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te Work and Women’s Labor Supply: The New Gender Division at Home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文利用新冠疫情前后职业间远程办公机会变化,实证研究男性远程办公增加对其配偶女性劳动供给的因果影响。结果显示男性远程办公增加的职业中,妻子就业率提高2个百分点,约增长4%;托儿时间的家庭内重新分配是关键机制——妻子减少主要托儿时间,丈夫居家办公时部分承担照料职责,降低托儿服务支出,且儿童福祉未受损。本研究强调远程办公对家庭内部性别劳动分工和女性就业影响的重要性,为理解灵活工作安排带来的劳动力市场平等提供新视角 [page::0][page::3][page::28][page::35]。
速读内容
远程办公职业变革显著影响男性工作地点和妻子劳动参与 [page::3][page::14]

- 疫情后2023-24年与2019年相比,部分职业远程办公岗位比例大幅上升,带动男性远程办公率提升近三倍。
- 对应地,妻子就业率和劳动参与率提高约2.5个百分点,工资水平增约8%,显示男女工作安排变化带来明显的家庭内女性劳动供给提升。
因变量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page::15][page::21][page::22]
| 统计指标 | 估计值 | 标准误 | 含义 |
|-------------------|-------------------|----------------|---------------------|
| 妻子就业提升(pp) | 0.024~0.035 | 0.011~0.015 | 职业WFH高暴露组提升4% |
| 劳动力参与率提升(pp) | 0.027 | 0.010~0.014 | 劳动力参与率明显增幅 |
| 工资增长(log) | 7.8%~8.8% | 3.6%~3.8% | 显示女性工资上涨,暗示职业匹配或生产率改善 |
-研究采用双重差分识别策略,排除择偶、组群构成变化及多重稳健性检验证实结果可靠。
家庭内时间分配机制:托儿责任重新分工 [page::29][page::34][page::35]
- 时间利用数据显示,妻子托儿作为主要活动时间减少2.7个百分点,而丈夫主要托儿时间有所增加,妻子工作时间显著提升约7.5个百分点。
- 家庭托儿支出和对托儿服务的依赖显著下降,反映配偶间托儿责任部分转移,支持“替代效应”机制。
- 儿童福利相关指标未见恶化,增进女性就业未牺牲子女福祉。
动态效应及异质性分析 [page::18][page::20]

- 事件研究分析显示,疫情前无差异趋势,疫情后远程办公高曝光家庭女性劳动参与稳定提升。
- 异质性分析指出带有幼儿的家庭女性就业提升更明显,但整体未发现显著年龄差异。
识别策略与数据局限讨论 [page::67]
- 利用丈夫职业WFH暴露变化作为外生冲击,避免妻子择业样本选择偏误。
- 妻子自身体制内WFH暴露限制了详尽分析,但本研究结果支持丈夫WFH变化对妻子就业的显著因果影响,凸显家庭内溢出效应。
深度阅读
研究报告详尽分析报告:
《Remote Work and Women’s Labor Supply: The New Gender Division at Home》
Isabella Di Filippo, Bruno Escobar, Juan Facal
更新日期:2025年8月12日
---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标题:Remote Work and Women’s Labor Supply: The New Gender Division at Home
- 作者:Isabella Di Filippo, Bruno Escobar, Juan Facal
