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子择时系列之一:风险溢价时钟视角下的攻守因子配置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文基于股息率减去国债收益率的风险溢价指标,构建A股风险溢价时钟,将市场划分为恐慌、筑底、复苏、过热四阶段,分析不同阶段因子表现差异,提出动态攻守因子配置策略。策略历史回测表明,基于风险溢价时钟的动态因子配置策略相较中证500等权组合实现年化超额收益20.8%,信息比率3.34,显著提升了收益和风险控制效果[page::0][page::3][page::6][page::8][page::20][page::23]。
速读内容
股息率-国债收益率构建风险溢价时钟,捕捉估值波动主导的A股市场[page::0][page::3][page::5]
- 美股市场中股价波动以盈利波动为主,约占78%;而A股中估值波动占比68.7%。
- 股息率减去国债收益率(DY-BY)作为风险溢价指标,具备较强的股市收益预测能力。
- 基于风险溢价构建的股债轮动策略,A股年化收益16%,夏普率1.2,港股年化收益12%,夏普率0.98。

风险溢价时钟划分市场四阶段及因子表现差异[page::8][page::9][page::11][page::12]
- 基于风险溢价DY-BY的正负值及边际变化,将市场划分为恐慌期、筑底期、复苏期、过热期。
- 四市场状态的平均持续时间约为4-5个月,市场状态稳定且呈“恐慌→筑底→复苏→过热”的演化路径。
- 因子表现高度依赖市场状态:
- 恐慌期偏好盈利、质量、低beta和低财务杠杆;
- 筑底期偏好低股价、低波动、反转因子;
- 复苏期偏好小市值、低股价、高成长;
- 过热期偏好价值、盈利质量和反转因子。
| 排名 | 恐慌期 | 筑底期 | 复苏期 | 过热期 |
|------|--------|--------|--------|--------|
| 1 | 盈利 | 股价 | 规模 | 价值 |
| 2 | 质量 | 低波 | Beta | 质量 |
| 3 | Beta | 反转 | 股价 | 盈利 |
| ... | ... | ... | ... | ... |
价值因子存在分化与陷阱效应[page::13][page::14][page::15]
- 价值因子内部分为盈利相关(EP、SP、CFP)、分红相关(DP)和净资产相关(BP)三类。
- 盈利相关因子随市场过热回落,出现价值陷阱(盈利预期过于乐观导致因子失效)。
- 分红相关因子在过热及恐慌期表现较好,因稳定分红对应稳定盈利与现金流。
- 净资产相关因子在筑底期和复苏期表现优异,具有较强安全边际。



动态因子配置策略构建与回测效果[page::19][page::20][page::21][page::22][page::23]
- 策略基于实时风险溢价判定市场阶段,动态调整因子组合,结合因子风险控制和加权优化。
- 持仓股票100只,半数从中证800内选,半数外选,月度调仓,买卖价格采用次月首个交易日均价。
- 2010-2018年回测,策略年化超额收益20.8%,信息比率3.34,胜率84.1%,最大回撤5.5%,显著优于中证500等权组合和传统因子等权及ICIR加权策略。
- 策略换手率较高,月度双边换手率124%,反映因子择时策略本质特点。


策略对主要因子敏感性分析[page::23]
- 2010-2018年,策略对股价、规模、成长和反转因子敏感性较高。
- 2017-2018年,策略对质量、价值与成长因子较为敏感。


