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指期货基差收敛与对冲策略研究报告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分析了IC、IF、IH三大股指期货合约在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期间的基差收敛情况,结合预计未来一年指数分红点位,剔除分红影响后的年化基差趋势,并对雪球产品的存量规模及其挂钩雪球合约的对冲市值进行估算和压力测试,揭示雪球对冲行为对期货基差的影响。基于历史数据回测,系统评估了期现对冲策略与跨期套利策略的表现,跨期套利策略收益突出但换手率高。进一步通过因子贡献度分析,明确基差因子和收益率因子在不同指数及时间段中的主导作用,为投资者制定科学的对冲策略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 [page::1][page::3][page::6][page::11][page::14][page::17]

速读内容


未来一年三大股指指数分红点位及分红进程预测 [page::3][page::4][page::5]




  • 预测中证500、沪深300和上证50三大指数未来一年分红点位分别约为98.37、79.01和68.35。

- 各指数近期分红进程均呈现逐步递增趋势,反映在不同季度合约的存续期内分红点位差异明显。

股指期货基差修正及历时走势分析 [page::6][page::7][page::8][page::9]





  • 年化基差基于分红调整,反映期货价格对标的指数价格的合理溢价或贴水。

- IC、IF、IH三大合约自2021年7月起基差均经历由贴水向升水的收敛过程,持仓额分别达到4127亿元、2867亿元、975亿元规模。

场外衍生品及雪球产品规模及对冲压力测试 [page::10][page::11][page::12][page::13]



  • 场外市场主要以收益凭证和场外衍生品为主,雪球类产品规模2021年持续增长,2021年底达到约1955亿元存量。

- 根据雪球产品定价及Delta计算,2022年2月末雪球产品对IC期货的对冲占比接近23%,压力测试显示极端行情下对冲需求最高占持仓量60.39%。

| 日期 | 指数价格 | 对冲所需市值 (亿元) | 占IC持仓比例 | 动态对冲占成交量比例 |
|------------|----------|----------------------|--------------|----------------------|
| 2022/3/7 | 6463.64 | 1963.19 | 49.67% | |
| 2022/3/8 | 6140.46 | 2267.36 | 60.39% | 37.92% |
| 2022/3/9 | 5833.43 | 2131.62 | 59.76% | 43.70% |
| 2022/3/10 | 5541.76 | 1925.97 | 56.84% | 21.56% |
| 2022/3/11 | 5264.67 | 1604.52 | 49.84% | 24.75% |
| 2022/3/14 | 5001.44 | 1445.59 | 47.27% | 18.86% |
| 2022/3/15 | 4751.37 | 1432.31 | 49.30% | 7.19% |

期现对冲策略与跨期套利策略回测表现总结 [page::14][page::15][page::16]






| 指标 | 当月连续对冲 | 季月连续对冲 | 最低贴水策略 | 跨期套利策略 | 指数表现 |
|----------------|--------------|--------------|--------------|--------------|-------------|
| IC年化收益 | -2.74% | -5.05% | -2.58% | 7.90% | 2.28% |
| IC最大回撤 | -2.20% | -3.65% | -2.68% | -1.13% | -14.00% |
| IF年化收益 | -1.35% | -1.91% | -1.14% | 1.69% | -17.61% |
| IF最大回撤 | -1.11% | -1.69% | -1.19% | -0.52% | -12.03% |
| IH年化收益 | -1.01% | -2.38% | -1.29% | 1.75% | -18.13% |
| IH最大回撤 | -1.00% | -1.80% | -1.37% | -0.76% | -13.28% |
  • 跨期套利策略表现优异,具备较高年化收益,但换手率高,具有较大风险。

- 当月连续对冲策略优于季月合约对冲,最低贴水策略在连续对冲基础上有一定优化效果,特别是IC合约。
  • 股票指数在回测期间波动较大,影响对冲策略表现。


基差收敛影响因素的因子贡献分析 [page::17][page::18]