- 发布日期:2025年8月12日
- 研究主题:疫情后远程工作机会增加对美国有小孩双亲家庭中女性劳动供给的影响,特别聚焦于远程工作如何影响家庭内部育儿责任分配与女性就业状况。
- 核心论点及结论:
- 利用COVID-19疫情前后不同职业远程工作机遇的差异,实证发现丈夫远程工作增多会显著提升妻子的就业率(约增加2个百分点,即较疫情前增长4%);
- 这种劳动力市场效应源于家庭内部育儿时间的重新分配,妻子在主要育儿活动上的时间减少,丈夫远程工作使其能够部分补偿育儿责任;
- 该研究强调了家庭成员间议价与资源分配对劳动力市场性别差异的影响,提示远程工作作为工作灵活性安排,可能有助于缩小性别差距。
- 研究方法与数据:差异中的差异(DiD)方法,结合CPS、ACS、SIPP、ATUS等国家调查数据及远程工作职位发布数据。
- 关键词:远程工作、劳动供给、性别差距、家庭内资源分配、时间使用、育儿
- JEL分类:D13、J13、J22、J16、J31
- 评级与目标价:非典型的金融投资报告,无评级与目标价。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引言(Sections 1–1.3)
- 关键论点:
- 性别劳动力差距虽已缩小,但育儿后的女性劳动力参与显著下降,主要因育儿责任家庭内分担不均及职场灵活性不足。
- 远程工作作为职场灵活性一种重要表现,有潜力缓解女性家庭与职业冲突,使有小孩女性更易重返劳动力市场。
- 理论基础:基于Chiappori (1992) 的集体家庭模型,远程工作增加父亲在家的时间,可能改变夫妇间的谈判力量和家庭时间分配。
- 数据与方法:
- 使用职业层级远程工作岗位变化作为“冲击”,匹配CPS等调查的家庭劳动力数据;
- 通过丈夫职业远程工作变化,避免因妻子未就业导致职业信息缺失的选择偏差。
- 重要假设:各职业远程工作增长是疫情引起的外生冲击;夫妻间劳动供给动态受该冲击的影响可辨识。
- 图表说明:初步用图1显示2009-2024年间部分职业远程工作职位比例增长,说明远程工作的异质性分布,支撑研究设计的有效性。[page::1, page::2, page::3]
2. 数据(Section 2)
- 主要数据来源:
- CPS(2016-2024,含月度与年度详细就业数据,职业编码至4位数Census Occupation Code)
- 远程工作岗位发布数据(Hansen et al., 2023,通过语言模型识别职位允许远程工作比例,按月职业维度)
- ATUS(时间使用调查,细致记录个人劳动和育儿时间,2017-2024)
- ACS与SIPP,用以复核和机制分析,SIPP还包括育儿专题模块。
- 另有基于Dingel和Neiman(2020)的远程工作潜力指数作为辅助。
- 样本限制:
- 双亲同住且有1至4名0-8岁儿童的家庭;男性18-64岁,女性20-50岁;排除疫情高峰期数据以剔除短期冲击影响。
- 处理组定义:
- 沿用职业远程工作岗位份额变动中值划分,超过中值定义为“处理组”,低于为“对照组”;基于丈夫职业。
- 备选用Dingel和Neiman远程工作指数确定处理。
- 描述性统计:
- 处理家庭夫妇受教育程度更高,妻子平均年龄较大,儿童较少且年龄偏小。
- 处理组妻子就业率疫情后改善显著。详见附录表B.1-B.3。[page::6, page::7, page::8, page::9, page::10]
3. 实证策略(Section 3)
- 基准模型:
- 间接利用疫情前后远程工作岗位溢出效应,基于丈夫职业远程工作暴露占比变化作DiD估计,控制妻子年龄、教育、子女数量及丈夫教育,包括州-时间和丈夫职业固定效应。
- 识别假设:
- 受试前各组妻子劳动力市场趋势平行,疫情为外生冲击。
- 使用丈夫职业避免妻子就职限制的选择偏差。
- 作为扩展:
- 行业层面WFD曝露定义尝试、交互效应模型以区分职业与行业影响。
- 动态DiD模型用于分析时间趋势并检验政策前的平行趋势假设。
