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泰金工 | 港股市场指数及ETF分类筛选 ETF智投系列研究之十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详尽梳理港股市场发行的各类指数及ETF产品结构,分析港股市场行业分布、投资者结构及交易机制,深入解读内地投资者通过互联互通、ETF互联互通、基金互认、跨境理财通等多渠道投资港股的可行性和特点。报告汇总了内地上市的146只港股ETF产品分类及其跟踪指数,覆盖宽基、行业主题、策略型ETF,重点关注港股宽基指数结构、红利策略及科技、医药等行业主题ETF的表现特征和相关性,提供港股ETF投资及资产配置的重要参考依据[page::0][page::1][page::3][page::15][page::16][page::17][page::19][page::20][page::23][page::24][page::25].

速读内容


香港资管行业与港股市场概览 [page::0][page::3][page::4]


  • 香港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股市上市公司2631家,总市值35万亿港币,其中金融、可选消费和信息技术行业占比超半数。

- 港股创业板流动性不足,退市机制低效,市场活力偏弱,但新经济领域(科技、生物医药、AI等)逐渐崛起,构成内地投资的有益补充。
  • 投资者结构多样,国际中介机构占主导,港股通持股约占11%,偏好金融和科技行业,2024年南向通净买入创历史新高,占交易额18.3%。


港股资产管理行业规模与分布 [page::4][page::5]


  • 2023年底香港资产管理规模达到31.19万亿港元,资产管理与基金投顾业务占比超过70%。

- 资金来源广泛,54%来自非内地及香港投资者,资产主要投资于中国内地及香港外市场。
  • 香港资管机构数量持续增长,开放式基金及持牌机构活跃,基金数量和规模快速发展。


内地投资者投资港股主要渠道及ETF互联互通情况 [page::5][page::6][page::7][page::8][page::9]

  • 内地投资者可通过沪深港通(544只股票覆盖88.25%流通市值)、ETF互联互通(17只跟踪港股宽基、主题、策略型ETF)、基金互认(41只基金)、跨境理财通等多元化制度安排投资港股。

- ETF互联互通产品以恒生指数及恒生科技指数为主,也覆盖红利、生物科技和ESG等主题[page::7][page::8].

港股指数体系与产品生态 [page::9][page::10][page::11][page::12]


  • 恒生指数作为港股主要标杆指数,成份股数从33只增至最多100只,覆盖面及行业代表性逐步提升。

- 恒生指数期货、期权及ETP产品丰富,2024年管理总资产达250亿美元。
  • 中证指数公司发布197条香港指数、115条沪港深指数,其中多条有产品挂钩,覆盖红利、金融、消费、科技等行业主题。


内地上市146只港股ETF分类与规模分布 [page::15]



  • 港股ETF主要分为主题(69只,规模最大2255亿)、行业(39只,规模498亿)、策略(20只)和宽基(18只,规模251亿)四类。

- 主要ETF跟踪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港股通互联网、红利低波策略等多种指数。

港股宽基ETF及主要指数表现 [page::16][page::17]


  • 主要宽基指数包括恒生指数、港股通50、沪港深300/500、中华港股通精选100等,重仓金融行业。

- 多数宽基指数高度相关,恒生指数表现稳健,是港股市场整体表现的重要标尺。
  • 过去4年恒生指数与港股通中国100等指数回撤和收益表现较优。


港股策略型ETF红利低波指数表现 [page::18][page::19]


  • 策略型ETF以红利和低波动因子为主,管理费多为0.50%。

- 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表现突出,相关性与其他红利指数低,具有独特风险收益特征。
  • 红利ETF重仓金融、能源行业,部分覆盖央企成份股,股息率普遍在6%-8%。


行业主题ETF:科技与医药表现及特色 [page::20][page::21][page::22][page::23][page::24]

  • 科技主题以恒生科技指数为代表,指数成份多样且高度相关,业绩回撤表现最佳,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细分指数活跃。

- 医药主题内涵创新药指数,涵盖沪深港医药公司,创新药指数波动大但一周年收益最佳。


消费及金融主题ETF分析 [page::24][page::25][page::26]

  • 消费指数以恒生消费指数最能反映港股消费股表现,其他消费相关指数成份较多内地股及港股科技股。

- 金融指数覆盖沪港深金融服务、银行AH、非银及券商子行业。银行AH指数表现优异,波动较低。
  • 其他主题指数涵盖区域发展、央企国企、黄金、教育等,目前ETF规模及数量有限。


