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投资中国蓝天新机遇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分析低空经济的发展动因、政策环境、核心装备与关键技术,包括飞行器分类(eVTOL、无人机、直升机)、空管系统建设及商业应用场景等。报告指出,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将驱动产业链创新和经济结构转型,推动无人机商用和eVTOL商业运营,应用场景涵盖测绘、巡检、消防、物流、旅游及城市空中交通等,预计未来五年市场规模快速增长[page::0][page::4][page::28].
速读内容
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背景及政策支持 [page::0][page::5]
-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低空经济发展司,多部门协同推动,政策环境日益完善。
- 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提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政策,构建低空经济产业生态。
- 美国通航产业成熟,中国通航飞机数量和飞行小时数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国无人机注册量全球第一。

低空经济核心装备:eVTOL、无人机与直升机 [page::8][page::10][page::11]
- eVTOL具有垂直起降、电驱动、低噪声等优势,是低空经济未来载人交通的关键载体,市场正迈向商业运营阶段。
- 无人机是低空经济的主要载体,产业无人机应用于测绘、农林植保、巡检、物流等多个场景市场规模快速扩张。
- 直升机为成熟低空载具,主要用于救援、消防、运输等领域,中国市场对国产替代需求旺盛。

飞控与动力系统技术趋势 [page::12][page::16][page::17]
- 飞控系统是低空飞行器的“大脑”,eVTOL飞控正从机械操纵转向电传操纵、自动飞行及简化飞行操纵方式(SVO)。
- 动力系统主要以电动为主,混动技术作为重要补充,可显著提升航程长度,核心部件包括高功率密度电机和高可靠电控系统。
- 电池技术是制约商业化关键,半固态锂电池、全固态电池和氢燃料电池为主流路线,对续航和安全性要求极高。


空管系统与通信建设 [page::22][page::25][page::26]
- 低空空域划分标准明确,空域管理向国际通行方法靠拢,空管系统智慧化和数字化建设推进。
- 低空智联网体系融合5G-A、北斗卫星导航及卫星通信,智能化空域监控和航路规划为未来发展重点。
- 多种监视技术融合,ADS-B作为成本效益高、覆盖广的先进空管监视设备应用拓展中。


低空经济应用场景解析 [page::28][page::29][page::31]
- 应用遵循“载物-载人-旅游-交通”顺序发展,无人机在植保、测绘、巡检、安防应急、物流等领域已实现规模化应用。
- 低空载人交通以空中游览起步,逐步拓展至同城通勤和跨城出行,eVTOL凭借较优体验和成本优势有望替代传统直升机。
- 无人机物流逐步成熟,涵盖城市末端、支线与干线多层次配送体系,相关规范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运营与财务展望 [page::36][page::37]
- 我国通航企业数量和航空器保有量快速增长,行业分散,头部企业盈利能力相对较强。
- 通航企业盈利能力有限,eVTOL的推广有望通过提升飞机利用率和降低运营成本,显著改善财务模型。
- 未来新一代电动航空器单位英里运营成本有望降至当前直升机的1/3甚至更低水平,行业盈利驱动清晰。