- 局限说明:
- 不能完全隔离妻子自身远程工作效应与丈夫效应的相互影响,因当前数据限制。
- 稳健性策略:
- 大量稳健性检验(如漏1法、不同固定效应规格、重新加权样本等)验证主要推论有效。详见Section 5。[page::11, page::12, page::13]
4. 主要结果(Section 4)
- 远程工作职业冲击对男性的首阶段效应(表1):
- 男性远程工作参与上升17-20个百分点,远超疫情前10%基数,适用于雇员和自雇者,支持处理变量有效。
- 主要DiD估计(表2):
- 妻子就业率提升约2.4-3.5个百分点,劳动参与率类似,约4%增长幅度。
- 部分供给强度指标(兼职率)下降,工资增加约8%。
- 行业及同时考虑职业与行业暴露分析表明职业暴露影响更显著。
- 妻子自身远程工作概率:
- 妻子远程工作率提升10个百分点(增长约75%),夫妻双双暴露于高远程工作职业更显著。
- 育龄子女异质性:
- 儿童年龄对效果影响有限,幼儿组就业和参与增长略显强烈,但存在样本不稳定性。
- 动态事件分析(图2):
- 疫前无趋势差异,疫情后2022年起妻子劳动参与率提升约2个百分点,较疫情前持续上升。
- 稳健性验证覆盖详尽,结果稳定可靠。[page::14, page::15, page::16, page::17, page::18, page::19, page::20]
5. 稳健性检验与验证(Section 5)
- 基础估计非由配对变化驱动:
- 配偶职业匹配稳定,工资和教育特征均无显著时间变化。
- 婚姻与生育稳定性检验:
- 未发现疫情后大规模家庭结构变化影响。
- 平衡性靠重加权修正,DiNardo-Fortin-Lemieux权重、逆概率加权均确认结果稳定。
- 多重定义估算(远程工作暴露指标、职业层级分组、行业暴露等)对主要估计无影响。
- 敏感性分析涵盖固定效应选择、控制变量加入与样本定义排除自雇群体,结果无实质变化。
- 职业组漏1法与多数据集(ACS,SIPP)复现,适用外推。
- 伪造处理时间与年龄杂交效应置换实验支持假设。
- 妻子远程工作震荡对丈夫无显著影响,强化因果解释。[page::21, page::22, page::23, page::24, page::25, page::26, page::27]
6. 机制探索(Section 6)
- 数据:使用ATUS与SIPP时间使用及育儿专题模块。
- 妻子工作时间增加(表3):增加约7.5个百分点(约2小时),主要来自远程工作增量,外出工作时间无显著变动,通勤时间不变。
- 丈夫工作地点调整:远程工作时间增加4.7个百分点,外工作时间下降,整体工作时长不变,通勤时间减半。
- 育儿时间重新分配:
- 妻子减少主要育儿活动时间2.7个百分点,但在从事其他活动时的辅助育儿时间有所增加(8.4个百分点比例提升);
- 丈夫增加在主要育儿活动上的时间,辅助育儿时间无明显变化,未完全补偿妻子减少;
- 家庭生产:购物时间减少,其他家务无变化或略减;
- 妻子休闲时间略增,丈夫休闲时间下降。
- 年龄异质性:
- 有学前幼儿家庭,妻子远程工作时间提升,丈夫工作时间有所增长且远程工作重分配更明显;
- 非幼儿家庭,妻子工作时间增长更显著,夫妻育儿时间变化显著。
- 托儿费用与亲属帮忙减少(表4):育儿费用下降约16%,付费托管率大幅减少,祖辈或亲属参与照护降低,丈夫育儿投入上升。
- 儿童福利(表B.36):无显著负面变化,餐饮及课外活动参与稳定,表明就业增加未见生活质量牺牲。
- 机制总结:强支持“替代机制”——丈夫远程办公允许其增加育儿参与,缓解妻子育儿负担,促进其劳动供给扩张;较弱支持“多任务机制”,即女性在工作时兼顾育儿。[page::28, page::29, page::30, page::31, page::32, page::33, page::34, page::35]
7. 结论(Section 7)
- 远程工作机会增加对有幼儿双亲家庭中妻子劳动供给有显著正向因果效应,提升就业参与率、劳动强度与薪酬。