深度阅读
金融研究报告深度分析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因子择时系列之一:风险溢价时钟视角下的攻守因子配置》
- 作者:分析师林志朋、刘富兵(执业证书编号分别为S0680518100004、S0680518030007)
- 发布机构:国盛证券研究所
- 发布日期:未明确但结合报告引用研究均为2019年初前后
- 研究主题:基于国内股市特征(以估值波动为主导)构建以风险溢价时钟为核心的动态因子择时及配置策略,针对A股市场因子表现的阶段性差异与动态调整机理进行探索。
报告核心论点与目标价/评级
该研究系统剖析了国内A股市场中“股息率-国债收益率”作为风险溢价指标的性质,提出以此构建市场四阶段框架(恐慌期、筑底期、复苏期、过热期),结合因子表现差异制定动态攻守型因子配置策略。研究表明该策略较传统固定因子权重方法明显优越,2010年至今年化超额收益20.8%、信息比率3.34,且稳健度较高。报告风险提示明确指出结论基于历史统计分析,未来若市场环境变化,模型存在失效风险。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从收益分解角度的因子择时框架(章节1)
- 核心观点:传统海外市场(如美国)以盈利波动主导股价波动,宏观到基本面到股价传导顺畅,适合基于“利率-信用-波动率”的三因素择时框架。
- 国内A股区别:A股市场由估值波动主导,估值因素占68.7%的价格波动贡献,盈利波动31.3%,导致国内因子择时需纳入估值波动考量。
- 逻辑及支持:报告引用PIMCO数据和Wind数据,通过波动率分解及滞后收益相关性证明不同市场的动态构造,说明美股市场估值波动占比较低,而国内以估值为主。[page::3,4]
2.2 风险溢价体系:股息率减国债收益率(章节2)
- 理论基础:依托经典股利贴现模型(DDM),通过戈登模型简化股价估值逻辑。股息率(DY)和国债收益率(BY)差异体现风险溢价,反映股票相对于无风险资产的超额收益。
- 优势:
1. 避免纯历史估值水平的盲目对比,综合宏观经济环境影响;
2. 定义估值的“中枢”参考,判断市场是否高估或低估,形成动态风险溢价时钟。
- 实证数据:
- 股息率与国债收益率时间序列紧密对比,验证两者的相对稳定性和变动周期(图表4)。
- 股息率-国债收益率波动主要源于股息率(76.6%),国债贡献较小且协方差微乎其微(图表9、10)为策略独立信息来源提供依据。[page::5,7]
2.3 风险溢价对未来市场收益预测(章节2.2)
- 实证检验:股息率-国债收益率能够预测沪深300未来收益率,长期预测能力优于短期预测,降低短期市场波动影响。
- 实测收益:基于DY-BY构建的股债轮动策略在A股年化收益16%,夏普率1.2;在港股市场年化收益12%,夏普率0.98(图表5-8)。
- 结论:风险溢价可作为良好的市场阶段划分和因子配置信号源。[page::6]
2.4 风险溢价时钟与市场状态划分(章节3)
- 定义四阶段框架:
- 恐慌期:DY-BY负且上升,市场估值过高同时快速下跌。
- 筑底期:DY-BY正且上升,市场估值较低,开始筑底反弹。
- 复苏期:DY-BY正且下降,市场估值修复,牛市前期特征。
- 过热期:DY-BY负且下降,市场估值过高,投资活跃。
- 市场状态特征:通过风险溢价的绝对值及变化率同步判定,截至2018年的市场实际切换基本符合这一时钟序列(图表8、12-14)。
- 市场状态稳定性:
- 保持概率均在75%以上,确保策略不会因频繁调仓失效。
- 各阶段平均持续期4-5个月,适合月度策略调仓和风格轮动。[page::8,9]
2.5 因子库与多维度因子测算(章节3.2)
- 因子覆盖:11大类、52子因子,涵盖价值、成长、盈利、质量、规模、反转、波动率、流动性等,确保全方位风格捕捉。
- 数据处理:
- 剔除ST及停牌股票,行业及市值回归调整。
- 行业内分组,行业等权合成。
- 月频更新,注重因子稳定性与适应性。
- 因子方向均以正向为优,部分因子如股价、市值及波动率定为负向因子处理(即低值优)。[page::10,11]
2.6 不同市场阶段因子表现差异(章节3.3)
- 综合因子表现指标:rankIC的t值和胜率、多头超额收益的信息比率及胜率四维度评估,避免单指标偏颇。
- 表现总结(图表16,17):
- 恐慌期:盈利、质量、低Beta及低杠杆因子表现最佳;
- 筑底期:低股价、低波动率及反转因子优于其他;
- 复苏期:小市值、低股价及成长因子出色;
- 过热期:价值、盈利质量与反转因子表现最好。
- 存在异常:过热期价值因子表现强势,次节详细讨论。[page::11,12]
2.7 因子运动轨迹与价值陷阱(章节4)
- 因子运动模式归类(图表18):盈利-质量、股价-规模、反转-价值、Beta-资产结构、成长-流动性五大群组,轮动顺序与市场状态相辅相成。
- 价值陷阱现象:
- 过热期价值因子强,经济和盈利拐头后(转入恐慌期)价值因子显著回撤。
