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performance incentives: Evidence from businesses in the Swiss economy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基于瑞士企业调研数据,实证分析数字技术应用与绩效激励普及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商业软件及部分工业4.0关键技术(如AI/大数据、云计算)显著提升绩效激励水平,支持数字技术通过改善员工绩效测量降低组织监督成本的假设。此外,技术友好型企业比技术规避型企业更频繁使用绩效激励,且管理层与非管理层员工受技术影响无显著差异,表明数字技术在各层级均加强了绩效管理 [page::0][page::2][page::21][page::25].

速读内容

  • 研究背景与理论框架 [page::1][page::4][page::5][page::6]:

- 数字技术降低组织监督成本的两个机制:改进绩效测量与员工替代。
- 当改进绩效测量效果占优时,数字技术促使企业更频繁采用绩效激励。
- 当员工替代效果占优时,预计绩效激励反而减少。
- 研究构建两个假设:单个数字技术的绩效激励效应(假设1);技术友好型与规避型企业绩效激励差异(假设2)。

  • 数据来源与变量构建 [page::7][page::8][page::9][page::10][page::11]:

- 数据来自瑞士雇主调查(SES),样本446家企业,结合官方代表样本与网页抓取数据。
- 16类数字技术构成技术变量,计算技术强度指标(TD int),并据此定义技术友好与技术规避企业。
- 绩效激励指标包含绩效目标、绩效评价和绩效工资,分别针对管理层与非管理层员工。
- 引入市场、监管、策略和决策权分配等控制变量,确保估计的准确性。
  • 数字技术和绩效激励的描述性统计 [page::12][page::13][page::14][page::15][page::16]:

- 计算机技术覆盖率高达90%以上,商业软件普及度50%-75%,工业4.0关键技术普及较低。
- 绩效评估覆盖85%,绩效目标65%,绩效工资仅37%,管理层与非管理层差异不大。
- 技术友好企业中绩效激励普及率远高于技术规避企业。



  • 实证方法论 [page::17][page::18][page::19][page::20]:

- 采用双重稳健(doubly robust)平均处理效应(ATE)估计,包括逆概率加权和潜在结果回归模型。
- 控制多种协变量,应用抽样权重及权重截断,保障估计稳健与代表性。
- 满足共同支持假设,权重截断采用5%-95%分位点。
  • 核心实证结果 [page::21][page::22][page::24]:

- 商业软件(群件、ERP、DMS、CRM)对绩效激励呈显著正向影响,除管理信息系统外均显著。
- 工业4.0关键技术中,AI/大数据、云计算及虚拟会议室显著正向影响;CPS、物联网和机器人未发现显著效应。
- 技术友好企业绩效激励水平显著高于技术规避企业,且管理层与非管理层无显著差异。
- 未发现员工替代效应占优的负向关系,支持数字技术主要通过改进绩效测量推动绩效激励。
  • 鲁棒性与敏感性分析 [page::24][page::25]:

- 多种稳健性检验,包括不同技术定义阈值、估计方法及权重截断方案,结论一致。
- 运用机器学习方法选择协变量后效果略减但依然显著。
- 结果与现有文献吻合,增强对双重稳健估计结果的信心。
  • 结论与政策启示 [page::25][page::26]:

- 瑞士企业利用数字技术改善绩效测量,增强绩效激励管理,支持数字化转型促进组织效率。
- 建议关注技术友好型企业的数字化应用与绩效管理协同机制,推动技术推广及管理创新。
- 研究局限于横截面数据,未来需面板数据以实现因果推断。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深度分析报告


报告标题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performance incentives: Evidence from businesses in the Swiss economy

作者与发布机构

  • 作者:Johannes Lehmann 与 Michael Beckmann

- 发表刊物:Swiss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即将发表)

主题


本文聚焦于数字技术的应用与瑞士企业绩效激励措施的关系,旨在探索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通过绩效目标、考核和绩效工资激励员工的广泛程度。

---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本报告基于近年来瑞士企业的最新调查数据(Swiss Employer Survey,SES),采用创新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双重稳健的平均处理效应(ATE)估计,研究数字技术的使用是否及如何影响企业绩效激励机制的普及率。