深度阅读

华泰金工 | 港股市场指数及ETF分类筛选 ETF智投系列研究之十 —— 详尽分析报告



---

一、元数据与概览



报告标题:
华泰金工 | 港股市场指数及ETF分类筛选 ETF智投系列研究之十

作者与发布机构:
华泰证券金融工程团队,作者包括林晓明、张泽、何康。
来源:华泰睿思,2025年04月22日发布于上海。

研究主题:
本报告聚焦港股市场及与之相关的ETF产品,尤其关注港股市场指数的分类和特点,以及内地投资者如何便捷有效地通过不同渠道投资港股ETF。报告还详细梳理了港股市场结构、投资者构成、资产管理行业现状、港股互联互通机制及ETF市场产品结构,展望内地投资者跨境配置港股资产的机遇。

核心论点与信息提炼:
  • 香港作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是内地资本海外资产配置的重要战略高地。

- 港股市场涵盖2631家上市公司,产业结构日益多元,科技、新经济板块崛起,逐渐替代传统金融地产。
  • 内地投资者可通过沪深港通、ETF互联互通、基金互认、跨境理财通等多渠道轻松投资港股及相关ETF产品。

- 目前内地上市的港股ETF已达146只,覆盖宽基、行业、主题和策略型多样指数。
  • 恒生指数及其相关产品体系成熟,业内广泛认可,是港股市场的重要风向标。

- 报告通过详尽的指数对比、基金统计与图表数据,深入解析港股指数生态及ETF发展态势,为内地资本跨境投资智能筛选提供了指导框架。

该报告并未涉及具体个股或基金投资建议,重点呈现港股市场资产管理行业现状及ETF产品分类体系的研究总结,帮助理解港股生态及指数设计,明晰内地与香港两地市场互联互通背景及发展趋势。[page::0,1]

---

二、逐章节深度解读



1. 香港资本市场与资产管理行业概况



报告开篇指出,香港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市值规模与上市公司数量庞大,总计约35万亿港币,行业以金融、可选消费和信息技术为主导,三大行业占比超过50%。图表1呈现2005年至2024年主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及市值格局。主板企业多为成熟大型企业,而创业板吸引中小创新型企业,尤以生物科技、新能源和金融科技见长,但创业板因流动性不足、股价表现疲弱、退市机制欠缺等问题表现不佳。图表3进一步展现行业分布的具体结构,金融业包括多家大型银行与保险,信息技术类代表腾讯、阿里巴巴等巨头企业。资金流向方面,国际机构中介持股比例最高(43%),港股通占11%,表现出内地投资者活跃参与港股市场。南向通成交额快速增长,在港股市场成交额占比达18.3%,创新高(图表6)。资产管理行业规模庞大,达到31.19万亿港元,资产结构分散且偏好全球市场,非内地及香港投资者占比超过54%,资产配置地域分布多元(图表7、10)。整体显现香港资管行业对国际资本具备强大吸引力,是内地投资者配置海外资产的极佳平台。[page::0,1,2,3,4,5]

2. 内地投资者的港股投资通道及制度安排



报告详细介绍内地投资者赴港投资的主要路径:
  • 沪深港通: 允许内地投资者直接买卖港股通标的股票,截至2025年3月底覆盖544只股票,流通市值覆盖率高达88.25%,涵盖金融、能源、电讯领域的核心公司,极大便利投资者配置大盘蓝筹(图表7,15)。

- ETF互联互通:2022年ETF纳入互联互通标的,实现ETF市场的双向交易。目前,有17只港股ETF可南向交易,重点跟踪恒生指数与恒生科技指数,并包括红利、生物科技、ESG等主题(图表16)。
  • 基金互认计划:自2015年推出,内地投资者可购买注册于香港的互认基金,截至2025年3月末共计41只可供选择,主要类型为股票型和债券型基金,钢资管理人分布涵盖港资、中资及外资(图表17-20)。

- 跨境理财通:粤港澳大湾区创新机制,允许合资格的个人投资者购买投资于大中华区的股票基金,在制度和渠道上赋予零售投资者更多自主权和便利性(图表22)。

这些多元通道协同作用,极大丰富内地投资者境外资产选择,并推动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进程。[page::5,6,7,8,9]