深度阅读
《低空经济:投资中国蓝天新机遇》报告详尽分析
---
1. 元数据与概览
报告标题: 低空经济 投资中国蓝天新机遇
作者团队: 刘婧、孔杨、吴其坤等(中金公司分析师团队)
发布机构: 中金公司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18日
主题: 深度解析中国低空经济发展机遇,重点覆盖政策法规、飞行器技术、空管系统以及应用场景,勾勒低空经济产业链投资机会及未来展望。
核心论点与目的
- 低空经济的政策风口:自2024年3月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低空经济被确定为战略新兴产业,获得中央及地方政府多项政策密集支持,产业进入快速发展关键期。
- 产业链价值:低空经济产业涵盖装备制造、飞行运营、空管系统保障及综合服务,覆盖第一、二、三产业,是高成长性综合经济形态。
- 市场规模预期:2023年市场规模约5060亿元,预计2026年突破万亿元,低空经济有望成为驱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
- 重点投资方向:飞行器制造(eVTOL、无人机、直升机)、空管系统智能化升级、商业航线及物流应用等环节。
- 风险识别:产业推进进度不及预期及飞行安全风险为主要潜在挑战。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低空经济定义与产业框架
低空经济是基于地面1000米(或延伸至3000米)以下空域的飞行活动,涵盖通用航空、无人机航运、支线客运、航空旅游及相关科研教育等领域,是强辐射、长产业链的综合经济活动。中央政策逐步完善低空空域管理,推动形成装备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综合服务四大产业模块(图2清晰展示4大模块及其涵盖内容)。[page::0,1,2]
2.2 国际比较与产业基础
美国通用航空产业成熟,具备庞大飞行器规模(21.42万架中国仅3303架),通航飞行时长(2856万小时远超国内137.1万小时),行业文化浓厚。国内低空经济尚处起步阶段,但无人机注册量领先全球,新能源(特别是动力电池技术)领先,展现强产业基础。无人机注册数从2018年28.7万架增长至2023年126.7万架,实现32%的年增长率;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场份额达63.5%。这为低空经济技术创新和规模扩张奠定坚实基础。[page::2,3,4]
2.3 政策驱动与监管环境
- 国家层面对低空经济高度重视,成立国家发展改革委低空经济发展司,强化顶层设计。
- 2023年以来多项政策法规密集出台:包括无人机飞行管理条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适航安全评定指南、中型无人机适航标准指导材料等,有效规范产业发展。
- 空域管理进一步规范,发布七类空域划分方法,明确各类飞行器(直升机、无人机、eVTOL等)对应空域,有利于空域资源科学分配与管理。
- 中国对eVTOL等新兴机型适航态度积极,积极争夺话语权,推动产业国际标准建设。[page::5,6,7]
2.4 飞行器技术分析
- 整机:eVTOL作为未来低空经济核心,拥有垂直起降、电动驱动、低噪音等优势。国内企业体系由科技创业公司、航空航天国企、汽车企业及传统无人机厂商构成。
- 飞行汽车:注重陆空两栖功能,兼具汽车与航空器优点,设计多样化。
- 无人机:低空经济飞行器主力,依赖机载智能平台,迅速实现产业消费化和产业化转型。2023年无人机市场规模1174亿元,产业无人机占65%。[page::8,9,10]
- 直升机:成熟技术在救援、巡检等承担重要角色。中国2022年民用直升机机队1037架,预计2032年超2000架,国产替代空间显著。机型以轻型为主,占据77%。[page::11]
- 飞控与航电:飞控占机体价值20%,是关键的“中枢神经系统”,逐步向电传操纵、自动飞行、自主飞行发展。简化飞行操纵(SVO)技术推动安全性和操控简化,是发展趋势。国内外航电供应链不同,海外航电企业如Honeywell占据重要地位,国产化面临挑战和机遇。
- 导航系统:设计专门针对低空飞行需求,需满足高稳定性、适航取证、高性价比门槛。卫星导航、北斗系统关键。
- 动力系统:电机电控技术关键,功率密度和可靠性为核心指标。未来动力路线以纯电为主,混合动力(内燃机与电机结合)为重要补充。特别是电机扭矩密度显著优于汽车电机,电控需符合航空适航标准。
