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选股模型——因子体系 (一):从因子确定到 Alpha和风险的界定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梳理了多因子选股模型中的风格因子构建、归类与解释能力,明确将因子划分为Alpha因子、Smart Beta因子和风险因子,并通过统计检验与纯因子收益分析确认了各因子对个股收益的作用及稳定性。报告指出近年来多因子策略收益的衰减源于市场个股分化降低和估值空间收窄,并通过大量数据表格和图表详细论证了因子相关性及收益表现差异,为优化多因子策略体系提供了实证依据[page::0][page::15][page::17][page::19][page::20]。

速读内容


多因子体系构建与风格因子分类[page::3][page::4][page::5]

  • 按量价类技术面指标和财报类基本面指标两大维度构建风格因子。

- 风格内因子按相关性使用替代法或合并法精简,风格间因子去冗余保留关键解释性因子。
  • 规模、Beta、动量、反转、波动率、流动性、成长、盈利、分红、价值、市场预期11大风格涵盖市场主流因子体系。


关键因子风险指标与相关性分析[page::5-14]


| 风格 | 代表子因子 | 年化收益 | 夏普比 | 相关性特征 |
|------------|--------------------|----------|--------|--------------------------------|
| 规模 | 二次方市值、非线性市值 | 约20% | 0.8-1.5| 二次方与三次方市值高度相关 |
| Beta | 半衰Beta | 约11.7% | 0.49 | 传统Beta与半衰Beta相关度92%,剔除特异率影响后能力显著下降 |
| 动量 | 半衰动量 | ~9.7% | 0.44 | 表现较弱,动量因子在A股效果不佳 |
| 反转 | 高频反转 | 24% | 0.85 | 高频反转因子稳定且多空收益显著 |
| 波动率 | 非线性波动率 | 23.5% | 0.84 | 多指标相关性高,综合非线性波动率表现最佳 |
| 流动性 | 非流动性 | 28.9% | 1.02 | 流动性因子稳定且收益较好 |
| 成长 | 净利润同比、三年营收 | ~14% | 0.58 | 各指标相关较低,合成表现优于单因子 |
| 盈利与价值 | ROE、EP、BP | 12%-17% | 0.55-0.67 | 盈利价值因子相互依赖 |
| 分红与预期 | 股息率、预期增长 | 20%-25% | 0.75-0.92 | 股息率稳定,预期增长波动大 |

因子属性划分:Alpha、Smart Beta及风险因子[page::15-16]


  • 强Alpha因子:非线性波动、非流动性、高频反转、市值。

- Smart Beta因子:股息率。
  • 风险因子:ROE、二次方市值、价值。

- 2017年后,多因子表现出现钝化,部分强Alpha因子转变为Smart Beta或无关因子。

纯因子收益与筛选体系对比分析[page::17-18]


  • 筛选因子体系因子收益较简单体系更为优异,年化收益>5%的因子数量翻倍。

- 因子收益夏普比显示筛选体系的因子收益稳定性显著提升。
  • 详细风险指标表明有效因子区分能力与收益稳定性均存在差异。


多因子策略收益与市场个股分化相关性[page::19-20]


  • 多因子收益与个股分化度显著正相关,个股分化度较低时多因子策略收益下降。

- 市场估值变动空间影响个股波动及策略表现,估值与GDP同比具较强相关性。
  • 2017年后估值中枢下降,导致多因子策略收益减弱。


因子相关性和线性剥离分析[page::11-13]


  • Beta因子与波动率因子高度相关,剔除波动率影响后Beta因子显著失效。

- 换手率因子剔除波动率及流动性影响后选股能力急剧下滑。
  • 高频反转因子部分收益独立于波动率因子影响,仍保持较强解释能力。

深度阅读

选股模型专题报告详细分析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选股模型——因子体系(一):从因子确定到 Alpha和风险的界定

- 发布机构:长江证券研究所
  • 发布日期:2020年6月2日

- 作者及联系方式:作者郑起,具备中国证券业协会颁发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
  • 报告主题:本报告聚焦于多因子模型在中国A股市场的构建、因子类型划分、有效性分析及市场表现,特别强调因子对个股收益的解释能力与策略收益的关系。