3. 港股指数体系及产品生态深度解析



报告按指数编制机构详细梳理港股指数体系:
  • 恒生指数公司:成立于1984年,历史悠久,恒生指数作为基准指标拥有广泛影响力。目前涵盖市值指数、因子指数、策略指数、行业指数等7大类别,成份股覆盖香港上市公司及跨市场内地上市企业。恒生指数经历数轮改革,最新阶段将成份股数量扩至100只,覆盖面更广,已经形成完备的指数产品生态,包括期货、期权、ETF、杠杆及反向产品(图表23-26)。

- 中证指数公司:推出197条香港指数、115条沪港深指数系列,其中部分挂钩产品较活跃(图表27-29)。这些指数在覆盖港股通成份股、红利策略及行业主题多样化方面表现突出。
  • 国际指数公司:标普、MSCI、富时罗素等拥有相关指数,但其在内地市场挂钩产品数量相对较少,主要产品集中于港股及大中华指数的追踪(图表30)。


整体看,恒生指数系列以其高覆盖率、成熟生态和丰富的衍生品支持成为市场主流基准,中证指数则深耕跨境市场,国际指数虽具备全球视野但内地应用有限。[page::9,10,11,12,13,14,15]

4. 内地上市港股ETF产品详解



在港股ETF产品方面,报告梳理了146只内地上市,涵盖宽基、行业主题和策略三大类型。数量和规模方面主题型ETF占据主导(69只,占规模最大),其次为行业型(39只)和宽基型(18只)(图表31、32)。
  • 宽基ETF: 跟踪恒生指数、沪港深300/500、港股通50等,股权集中度高,金融行业占比最大。产品管理费差异较大,低费率产品有易方达、汇添富(0.15%)(图表34)。

宽基指数归一化净值走势保持一定走势稳定性,相关系数高,恒生指数、港股通50指数及中华港股精选100相关性均高于0.9(图表35-37)。
  • 策略ETF: 以红利及低波动红利策略指数为主,执行股息率加权或自由流通市值加权,特色在于兼顾稳定分红与波动率控制,管理费亦多集中于0.5%,部分策略指数如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业绩突出、与其他红利指数相关性较低(图表38-41)。

- 行业主题ETF: 科技、医药、消费和金融是主要板块。科技指数如恒生科技、港股通科技表现突出,相关性高达0.9以上(图表43-44)。医药行业尤其关注创新药赛道,相关指数市值分布广泛,PE偏高且波动显著(图表45-48)。消费指数范围涵盖广泛,多涉及科技股,恒生消费指数代表传统消费企业;金融类指数细分明确,银行AH指数表现优异(图表49-54)。此外,区域发展、央企国企、黄金、教育等少量主题指数正在发展中,ETF规模有限但未来潜力较大(图表55-56)。

整体港股ETF种类丰富,覆盖从大盘宽基、高股息策略到细分行业龙头产品,满足内地投资者多样化的资产配置需求。[page::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

5. 风险提示及研报延展



报告提醒此文不构成基金或个股投资建议。投资者需关注指数编制规则变更、市场风险及监管政策。相关研报及研究内容由华泰证券金融工程团队持续输出,为投资者决策提供量化研究视角支撑。[page::27]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港股上市公司家数及市值总值(2005-2024)[page::1]


  • 栏状图显示主板上市公司数量自2005年以来稳步增长,从约900家增至2300家左右;创业板公司数量则相对较少,约300家左右。

- 折线显示市值总值波动较大,2020年达到高峰近48万亿港币,随后有所回落至约36万亿港币。主板企业贡献市值占比明显高于创业板。
  • 该图表反映出港股市场成熟度及规模逐步扩大,主板为主要价值承载体,创业板作为新经济平台仍待活跃市场生态。


---

图表3:港股市场行业透视(2025/3/31)[page::3]


  • 行业以蓝色代表金融,面积最大,细分范围涵盖银行(多元化银行、向业银行)、保险和资本市场;绿色为可选消费,包含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巨头;淡蓝色为信息技术,涵盖腾讯、百度等龙头。