- 投资者对价值股盈利预期过于乐观,导致业绩不达预期时股价大跌(图表19)。
- 价值内部分化(章节4.3):
- 盈利相关因子(EP、SP、CFP):周期敏感,价值陷阱明显。
- 分红相关因子(DP):稳定性强,过热及恐慌期均表现优异。
- 净资产相关因子(BP):在筑底期表现最佳,具备安全边际,类似期权非线性优势(图表20-22)。
- 逻辑解析:
- 盈利相关指标波动大,经济周期敏感,易引发价值陷阱。
- 分红稳定,因其成熟公司的抗周期属性。
- 净资产作为资产负债表指标,波动相对较小,具较好确认安全边际的功能。[page::13-15]
2.8 行情末期的因子锚定效应(章节4.4)
- 价值因子与反转因子均表现出行情末期(筑底及过热期)优异表现,具“锚定”特性。
- 原因包括数据来源(TTM)与预期不匹配,导致行情初期价值估计失真,及市场投资者行为模式变化(从基本面转向情绪主导)。
- 反转因子起到情绪修正功能,行情后段对超跌反弹和买入机会的捕捉明显。
- 图表23对应显示两类因子在筑底期和过热期的排名提升。[page::15,16]
2.9 攻守型因子在不同估值环境中的表现(章节4.5、4.6)
- 防守效应(过热估值):
- 盈利和质量因子表现优异,如ROE、毛利率等指标。
- 在估值过高的市场阶段,防守型因子帮助控制跌幅(图表24)。
- 进攻效应(低估值):
- 大盘股与低股价因子在筑底和复苏期取得超额收益,小市值股票弹性高(图表25)。
- 成长与流动性因子表现稳定,不受市场估值环境明显影响,属于非敏感因子(图表26)。
2.10 风险溢价时钟视角的动态因子配置方案(章节4.8)
- 按四阶段分配因子族群:
- 恐慌期:盈利质量、低Beta、低杠杆
- 筑底期:低股价、低波动、反转
- 复苏期:小盘、低股价、高成长
- 过热期:价值、盈利质量、反转
- 2016-2018年风格演进符合该模型,验证其有效性(市场经历筑底、复苏、过热及再进入恐慌期,策略因子选择亦相应调整,图表27)。
- 价值陷阱、风格极端分化等现象均被该策略逻辑有效捕捉。[page::18,13]
三、图表深度解读
- 图表2-3:美国标普500定位盈利波动(11%)主导方占大头,A股沪深300价格波动以估值波动为主(68.7%),强化两市场本质区别,为策略设计打下基础。
- 图表4:中证红利指数股息率与10年期国债收益率走势高度贴合,验证DY/BY体系稳定性。
- 图表5-6:风险溢价对沪深300未来一个月及一个季度收益相关性显著,长期预测效果更强。
- 图表7—8:基于风险溢价构建的股债轮动策略,相比大盘指数净值表现更强,验证股债仓位动态配置有效。
- 图表9-10:风险溢价波动分解体现,股息率贡献主导,国债收益率及二者协方差贡献较小。
- 图表12-14:风险溢价时钟划分市场不同阶段,各阶段对应市场指数演变且状态转换概率规律清晰,持续时间适合月度策略调仓。
- 图表16-17:不同市场状态下大类因子排名差异鲜明,细化子类因子表现,显示因子轮动显著。
- 图表18:因子运动轨迹呈五大类型,呈现市场不同状态因子的轮动及交叉。
- 图表19:价值陷阱以盈利预期偏差与价值因子排名表现勾连。
- 图表20-22:价值因子细分为盈利(SP、EP、CFP)、分红(DP)、净资产(BP)三类,三类因子在风险溢价时钟的表现轨迹有显著差异。
- 图表23-26:行情末期锚定效应、过高估值市场的防御因子作用,过低估值市场的进攻因子作用,以及非敏感因子表现解析。
- 图表27:构建风险溢价时钟攻守因子配置框架。
- 图表28-29:动态因子配置流程及策略净值表现。
- 图表31-32:策略换手率较高,持股周期波动反映风险溢价时钟驱动的风格转换,组合平均市值高于中证500指数。
- 图表33-34:动态因子配置策略对比传统因子等权和ICIR加权策略,收益、信息比率及风险控制均优。
- 图表35-36:策略对大类因子敏感性,2010-18年偏向价格、成长及反转,2017-18年转向质量和价值等。[page::4-7,9-12,13-23]
四、估值分析
报告未专门提供传统的估值体系(市盈率、现金流折现等)细节,但通过风险溢价(股息率-国债收益率)构建动态估值中枢,定义市场高估或低估状态,形成资产配置和因子选择的指导系统。重点在于利用动态风险溢价指标结合因子表现,实现精准风格轮动。
此估值方法理论基础扎实(DDM和戈登模型),并具备较强的实证验证能力。
此外,因子配置基于ICIR(信息比率的分数)和因子胜率权重分配,保证估值发现驱动的因子权重优化,是因子表现和估值时钟相结合的实践。
报告也开展了对因子库敏感性测评,显示不同历史时期策略对因子类别(价值、成长、质量等)敏感度变化,反映策略估值和风险调整的灵活性与稳定性。[page::5,18-24]
五、风险因素评估
- 模型风险:结论基于历史数据和统计模型,未来市场若出现结构性变化(例如盈利与估值的关系重构),模型可能失效。
- 数据限制:部分因子基于预期盈利及各种预估数据,预估偏差可能导致因子表现失真,尤其价值因子频现“价值陷阱”。