- 电池技术:半固态锂电池当前主流,兼顾安全性与能量密度,预计达400Wh/kg。全固态锂电和氢燃料电池为远期技术路线,尤其适用于大载重、长续航应用。
- 结构材料:轻量化材料应用广泛,特别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机体结构和推进系统重量的75%-80%。镁铝合金、碳纤维复材成为主流。[page::12–21]
- 安全系统:抗坠撞设计和整机降落伞提高飞行安全性,尤其针对城市复杂环境,规避事故风险。
- 座椅:市场复合高端定制化,航空级座椅重视轻量化和安全性,行业门槛高。
2.5 空管系统与通信
- 空管系统:由信息处理系统、外围设施及物理基础设施构成,保证飞行安全。未来朝向智能化、数字化发展,依托低空智联网(融合5G/卫星/北斗等技术),实现数据共享与智能调度。
- 监视技术:ADS-B技术因其覆盖范围和成本优势,已成为核心监视方式,尤其在无人机避障及定位领域应用广泛。
- 通信技术:5G-Advanced(5G-A)改进通信性能和感知协同,支持低空多机群通信和厘米级定位。卫星互联网(尤其低轨卫星)作为地面5G的有效补充,满足300米以上空域覆盖需求,推动天地一体化网络建设。
- 导航与气象:北斗天地协同构筑高精度立体交通图。高性能气象相控阵雷达提升低空气象监测精度,对保障飞行安全重要。[page::22–28]
2.6 应用场景详细剖析
- 载物类:
- 植保无人机规模巨大,2023年保有量14万台,市场预计2026年达250亿元,增速亮眼。
- 测绘方面,无人机高灵活度、分辨率高,成为数字低空遥感新方向,广泛应用于国土监测、工程测绘等。
- 巡检包括电网、油气管线巡检,凭借高效率与灵活优势替代人工。
- 安防与应急领域无人机已广泛用作监控、侦察、救援。
- 物流方面,行业规范逐步明确,航线不断拓展,干支末端配送多样,市场初具规模,头部企业如美团积极布局,地面配套完善。
- 载人类:
- 低空交通适用中短途(50-300公里)点对点运输,时间优势明显,目标人群为高净值客户。
- 现阶段以直升机为主,价格偏高,未来eVTOL凭借低噪音、零排放及低运维成本,有望成为主流。
- 空中旅游已在多地启动,部分线路获客量稳定,单条航线收入可达千万级一年订单。
- 城市内及跨城低空通勤航线正开始开通,如深圳北站-城市航站楼等,政府推动规划稳步实施。
- 未来多旋翼和倾转旋翼eVTOL机型将分别服务短途与长途场景。[page::28–35]
2.7 运营服务现状及展望
- 当前运营主体以传统通航企业和无人机运营企业为主。
- 国内通航企业数量增长至690家,整体机队均衡但运营效率较低,传统以作业和培训为主,国有企业多为行业龙头。
- 主流企业单架飞机飞行时间不足1小时,净利润率接近零,亏损企业占比较高。
- 期待eVTOL以更低运营成本(麦肯锡数据显示未来运营成本可降至当前直升机的15%-40%)和更高使用率,改善传统通航企业财务模型。[page::36,37]
---
3. 图表深度解读
- 图2:明确低空经济产业结构,装备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综合服务四大模块框架清晰,展现产业链闭环及生态布局。
- 图3(2012-2023美国与中国通航飞行器数量):美国数量巨大且稳定增长,中国快速增长但起点极低,显著发展潜力。
- 图9 & 图10:商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和产业无人机占比快速提升,反映应用从消费转向产业端,逐步深化多元场景。
- 图11:中国民用直升机增长稳定,国产占比不足,暗示国产替代空间。
- 图12 & 图13:eVTOL价值拆分中航电与飞控占20%,强调高科技内容及研发重点。飞控系统闭环控制示意形象体现飞行姿态调控技术难点。
- 图15:展示纯电与混动电推线速度与航程对比,混动技术提升航程表现,尤其适合长距离应用。
- 图22:碳纤维复材占机体结构绝大比重,突出轻量化设计趋势与材料技术桥头堡优势。
- 图23:低空智联网体系示意,详解数据流、机构职责,体现高度数字化、多部门协同的智能空管架构。
- 图25:ADS-B技术优势清晰表现,为低成本全覆盖空域监视的核心技术。
- 图26:5G-A通信与感知一体化组网,突显关键技术能效与扩展性,支撑未来复杂多机环境需求。
- 图27:天地一体化网络图示,显示卫星低轨与地面系统互补,满足全场景覆盖。
