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 A股港股比较新范式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提出A股与港股比较进入新范式,内资影响力显著上升,导致两地市场价格结构性变化。港股稀缺软创新等科技龙头受益于产业结构和制度优化,南向资金大幅流入,增强港股定价权。未来AH溢价有望趋势收窄,短期港股弹性优于A股,关注内外部因素对两地市场影响及估值差异。[page::0][page::1][page::3][page::5][page::11][page::17][page::21]
速读内容
内外资结构变化引领港股跑赢特征转变 [page::0][page::1][page::3][page::5]

- 港股投资者结构由以往外资主导转向内资影响力上升,南向资金持股及成交占比持续提升,2024年南向资金成交占港股交易超过30%。
- 外资主动型基金持续净流出,被动资金和内资机构如公募基金对港股配置比例提升。
- A股投资者结构中,个人投资者回暖活跃,融资余额、ETF持有量等均走高,机构持股比重调整。
2024年以来AH溢价趋势收敛及行业体现 [page::1][page::2]


- 恒生AH股溢价指数2024年初后出现明显反转回落,红利低波(银行、公用事业)和信息技术板块价差收敛显著。
- 历史港股跑赢A股多依赖国内经济走强和美元弱势,但2024年宏观环境有别于以往,美元仍处强势区间,政策不确定性上升。
港股估值优势及产业结构差异显著 [page::11][page::12][page::13][page::14][page::15]

- 港股软创新(互联网、软件等)及生物科技等稀缺科技板块权重较高,较A股中游制造及新能源占比低,产业结构优势显著。
- 港股整体估值仍有折价,恒生指数市盈率约10倍,远低于沪深300;港股红利标的股息率领先A股平均1.7个百分点。
- 科技龙头股估值阶段性修复,核心科技“十巨头”估值从12倍提升至约17倍,股东回报回购力度增强。
投资者结构变化影响下的市场定价逻辑 [page::16][page::17][page::20]

- 内资提高港股定价权,市场相关性由标普500转向沪深300,外部风险下降拉动内资配置港股增强。
- A股机构化水平提升,个人投资者活跃度恢复,换手率明显提升,带来风格结构变动。
- 近期资金流入主要由南向资金和个人投资者带动,提升两地市场流动性和估值支撑。
未来A股与港股比较新范式及投资建议 [page::17][page::18][page::19][page::21]
| 主要变革 | 说明 |
|---------|------|
| 外部因素依旧关键 | 港股受外资影响大,但外部环境稳定时,内资更注重估值与基本面,港股吸引力上升。 |
| AH价差趋势收窄 | 随内资影响提升,红利和科技成长板块价差回归,存在结构性收敛机会。 |
| 定价节奏加快 | 内资信息优势导致港股市场节奏更快,估值弹性提升。 |
| 投资者结构关键 | A股个人投资者活跃,影响市场风格与波动,港股内资机构影响力增长。 |
| 外资回流潜力 | 当前外资对中国低配,风险溢价差异大,未来回流可能加剧两地市场分化。 |
- 建议关注短期(1-3个月)港股优势体现,尤其红利及科技板块的估值修复机会。
- 中期需关注宏观政策、盈利环境及估值变动对两地市场表现的影响。[page::17][page::18][page::19][page::21]
深度阅读
中金《A股港股比较新范式》研究报告深度解析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A股港股比较新范式》
- 作者:李求索、黄凯松等中金公司分析师团队
- 发布机构: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金公司)
- 发布日期:2025年3月3日
