仓与卖出平仓,机构偏卖出开仓和买入平仓,体现了不同风险偏好和策略特点。

- 相较港交所,国内市场“保险”和“套利”交易占比较低,显示制度环境、市场成熟度和策略认知度仍有提升空间。[page::6,7,8]

2.5 海外基金期权应用


  • 美国市场期权基金分类:

- 增强收益类基金:利用备兑策略、卖出认沽期权等方式在持有权益资产或现金的基础上赚取权利金,适合市场温和上涨或震荡阶段,波动率走低时表现优异。
- 对冲风险类基金:利用买入认沽、衣领策略等组合降低组合风险,基准可为期权标的或绝对收益。
- 期权交易类基金:通过积极期权交易追求绝对收益。
  • 共同基金和交易所交易产品(ETP)两种主要产品形式,晨星评级区分为Derivative Income(β > 0.6,风险较权益资产)和Options Trading(β < 0.6,部分接近绝对收益)。

- 期权类基金规模迅速扩张(2021年711亿美元,较2020年增长90%),资金流入强劲,显示投资者认可度提升。
  • 期权基金表现平稳,2021年收益率低于标普500(17% vs 29%),2022年年初至10月跌幅较小(-16%/-14% vs -24%),表明期权策略在市场波动中发挥风险缓冲作用。

- 代表基金及成熟管理经验详列,典型策略多结合多因子选股与期权覆盖。
  • 结构化期权ETF种类丰富,规模庞大,覆盖多个市场指数,推动了期权策略的系统化和大众化。

- 结合中国市场备兑策略和buffer策略的实证分析显示,相比标的50ETF、300ETF,相关期权策略能显著降低波动率和最大回撤,提升风险调整后收益表现,部分策略(双卖、buffer)在波动率较高的2022年表现优于标的。 [page::9,10,11,12,13,14]

2.6 期权市场情绪指标


  • A股期权市场隐含波动率(VIX)呈现波动震荡趋势,2022年以来整体处于情绪磨底期,等待市场拐点出现。

- 沪市300ETF期权认购与认沽skew波动较大,认沽skew整体高于认购,体现市场对下跌风险的溢价。
  • 多个指数品种认购skew整体低位稳定,认沽skew高且趋于平稳,表明市场恐慌情绪虽存在,但整体风险预期处于相对平衡区域。

- 情绪指标为投资者识别市场阶段与风险偏好提供重要辅助。 [page::15,16]

2.7 风险因素评估


  • 监管政策变动风险:期权市场受政策影响显著,监管的严格与松绑直接影响市场活跃度及产品设计。

-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不足可能导致期权价格大幅偏离理论价值,造成执行风险。
  • 历史数据失效风险:市场环境和行为模式变化可能导致基于历史数据的策略失效,尤其在剧烈市场调整期。

- 报告未针对风险提供明确缓解策略,但显示行业及监管边界的动态演变仍需要密切关注。[page::17]

---

三、图表深度解读



3.1 A股场内衍生品市场工具体系图(图2)


  • 展示从2015年起上证50ETF期权启动,到2022年逐步覆盖沪深300、中证500/1000、创业板等多品种,形成功能互补的期指期权格局。

- 通过红色虚线框突出标的上市时间,显示新品种逐步填补市场盲区,对应市场需求多样化。
  • 图示有助于理解交易所布局及产品定位,辅助读者形成A股期权品种时间序列映射结构。[page::2]


3.2 A股期权市场成交、持仓及期现成交比(图4)


  • 条形图中红色为A股日均成交额,黑色为期权日均成交面值,粉红为持仓面值,右轴灰线是期现成交比。

- 图表清晰展示2015年以来市场量级变化,尤其自2019年以来随着新产品上市,期权成交和持仓面值井喷式增长。
  • 期现成交比从零增长至近30%,表明期权与现货互动增强,期权市场对整体市场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 后续图显示不同期权品种在成交和持仓面值的占比及变化,充分体现ETF期权丰富和多元化发展趋势。[page::4]

3.3 新品种交易占比及期现比走势(图5各图)


  • 五周内各期权品种成交及持仓面值占比趋势,沪市500ETF、创业板ETF期权后发先至,显示市场接受度快速提升,量价关系健康。

- 期权成交面值/标的ETF规模比率图彰显深市500ETF期权等突破100%大关,实际交易活跃度极高。
  • 对比各新品种的期现比,揭示市场对成长类及中小盘指数关注的快速增长,表明活跃资金的配置策略与风险管理需求向这部分板块集中。[page::5]


3.4 投资者结构图(图7-8各图)


  • 沪市期权账户总数及月增量增长图,展示投资者群体不断扩大。

- 期权策略私募产品备案数逐季度提升,增强策略市场认知和应用基础。
  • 投资者构成图示清晰呈现个人与机构(含做市商、自营)比例及变化趋势。

- 对比港交所期权市场的投资者活动,进一步凸显A股市场特色与潜在发展路径。
  • 交易类型和交易策略细分反映市场各类主体不同功能与偏好,体现制度环境及市场成熟度对交易目的分布的影响。[page::7,8]


3.5 美国市场期权基金业绩与规模(图11)


  • 2021年与2022年净收益对比柱状图显示期权类基金在股市波动、下行压力阶段相对抗跌。

- 规模走势图表现出期权策略基金快速扩张趋势,资金流图明确资金净流入,支持期权策略获得持续资金关注。
  • 数据具体量化了权利金策略和对冲性策略的市场价值及增长动力。[page::11]


3.6 美国市场典型基金收益曲线及规模(图12)