| 月份 | IC基差因子贡献度 | IC收益率因子贡献度 | IF基差因子贡献度 | IF收益率因子贡献度 | IH基差因子贡献度 | IH收益率因子贡献度 |
|------|------------------|--------------------|------------------|--------------------|------------------|--------------------|
| 7月 | 19.69% | -19.50% | -35.13% | 1.23% | -15.55% | 17.26% |
| 8月 | -23.39% | -21.06% | 92.97% | -7.03% | 85.59% | -9.07% |
| 9月 | 39.26% | -8.32% | 43.79% | -4.58% | 33.92% | -29.18% |
| 10月 | 22.12% | -1.39% | -10.60% | -25.72% | 10.38% | -22.95% |
| 11月 | -52.84% | -1.37% | 36.66% | 25.24% | -5.81% | 26.13% |
| 12月 | 7.48% | 12.92% | 7.18% | -2.68% | 69.10% | 24.10% |
| 1月 | 16.35% | 10.87% | 15.27% | 27.25% | 22.65% | 9.78% |
| 2月 | 20.60% | 9.66% | -23.74% | -29.49% | 16.31% | -3.40% |
| 3月 | 14.38% | -12.68% | 5.71% | -45.88% | -112.23% | -39.79% |
  • IC合约基差因子在多数月份主导基差收敛,收益率因子影响相对较弱。

- IF合约中收益率因子贡献重要,尤其近几个月表现突出,应结合指数趋势调整对冲策略。
  • IH合约基差因子对基差收敛影响绝对主导,基差贴水持续收敛,适合选择基差贴水幅度小的合约来优化对冲。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详尽分析解构报告



---

1. 元数据与概览(引言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股指期货基差收敛研究报告(具体标题未完整展现,但核心内容围绕股指期货基差、雪球产品及对冲策略分析)

- 发布机构: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CINDA SECURITIES CO., LTD)
  • 作者:金融工程与金融产品首席分析师于明明

- 发布日期:2022年3月6日
  • 报告主题

- 深度分析了沪深三大主要指数股指期货(中证500、沪深300、上证50)合约中的分红点位预测与基差修正,
- 研究雪球产品在股指期货市场中的对冲规模及其影响,
- 回测并比较了多种期现对冲与跨期套利策略的表现,
- 分析了影响基差收敛的关键因素,
- 最后提出相关风险因素警示。

核心论点与传递信息

  • 股指期货合约中的基差(合约价格与标的指数价格之差)经调整后已经呈现收敛趋势,且分红因素对基差有重要影响。

- 雪球产品(结构性挂钩指数衍生品)规模较大,对期货市场基差及持仓结构产生显著影响。
  • 多种期现对冲及跨期套利策略中,跨期套利策略收益较为突出,且表现稳定,但换手率较高。

- 不同指数合约的基差变化受不同因素驱动,中证500合约基差主要受基差因子影响,沪深300合约则收益率因子作用显著,上证50合约近月合约基差因子有主导作用。
  • 风险方面,基于历史数据模型的预测和策略存在波动与失效风险,提醒交易者谨慎操作。


以上信息为报告的总体架构与关键结论,为下文的详细章节解读做铺垫。[page::1,2]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股指期货合约存续期内分红预估与基差修正



2.1.1 股指期货合约存续期内分红预估

  • 报告分别预测了中证500、沪深300以及上证50三大主要股指未来一年内的分红点位。

- 2022年3月4日预测:
- 中证500未来一年分红点位98.37,图表1展示了分红进程,分红积累显著,从5月末开始快速上升至接近100点,直至年底保持稳定。
- 不同合约的分红点位有明显差异,例如当前当月合约(IC2203)无分红,次月合约(IC2204)微分红0.92点,当季合约(IC2206)分红达到47.37点,下季合约(IC2209)接近98.26点(图表2)。
  • 同理,沪深300预测未来分红79.01点(图表3),各合约分红依存期分布同样差别明显(图表4)。

- 上证50预测未来分红68.35点(图表5),当季及下季合约有分红并带来基差调整(图表6)。
  • 这些分红预估体现了股指期货合约价格的调整逻辑,为理解期货价格与现货指数基差变动提供基础数据。


2.1.2 基差修正逻辑

  • 基差定义为期货合约价格减去标的指数价格,但合约价格会内含成分股分红的预期影响,分红导致指数点位调整,未剔除分红影响的基差会出现偏差。

- 因此对基差进行预期分红调整,并年化处理:
\[
\text{年化基差} = \frac{\text{实际基差} + \text{预期分红点位}}{\text{指数价格}} \times \frac{243}{\text{合约剩余交易日}}
\]
  • 该方法有效剥离了分红带来的价格影响,使基差指标更真实反映期货合约相对于现货的合理溢价或贴水水平。