- 研究主题:围绕A股市场与港股市场的投资比较框架,结合投资者结构、市场表现、资金流向、产业结构及估值等多维因素,解析两地市场表现差异及其背后的变革因素,展望未来两地市场的相对表现趋势与投资机会。
核心论点:
报告指出,近年来随着内资影响力上升及投资者结构变化,港股与A股的比较进入了“新范式”。过去侧重外资主导港股表现的分析框架需更新,特别是南向资金和内资对港股的影响提升,对两地资产的定价机制和投资决策带来了深刻影响;港股产业结构与股息率优势以及制度优化使其具备差异化吸引力。报告强调,未来A股与港股比较需更多考虑投资者结构及内外资力量变化,短期内港股或将因估值修复和资金流入表现优于A股,长期需关注宏观环境与产业景气的演变。[page::0,1,21]
---
二、逐节深度解读
1. 报告引言及现状分析
- 核心信息:报告开篇强调2025年以来港股相较于A股的涨幅更为突出(恒生指数2个月涨幅22%,恒生科技35%),但沪深300和创业板/科创板涨幅相对有限,尚未反弹至历史高点。
- 传统差异根源分析(图表1):
- 投资者结构:港股以海外机构为主,A股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导致认知差异。
- 交易制度:港股成熟卖空机制令股价波动更透彻。
- 流动性:相较A股港股流动性较弱且依赖外资。
- 再融资机制:港股更宽松。
- 汇率风险:投资者承担人民币兑港币汇率风险。[page::0]
2. 投资者结构的结构性演变(图表2)
- 内资影响力提升趋势显著:
2021年至今,境外资金主动投资A股市值占比从约10%降至7.5%,港股被动资金虽净流入,主动资金则净流出,体现外资对港股定价权边际下降。与此同时,南向资金持股占比及成交占比均大幅提升,个人投资者回归A股市场,导致投资者结构日渐多元化。
- 内外资作用变动使得传统的外资主导周期性驱动模式面临挑战,更多强调内资对基本面及估值的关注。[page::1,3,4,5,6,7,8]
3. 港股跑赢A股的行业与估值特征(图表3-6)
- AH溢价趋势性收窄(图3):2024年初至今,恒生指数与沪深300溢价指数由约160降至130,反映两地价差收敛。
- 行业差异(图4):红利低波(银行、能源、公用事业)及信息技术板块溢价集中收敛,体现资金结构与风格偏好的变化。
- 历史规律与当下不同(图5,6):此前港股跑赢往往伴随美元指数走弱或国内基本面强劲,2024年以来美债收益率偏强,美元指数稳定,政策不确定性高,当前港股表现尚难以用传统周期解释,说明现阶段港股走强更多依赖内资结构性变化而非外部周期推动。[page::1,2,3]
4. 内资对港股影响的具体体现(图7-19)
- 外资对A股份额下滑(图7),对港股主动资金净流出现象显著(图9-10),南向资金流入创历史新高(2024年净买入7440亿元,2025年前两月净买入2615亿元)。
- 南向资金持股及成交比重大幅上升,持股占比达10.9%,成交占比突破30%,机构(尤其主动公募基金)对港股偏好增强,尤其偏好股息率高的央企,以及港股特色的软创新产业龙头和部分生物科技股。[page::4,5,6,7,8,9]
5. A股投资者结构及资金来源变迁(图17-20)
- 主动偏股型基金占比下降,由7.9%降至4.9%,而股票ETF和个人投资者入市比例提升。2024年末两融余额比去年9月末高出超5000亿元,显示融资市场活跃。
- 个人投资者热情回升,带动市场换手率中枢上移,A股市场风格可能因此更偏向偏好风险和成长性。[page::9,10,20]
6. 港股产业结构、估值与制度吸引力(图20-26)
- 港股相较A股,软创新(互联网、软件、生物科技)行业权重较高(恒生科技占比32.5%),中游制造和硬科技权重则低于A股(沪深300成份股中10%以上权重),对应产业景气差异。
- 估值上,港股整体市盈率仍较A股低(恒生指数10倍 vs 沪深300 12.6倍)。红利股股息率港股高出1.7个百分点,科技成长股ROE也普遍较高,且市盈率较美国科技巨头折价明显,网络巨头逐步提升估值(12倍升至17倍)。港股龙头采取积极回购提升股东回报,增强吸引力。