核心论点是数字技术降低了组织对员工行为和绩效的监控成本,这种降低成效可能是因为(1)提高了对员工表现测量的准确性(“改善测量效应”);(2)通过自动化减少了需监督的员工数量,因而降低了代理问题(“员工替代效应”)。报告推断,通过数据实证,前者(提高测量)效应在瑞士企业中占主导地位,数字技术的使用与绩效激励呈正相关,且这一关系在技术友好型企业中更为显著,两类员工(管理级与非管理级)普遍受益。作者提供了稳健性检验,所得结论在多种模型设定和敏感性测试下均成立。

总体评级与目标价无明确涉及,报告注重理论实证结合,强调数字化和管理激励间的因果关联探索。作者主要想传递数字技术变革使组织绩效管理更加精确和普及的信息。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引言与研究背景(第1-3页)

  • 关键论点:数字化转型是当代商业环境中的重大挑战,与全球化和人口构成变化齐名。已有文献考察了数字化对劳动市场、组织结构和绩效薪酬的影响。本文立足于Brickley等(2021)的“组织架构三腿凳”理论框架,聚焦于绩效测量和奖励系统,将数字技术视为降低组织监控成本的手段。

- 理论假设:数字技术对绩效激励的影响取决于两种相互竞争的效应——改善测量效应使激励普及增加,而员工替代效应则可能降低 激励需求。
  • 数据概述:样本基于瑞士联邦统计局提供的代表性样本,结合网络爬虫补充,总计446家企业,覆盖10人以上企业。采用双重稳健ATE估计方法,综合逆概率加权(IPW)与回归预测,旨在减少估计偏误,提高因果推断可信度。


2.2 理论框架(第4-7页)

  • 数字技术分类:分为计算机设备(PC、笔记本、手机)、业务软件(群件、ERP、DMS、CRM、MIS)和工业4.0关键技术(CPS、物联网、AI/大数据、云计算、虚拟会议、机器人等)。

- 监控成本降低路径
- 改善测量效应:“数字工具使管理者更精准测量员工表现”(如通过ERP数据分析部门绩效,CRM监控员工与客户互动等);
- 员工替代效应:“自动化技术减轻监督需求,降低代理成本”(例如机器人因无需监督和不会偷懒减少管理负担)。
  • 假设:如果测量改进效应主导,则数字技术促进绩效激励广泛应用;反之则抑制激励。

- 技术友好与技术厌恶企业分类:以技术使用强度指数(technology intensity,利用16项二元技术使用变量构建双标准化复合指标)分组,企业在所在行业与规模分类内高于中位数定义为技术友好。

2.3 数据与变量描述(第7-16页)

  • 数据特征:疫情期间调查导致响应率仅6%,但通过网络爬虫补充,样本统计特征相似,保证了数据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 数字技术使用情况(图2):
- 计算机设备渗透率近95%以上;
- 主流业务软件使用率40%-75%,管理信息系统(MIS)仅20%左右;
- 工业4.0关键技术中,云计算最高60%,AI/大数据约29%,物联网和虚拟会议约10%,机器人及增材制造等低于10%。
  • 绩效激励使用情况(图3):

- 绩效考核普及率最高约85%,绩效目标65%,绩效工资37%;
- 管理与非管理员工在绩效目标覆盖率相近,绩效考核更多用于非管理员工,绩效工资则偏好管理层。
- 技术友好企业激励措施较技术厌恶企业显著多见,符合假设。
  • 激励强度与技术数量的关系(图4):绩效激励强度随使用技术数增加呈现单调递增趋势,表明数字技术使用越多,绩效激励越普遍,支持基于改进测量效应的假设1a和假设2a。


2.4 实证方法(第17-21页)

  • 模型框架:采用潜在结果模型,区分技术使用(处理组)与非使用组,结合控制变量矩阵(企业市场环境、法规环境、战略选择及决策权分配结构等)进行二阶段估计。

- 估计方法:双重稳健平均处理效应估计(Doubly Robust ATE),整合逆概率加权(IPW)和潜在结果回归预测,保障当模型任一侧(处理概率模型或结果模型)正确时均可得一致估计。
  • 加权和修剪:为应对极端权重降低估计方差,选择5%和95%分位点进行权重修剪,并结合抽样权重保证样本代表瑞士10人以上企业群体。

- 平衡检测(ASMD)和公共支持检验均满足要求,排除极端技术使用率(如机器人)数据不平衡带来的偏差影响,确保模型估计质量。

2.5 实证结果(第21-25页)