2.1.3 关键数据点与基差走势解读

  • 以IC(中证500)当季合约为例(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图表7),基差经历由明显贴水至升水的转变,基差最低点约-14.9%,升水最高达1.8%,反映基差经历显著波动过程。典型的基差收敛现象体现了市场对期货合理定价的逐步认可。

- 同时,IC合约持仓额从年中逐渐增加,到2022年3月4日达到4126.86亿元(图表8)。
  • 类似趋势在沪深300(IF合约,图表9、图表10,持仓2867亿元)及上证50(IH合约,图表11、图表12,持仓974亿元)得到验证,均体现分红调整后的基差波动与指数走势密切相关。

- 结论是:年化基差结合分红调整成为分析股指期货市场价格结构重要工具,有助于评估合约定价合理性。

---

2.2 场外衍生品市场动态



2.2.1 市场交易规模概况(图表133与144)

  • 场外市场主要包含收益凭证和场外衍生品两类产品,且这两类占比最大。

- 从2015年至2021年底,场外衍生品业务和收益凭证月度新增名义本金呈现大幅增长,尤其2020年以来增长更迅猛(图表133)。
  • 具体到衍生品结构,场外期权及互换业务也快速扩张,表现出衍生工具种类的丰富及市场活跃度提升(图表144)。


2.2.2 雪球产品规模估算与趋势(图表15)

  • 雪球产品(挂钩中证500指数的结构化产品)主要由收益凭证和场外衍生品组成。

- 按照雪球产品占场外衍生品比例27.5%计算,雪球类产品存续规模从2020年底开始快速增长,2021年9月监管加强后,增速明显放缓但整体规模维持高位。
  • 月度存量增减变化显示雪球产品对市场资金流动有实质性影响,规模波动与市场走势及政策环境紧密相关。


---

2.3 雪球对冲影响测算及压力测试


  • 假设分析分别针对2021年9月前指数向上和9月后指数下跌两种情形:

- 9月前指数上涨使得雪球敲出条件较易触及,存续规模多为当月新增合约。
- 9月后指数下跌,敲出条件难达,存续合约基于前期新增的多个月份合约,2022年2月末存量规模估算约1500亿。
  • 按照中证500的指标数据,通过计算雪球合约的初始Delta值,估算做市商对期货市场的对冲需求。

- 图表16显示雪球对冲所需市值占IC合约总市值占比从2021年9月至2022年2月末经历增幅,2月底达22.93%。该数字直观反映雪球产品在期货市场的影响力。
  • 压力测试(图表17)假设2022年3月初市场每日下跌5%,反映极端风险情况下的对冲需求峰值对基差及持仓影响。数据显示对冲需求最高达持仓量的60.39%,显示当行情急跌时雪球对冲压力显著,但跌穿敲入边界时Delta变化下降,市场压力趋缓,且实际交易量可能影响对冲比例,实际压力可能小于模型测度。

- 该分析为理解市场极端波动时雪球产品对期货市场影响提供量化依据,有助于风险管理和流动性安排。

---

2.4 期现对冲与跨期套利策略回测跟踪



2.4.1 策略设定简介

  • 回测区间均为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3月4日。

- 三种主要策略:
- 连续对冲策略(当月合约与季月合约版本):现货购买相应ETF,期货空头建立对应等额名义本金空单,持有到期换仓。
- 最低贴水策略:选取期货合约中年化基差贴水最小的合约做空,8个交易日换仓或到期换仓。
- 跨期套利策略:开空年化基差贴水最小合约,开多年化基差贴水最大合约,形成基差套利组合,8日周期换仓。

备注均不考虑手续费、冲击成本及期货不可无限细分限制。

2.4.2 中证500合约策略表现(图表158、表格19)

  • 跨期套利策略表现优异,年化收益7.90%,最大回撤仅-1.13%,波动率2.47%,净值增长明显。

- 连续对冲策略收益为负,尤以季月合约表现相对更差(-5.05%),当月合约略优。
  • 最低贴水策略稍优于连续对冲,但整体依旧负收益。

- 换手率中跨期套利最高(32.31次/年),最低贴水策略次之(24.23次/年)。
  • 结论:跨期套利由于抓住了不同期货合约基差差异带来收益,而连续对冲策略在熊市行情下表现不佳。


