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alue-transforming financial, carbon and biodiversity footprint accounting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论文提出了一种综合碳足迹和生物多样性足迹的价值转化会计框架,构建了生物多样性等价指标,实现全球统一计量。以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为案例,展示通过将足迹成本纳入财务报表,如何揭示环境影响对组织财务价值的转化,推动高层管理与投资者关注生态影响。研究权衡了区域与全球生物多样性指标差异及其在价值链中的应用,有助于促进组织环境与财务会计的深度融合以支持可持续发展 [page::1][page::4][page::8][page::16][page::21]

速读内容


生物多样性足迹指标及碳足迹的整合框架 [page::4][page::6]


  • 提出“生物多样性等价”(Biodiversity Equivalent,BDe)指标,类似于碳的CO2等价,实现不同生态系统及区域间的可比性。

- 结合区域MSA指标与全球PDF指标,解决生物多样性足迹区域与全球解读差异问题。

BIOVALENT方法论及步骤详解 [page::9]


  • 六步法评估组织消费导致的生物多样性足迹:选择消费账户、评估驱动因子量、空间化生物多样性影响、统一消费账户、计算生态系统专属足迹及生物多样性等价、组装价值转化会计报表。

- 结合环境扩展投入产出分析(EEIOA)及生命周期评价(LCA)建模量化驱动因子。

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案例分析 [page::16][page::17][page::18]


  • 2019-2023年该校生物多样性等价足迹从47增至69纳BDe,碳足迹同时增长36%,主要驱动为供热、电力、商务差旅和食品服务。

- “机会象限”分析识别高足迹强度且高消费类别(如供热、商务差旅、机械设备等),为减缓策略提供方向。


价值转化会计的实行与环境足迹的金融定价 [page::19][page::21][page::46]

  • 通过碳定价(统计价格约96美元/吨CO2e)与生物多样性抵偿成本估算,将环境足迹赋予财务价值。

- 不同地理区域抵偿成本存在巨大差异,如芬兰抵偿成本远高于巴西(年均约4.36亿欧元 vs 0.6百万欧元)。
  • 汇编出的财务-环境影响报表揭示环境成本对净收益的潜在巨大影响,推动环境信息纳入财务决策。


研究及方法局限与未来展望 [page::22][page::24][page::25]

  • 数据质量不均及区域生物多样性复杂性使指标存在不确定性与争议。

- 提倡生物多样性等价指标作为全球统一货币,辅以区域指标支持决策,协助推动政策制定与企业转型。
  • 强调价值转化会计与政策协同,助力组织实现生产与消费模式的变革,促进自然正向发展。


深度阅读

金融与环境综合足迹核算之“价值转化”方法详尽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概览



报告标题: Value-transforming financial, carbon and biodiversity footprint accounting
作者: Sami El Geneidy及其团队
发布机构: 约韦斯屈莱大学(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多个学院联合出品
发布日期: 报告文档最新年份指向2024年
主题: 组织的碳足迹与生物多样性足迹的核算方法,以及财务与环境会计的深度整合,旨在推动组织行为朝向环保转型。

核心观点概述:
报告主张将组织的财务会计与环境会计(尤其是碳足迹和生物多样性足迹)深度结合,不仅仅是报告环境指标,而是将环境影响直接“货币化”,融入财务决策过程,从而引导组织采取具有实质性影响的生态保护和减排措施。重点引入了一个统一的“生物多样性当量指标”(biodiversity equivalent,BDe),可将全球多样的生态系统影响整合为单一可比较的指标,类似CO2当量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通过采用一个称为BIOVALENT的核算方法,报告演示了如何将碳足迹和生物多样性足迹计入组织的财务报表,真实反映其环境负担和潜在的经济成本。报告以芬兰的约韦斯屈莱大学为案例,验证方法的实用性和价值转化效果。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摘要与引言


  • 摘要内容:

阐明了因人类生产和消费方式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流失的严峻性。组织行为直接关联环境足迹,报告提出整合组织碳足迹与生物多样性足迹的综合账户,并以潜在物种全球损失作为生物多样性指标的基础,引入“生物多样性当量”作为统一度量单位。通过芬兰一所大学的试点,展示赋予足迹抵销成本对组织财务状况的显著影响,呼吁采用价值转化的会计体系引起高层和投资者的重视。[page::1]
  • 引言重点:

介绍导致生物多样性流失的驱动因素及其根源(如消费模式、贸易),强调组织在碳排放和生物多样性流失中扮演的核心角色。指出现有生物多样性足迹方法缺乏全球适用的统一度量,导致各组织间难以比较和问责。[page::2]
  • 环境会计与财务融合的必要性:

环境会计当前多是孤立操作,未能纳入关键管理和投资决策。财务信息仍是决策的核心,单纯环境指标难推动变革,需将财务和环境信息深度整合创造“价值转化”(value-transforming)机制。[page::3]

2. 现有生物多样性足迹方法评述与挑战


  • 综述多种生物多样性足迹指标(PDF、MSA)及其局限性。PDF(Potentially Disappeared Fraction of species)用于估算某区域物种灭绝风险,MSA(Mean Species Abundance)为相对物种丰度指标。指出区域和全球指标可能导致差异性很大,不同指标间的可比性较差,案例阐明为何应采用全球层面指标。[page::4-page::5]
  • 关键具体示例:

在芬兰与巴西两个地区相同面积土地影响下,基于区域MSA计算的多样性足迹相当,但基于全球PDF指标,巴西土地的足迹比芬兰大42倍,显示全球指标对物种丰富性和稀缺性敏感度更高。[page::5]
  • 全球化经济背景下,负面生物多样性影响遍布全球供应链,亟需全球统一的、空间显式的足迹指标。[page::6]


3. 生物多样性当量指标与BIOVALENT方法论


  • 生物多样性当量(Biodiversity Equivalent,BDe)构建原理:

将区域性多样性影响经物种丰富度加权后统一整合,成为跨地域跨生态系统(陆地、淡水、海洋)可比的指标。BDe 兼具全球性视角和空间精度,能反映不同区域相同人类活动对全球物种灭绝风险的差异,如同CO2当量统一温室气体影响一样。[page::6-page::7]
  • BIOVALENT方法六步流程详述:

1) 选择消费账户(财务、能耗、里程等)
2) 估算消费引起的生物多样性流失驱动因子(使用生命周期评估LCA和环境扩展投入产出分析EEIOA)
3) 计算并编制地域和产品部门的生物多样性影响因子(含空间分布)
4) 消费账户数据与影响因子进行分类调和(汇率调整、基础价/购入价转换、价格通胀调整)
5) 计算生态系统类别特定的多样性足迹,进一步合并计算生物多样性当量
6) 汇编形成“价值转化”的财务-环境影响报表,其中环境影响赋予金融价值(通过抵销成本等)进而影响组织利润和资产负债表。[page::8-page::15]

4. 案例研究:约韦斯屈莱大学(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


  • 规模:14,600名学生,2,800名员工,2.3亿欧元年营业收入。应用BIOVALENT方法,用16大类消费分类计算2019-2023年碳、生物多样性足迹。

- 结果:碳足迹和生物多样性当量均显著增长(分别增长36%和32%),主要驱动因素为热及电力消耗,商务出行及食品服务类采购。图表(图4)显示热能消耗和IT服务占据关键足迹位置;疫情造成年度足迹波动明显(2020年商务出行足迹骤降)[page::16-page::17]
  • Quadrant of Opportunities(减缓机遇象限)分析(图5):

图示消费类别按“消费额”和“单位消费足迹强度”两维度划分,重点聚焦于高消费大足迹类别(热能、商务旅行、机械和IT服务)以获得最大减缓潜力,同时辨别单高影响强度(能通过替代减缓)或高金额消费(能通过减少消费减缓)的类别。[page::17-page::18]

5. 价值转化的财务-环境影响报表构建(Table 1解析)


  • 报表集合财务指标(收入、支出)与环境指标(碳排放量、纳生物多样性当量)并列展示。

- 采用碳价(欧盟约96美元/tCO2e)与基于林地保护价值的生物多样性抵销成本,将环保负担量化为具体经费支出。
  • 案例中若在芬兰进行抵销,年度增支约4.36亿欧元,巴西抵销则成本仅60万欧元,体现不同区域生态价值差异及全球视角对组织财务的巨大影响。

- 由此,组织财务净收入经调节(扣除抵销成本)反映真实环境成本,实现财务价值转化,潜在驱动内部管理行为变革。[page::19-page::21]