  • 主要发现(表2和文字总结):

- 业务软件(群件、ERP、DMS、CRM)与绩效激励(评估、目标、绩效工资)显著正相关,唯一MIS无明显影响;
- 工业4.0关键技术中,AI/大数据、云计算和虚拟会议对绩效激励表现出正向显著作用,CPS、物联网和机器人则无明显影响;
- 技术友好企业较技术厌恶企业的绩效激励普及度显著高0.6-0.7个标准差,且对管理层与基层员工影响无显著差异。
  • 结论:实证支持“改进测量效应”占主导,数字技术提升组织对员工行为绩效的管控水平,推动绩效激励更加普遍而非因替代效应减少激励需求。

- 稳健性测试:多项敏感性检验(不同技术强度阈值、加权修剪标准、变量选择方法等)均确认上述结论稳健。

2.6 结论(第25-27页)

  • 总结数字技术通过改进绩效测量显著推动绩效激励扩展的实证发现,强调瑞士企业利用数字化提升生产和服务流程控制,从而强化激励机制。

- 发现的无层级差异效应,与部分文献假设低层级更易被监控的观点不符。
  • 数据仅为横截面,因果解释仍需谨慎,有待未来面板数据进一步验证。

- 与国内外文献相符,丰富了数字技术与组织激励机制交叉领域研究。

---

3. 图表深度解读



3.1 图1:理论框架示意图

  • 描述:图示展示数字技术降低组织监控成本的双路径:改进测量效应与员工替代效应,及其对绩效激励普及率正负影响的假设逻辑。

- 解读:该图总结了本文理论假设的核心机制,为后续实证验证提供明确指引。
  • 关联文本:作者通过这幅图形清晰梳理了数字技术如何作用于组织架构的两个关键方面,强调竟争关系和主导效应判断标准,方便理解后续数据分析方向。


3.2 图2:瑞士企业数字技术实施率


  • 内容:横轴为16种数字技术,纵轴为采用比例,展示SES与历史调查SSD和SIS的对比。

- 趋势:PC和移动设备普及率极高(93%-96%),业务软件如群件(75%)、ERP(约54%)渗透稳步;工业4.0技术多在20%-60%间,某些如机器人、3D打印普及非常有限(<10%)。
  • 文本联系:解释开发的数字技术强度指数基于此整体分布,展示当下数字化覆盖的实际景象,突出疫情增加远程办公工具使用的现象。

- 潜在局限:不同调查时间和企业规模的不一致稍影响直接比较,且新兴技术理解可能不一,导致低渗透率。

3.3 图3:绩效激励在不同员工与技术友好度企业中的分布


  • 内容:分管理与非管理员工,展示绩效目标、考核、绩效工资覆盖比例,并按技术友好和厌恶分类比较。

- 趋势:绩效考核最普遍,绩效工资最少,技术友好企业各类激励比例均高于技术厌恶企业,差距明显。管理层倾向获得更多绩效工资。
  • 文本联系:直观支持数字技术推动绩效激励的论点,展示了层级间差异,但激励总体向技术先进企业倾斜。


3.4 图4:绩效激励强度与企业技术应用数量的关系


  • 内容:绩效激励复合指标(标准化绩效目标、考核、绩效工资)与企业使用技术数量的关系,含管理(Inc^m)与非管理(Inc^nm)两个曲线。

- 趋势:激励强度随技术数量单调上升,左侧(低技术数)增加较快;右侧(高技术数)趋于平缓,增速放缓。
  • 文本联系:强化了数字技术与激励机制正相关性,且技术数量多意味着监控和激励手段更丰富,符合改进测量效应支配假设。


3.5 图5:技术友好企业与技术厌恶企业的倾向得分密度


  • 内容:展示处理组(技术友好)和对照组(技术厌恶)企业的倾向得分分布,图(a)为估计前,图(b)为满足公共支持后。

- 趋势:两组研究对象的概率密度重叠良好,公共支持切除7个极端点后,分布变动较小,表明模型支持设定良好。
  • 文本联系:验证了样本的可比性和模型设定,保证估计ATE的理论基础,减少选择偏误。