- 换手率及交易成本:动态因子旋转带来较高换手率(平均月双边换手124%),增加交易成本和操作难度,可能影响真实净收益。
- 市场环境波动:极端宏观环境(政策冲击、系统性风险)可能导致各因子表现同向负面影响,影响策略防守能力。
- 风险缓解:报告通过因子风险控制环节剔除弱因子,有一定缓解内部因子无法持续表现风险,但对市场剧变依然敏感。[page::0,7,19,21]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因子择时逻辑的依赖性:策略高度依赖于风险溢价定义及其分割市场状态的准确性,若市场结构改变或估值和股息的传统关系被打破,风险溢价时钟失效,策略可能表现大幅下降。
- 价值因子表现的复杂性:价值因子虽在过热期表现强,但实则隐藏价值陷阱风险,报告对此有较好论述,但投资者理解和执行仍面临挑战。
- 换手率较高的弊端:高换手率虽确保策略灵活,但带来成本攀升、税负增加、市场冲击成本等风险,需结合实际交易环境谨慎对待。
- 策略总体稳定性:虽然报告显示信息比率良好,策略表现稳健,但对多个假设条件(因子信息、市场效率、宏观变量影响持续性)有较强依赖,须密切监控模型表现。
- 估值体系的改进空间:报告已提及下一步将探索“factor of factor”方法,有助于因子择时多元化,防止单一指标陷阱,提高模型容错机制。
- 因子表现的滞后性:TTM数据和滚动窗口方法存在时间滞后,行情变化快速时策略反应可能滞后,需要观察实际调仓实时性对策略影响。
- 整体框架扩展性:当前策略重点基于股息率-国债收益率风险溢价,未来若融合“利率-信用-波动率”等其他宏观指标,能进一步完善择时体系,但相关变量之间是否冗余需实证验证。[page::0-1,23]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风险溢价(股息率-国债收益率)构建的A股市场风险溢价时钟,将市场划分为恐慌、筑底、复苏和过热四个阶段,并揭示各阶段内因子表现的显著差异。其核心发现包括:
- A股市场估值波动主导价格波动,区别于盈利波动主导的美股,因而需设计基于估值波动的因子择时模型。
- 股息率-国债收益率构成稳定的风险溢价指标体系,可有效预测未来股市收益,成为因子择时和资产配置的核心变量。
- 不同市场阶段有效因子明显不同,构建动态攻守因子配置策略,兼顾市场阶段特有风险与机遇,高效捕捉风格轮动(盈利质量因子、低beta防守,低波动与反转筑底,小盘成长复苏,价值回归过热等)。
- 价值因子表现内部分化明显,盈利相关价值因子周期敏感且容易陷入价值陷阱,分红和净资产相关价值因子稳定性更高。
- 动态因子配置策略在2010-2018年历史回测中表现优良,年化超额收益20.8%,信息比率3.34,且换手率虽偏高但策略切换节奏合理,实现了较优稳健的收益风险平衡。
- 策略对不同因子类别敏感性随时间变化,显示灵活调整能力,同时也提醒投资者需关注因子表现周期与市场环境变化。
- 综合宏观三因素“利率-信用-波动率”模型及风险溢价时钟,有望建立更全面的因子择时体系,未来还需探索“factor of factor”等多因子择时方法融合,提升策略适应性。
本报告通过丰富的图表和详尽的数据分析,深入解读了A股因子择时难点,构建了系统的动态因子配置框架,对量化投资者尤其是宏观因子驱动型策略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报告明确提出风险提示,强调策略依赖历史统计特征及模型稳定性,需投资者持续关注模型假设合理性及市场环境变化风险。
---
总结标杆
- 风险溢价时钟模型基于DY-BY定义国内市场四阶段,具备历史有效的阶段划分及收益预测能力。
- 因子表现显著季节性与阶段性差异,攻守因子不同阶段的配置显著提升超额收益及信息比率。
- 价值因子复杂,盈利型易陷阱,股息和净资产型稳定,建议分支细化使用。
- 策略稳定且灵活,年化超额收益达20.8%,信息比率3.34,高换手率为代价。
- 面向未来,期望结合多元宏观信息及“factor of factor”拓展策略参考体系。
本报告为复杂市场环境中因子择时提供结构化思路,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实证支撑,是当前国内量化投资领域因子择时策略的重要参考文献。[page::0-24]
附:部分重要图表展示
- 图表2(美国市场波动分解)
- 图表3(沪深300价格波动分解)

- 图表4(股息率与国债收益率对比)
- 图表18(市场轮转中的因子运动轨迹)

- 图表27(风险溢价时钟与攻守因子配置)
- 图表29(动态因子策略表现)

- 图表33(因子轮动效果对比)
- 图表35(2010-2018因子敏感性)

---
(溯源:综合报告全文 0至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