- 家庭内部劳动力与育儿责任重组是推动女性供给提升的核心机制。
- 研究强调评估劳动市场新工作安排时应考虑家庭作为决策单元,关注配偶间非市场时间互动对性别平等的潜在影响。
- 展望未来扩展更大样本、探索职业发展与更多子女福祉指标。
- 研究成果对政策制定关于职场灵活性、家庭支持等方面提供实证依据。[page::35]
---
三、重要图表深度解读
图1:2019–2025年不同行业远程工作职位发布份额变迁(图3)

- 该图描绘主要职业的远程工作职位占比整体趋势,显示疫情后大幅上升,部分信息技术、法律和财务职业远程机会增加显著,达到25-35%以上;
- 医疗、运输等职业远程工作比例较低,且疫情后未大幅提升,体现出远程工作采纳的结构性差异;
- 本图为作者基于Hansen等(2023)远程工作职位发布数据绘制,显示疫情对远程工作需求的变革是职业相关而非均质分布。
- 图形为后续分析设计提供外生变异的依据,确保对比组与处理组之间远程工作暴露具有明确差异。[page::3]
图2:动态DiD估计,丈夫职业WFH冲击对妻子就业与劳动参与的年度影响(图20)

- 面板(a)显示自2017年起,处理组妻子就业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疫情前趋势平行;疫情后自2021年逐渐提升,2022年后效应趋于稳定,提升大约2个百分点;
- 面板(b)劳动参与率趋势与就业相似,确认疫情后妻子市场参与提升且持久;
- 置信区间较窄显示估计稳定性好,支撑平行趋势假设和因果推断的有效性;
- 整体动态轨迹表明远程办公作为结构性冲击对女性劳动市场参与具有正面而持久影响。[page::20]
表1:首阶段估计,丈夫职业WFH冲击对其远程工作参与率影响(表15)
- 远程工作参与对照组基线约为10%,处理组提升约17-20个百分点,含雇员及自雇不同子样本均显著;
- 说明远程工作岗位发布变化反映为真实劳动行为的上升,验证了后续DiD中“远程工作暴露”为有效处理变量;
- 反映远程工作安装于特定行业与职业后,男性远程工作率大幅增加,是推动妻子劳动增长机制的重要基础。
- 回归控制时间、州、丈夫职业固定效应,误差聚类在职业层级。
- 统计显著性高(),样本量大达12万+,经严谨设计。 [page::14]
表2:丈夫WFH冲击对妻子劳动市场多维度影响估计(表16)
- 妻子就业率提升2.4-3.5个百分点,劳动参与率同步,部分指标如兼职率下降,工资上升近8%;
- 工作时长与出勤月份等密集度指标升降不一,但整体劳动供给强度提升趋势明确;
- 影子变量多维控制(年龄、教育、子女数);固定效应去除时间和地区异质性;误差聚类严谨;
- 行业与职业层级远程工作暴露处理变量均支持结果稳定,添加行业暴露交互效应进一步证实职业层面为主要驱动;
- 表示丈夫远程工作带来显著的“溢出效应”促进妻子劳动参与。 [page::15, page::16]
表3:ATUS时间使用数据:妻子和丈夫劳动与非劳动活动时间变化(表31)
- 妻子每日工作时间增加7.5个百分点(近2小时),主要来自远程工作,通勤时间不变;
- 妻子主要负担育儿时间减少2.7个百分点,但非主要育儿时间辅助增加,显示工作时可兼顾辅助育儿;
- 丈夫远程工作时间增加4.7个百分点,主工作场所转移至家中,部分替代妻子育儿时间,提升主要育儿责任参与;
- 家务购物支出时间减少,整体家务无显著变化;妻子休闲时间略增加,丈夫休闲时间减少;
- 数据及分析支持“替代效应”,妻子减少育儿劳动由远程工作的丈夫部分补充。
- 时间变量为全天24小时比例,回归控制州时间和职业固定效应,多重测试调整。 [page::29, page::30, page::31]
表4:SIPP育儿专题数据:夫妻育儿行为与育儿支出变动(表34)
- 妻子工作时丈夫照看儿童的概率增加6.4个百分点(约13%提升);妻子工作时自身育儿无显著变;
- 家庭向祖父母、亲属和日托机构依赖减少7-8个百分点,付费育儿支出下降约16%;