2.4.3 沪深300合约策略表现(图表20、表格21)

  • 类似结论:跨期套利策略年化收益率为正1.69%,其他策略为负收益。

- 最大回撤均较小,且跨期套利的最大回撤最小(-0.52%)。
  • 换手率同样最高,风险需关注。


2.4.4 上证50合约策略表现(图表22、表格23)

  • 跨期套利策略表现最好,年化收益1.75%,最大回撤-0.76%。

- 连续对冲策略年化收益负,且最低贴水策略表现未能优化对冲效果,原因可能是指数波动性高,对基差策略预测准确度降低。
  • 换手率高,需权衡交易成本。


总结:跨期套利策略整体表现出相对优势,但换手率和交易成本为必须考虑的实务风险;连续对冲策略受制于大幅波动行情,表现不佳但风险较低。[page::13-17]

---

2.5 基差收敛影响因素分析


  • 基差因子:剔除分红影响后的期货基差本身表现。

- 收益率因子:指数未来预期回报对基差影响。
  • 数据从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各指数当前季月合约基差因子贡献与收益率因子贡献按月统计。


2.5.1 中证500(图表24)

  • 7月至11月,基差因子贡献主导,促进基差收敛;基差贴水较大,基差因子驱动明显。

- 12月后,指数大跌,雪球对冲影响显著,基差收敛加速。
  • 近期指数波动小,基差维持高贴水,考虑雪球存量对基差影响。


2.5.2 沪深300(图表25)

  • 更明显收益率因子影响,尤其近期收益率因子贡献超过基差因子。

- 8月基差因子主导基差收敛,12月至3月收益率因子更显著。
  • 建议对冲时更多考虑未来指数预期走势,行情下跌建议使用远月合约对冲以减少基差风险。


2.5.3 上证50(图表26)

  • 基差因子主导基差收敛,峰值贡献度最高达到85.59%。

- 季月合约基差贴水持续收敛,并于3月达到升水2.05%。
  • 基差因子将继续驱动基差反向收敛,后续对冲建议选择贴水幅度较小合约。


结论:不同股指期货,基差和预期收益率因子对基差收敛贡献存在显著差异,投资者应针对具体合约和指数选择合适对冲工具与策略。[page::17-18]

---

2.6 风险因素评估


  • 本报告结论基于历史数据统计、模型和测算,面临市场波动及不确定性风险。

- 模型失效风险潜存,极端行情和市场结构变化可能导致策略失效。
  • 市场流动性风险、政策风险及行情波动幅度超出预测范围均可能对策略和预估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 报告明确风险提示,提醒投资者理性参考。

---

3. 图表深度解读



3.1 分红点位预测与进展图(图表1、3、5)


  • 详细展示了三个主要股指未来一年的分红累计进程,均表现为逐月递增,达到年度分红点位后保持稳定。

- 反映指数成分股分红时点与合约存续期对应的分红冲击,推动投资者对期货价格调整的预期。
  • 各指数分红点位大小体现指数行业结构及派息率差异。


3.2 合约存续期内分红点位(图表2、4、6)


  • 各合约分红预期点位差异明显,当月合约分红较低,远期合约分红点位高。

- 重要影响基差修正,投资者开展基差交易必需考虑此数据。
  • 图形直观展示分红动态。


3.3 基差走势与指数走势(图表7、9、11)


  • 蓝色折线为指数走势,灰色为分红调整后的年化基差。

- 发现基差贴水逐步减少甚至转为升水,体现期货价格对分红及市场预期的逐步消化。
  • 这些趋势为策略回测提供理论框架,支撑基差收敛套利逻辑。


3.4 持仓额与指数走势(图表8、10、12)


  • 不同指数期货持仓额与指数走势对比,持仓额波动与指数行情波动有一定关系,反映投资者积极性。

- 日益增长的持仓体现市场活跃度和机构参与度。

3.5 场外市场规模图(图表133、144)


  • 场外衍生品和收益凭证业务月度新增资金额由2015年至2021年持续上升。

- 场外期权和互换产品显著增长,突出金融市场衍生品创新趋势。

3.6 雪球产品规模估算(图表15)


  • 雪球存量规模波动呈波峰波谷,监管及市场行情对规模增速影响显著。


3.7 雪球产品对冲需求与压力测试(图表16、17)


