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优势促使国产化提速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中国制造业国产化率持续提升,2024年达到92.0%。国产化提升主要由供给优势驱动,出口产品相对进口产品价格竞争优势增强,出口产品范围扩大,体现出供给结构优化趋势。主要行业如仪器仪表和通信设备国产化率提升显著,但整体仍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中国制造业国产化率在全球领先,显著高于其他主要地区。[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
速读内容
中国制造业国产化率稳步提升 [page::1]

- 2012年至2024年国产化率从87.3%提升至92.0%。
- 疫情后三年加速提升趋势明显。
- 制造业中国产化率最高的行业为电气机械和器材(99.1%)、金属制品(98.9%)、纺织品(98.0%)。
制造业各行业国产化率提升差异显著 [page::2]

- 仪器仪表、通信设备、专用设备国产化率提升幅度最大,分别提升40.0、29.8、12.1个百分点。
- 这些行业国产化率2024年仍相对较低,分别为72.0%、76.5%、86.0%。
中国制造业国产化率全球领先 [page::2]

- 2023年中国大陆制造业国产化率为92.4%,位居全球主要地区第一。
- 其次为巴西、 日本、印度和巴基斯坦。
- 发达经济体如美国、日本、德国的国产化率呈下降趋势。
供给优势推动国产化,伴随出口价格竞争力提升 [page::3]

- 2024年国产化率提升较多制造业行业对应出口价格增速低于进口价格增速。
- 中国出口产品价格大幅低于进口产品,反映质量/品牌溢价及部分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提高。
- 出口价格考虑排除产品不完全同质因素后,竞争力仍不断提升。
出口产品范围扩大,出口独占产品比例提升 [page::4]