- 其他颜色对应工业、能源、消费品、医疗等,布局多元。
  • 面积大小对应市值权重,金融和科技网络类企业市值占据半壁江山,体现港股发展新经济商业模式。


---

图表4:港股市场各类中介机构持股市值占比(2025/3/31)[page::3]


  • 圆饼图呈现国际中介机构持股占比最高(43%),显示全球资本积极参与。港股通持股占比11%,反映内地资金明显流入。中资中介机构占8%,香港本地中介较少(3%),其他投资者占35%。

- 资金格局彰显多元投资者结构,但南向资金、尤其是内地资本正逐渐成为港股走势的重要推动力。

---

图表6:南向交易净买入额及占港股成交额比例(2014-2024)[page::4]


  • 南向资金净买入额柱状图显示2014年近零起步,2020年急剧增加至6700亿港元,2024年达约8000亿港元。

- 成交额占比折线自2014年的1%逐年攀升至2024年的18.3%。
  • 该图显示内地资金对香港市场兴趣大幅提升,且交易活跃度快速攀升,对港股流动性和价格形成产生显著影响。


---

图表7-10(资管规模及地域分布、客户及产品类型饼图)[page::4,5]


  • 投资者地域构成中,香港本地(36%)、北美(24%)和内地(10%)分布均衡,显示香港资管在连接亚美市场中枢纽地位。客户类型中,法团及金融机构占46%,非专业投资者占30%,表明机构资金量大且占据主导。

- 产品类别以公募基金(34%)和管理账户(30%)为主,含多样化基金类型支持全球资产管理。
  • 投资地域分布显示香港资管向全球扩散,北美、欧洲及亚太均具份额,资产管理国际化明显。


---

图表11-12:香港持牌机构与注册基金数量增长趋势[page::5]


  • 2014年以来持牌机构数量快速增长,由约2000增至3200家,持牌人员逾4万。

- 注册基金数量和管理规模(亿美元)快速攀升,2024年基金资产规模突破1800亿美元,规模增长强劲,显示港资管行业活力。

---

图表15:港股通证券占港股各行业流通市值比例(截至2025/3/31)[page::7]


  • 绝大多数行业流通市值的港股通覆盖率在80%-98%之间,金融、能源、公用事业等行业覆盖最高,超过95%。

- 体现港股通覆盖范畴广泛,能够代表大部分港股市场流动性和主板交易活跃度。

---

图表16:可南向交易的港股通ETF列表[page::7]


  • 列示17只ETF名称及对应跟踪指数,除恒生指数、恒生科技之外,有多只跟踪红利、创新药、互联网等主题。

- 产品多样,覆盖市场广度和细分主题,满足南向投资需求。

---

图表31-32:内地投资于港股ETF分类数量及规模[page::15]


  • 按数量排序,主题类ETF数量最多(69只),占比近50%;行业类39只,宽基类18只。

- 规模按类别占比,主题类体量最大(约2255亿元),行业类接近500亿元,宽基类250多亿元。
  • 反映主题ETF因投资策略灵活与细分市场导向,受市场欢迎度较高。


---

图表35-37:港股宽基指数信息及净值走势,相关系数[page::17]


  • 宽基指数资金规模最大,金融行业权重大,跟踪恒生指数及沪港深相关指数。

- 净值走势多个指数走势高度趋同,尤其恒指与港股通50相关性极高,表现市场整体趋势。
  • 相关系数矩阵显示多个宽基指数相关性超过0.9,指标稳定可靠。


---

图表38-41:港股红利策略ETF及指数表现与相关性[page::18,19]


  • 港股红利指数多采用股息率加权或低波动因子,适合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

- 净值走势显示策略类ETF具备稳健回报,标普港股通低波红利指数表现尤为突出,相关性分析表现独立性较强。

---

图表43-44:科技互联网指数业绩与相关矩阵[page::21,22]


  • 科技指数表现分化,恒生科技、港股通科技表现较强,相关性均在0.9以上,反映科技板块较为一致性动态。

- 细分科技领域指数云计算、游戏、人工智能等指数间相关性更高(0.99),显示高度重叠的行业特征。

---

图表45-48:医药行业主题指数信息与表现[page::23,24]


  • 产品风格偏高成长、创新药指数代表内地外资关注重点,表现周期性波动大,但长期增长潜力显著。

- 相关系数矩阵显示医药指数间高度相关,特别是创新药为行业核心逻辑。

---

图表49-51:港股消费指数及相关性[page::25]