  • 对冲需求与雪球存续规模同向,压力测试揭示极端行情下对冲压力可达持仓量一半以上,风险明显。

- 也显示市场实际冲击可能受限于交易量,波动范围有限。

3.8 策略回测净值走势图(图表158,20,22)


  • 跨期套利策略净值持续攀升,明显优于其他策略。

- 连续对冲策略波动较小但表现负收益。
  • 图表清晰区分不同策略绩效,便于识别优劣。


3.9 策略表现指标对比表(图表19,21,23)


  • 年化收益、波动率、最大回撤、净值及换手率完整展示。

- 各策略风险收益特性对比清晰,换手率是跨期套利策略的潜在交易成本风险体现。

3.10 基差因子贡献度统计表(图表24,25,26)


  • 月度基差因子与收益率因子贡献占比如实呈现。

- 帮助投资者理解基差波动的内因机制,有助定制不同市场情境下的交易策略选择。

图表均结合Wind及信达证券研发中心数据,时间跨度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数据权威有效,辅助理论分析实际化。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主攻基差、分红调整、对冲策略绩效等金融工程与衍生品模型分析,未涉及传统股票投资估值模型(如DCF、市盈率等),故该部分无典型估值模型介绍,重点在于期货合约基差调整及结构性金融产品对期货市场的影响评估。

---

5. 风险因素评估


  • 市场波动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模型与历史数据统计的失效。

- 结构性产品的规模及对市场的冲击波动明显,如雪球产品的敲入敲出规则带来的对冲压力。
  • 策略回测未计手续费及流动性成本,可能影响实际盈利能力。

- 持续快速行情下市场流动风险显著。
  • 行业内外政策调控风险未量化体现。


风险提示使得报告结论在执行层面更为谨慎,符合专业研究报告稳健性要求。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本报告重数据与模型驱动,基于历史回测,风险警示明确,但未详细讨论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和极端行情外的应对策略,稍显单一。

- 跨期套利策略虽然表现突出,但高换手率导致交易成本及实务操作风险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 场外雪球产品对冲影响测算相对理想化,忽视了市场流动性可能存在的挤兑风险和做市商的行为多样性。

- 报告对基差变动的因子分析着眼当前合约,未来基差结构可能随着市场创新及监管变化产生变化,需持续关注。
  • 指标和图表主要基于Wind等公开数据,数据行为判断基于假设,客观但数据时效性与完整性有限。


整体报告逻辑严谨,信息丰富,但如涉及实际投资操作,仍需关注以上潜在局限。

---

7. 结论性综合



信达证券发布的2022年3月三大股指期货基差研究报告系统阐述并基于详实数据揭示了:
  • 股指期货基差需剔除分红因素的影响作年化调整,更准确反映期货定价合理水平。

- 雪球类攻结构性衍生品规模庞大且对期货市场基差及持仓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在极端行情时对冲压力大,值得重点关注。
  • 多策略回测显示,跨期套利策略具有最佳风险调整收益,连续对冲策略表现平平,最低贴水策略在部分市场环境下有优化作用,但整体波动性较低。

- 基差收敛的影响因素在不同指数和合约上表现差异明显,投资者在选择对冲策略时应结合特定指数基差因子及未来收益率预期权衡。
  • 报告强调基于历史数据及模型的局限,风险因素和市场不确定性需谨慎对待。


图表深度解析验证了文本论证的严密性,从定量分红预估、基差修正,到场外衍生品规模评估和策略绩效回测,报告为金融工程师、投资机构及衍生品交易员提供了宝贵参考框架和市场洞察,提升了理解股指期货定价机制及相关结构性产品风险管理的能力。

最终,报告建议密切关注雪球产品市场动态和基差波动,合理选用基差贴水较低的合约进行对冲,优先采用跨期套利策略并关注其交易成本,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

总结



此报告内容极其严谨详实,通过复杂分红调整、基差修正手段以及多维数据回测策略,展示了中国主要股指期货市场的基差结构及衍生品产品影响机制。结合丰富的图表数据,报告分层次明确了影响策略成效的市场因素、最新市场环境以及潜在风险。为专业投资者及研究人员提供了详尽的技术框架和实证基础,助力深化股指期货及场外衍生品的理解与应用。

---

(文中所有分析观点及数据均基于报告本体内容,具体页码标识为方便后续检索与溯源)[page::1-19]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