6. 局限性分析


  • 核心限制为数据质量和区域分类的准确性,目前生物多样性指标存在不确定性和方法间差异,但该方法框架具备适应性,能随着数据进步不断优化。

- “生物多样性当量”的全球统一视角容易引发地区公平争议,如南半球丰富物种地区因生物多样性价值高抵销成本较低,可能被视为“转移责任”,需进一步政策和学界对话以协调全球和地区利益。
  • 指标未能捕捉遗传多样性、生态功能多样性,有待未来深入扩展。[page::22]


7. 展望


  • 目前组织对生物多样性足迹认知不足,方法繁杂且缺全球统一标准,生物多样性当量提供了一种简明、可通讯的指标,有助推动标准化和跨组织比较。

- BIOVALENT及相关数据集开源共享,支持全球组织采用与调整。
  • 强调环境与财务会计整合非纯技术问题,也是公共政策议题,适当政策支持(税收、强制抵销)可推动组织转型。

- 生物多样性全球视角的定位和指标仍需更细致的理论与实践检验,特别如何与区域本地指标协同应用。
  • 价值转化会计有助于多尺度推动产业、企业、价值链的转型,支撑地球系统稳态目标实现。[page::24-page::26]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page::4)


描述:
展示生物多样性足迹指标的共性构成要素及区域与全球指标间关系。左侧为指标所依据的信息种类(地理覆盖范围、生态系统组件、物种类型、损失驱动因子、物种地理分布),中间为区域指标(反映局部物种丰富度变化),右侧为全球指标(反映全球物种丰富度变化)。

解读:
图中箭头表示指标构建流程及信息传递路径。区域指标通过物种-面积关系模型、模型分析和测量反映驱动对局部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全球指标则需进行物种全球富集度和脆弱性考量,归纳成全球物种损失估计。

联系文本:
说明目前足迹指标多为区域或局部生态系统,全球视角指标尚处建立阶段,区域与全球指标具有不同测度和使用场景。此图是后续提出“生物多样性当量”指标概念的理论基础。



---

图2(page::7)


描述:
说明区域指标、全球指标与生物多样性当量间的区别与联系。左图为区域水平足迹,强调生态系统类型内的区域种类损失及脆弱性。中图为全球指标,显示全球范围内生态系统种类损失。右图为生物多样性当量,跨生态系统类型整合全球物种潜在损失。

解读:
该图通过步进增强的层次结构,反映生物多样性损失指标从细粒度到宏观视角的转换。生物多样性当量作为统一标准有利于全球范围的比较与政策沟通。

文本联系:
强调生物多样性当量实现了跨生态系统、一体化的生物多样性损失量化,支持从区域决策到全球政策的多层次应用。



---

图3(page::9)


描述:
BIOVALENT方法的6步流程示意图,包括消费账户选取、驱动因子评估、生物多样性影响空间分布分析、消费账户调和、多样性足迹计算、最终价值转化联合影响报表的汇编。

解读:
图清晰体现了研究者/专家与组织/决策者之间的协同流程,突出数据处理、空间分布分析和最终向管理层报告的闭环管理模型。

文本对应:
完整体现了STEP1-6的路径逻辑,是方法论的核心操作框架。



---

图4(page::17)


描述:
1) 16大类消费活动对大学年度碳足迹(右图)和生物多样性足迹(左图)贡献的年度变化柱状图。
2) 横轴为消费金额,纵轴为足迹指标,颜色区分年度。

解读:
热能和IT服务为两大高影响类别,疫情中商务旅行显著下降,后疫情期IT与食品类需求回升带动足迹增长。消费结构变动明显影响组织环境影响。

---

图5(page::18)


描述:
“机遇象限”散点图,横轴为消费额,纵轴分别为A图生物多样性足迹强度(pBDe/€),B图碳足迹强度(kgCO2e/€)。坐标轴中线为中位数划分四个象限。虚线为不同类别占比累计线。

解读:
集中识别高消费高足迹类别(右上角),代表最大减缓机会区。其他象限如高强度低消费类强调替代,低强度高消费类建议降量消费。辅助决策资源配置和减排重点。

---

表1(page::21)


描述:
约韦斯屈莱大学2023年财务、碳足迹和生物多样性足迹整合报表。行项目包括收入、费用细分、抵销值及净收益调整。单位涵盖千欧元(ke)、碳排放吨CO2e及纳生物多样性当量(nBDe)。

解读:
显示环境支出被财务约束体现,碳抵销和两种生物多样性抵销成本显著,对净损益产生巨大影响(芬兰抵销远高于巴西抵销)。此表是结合环境影响量化财务风险和潜在成本的典范。

