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策略专题研究——量化配置环境及衍生品时代创50指数投资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梳理了2022年市场风险资产表现弱势及量化配置现状,聚焦境内外衍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创业板期权及其对创50指数投资的助力。报告揭示了股债市场整体下行特征、行业轮动速度加快、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投资者情绪趋于低位等核心配置背景,详述境内衍生品体系建设及创业板期权的流动性和策略表现,借鉴美股期权基金经验,强调创业板50指数结合期权策略实现风险对冲和超额收益的可能性,为量化投资策略与资产配置提供重要支持。[page::1][page::10][page::14][page::15]
速读内容
2022年主要风险资产表现 [page::1]

- 股债市场均呈现显著下倾收益特征。
- 低估值因子和稳健固收资产表现相对较好,恒生国企等板块跌幅明显。
公募与私募基金受挫,理财产品破净率走高 [page::2][page::3][page::4]

| 策略类别 | 2022Q3收益率平均值 | 2022前三季度收益率平均值 |
|------------|-------------------|-------------------------|
| 证券类私募整体 | -6.78% | -11.23% |
| 股票策略 | -9.15% | -16.42% |
| 量化股票 | -7.27% | -12.14% |
| 债券策略 | -0.21% | 2.71% |
| 市场中性 | -1.49% | -0.14% |
- 量化股票跌幅较主观股票略小,债券策略表现相对稳定。
- 理财产品破净比例两度升至历史高位,流动性与信用风险需关注。
行业轮动加速,行业趋势性减弱 [page::6]

- 2022年以来,煤炭是少数表现正向的行业,整体行业收益负相关且波动明显。
- 行业内短期涨跌风格迅速转换,行业趋势性大幅下降。
估值与情绪指标分析:低估值,中长期持有具备吸引力 [page::8][page::9]


| 持有期 | 沪深300正收益概率 | 中证500正收益概率 | 中证1000正收益概率 | 中证全指正收益概率 |
|---------|--------------------|-----------------|-----------------|-----------------|
| 半年 | 74.5% | 29.7% | 47.8% | 42.2% |
| 1年 | 63.7% | 25.0% | 51.6% | 61.8% |
| 2年 | 88.9% | 100.0% | 98.9% | 69.3% |
| 3年 | 100.0% | 100.0% | 100.0% | 93.1% |
- 投资者风险偏好指标处于历史低位,情绪进一步恶化空间有限。
境内衍生品市场快速扩容,创业板ETF期权值得关注 [page::10][page::14]

- 2022年新增多只股指及ETF期权,创业板ETF期权流动性良好,日均成交面值163亿元。
- 创业板50指数自2018年以来累计超额收益为正,月度最高超额达4.5%。
- 创业板期权合成空头的对冲成本持续下降,11月、12月出现升水。
境外市场期权基金发展及策略借鉴 [page::11][page::12]

- 美国期权类共同基金规模2021年达到711亿美元,近年资金流入强劲。
- 期权策略基金在2021年标普500指数上涨期间表现优异,2022年股市下跌时跌幅低于指数。
- 典型基金如JPMorgan Hedged Equity Fund采用期权覆盖策略实现稳健收益。
创业板50指数结合多种期权策略表现 [page::13][page::15]