- 支持因丈夫远程工作可提供更多家庭育儿时间而减少对外托育依赖的替代机制;
- 建立了育儿责任家庭内转移的重要证据,符合家庭时间资源再分配假设。 [page::33, page::34]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为社会经济研究,未涉及金融估值或股价目标,无传统估值章节。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未提及具体风险评估条目,但文中多处通过稳健性检验处理潜在影响,如:
- 疫情期间特殊家庭结构变化(生育、婚姻)影响否定;
- 配偶择偶模式稳定,非样本产生选择偏差;
- 使用多种数据集和多种远程工作暴露测度交叉验证;
- 伪造处理时间增强对因果方向的信心。
这些策略有效缓解传统统计遗漏变量及样本选择风险,增强结果可信度。[page::21, page::22, page::25, page::26]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数据限制:
- 妻子远程工作暴露在非就业状态下缺失,难以完全剥离妻子自身远程工作效应,与丈夫效应可能存在混淆(见附录C);
- 通过对妻子自我远程工作暴露效应的弱显著性对比,支持将效果归因于家庭溢出而非妻子自身响应,对此限制进行谨慎说明;
- 效应异质性不稳定:
- 儿童年龄异质性分析结果不完全一致,个别样本分组显示较强效果,整体未找到显著系统模式,提示未来需细化分样或扩展分析;
- 托育质量与儿童福祉间接测量不足:
- 现有数据无法深入分析儿童发展或健康等长远福祉影响,仅限于活动量指标,未来研究可从更广泛视角出发;
- 超额工资增长路径需进一步验证:
- 妻子工资提升可能来源于生产率提高或岗位匹配改善,但机制未深入展开探讨。
- 疫情长期影响及政策环境复杂:
- 尽管剔除疫情过渡时期数据,但远程工作习惯和政策可能继续演变,长期趋势还有待动态跟踪。
- 报告结构严谨,逻辑连贯,论证层层递进,采用多样数据复核,存在的假设均有详尽说明。[page::67]
---
七、结论性综合
本研究利用疫情期间职业远程工作的异质性增长,采用差异中的差异设计和丰富微观数据,提出并实证证据支持:
- 家庭内男性远程工作机会增加显著推动了妻子的劳动供给,体现为就业率与劳动参与率均提升(约2-3个百分点),工资水平升高约8%;
- 这种效应主要由家庭内部育儿责任分担调整驱动:妻子减少孩子主要照看时间,丈夫远程工作使得其能部分替代育儿职责,家庭付费托育需求下降,形成“替代机制”;
- 妻子工作时间增加并未显著减少个人休闲时间,儿童基本福利未受影响,说明该劳动供给增加是在不牺牲家庭生活质量的条件下实现;
- 研究强化了远程工作作为职场灵活安排的家庭层面溢出效应,在缩小性别劳动力差距方面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 最终强调家庭资源重组在劳动力市场性别差异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远程工作不仅是个体选择,更是家庭决策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 本报告采用多数据、详尽稳健性验证和机制分析,结论扎实可信,具较高学术与政策参考价值。[page::3, page::15, page::20, page::29, page::33, page::35]
---
总结:*这篇学术报告系统分析了疫情引发的远程工作扩展对美国家庭内部性别劳动力供给动态的影响,采用先进的计量方法和多方数据支持,揭示了丈夫远程工作的典型家庭溢出效应,即通过家庭内育儿责任分担的调整,促进了有小孩妻子的劳动参与和职业福利提升。这一发现拓宽了远程工作效果的理解维度,为设计支持性别平等和家庭友好政策提供了理论与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