---

4. 估值分析



此报告为实证经济学研究,无传统企业股权估值或财务指标估值,故不涉及DCF、市盈率或其他估值模型。估计以因果推断为目标,通过双重稳健方法测算数字技术使用作为“处理”对绩效激励普及性的平均处理效应(ATE),关键输入项包括详细控制变量矩阵和处理概率模型。

---

5.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本身虽无专门风险章节,但通过对方法的说明可识别以下关键风险和局限:
  • 数据风险:因数据采集时遭遇新冠疫情导致响应率极低(约6%),存在非响应偏差可能,尽管以加权和补充样本等措施缓解;

- 因果解释受限:利用横截面数据,无法完全排除未观测混杂变量和逆向因果问题,条件独立假设较难得到完全满足;
  • 变量定义:部分技术类别含糊(如工业4.0中的CPS、物联网),多样化使用导致效应不明确;

- 平衡性问题:某些技术(如机器人)样本较少,匹配后仍存在协变量不平衡,限制结论推广;
  • 测量误差:绩效激励指标基于管理者自报,存在主观评估误差风险。


报告采取多维度稳健性检验以降低这些风险,但无直接缓解策略或概率评估披露。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横截面数据因果推断局限:报告虽采用先进双重稳健法,但强调不能完全视为因果关系,未来需面板数据支持以增强因果解释力。

- 员工替代效应未显著:针对工业4.0中自动化技术无显著负面效应,报告解释可能因技术多样化应用偏差或未充分捕捉替代层面,需谨慎对待。
  • 层级差异假设未被支持:管理级与非管理级员工享受激励影响无显著差异,挑战部分文献对基层更易监控假设,可能反映技术多样性均衡效应或测量不足。

- 样本应答率低及疫情时点影响:虽然对比其他相关数据表明无明显系统偏差,但低响应率仍可能导致样本选择性偏误。
  • 技术分类的涵盖与现实差异:部分技术如区块链、增强现实等渗透率极低,表明新技术应用场景有限,且影响效应难明。


---

7. 结论性综合



综上所述,报告通过严谨的理论分析、详实的数据支持和多样的计量方法,系统揭示了数字技术在瑞士企业中对绩效激励机制普及的积极促进作用。关键结论包括:
  • 数字技术显著降低企业组织监控成本,主要通过提升对员工行为和绩效的测量能力(改进测量效应),从而推动绩效目标设定、考核和绩效工资等激励措施的广泛应用;

- 业务软件(如群件、ERP、DMS、CRM)与绩效激励具强烈正相关,工业4.0中AI/大数据、云计算及虚拟会议也表现积极影响,表明高层次数字工具在员工管理中的重要性;
  • 技术友好企业更倾向于采用绩效激励,技术密集度越高,激励措施越普及;管理层与普通员工受技术影响同样明显,数字技术使跨层级监控更均衡;

- 相关图表(图2-4)直观呈现技术普及率及绩效激励程度递增趋势,清晰支撑理论假设;
  • 实证方法采用双重稳健ATE估计,严谨处理模型误设风险,配合平衡性检测与权重修剪,保证结果的内在可信度;

- 敏感性检验表明结论对技术定义、样本加权及模型设定均稳健。

总体而言,这篇报告为理解数字化时代企业组织机制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实证依据,强调数字工具不仅改进了员工绩效测量,而且在瑞士创新型经济环境下,促进了绩效激励制度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

---

参考溯源标注

  • 报告标题、作者与摘要部分信息出处:[page::0]

- 研究背景与理论框架细节来源:[page::1, page::2, page::4, page::5, page::6]
  • 数据介绍与变量定义部分来源:[page::7, page::8, page::9, page::10, page::11, page::12, page::13, page::14]

- 绩效激励数据与分层分析:[page::14, page::15, page::16]
  • 计量方法详解与权重修剪:[page::17, page::18, page::19]

- 估计结果及论述来源:[page::20, page::21, page::22, page::24]
  • 结论综合与未来方向:[page::25, page::26]

- 图表分析结合页码:图1 [page::4],图2 [page::13],图3 [page::14],图4 [page::16],图5 [page::20]

---

结束语



此分析任务基于报告详细页面内容,有针对性地解剖理论依据、数据结构、计量模型、结果解读与潜在风险,力求对报告全方位覆盖并呈现深度洞察。该报告在研究设计与实证逻辑上体现出高度严谨,为管理经济学和数字化转型领域蔚成佳作。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