- 多种期权组合策略包括买入认沽、衣领、备兑、SELL PUT策略,实现对创业板50指数的风险对冲和收益增强。
- 期权辅助策略布局为量化配置和衍生品时代提供丰富的投资工具和路径。
风险提示 [page::16]
- 政策变动风险显著。
- 市场流动性不足可能影响策略执行。
- 历史数据与模型失效风险持续存在。
深度阅读
量化策略专题研究全面分析报告解构
1. 元数据与概览
本报告由中信证券研究部王兆宇、赵文荣、史周三位分析师联合撰写,发布于2023年1月3日,题为《量化策略专题研究——量化配置环境及衍生品时代创50指数投资》,主题聚焦于2022年及2023年资本市场环境下量化策略的整体表现、风险收益特征,以及衍生品市场尤其是创业板指数相关衍生工具的创新与应用。报告着重分析了国内市场公募及私募基金管理业绩、理财产品净值破裂情况,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勾勒量化配置当前环境,最后重点介绍境内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及创业板ETF期权的投资价值。
报告核心论点为:2022年风险资产整体出现显著下行,反映出风险偏好萎缩和收益率偏低的市场环境,但当前估值处于历史较低分位,情绪指标低位,且衍生品工具快速发展,特别是创业板ETF期权为量化策略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未来衍生品市场的成长将驱动量化投资升级,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风险对冲与相对收益机会。[page::0]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2022年风险资产风险收益特征(第1页)
本部分通过图表展示了2022年以来以股债为代表的主要风险资产的表现特征(收益率与波动率关系)。图中各资产点显示绝大多数风险资产呈现性能下行,年化波动率普遍较高,收益率多集中在负区间,风险收益特征出现明显“下倾”趋势。
具体而言,中债新综合指数、小幅正收益但年化波动率极低的稳健固收+基金表现较好;而沪深300、上证50、恒生指数及纳斯达克100等宽基权益市场表现较差,收益率跌幅超过20%以上,且伴随高波动率(20%-35%范围)。图中用红标注资产收益为正,绿标为负,整体资产收益预期下降明显。
作者以此论证风险偏好收缩,且多资产配置收益难以满足预期,是2022年的市场主线,为后文介绍的量化和衍生品避险策略提出了现实基础。[page::1]
2.2 公募基金行情表现(第2页)
围绕主动权益、灵活配置、债券一级基金月度收益分布,采用小提琴图展现分布形态,说明2022年多数月份出现归零或负收益,投资者盈亏波动大。
三类基金中,权益类基金收益波动更剧烈,下四分位线频繁低于-5%,甚至出现-20%至-30%的极端负收益,灵活配置基金类似,债券基金收益波动明显较小且集中在零附近,显示债券资产相对稳定。
这一数据印证市场风险收益环境恶化,权益类资产面临明显下跌压力,推动投资者从传统权益资产转向多元量化策略或更多防御性资产组合。[page::2]
2.3 私募基金策略表现(第3页)
报告详细列出2022年Q3及前三季度不同类型私募证券基金的收益率,归纳股票策略跌幅居前,纯债策略表现相对稳健:
- 股票策略整体均值跌幅达到-9.15%,前三季度跌幅扩大至-16.42%。细分主观股票跌幅更大,量化股票略好。
- 指数增强策略(300、500、1000)跌幅均超7%,其中300指数增强跌幅最重。
- 债券策略整体接近平稳,纯债策略实现正收益(Q3+0.81%,前三季度+4.27%)。
- 其他策略如市场中性、管理期货及套利策略虽有负值,但波动和平均表现较股票策略好。
展现当前市场环境对权益类资产导致的整体压制,同时量化策略相对主观策略表现稍好,反映一定的风险控制能力。[page::3]
2.4 理财产品“破净率”高企(第4页)
图表显示2022年前9个月非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破净产品数量和比例多次攀升,3-4月及9月分别突破12%、8%的破净率峰值,产品破净数量达到1000+规模。
此现象说明理财产品整体信用风险和估值压力加剧,反映市场流动性和资产质量双重问题,可能为资产管理行业带来信用风险敞口挑战,对量化策略风险管理亦提出更高要求。[page::4]
2.5 指数表现与弹性特征(第5页)
报告显示2021年后,上证50、中证500及创业板等中小盘板块先后相较沪深300表现较好,体现出高弹性特征,但2022年下半年开始趋势趋同,各指数均表现为趋势一致,弹性优势依旧明显。
该数据说明中小盘及科技创新板块虽受压制,但相较大盘指数整体风格更具波动弹性,量化选基和衍生品交易中可侧重捕捉波动及弹性机会。[page::5]
2.6 行业轮动与趋势性下降(第6页)