  • 消费指数结构多元,部分指数科技股权重较大,恒生消费指数被视为传统消费代表。

- 指数间相关性变异体现投资主题界限,需关注成份股构成差异。

---

图表52-54:金融主题指数信息及相关[page::26]


  • 港股金融主题指数覆盖银行、保险、券商等,银行AH指数表现突出,波动低且回报稳健。

- 相关系数显示金融子行业指数间分化明显,银行相关性最高。

---

四、估值与产品费率说明



报告对各类ETF管理费率有所披露,多数港股ETF管理费在0.15%-0.5%之间。宽基指数如恒生指数ETF费用较低,策略及主题类产品费用则稍高,反映不同基金管理策略与运作成本比例差异。报告未具体采用DCF等估值模型,聚焦指数及ETF产品的结构与表现。[page::16,18]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最后指出不构成基金或个股投资建议,提醒投资者关注市场风险及指数编制规则变动风险。未特别展开具体缓解策略,强调需审慎对待官方发布投资信息。投资者应关注指数公司及基金公司披露的风险说明及相关监管政策的动态。[page::27]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整体客观全面,数据详实,系统梳理了港股指数及ETF的分类体系和市场环境。

- 创业板流动性问题则被重点指出,提示投资者谨慎。
  • 由报告可见,内地投资者对国际金融中心(香港)资本市场的配置需求强烈,ETF作为便捷工具被广泛推广,但报告尚未深入探讨港股市场波动性、制度风险及货币汇率风险对ETF表现的具体影响。

- 内地投资者对国际指数挂钩产品的关注度较低,或许显示国内市场对境外指数产品的认可程度有提升空间。
  • 报告未涉及港股市场估值水平对投资吸引力的宏观判断,相关财务预测缺失。

- 未来港股与内地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可能带来更多创新产品和策略,此报告为行业基础调研,后续可考虑更具体投资策略分析。

---

七、结论性综合



综上所述,华泰金工发布的此份《港股市场指数及ETF分类筛选》研究报告,深刻揭示了当前香港作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的资管行业现状与发展潜力,全面分析港股市场结构、行业分布及投资者构成,尤其对内地投资者通过沪深港通、ETF互联互通、基金互认及跨境理财通等多个渠道跨境投资港股的便利机制进行了详尽的说明。

报告细致梳理了港股指数的种类,以及恒生指数公司为代表的权威指数的历史变迁与影响力,展示中证指数及国际指数公司在港股指数编制领域的补充作用。依托这些指数,港股ETF在内地市场已形成丰富的产品体系,涵盖宽基、行业主题及策略红利等多样化细分领域,能满足内地投资者的多层次、差异化投资需求。图表数据充分支持该结论,揭示港股ETF从数量到管理规模的细分分布及主要投资风格。

特别是报告中大量图表展示了不同指数的行业配置、估值水平、历史表现与相关性矩阵,直观反映出港股市场的行业偏好、投资特点及ETF产品的互补性。恒生指数及宽基类ETF保持较高的市场代表性和流动性,而策略型红利ETF展示了收益稳定与风险控制的投资价值。细分行业如科技和医药等主题ETF代表成长动力,消费和金融ETF则彰显价值稳健。

内地对外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香港市场为跨境投资提供成熟的制度保障和多通道机制,预计未来随着进一步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及政策支持,内地投资者在港股市场的配置规模将持续扩大,港股ETF产品将持续创新和丰富,成为跨境投资的重要工具。

总体而言,报告定位清晰、结构完整、数据详实,符合量化研究视角,既为投资者梳理框架亦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产品设计与策略选择参考,展现出华泰证券金融工程团队在全球投资布局与量化资产配置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page::0-27]

---

附图范例(部分图表)


  • 港股上市公司家数及市值总额(2005-2024)


  • 南向交易净买入额及成交额占比(2014-2024)


  • 港股市场行业透视(2025/3/31)


  • 香港资管规模地域分布


  • 恒生指数发展重要节点


  • 港股宽基指数归一化净值走势(2020-2025)


  • 港股红利指数归一化走势(2019-2025)


  • 港股医药指数归一化净值走势(2019-2025)


  • 港股科技互联网指数业绩表现



---

(注:所有引用页码严格按照提供文档标注)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