核心观点
  • 多因子体系的目的在于系统化解释个股收益,通过构建风格内和风格间的因子,筛选出对收益有解释力且稳定的Alpha因子。

- 因子可划分为Alpha因子、Smart Beta(弱Alpha)因子和风险因子,三者在收益解释能力及稳定性上存在差异。
  • 2017年后多因子策略有效性有所减弱,主要因市场估值空间缩小导致个股表现分化减少,降低了超额收益的获取难度。

- 报告给出了较为完整且本土化的因子体系构建框架及量化测试结果,强调因子间的相关性处理和因子选取的科学性。

总体而言,本报告系统整合了A股市场多因子投资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实际市场表现对因子的有效性进行了全面检验,对理解和构建多因子选股策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page::0, page::3, page::20]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多因子体系构建背景及因子分类(第3页)


  • 论点总结:

多因子模型历经CAPM、Fama-French三因子、Barra模型等发展,能够解析个股收益风险来源,体现收益与风险的匹配,广泛被市场认可;然而,A股市场存在因子本土化问题,比如动量因子弱效,反转因子相对有效。2017年起多因子模型表现钝化,部分因子出现失效。
  • 作者推理依据:

结合CAPM及多因子实证研究,结合A股市场特性,指出因子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有效性,尤其是近年多因子收益下降。
  • 关键数据与假设:

动量在A股失效,反转有效,因而模型需要因地制宜调整。经济周期变化及市场结构变化影响因子表现。
  • 复杂概念解释:

Beta因子 تشير إلى حساسية العائدات الفردية تجاه السوق، CAPM模型用于解释市场风险溢价,Barra模型扩展此框架引入多因子解释个股表现。

---

2. 因子详细分类与构成(第4-10页)



风格内单因子选择与整合


  • 论点总结:

按因子相关性采取两种切分策略:
- 高相关子因子采用替代法,取最具代表性的因子替代(如反转、波动率风格)。
- 低相关子因子采用合并法(等权求和),综合多维度信息(如价值风格)。
  • 关键数据解读:

表1详列规模、Beta、动量、反转、波动率、流动性、成长、盈利和价值等风格及其子因子;多维度因子在相关性和风险指标上表现差异明显。
表2固化了规模因子的风险指标,指出二次方市值和三次方市值高度相关,但在预测收益的稳定性上二次方市值更优。
表3-7分别详细说明Beta、动量、反转、波动率等风格子因子的相关性和风险特征,其中半衰Beta和高频反转因子表现更优。
表8-11细分流动性、成长、盈利价值因子的风险及相关性,说明非流动性因子和股息率等因子具有较强区分力。
  • 作者推理依据:

通过统计指标如IC(因子收益相关系数)、夏普比、相关性矩阵,明确各子因子有效性和关系,指导筛选和合成策略。

风格间因子简化


  • 论点总结:

风格因子间存在高度线性相关,存在共线性问题,需进一步剥离不具有独立解释力的因子。例如,Beta因子剥离波动率因子后区分能力大幅下降,换手率剥离波动率和非流动性后收益显著下降,表明部分因子解释力来自于其他因子。
  • 关键图表解析:

- 图1-2显示半衰Beta因子剥离特异率影响前后回测净值,剥离后Beta选股能力和收益大幅缩水,说明Beta因子实质由波动率驱动。
- 图3-4换手率在剥离波动率和非流动性因素前后表现差异明显,剥离后多空收益趋近于零,换手率更像是波动率和流动性的“复合因子”。
- 图5-6和图7-8对高频反转和股息率因子进行了相似的中性化处理,反转因子剥离波动率影响后仍保持部分有效性,股息率因子剥离盈利和价值因子影响后收益有所下降但依旧有效,说明反转和股息率因子具备独立alpha部分。
  • 作者推理依据:

通过量化回测检验因子间剥离效果,进一步识别因子真正的非冗余贡献。

---

3. 因子统计与属性划分(第15-18页)


  • 论点总结:

因子根据统计检验及收益表现可划分为Alpha因子、Smart Beta因子及风险因子。Alpha因子具有稳定且显著的超额收益能力,Smart Beta具有一定超额收益但稳定性较弱,风险因子主要解释收益波动无明显超额收益。
  • 关键数据解读:

- 表20显示各因子的IC、ICIR、年化收益率、t值分布等统计指标。
- 图9-10分别展示全时间段及2017年后的因子属性变化,2017后多个Alpha因子表现弱化,高频反转、非流动性因子由强Alpha退化为Smart Beta因子,成长因子丧失Alpha能力。
  • 预测与推断:

市场风格和因子有效性受市场环境影响强,周期性因素导致因子表现有明显时间变动。
  • 复杂概念解释:

IC 指因子预测收益与实际收益的相关系数,t值衡量统计显著性,IC
IR是IC的风险调整指标,用于衡量因子收益的稳定性。

---

4. 因子体系整体解释能力比较(第16-17页)


  • 论点总结:

筛选后的因子体系在收益解释能力(R²)和稳定性方面均优于简单因子体系,因子纯度更高。
  • 关键数据:

- 表21对简单、筛选和检验因子体系的回归解释能力统计(R²及调整R²均有提升)
- 图11-12展示筛选因子体系与简单因子体系的纯因子净值走势,筛选体系在累计收益和稳定性上表现更优。
  • 推论:

体系优化有利于提升总体多因子策略效果,避免因子冗余及共线性降低策略效率。

---

5. 因子收益稳定性脑图(第18页)


  • 通过因子年化收益、夏普比和最大回撤,统计了因子的收益强度及风险水平,用以进一步判断因子属性。

- 强Alpha因子如市值、高频反转、非线性波动、非流动性因子表现稳健且收益稳定;风险因子则表现为收益波动较大且贡献主要在解释风险。
  • 2017年后因子表现模式出现变化,传统强Alpha因子退化为Smart Beta或无关因子,显示市场环境影响因子有效性。


---

6. 多因子策略收益与市场个股表现分化的关系(第18-20页)


  • 论点:多因子策略有效性依赖于市场中个股表现的分化程度,分化多时因子策略表现较好,分化少则表现差。

- 关键图表:
- 图13显示因子策略收益与个股离散、个股离差的较强正相关,强调市场波动性与个股表现差异对多因子策略的影响。
- 图14显示市场估值PE及GDP同比的变化与个股分化指标的关系,估值变动空间缩小与个股分化降低高度相关,经济基本面对多因子策略表现产生底层驱动。
- 表23相关性分析进一步量化了这些关系。
  • 推论:市场整体估值及宏观经济环境是限制多因子策略收益的重要因素,个股波动幅度缩小导致超额收益空间压缩。


---

三、图表深度解读


  • 表1(第4页):总结了当前各类风格及对应子因子,涵盖技术面和基本面多维度因子。该表奠定了因子分类和选取的基础框架,突出规模、Beta、动量、反转、波动率、流动性、成长、盈利与价值等经典因子。

- 表2-12(第5-10页):分风格展示子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和回测风险指标,包括IC、夏普比、超额收益等,展示了每类因子在A股的表现差异。例如反转因子中高频反转比传统反转表现更稳健;波动率类因子中非线性波动率因子综合更优稳定,流动性因子中非流动性优于换手率。
  • 图1-2(第11页):半衰Beta因子回测净值及对特异率中性后的表现对比,说明Beta因子解释力主要来自波动率因子影响。

- 图3-4(第12页):换手率因子剥离波动率和非流动性影响前后的回测差异,揭示换手率因子部分为波动率和流动性的组合表现。
  • 图5-6(第12页):高频反转因子剥离波动率后仍具备收益能力,说明其独特Alpha能力。

- 图7-8(第13页):股息率因子剥离盈利和价值影响后表现下降但仍有效,验证其独立解释力。
  • 表14-17(第11-13页):详细比较中性化处理前后的因子统计指标,定量展示因子之间解释力的重叠及剥离效果。

- 表18-19(第14页):进一步验证风格间因子相关性及收益相关性,确认最终选定因子体系的合理性。
  • 图9-10(第16页):因子属性(Alpha、Smart Beta、风险因子)时序变化,透视因子有效性的市场周期特征。