多图对比2022年各行业1-4月与5-7月,5-7月与8-10月收益,两阶段多数行业呈负相关甚至显著负相关,特别8月至10月行业整体收益下跌严重。
中信一级行业指数月度收益率相关系数亦多呈负值,显示轮动速度加快,行业间趋势性机会减少。
例外煤炭行业表现异常优异,获得超过32%涨幅。
说明行业配置层面风险提升,行业轮动更加频繁,单一行业长期持有难度增大,量化多因子和轮动模型需适应市场加速切换的特征。[page::6]
2.7 预期利润增长率走势(第7页)
汇总宽基指数一致预期净利润增长率存在三个阶段:
- 年初至4月底预期下滑,全国均值下降明显;
- 5月至7月预期相对稳定;
- 8月后再次下修,但幅度趋缓。
行业层面大多数行情与利润预期同步,显示盈利预期是行情主要驱动力。
对投资者理解宏观预期对市场影响,量化策略应关注动态调整预期指标以反映市场情绪。[page::7]
2.8 低估值及性价比凸显(第8页)
报告数据表明,截至2022年10月底,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中证全指的市盈率(TTM)均处于2010年以来较低的位置,分别为16.0%、11.5%、9.2%和29.4%分位点,且在估值低区间持有可实现未来2-3年年化收益率中位数均超过12%。
持有期分析显示,1-3年持有期获得正收益的概率显著上升,2年以上持有期正收益概率超过88%,体现长期投资估值安全边际强。
此结论有力支撑价值投资和量化中长期配置,预示底部布局的性价比优势。[page::8]
2.9 投资者风险偏好及情绪(第9页)
风险偏好指标显示,自2019年以来投资者风险偏好波动较大,目前已处于历史低位,说明投资者风险偏好萎缩。
沪市300ETF期权认购与认沽“skew”指标反映乐观情绪已极度低迷,悲观情绪高企,但波动空间有限。
量化策略实施中,投资者情绪指标可作为调整仓位和风险管控的参考,当前情绪低迷但预期反转或有限。[page::9]
2.10 境内衍生品市场扩容(第10页)
详细梳理了2015年至2022年间境内股指期货、ETF期权等衍生品发行节点及品种演变,涵盖大中小盘指数及创业板。
创业板ETF期权是创新成长类股票风险管理工具首例,标志A股衍生品覆盖面逐步完善,交易结构日益丰富。
衍生品扩容提升量化策略空间,丰富对冲手段,支持更多创新策略和精细化风险管理。[page::10]
2.11-2.12 境外期权基金发展(第11-12页)
美国期权类共同基金规模迅猛增长至711亿美元(2021年末),2020-2022年YTD均实现资金净流入,显示市场规模和认同度增长。
期权基金收益率表现相对大盘波动较小,抗跌性更强。
介绍典型期权策略型基金,如Swan Defined Risk Fund、Gateway Fund和JPMorgan Hedged Equity Fund,其通过买入保护性认沽期权、卖出认购期权、动态对冲达到风险管理和收益增强目标。
JPMorgan基金图示策略收益具备踩着指数波动上行的稳定性。
此部分论证期权策略在成熟市场既有良好规模支持,也有明确的投资逻辑与实证业绩,为内地市场发展树立标杆。[page::11][page::12]
2.13-2.15 备兑与组合期权策略表现(第13-15页)
分别对沪深300ETF、50ETF及创业板ETF期权策略的历史表现进行实证展示:
- 50ETF备兑与buffer策略显示正年化收益率及较低波动率,且最大回撤显著小于指数本身,表明期权策略有效降低风险。
- 沪深300ETF期权自2019年底上市以来,多策略(备兑、对冲、衣领、buffer、双卖)均表现优于纯ETF指数,风险调整后表现稳健。
- 创业板ETF期权2022年9月上市后,备兑、买入认沽对冲、衣领策略表现出相对稳健走势,能够有效管理波动率和回撤。
综上,期权结合量化模型提供了更优的风险控制和收益提升路径,策略多样性提升投资组合弹性。[page::13][page::14][page::15]
2.16 风险因素(第16页)
报告指出主要风险如下:
- 衍生品政策变动风险:监管层对衍生品工具的政策调整可能影响市场稳定性和策略有效性;
- 流动性紧张风险:部分衍生品特别是新上市品种流动性不足可能导致交易成本上升;
- 历史数据失效风险:市场环境变化可能使历史模型和策略表现失准。
风险分析提示投资者和策略实施者需重视制度、市场环境及模型适用范围变化,做出及时调整。[page::16]
3. 图表深度解读
(以下例举报告中重要图表进行详解,其他类似图表遵循此类模式)
图1:2022年风险收益分布(第1页)
图示资产收益率对年化波动率散点图,各资产被分为红色(正收益)和绿色(负收益)。北部和右侧资产如恒生指数、纳斯达克100收益负但波动大,反映高风险资产的压力明显。
左上区域资产如中债新综合指数收益小幅正且波动小,显示固收资产的稳定性。
图表直观揭示2022年风险资产体现出“收益普遍降低且波动保持甚至上升”的结构性风险,提示传统资产配置难获满意回报。[page::1]
---
图2:各类型公募基金收益分布(第2页)