---

四、估值分析


  • 计量方法: 报告虽非严格财务估值研究,但将生物多样性负面影响通过碳价与区域土地保护成本进行“货币化”。碳价依据世界银行欧盟碳市场拍卖价,生物多样性抵销成本依据当地林地平均价格(芬兰约7,548 €/ha,巴西901 €/ha)。

- 关键假设: 成本于30年线性分摊,模拟会计折旧方式。生物多样性恢复期假定100年,视为线性回升。单位土地的生物多样性收益基于LC-IMPACT数据库。
  • 敏感性显著: 同一足迹在不同地区的抵销成本存在数量级差异,体现区域生态系统多样性对财务估值的影响。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数据和模型不确定性为主要风险,包括:

- 输入原始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特别在全球供应链多层次数据)。
- 各生物多样性足迹指标之间的结果差异性及可解释性。
- 生物多样性当量在区域公平和生态经济学上的争议。
  • 报告未提供针对上述风险的具体缓解手段,更多依赖持续数据改进和理论完善,同时呼吁跨学科和政策边界的公共对话。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创新点肯定,理论与实践尚待深化:

生物多样性当量指标为全球统一标准提供新思路,但因生态复杂性、物种多样性及文化地域差异,指标简化可能忽视局部生态风险。
  • 抵销成本地区差异引发伦理争议:

巴西低廉成本虽体现了区域物种丰富度,但易被解读为资源转移或生态殖民式的“绿色租值转移”。此话题在报告中被承认但未深入探讨。
  • 环境-财务整合挑战:

报告强调环境价值货币化的重要性,但现实中多种会计法规和标准尚未同步适应此新范式,短期内实施面临阻力。
  • 方法局限:

目前尚未集成遗传多样性与生态功能多样性指标,生物多样性当量本质为物种灭绝风险近似指标。
  • 报告内部一致性较好,逻辑框架清晰。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全面构建了一个基于空间显式潜在物种全球流失的统一生物多样性足迹指标——生物多样性当量(Biodiversity Equivalent),并介绍了融合财务与环境会计的BIOVALENT方法,实现环境影响的量化“价值转化”。这一体系框架不仅为组织环境责任评估提供了可比且标准化的工具,也为决策层提供了将环境负担直接转化为财务成本的机制,有望促进组织层面的生态保护承诺落实。

通过约韦斯屈莱大学案例,报告验证了碳和生物多样性足迹的评估过程及结果解读,清晰指示高影响消费领域与减缓策略重点。自行开发的可转换成本方法将环境损害经济化,形成财务报表中的新增负债项,凸显治理环境风险的必要性。

图表序列系统揭示了测算指标的构建逻辑(图1、图2)、方法流程(图3)与具体应用(图4、5),并通过报表(表1)实现环境绩效的财务视角融合,体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尽管数据质量、指标完备性与区域公平性存在显著挑战,报告在推动环境会计向价值导向型转型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在全球气候、生物多样性危机加剧背景下,此一创新型整合方法与“生物多样性当量”指标,有望成为组织、政策制定者及公众评估与比较环境责任的新标准,对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贡献积极力量。

最终,报告呼吁关注组织层面的生态-财务账户整合,提倡基于全球物种灭绝风险概念的“统一货币”型生物多样性指标应用,强调多尺度、多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政策协作,并期待未来就指标深化、抵销伦理及会计制度改革开展深入研究和实践探索。[page::1, page::2, page::4, page::7, page::9, page::16, page::17, page::18, page::21, page::22, page::24, page::25]

---

附录


  • 全文提供了详尽的EXIOBASE和LC-IMPACT数据应用方法、Python代码示例,强调其方法的可复制性和开放性(Zenodo数据集链接)。

- 补充材料涵盖了会计价格调整流程、环境驱动因子与空间分布的关系矩阵等关键技术细节,保障方法透明和科学严谨。

---

总体评价



本报告用品质严谨、方法创新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思路,开创了财务会计与生物多样性足迹整合研究的新方向。其提出的“生物多样性当量”指标及价值转化会计框架体现了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创新精神,具极大推广潜力和政策实用价值,但仍需进一步解决数据不确定性、指标公平性及组织采纳障碍。它是当前全球生态环境责任量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对实现自然正向未来(Nature Positive future)具有启示和推进作用。

---

倘若需要进一步针对报告具体章节或表格图表展开细节分析,欢迎指示。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