- 图31:植保无人机保有量及作业面积爆发式增长,潜力显著。
- 图37:出行方式时间效率对比,低空出行显著优于汽车,体现绿色高效的出行优势。
- 图40 & 41:通用航空企业规模逐年增长,单架飞机平均持有量下降,反映行业分散且盈利能力有限。新一代航空器成本优势显著,潜在提升空间大。[page::2-3, 9-11, 12-13, 15, 20-21, 23-27, 29, 34, 36-37]
---
4. 估值分析
报告中未直接提供具体估值方法与目标价,但通过对飞行器制造成本结构、电池、飞控系统成本份额及运营成本优化潜力推断,其隐含逻辑包含:
- 成本结构分析法:细化飞控、动力、结构材料及电池装配成本为价值支撑;
- 市场规模预测法:基于产业链上下游市场规模测算,市场空间预期万亿级;
- 运营财务模型修正:通过eVTOL带来运营成本显著下降,提升盈利前景。
结合政策利好和产业基础,报告隐含对低空经济产业的中长期增长空间保持积极预期,但提醒投资者重视早期风险与安全监管影响。
---
5. 风险因素评估
- 产业推进进度不及预期风险:政策落地、空管基础设施、空域改革进度等均可能影响产业发展,部分地区地理和人口因素增加推进难度。
- 飞行器安全事故风险:eVTOL等新型飞行器在复杂城市环境下运营,结构、动力、信息安全等多方面安全问题尚存在潜在不确定性。早期事故可能极大影响行业声誉和融资环境。
报告未见详细缓解策略,但强调法律法规完善和安全技术提升作为风险管理关键。[page::1,37]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政策推动与市场发展不匹配:大量政策利好带动产业快速发展预期,但实际产业成长期可能面临制度、配套基础设施难以同步的挑战。
- 市场规模估计偏乐观:10万亿市场规模应考虑技术普及速度、商业模式成熟度、消费者接受度和地方政府推动力度等不确定因素。
- 运营利润长期处于低位:传统通航企业毛利率和净利率均低迷,显示行业盈利模式较弱,eVTOL能否真正实现成本优势尚需市场检验。
- 核心技术依赖进口:航电系统等关键技术进口依赖度高,产业自主可控面临挑战。
- 安全性与监管压力:早期安全事故的不可控风险或带来行业放缓,应密切关注相关安全事件动态。
报告总体立场积极审慎,风险识别明确,客观反映目前技术和政策落地的不均衡状态,为投资提供理性参考。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完整而系统梳理了中国低空经济从政策推动、产业基础、核心技术飞行器、空管与通信体系,到关键应用场景及运营情况的全链条发展路径。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具备政策红利、完善的产业配套、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及技术创新驱动。
产业链中,无人机和eVTOL作为飞行器主要载体,配套飞控、航电、动力及电池技术正快速突破,促进轻量化、高安全性与智能控制提升。空管系统向智慧化低空智联网发展,新一代通信(5G-A)和卫星互联网为飞行器数据联通和安全监控提供坚实基础。应用场景涵盖植保、测绘、巡检、应急、物流及底空出行,商业模式逐步成熟,虽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但市场潜力巨大。
报告认定低空经济市场规模预计2026年达到万亿元级,运营成本创新及高频使用场景将成为提升传统通航盈利能力的关键。风险方面,产业政策落地及飞行安全仍存不确定性,需持续关注行业监管和技术迭代。
综上,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具备显著的投资与成长空间,是中国蓝天经济新机遇,值得关注其产业链核心技术厂商和空管配套服务企业的长期价值。[page::0-38]
---
附:部分关键图表示例
图2:低空经济产业结构框架

图3:2012-2023年美中通航飞行器规模对比

图9:中国商用无人机市场规模(亿元)

图23:低空智联网空管体系架构

图37:不同交通方式耗时对比

---
此分析全面覆盖《低空经济:投资中国蓝天新机遇》报告各章节内容,深度解读数据图表,聚焦关键技术创新路径与核心政策推动,旨在为投资者及产业观察者提供透彻、权威的低空经济产业理解与判断依据。[page::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