三层小提琴图展示主动权益、灵活配置和债券类基金月度收益分布宽度和偏度,红色表示上四分位,黑色中位线,绿色下四分位。
权益类基金波动极大且下行风险突出,债券类更稳定且收益集中,此差异反映投资风险和收益多样性选择的重要依据。
---
图11:美国期权基金规模与收益(第11页)
条形图展示2021-2022年期权类基金规模和收益变化,规模大幅上涨趋势明显,收益2021年显著优于大盘,2022年下跌幅度小于大盘,显示出效果和市场吸引力。
---
图14:创业板期权成交与持仓(第14页)
条形图清晰展示创业板ETF期权自2022年9月上市以来日均成交面值163亿元,持仓面值稳步提升且单日成交面值最高超350亿元,验证市场认可度与活跃度。
---
图15:创业板指数期权多策略相对表现(第15页)
多条曲线对比买入认沽期权对冲、衣领策略、备兑和SELL PUT策略与创业板50指数表现,结合灰色区域显示相对强弱,反映策略为指数带来降波动和防御能力,体现策略稳定与多样。
4. 估值分析
报告中核心估值分析集中于第8页,采用 PETTM(市盈率滚动12个月)作为主要估值指标,以2010年以来时间序列中位数和分位排名为背景,量化当前估值相对阶段历史的高低。
此估值水平反映的是长期投资者的风险溢价窗口,报告进一步计算了不同持有期(0.5年、1年、2年、3年)在当前估值区间持有不同指数的历史中位数年化收益率,结果显示长周期持有优势明显,短期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此方法简单明了,提供量化策略配置的估值基准框架,显示当前低估值对中长期投资极具吸引力。[page::8]
5.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在第16页点明三大风险:
- 政策变动风险:衍生品政策调整可直接影响市场结构、流动性及投资成本,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地方监管动态。
- 流动性紧张风险:新衍生品种尚处于培育期,成交活跃度不足,可能导致较大买卖价差和滑点,影响策略执行效率。
- 历史数据失效风险:历史价格和收益数据在当前市场结构大变中可能失去代表性,策略依赖的数据模型需动态调整和审慎验证。
风险因素直接对应报告量化策略和衍生品投资的脆弱环节,提醒用户风险控制和灵活策略设计的重要性。[page::16]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报告整体客观详实,数据充分,涵盖市场多个层面与工具,然而在以下方面存在潜在局限:
- 报告高度依赖历史数据和市场行为假设,虽提及数据失效风险,但对于极端市场情况下策略的韧性探讨有限。
- 对于衍生品流动性风险虽有提示,但缺乏具体的市场容量、成交量门槛等定量界定,应对方案欠缺。
- 报告多强调期权等衍生品策略的业绩优势,但对手续费、交易成本、资金占用和操作复杂度等实施细节阐述有限,投资者实际执行可能面临额外障碍。
- 创业板衍生品分析切入及时,但仅覆盖一段短周期,未来多变的市场是否能维持类似表现依然不确定。
- 行业轮动部分揭示趋势复杂但未进一步提出具体操作建议或风险管理方法,有较大提升空间。
整体报告以宏观数据和市场事实为主,少有主观预测,务实可靠,但后续应补充更多策略实操和风险控制层面的深入探讨。
7. 结论性综合
该《量化策略专题研究》报告系统梳理了2022年市场风险资产表现趋弱、基金业绩普遍回调和理财产品信用压力加剧的严峻环境,揭示当前整体资产显低估值、中小盘弹性及行业轮动加速、市场盈利预期持续下修但趋于稳定的局面。
投资者风险情绪处于2019年以来低点,市场悲观预期较多,但限于历史波动,短期情绪恶化空间有限。
衍生品市场快速发展,国内多个指数期权和期货实现对大、中、小盘多层覆盖,创业板ETF期权推陈出新,为量化策略提供新的风险管理和相对收益工具,特别是创业板ETF期权上市以来表现稳健,成交持仓活跃。
同时,借鉴境外成熟市场中期权基金的迅猛成长和持续正向收益历史,为境内期权策略发展树立范例。
核心宽基指数低估值和长持有期高正收益概率,结合期权策略的多样性和风险调整收益优势,为资产配置和量化投资提供了可行方向。
报告提示风险控制仍不可忽视,政策和流动性风险需重点关注。
总体来看,作者在报告中展现了对量化配置在当前市场环境中价值的肯定,衍生品尤其是创业板衍生工具的加入开辟了投资者新的风险管理和长期增值路径,是当前及未来策略配置的重点方向。[page::0,1,2,3,4,5,6,7,8,9,10,11,13,14,15,16]
---
总体评分:
- 数据详实,图表丰富;
- 分析逻辑清晰,环环相扣;
- 视角前瞻,聚焦衍生品市场扩张;
- 风险提示充分,但实操细节略显不足;
- 适合量化从业者、机构投资者及风险管理者深度阅读参考。
---
报告重要图表markdown示例





以上为对该份完整量化策略专题研究报告的详尽分析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