  • JPMorgan Hedged Equity Fund收益曲线显示,该典型期权基金在市场震荡和轻度下跌中维持相对稳定收益,曲线特征符合报告文字给出的备兑覆盖与风险对冲策略。

- 基金规模及管理结构清晰展现,佐证其为代表性示范案例。[page::12]

3.7 期权策略在A股市场实证(图14)


  • 50ETF及300ETF相关备兑、buffer等策略表现曲线与年度化收益波动率、最大回撤表格数据比较,体现备兑策略优于标的指数的波动率降低和回撤减轻优势。

- 中证300ETF期权组合策略多维度表现对比显示,双卖策略年化收益最高(11%)但伴随波动率与最大回撤较大,保险性策略如buffer、衣领回撤较低,备兑策略稳定,反映了策略收益和风险的权衡。
  • 表格颜色编码加强了对策略风险回报特征的理解,提供策略选择参考。

- 以上数据均以2015年至2022年间较长时间跨度统计,兼顾多市场行情验证,结论稳健。[page::14]

3.8 期权市场情绪指标系列图(图16)


  • A股各主要ETF期权VIX走势,反映市场隐含波动率的时序变化及波动区间,当前处于震荡磨底态势。

- 沪市300ETF认购与认沽skew对比揭示市场对看涨与看跌期权的风险偏好差异,认沽成本明显高于认购,体现风险规避和避险需求。
  • 不同指数认购和认沽skew短期走势反映整体市场风向和风险情绪的细微变化。

- 结合图示可实时监测市场情绪动态,对短期市场波动和投资者预期提供量化参考依据。[page::16]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主要以策略评价和市场结构剖析为主,未直接涵盖公司层面的财务估值模型和目标价设定,因而不涉及经典DCF、P/E等估值方法。但结合期权定价与策略表现分析,整体对期权市场的价值贡献在于其提供风险管理和增强收益的工具价值,这种价值通过策略收益率、波动率和回撤水平体现。

报告中对海外成熟策略的收益、规模与资金流进行定量考察,间接说明期权策略的投资价值,尤其在风险调整收益方面具备显著优势。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衍生品监管政策变动风险

- 政策调整可能影响交易规则、保证金机制和参与主体资格,导致市场波动和投资人信心波动。
  • 流动性紧张风险

- 特定品种或市场环境下流动性受限,可能导致交易成本上升和价格异常波动。
  • 历史数据失效风险

- 期权市场受宏观经济、政策及市场参与者行为影响大,历史规律在新环境中不一定保持,策略适用范围受限。
  • 潜在风险未见报告给出系统缓解措施,需投资者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动向,保持策略灵活升级能力。[page::17]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基于大量市场数据与实际案例,整体论述详尽且系统,但对期权市场的政策依赖度、流动性及市场深化程度侧重解读较多,可能对短期政策环境乐观判断较强。

- 新兴品种后续的活跃度和投资者适应性存在不确定性,尤其创业板ETF期权作为首个成长性股票风险管理工具,面临市场接受度与教育风险。
  • 投资者结构表现出个人投资者比例下降,机构和做市商参与加速,但具体机构投资策略表现和市场风险承担能力未深入探讨。

- 跨境投资者参与的限制和监管政策未深入分析,未来国际化进程的阻碍因素及机会亦未展开。
  • 海外经验借鉴充分,但中国市场制度环境和投资风格差异较大,策略复制的效果和局限需更细致评估。

- 报告在风险提示环节稍显简单,建议未来深化关于市场极端波动环境下的策略表现及系统性风险管理分析。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从多个维度系统回顾和分析了A股场内期权市场的运行特征、结构变迁、投资者行为及策略应用,结合海外成熟市场的基金战略表现,揭示了期权市场作为风险管理和收益增强工具的重要价值。
  • 期权市场经过多轮扩容,已覆盖沪深主流大中小盘指数及成长性板块,形成较为完善的资产衍生品工具体系。

- 成交额和持仓规模显著增长,期现成交比稳步攀升,反映期权市场活跃度和市场认可度提升。
  • 投资者方面,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但呈下降趋势,做市商及机构参与度上升,市场更加机构化,交易策略多样化,以增强收益和套利为主,保险型交易占比相对较低。

- 美国等海外成熟市场期权基金规模迅速增长,期权策略具备显著风险调整后收益优势,体现期权工具在全球主流投资组合中的重要地位。
  • 国内市场策略应用验证了备兑、buffer等多种期权组合策略能有效降低波动率和最大回撤,提升收益稳定性。

- 期权隐含波动率指标及skew走势显示投资者风险预期趋于平稳,情绪磨底态势明显,为市场未来潜在反转积累准备。
  • 风险方面,监管政策变动、流动性紧张及历史数据失效仍为核心关注点,需持续监控。

- 报告为理解中国期权市场结构和策略应用提供了详实数据支持及理论借鉴,但对微观交易行为、市场深度及跨境参与限制等问题留有进一步研究空间。

综上,报告立场积极看待期权市场发展潜力,认为其已成为A股多层次资本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风险管理和多样化投资工具,未来随着政策完善和市场教育,期权市场将持续深化,投资策略的精细化和多样化水平将不断提高。[page::0-17]

---

主要图表示例


  • 图2:A股场内衍生品市场工具体系



  • 图4:A股场内期权日均成交、持仓面值及期现成交比



  • 图14:50ETF及其备兑策略表现



  • 图16:A股场内期权隐含波动率(VIX)走势




---

本分析报告以上内容,全面揭示了A股期权市场的发展格局、投资者结构、策略应用以及情绪指标演变,结合海外成熟市场经验,为投资者和监管层提供深入洞见,促进期权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