- 2015年至2024年只出口不进口的HS8位产品比例由5.5%提升至9.0%。
- 只进口不出口的产品比例由4.2%下降至3.2%。
- 说明国产化的供给优势不断扩大,国产产品出口范围增加。
深度阅读
中金:供给优势促使国产化提速——详尽分析报告解读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供给优势促使国产化提速
- 作者:郑宇驰、张文朗及其他分析员
- 发布机构:中金公司(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 发布时间:2025年7月1日
- 研究主题:中国制造业国产化进程、供给优势与出口竞争力
- 核心论点与信息传达:报告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国产化率稳步提升,特别是近三年来增长更快,且中国制造业国产化程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国产化提升的驱动力主要源自供给优势,而非传统的进口替代战略。这种供给优势体现为中国出口产品相较于进口产品的竞争力增强,尤其表现为出口价格相较于进口价格的下降及出口产品范围的拓宽。报告结合多维数据与图表,详细展示了国产化率的结构性、区域性与动态变化趋势,强调国产化提升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正面影响。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供给优势促使国产化提升——引言与背景
- 关键信息:中国制造业国产化率从2012年的87.3%提高至2024年的92.0%,其中仪器仪表、通信设备计算机和电子设备专用设备三个行业的国产化率提升幅度最大,但绝对水平仍较低;电气机械和器材、金属制品、纺织品等传统制造业行业国产化率接近饱和,均超过98%。
- 逻辑及推理:提升国产化率是通过提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而非依赖保护主义或进口限制实现的,反映了产业链供应能力的增强。
- 数据要点:
- 重点提升行业仪器仪表国产化率提升40个百分点,通信设备提升29.8个百分点,专用设备提升12.1个百分点。
- 2024年仪器仪表国产化率72%,通信设备76.5%,专用设备86%。
- 国产化率最高的传统行业超过98%。
- 跨地区比较:
- 2023年中国大陆制造业国产化程度为92.4%,显著领先于巴西(86%)、日本(86%)、印度(83.1%)、韩国(78%)、美国(74.5%)、德国(72.9%)等主要经济体。
- 发达经济体制造业国产化程度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尤其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分别下降8.1、5.8和3.3个百分点。
- 结论:国产化提升是以产业供给优势为基础的,与传统进口替代战略截然不同,后者多依赖市场保护措施,往往效率低且限制出口。
- 相关图表:图表1、2、3、4系统呈现中国及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国产化率及其变化趋势。[page::0, 2]
2.2 出口价格竞争力与国产化率关联
- 关键信息:2025年5月,中国制造业出口价格同比下降1.2%,而进口价格同比上升4.3%,展现出口价格持续低于进口价格的趋势。
- 行业关联:那些2024年国产化率提升显著的行业,其出口价格增速普遍低于进口价格增速,反映价格优势的增强。
- 价格对比数据:
- 2024年HS8位产品出口与进口价格中位数比率为0.39,75%分位数为0.91,均低于2021年(中位数0.46,分位数1.01)。
- 说明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加大,但也部分反映了进口产品更高端,可能存在质量和品牌溢价。
- 出口与进口商品范围变化:
- 2015年到2024年,中国“只出口不进口”的HS8位产品比例由5.5%升至9.0%,而“只进口不出口”的产品比例由4.2%降至3.2%。
- 反映出中国制造业扩展了其出口产品范围,且这些新品类国产化程度较高。
- 图表引用:
- 图表5展示了2024年较2021年各行业国产化率和出口、进口价格变化差异。
- 图表6展示HS8位产品出口与进口价格的箱线分布。
- 图表7显示仅出口不进口与仅进口不出口商品占比的增长趋势。[page::1, 3, 4]
2.3 传统进口替代战略的局限与中国制造业的独特路径
- 阐述:报告反驳了传统进口替代战略的有效性,指出历史上的进口替代往往导致产业保护、高成本且外汇收入减少。
- 中国制造业路径:依托供给优势,尤其是不断增强的出口竞争力,推动国产化率提升,实现了更有效率的产业发展。
- 引用文献:针对进口替代战略的历史经验报告引用了外部研究(PIIE博客),加强观点的理论基础。[page::0]
---
3. 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中国制造业国产化率 (2012-2024年)
- 描述:展现中国制造业整体国产化率由2012年的约87.3%稳步上升至2024年的92%。
- 解析:2020年疫情后国产化率提升明显,呈加速趋势,表明疫情可能推动了供应链国产化的加速改进。
- 关联文本:支持报告关于国产化率持续提升的核心论断。[page::1]
图表2:中国分行业制造业国产化率比较(2012 vs 2024)
- 描述:使用不同颜色对比各制造业行业2012年与2024年国产化率,辅以变化幅度的圆点标注。
- 解析:仪器仪表、通信设备及专用设备提升幅度最大,落后行业弥补明显,但仍低于总体平均水平,传统行业保持高国产化率。
- 关联文本:延续文中关于行业差异和重点升级行业的讨论。[page::2]
图表3 & 4:2023年及2000-2023年制造业国产化地区排名及增长
- 描述:图表3显示2023年全球制造业国产化率地理排名,图表4显示主要地区2000年以来的国产化率变动。
- 解析:中国大陆排名首位且增幅显著,发达国家如美日德出现下滑,反映全球制造供应链变化。
- 关联文本:强化中国制造业全球领先地位及动态趋势。[page::2]
图表5:2024年国产化率变化与出口进口价格变化差异
- 描述:柱状图表现2024年各行业国产化率变化,折线图对应展示出口与进口价格增速差异。
- 解析:国产化率增长行业出口价格增速相对进口价格增速更低,对价格优势有力支持。
- 关联文本:体现出口价格竞争力与国产化提升的相关性。[page::3]
图表6:中国HS8位产品出口与进口价格之比箱线图(2015-2024)
- 描述:年度出口与进口价格比率分布,显示中位数及分位数变化趋势。
- 解析:出口价格比进口价格比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强化价格竞争优势。
- 关联文本:佐证出口产品价格优势形成的量化实证。[page::4]
图表7:中国只出口不进口与只进口不出口商品占比趋势(2015-2024)
- 描述:两个折线分别呈现仅出口不进口商品占比与仅进口不出口商品占比的变化。
- 解析:仅出口不进口商品占比显著上升,表明中国制造业产品类别多样化且出口能力提升。
- 关联文本:支持中国出口范围扩大的论断。 [page::4]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主要聚焦宏观及行业分析,并不涉及个别公司的财务估值或投资评级,也未提供DCF、市盈率等传统估值方法的具体应用和目标价。该特性体现出本研究的行业策略及宏观视角。
---
5.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未明确列出具体风险因素或缓解策略,但通过内容暗示了以下潜在风险:
- 全球贸易环境变化:如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可能影响出口环境。
- 创新与升级不足风险:若电子设备等关键行业国产化难以突破,可能阻碍整体提升。
- 外部需求疲软或技术壁垒:进口替代产品质量及技术水平可能仍存在差距,影响竞争力。
报告未针对风险做系统评估或概率分析,建议结合宏观经济环境多维考察。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观点客观,叙述谨慎:报告避免过度夸大国产化提升的单一作用,明确区分中国模式与传统进口替代战略的不同,体现较高分析理性。
- 潜在局限:
- 出口与进口产品不完全同质的假设减弱了价格比较的严谨性,价格低也可能源于低端产品占比大。
- 报告未充分讨论国产化提升可能导致的效率损失或潜在贸易摩擦风险。
- 重点行业中高端电子制造仍处低国产化水平,说明结构性瓶颈依然存在。
- 数据解释:国产化率定义(1-进口/总产出)与地区国产化程度(1-进口/(进口+总产出))的差异可能导致结果解读需谨慎。
- 政策与国际环境动态:报告未详述地缘政治风险和供应链重构对未来国产化的影响,留待后续分析。
---
7. 结论性综合
综合全文,报告全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国制造业国产化率的稳步且加速提升趋势,特别强调该提升主要是基于中国制造业自身的供给优势与出口竞争力增强,而非传统的依赖进口控制的进口替代战略。这一点在多个层面得到了数据的印证:
- 整体国产化率提升:由2012年的87.3%提升到2024年的92.0%(图表1),且主要行业差异明显,创新产业链中仪器仪表等产品国产化提升显著但仍偏低(图表2)。
- 国际比较优势突出:中国2023年制造业国产化率达92.4%,为全球领先,且发达经济体出现不同程度国产化程度下降(图表3、4)。
- 价格竞争优势明显:出口价格相比进口价格绝对处于较低水平,且国产化提升行业出口价格增长放缓,显示中国制造产品价格具备优势(图表5、6)。
- 出口产品范围扩大:“仅出口不进口”的产品种类比例提升,表明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多元化和产品附加值可能提高(图表7)。
- 政策与理论解析:报告建立在对进口替代战略历史局限的深入理解上,提出中国制造业国产化提升是基于实质性的供给能力增强,而非单纯贸易保护的结果。
整体而言,报告从宏观和微观多角度结合产业与价格数据,以扎实的统计与国际对比为支撑,构建了中国制造业国产化快速提速、结构不断优化的良性循环图景,对相关行业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page::0,1,2,3,4]
---
参考图表示例
图表1:中国制造业国产化率

图表2:中国分行业制造业国产化率

图表3:2023年各地区制造业国产化程度

图表5:2024年较2021年国产化率变化以及出口与进口价格变化率差异

图表7:中国只出口不进口和只进口不出口商品数量占比

---
通过以上全面而细致的分析,读者能够深入理解报告逻辑与观点背后的实证数据,清晰把握中国制造业国产化的现状、优势驱动因素以及潜在的产业结构机遇和墙内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