- 图11-12(第17页):筛选因子体系与简单因子体系纯因子收益对比,突出优化体系的优势。
  • 表22(第18页):纯因子收益详细统计,彰显各因子年化收益、最大回撤、夏普比等绩效指标。

- 图13-14(第19页):量化多因子策略收益与市场个股分化及宏观估值关系,揭示多因子策略受市场整体估值变量影响明显。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的估值分析主要体现在对多因子策略收益和因子有效性的评估中,明确指出估值变动空间对多因子策略收益空间的压制作用。报告通过数据表明,2017年以来,由于市场估值中枢下移,个股波动和表现分化减小,导致多因子策略收益衰减。这从宏观经济指标(GDP同比)、市场PE水平与个股离散指标的相关性中得到验证,形成对多因子投资价值的宏观约束条件。虽无具体DCF等传统企业估值模型,但反映市场整体估值层面对策略的影响,属于扩展的策略估值视角。[page::19, page::20]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报告指出的主要风险包括:

1. 因子失效风险:部分传统因子在A股本土化环境中表现减弱,尤其是动量因子。
2. 市场结构变化风险:宏观经济波动、估值压缩影响因子有效性。
3. 策略收益衰减:超额收益能否持续受个股走势分化影响,市场估值空间收窄导致收益率下降。
  • 潜在风险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为多因子模型回报波动增加,策略需动态调整因子权重和体系构成。

- 报告未明显给出具体缓解策略,但通过因子间中性化和筛选体系的构建,减少冗余因子,来提高体系稳定性,间接降低风险。[page::3, page::20]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明确指出多因子模型的市场环境依赖性强,表明策略非万能且可能随时间推移失效。

- 与此同时,部分因子(尤其是市场估值因子如市值)在长期内表现多变,存在从强Alpha退化为风险因子的趋势,风险管理挑战突出。
  • 因子剥离分析展示了因子间高度线性依赖,有助于理解实际因子作用,但也表明因子设计和选取仍存在难以完全剔除共线性的局限。

- 报告侧重统计和回测指标,但对因子经济含义的深入探讨有限,部分关键因子(如预期增长)的市场意义及计量合理性未充分展开。
  • 此外,报告以历史回测数据为主,缺少对未来不同市场情境下因子表现的前瞻性分析和策略弹性讨论。[page::11-13, page::20]


---

七、结论性综合



长江证券研究所于2020年发布的《选股模型——因子体系(一)》专题报告,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多因子模型在A股市场的构建、因子筛选与优化过程。
报告通过风格内和风格间因子的相关性和风险指标分析,成功构建了具备较高收益解释力和稳定性的因子体系,包括市值(及其非线性扩展)、反转(高频)、波动率(非线性波动率)、流动性(非流动性)、成长、盈利、分红、价值和预期增长等十大类因子。
深度中性化分析揭示,部分传统因子如Beta、换手率的收益解释主要来源于波动率与流动性因子,因而策略应控制因子冗余。
通过统计检验和纯因子回测,报告进一步划分因子属性,确定部分强Alpha因子(如非线性波动率、高频反转)、Smart Beta因子和风险因子,明确不同因子在多因子体系中的定位。
2017年以来,因宏观经济和市场估值结构改变,个股表现分化减弱,多因子策略收益明显下滑,提示未来策略需适应市场环境调整。
图表分析深入展示了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剥离效果及因子表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为多因子选股策略的优化和风险控制提供了实证基础和操作指引。

总体而言,报告提供了一套严谨而符合中国市场实际的多因子构建和评估框架,清晰展示了多因子策略的现状与挑战,适用于具备一定量化投资背景的投资专业人士参考与应用。[page::0 ~ page::20]

---

图表示例


  • 半衰Beta因子回测全市场表现:



  • 对特异率中性半衰Beta因子回测:



  • 个股分化影响因子策略收益:




---

总体评价



本报告在因子体系理论与实证的结合上表现突出,尤其在剖析风格内外关联及因子剥离方面提供了专业而细致的经验总结。
对当前多因子策略及因子有效性的衰减现象做出了理性分析,并指明未来优化方向。
同时,报告严格基于统计分析与回测数据,避免无据夸大,展现出较强的学术严谨性和实务指导价值,适合专业投资者及机构量化策略团队深度研读。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