- 互联互通、双柜台人民币交易、标准调整等市场制度不断优化,为南下资金创造便利条件。[page::11,12,13,14,15]
7. 内资影响力提升对港股抗压性和内外相关性的影响(图27-28)
- 2021年以来外资撤出带来港股大幅调整(恒生科技最大跌幅达75%,估值跌破中枢),当下外资处于低配态势结束,内资影响力提升带来估值和市场相关性结构性变化,港股与美国市场相关度降至历史最低,与沪深300相关度升至历史高位。
- 这意味着未来两地市场研判需更加侧重基本面和内资动向。[page::16,17]
8. 报告总结的未来新范式及要点(图29-33)
- 外部因素仍影响港股较A股更重,但在周期外部条件平稳时内资将基于基本面及估值作出更灵活配置,特别是港股的红利板块与软创新科技板块表现优势明显。
- AH溢价水平有望趋势性收窄,价差收敛机会显著,内资结构性偏好将成为新驱动力。
- 港股节奏变化可能更频繁,反映内资对政策、创新叙事敏感度提高导致预期变化。
- 未来外资回流潜力值得关注,风险溢价存在下降空间,资金流向与估值弹性需密切跟踪。
- A股机构化与个人投资活跃共存,市场风格调整风险偏好,换手率中枢上移。[page::17,18,19,21]
---
三、图表深度解读
重点图表解析
- 图表1(影响因素分析)
描述传统A股港股表现差异根源,包括投资者结构、交易制度、流动性、再融资机制、汇率风险五个维度,具体阐述:港股更受海外机构和美元强弱影响,流动性较差且有卖空机制,汇率波动对估值产生隐性影响,构成港股波动特征。[page::0]
- 图表3(AH溢价趋势性回落)
自2019年以来,AH溢价指数由约120攀升至2024年初160峰值后开始回落至130附近,表明两地市场价格差距逐渐收窄。该图支持报告论点港股估值吸引力显著提升,且红利及科技股价差收敛趋势明显。[page::1]
- 图表4(行业差异溢价)
分别显示红利类和成长类行业AH溢价水平均呈现回落,尤以银行、公用事业信息技术行业为代表。其意义在于资金向港股流入主要集中在稳健蓝筹及重点成长板块,内资结构性偏好的体现。[page::2]
- 图表5(历史跑赢条件回顾)
复盘历次港股跑赢A股阶段,发现大多发生在美元指数下行或国内制造业及盈利增长加速期,说明传统驱动力来自宏观周期与海外资金环境,但本轮2024年背景有所不同。[page::2]
- 图表7-9(外资持股及海外主动资金低配)
体现境外主动资金低配A股和港股的趋势,外资持股市值和占比均呈下降趋势,暗示外资对内地资本市场的影响减弱。[page::4]
- 图表10-11(南向资金持续大幅净流入)
2024年南向资金净买超创历史高位,交易额占港股成交额超过30%,持股比例接近11%,显示内资对港股的影响力显著提升,是资金面结构性转变的重要信号。[page::5]
- 图表14-16(南向资金优选持仓)
持续增配高股息央企(如中国电信、中国神华超五成港股持股占比)以及部分互联网、科技龙头(中兴通讯、药明生物等持股比例超过10%),说明内资对稳定收益与成长股双重青睐。[page::7,8,9]
- 图表17-20(A股个人投资者及ETF崛起)
反映主动偏股型基金占比下降,而ETF及个人投资者影响力增强,两融余额提升,显示A股市场活跃度及机构化与散户参与度并重的新态势。[page::9,10,20]
- 图表22-25(港股估值优势及科技板块涨幅)
港股市盈率低于A股,且红利股股息率更高,科技股估值修复明显,市盈率由12倍升至17倍左右,且仍远低于美科技巨头近28倍估值,突出港股的估值吸引力与潜力空间。[page::12,13,14,15]
- 图表27-28(相关性变动)
港股与标普500相关度跌至低位,而与沪深300相关度创新高,体现出港股内资影响增强,市场联动更多依赖国内基本面。[page::16,17]
- 图表29-30(AH高溢价标的与公募、外资持仓偏好)
列举多只AH价差超100%的中大型股票,多为资质较好但有溢价修复空间公司。公募基金重仓半导体、科技,外资偏好银行、电力,体现两类资金的不同偏好及潜在套利空间。[page::18,19]
- 图表31-32(A股换手率与机构持股结构)
换手率水平较2016年以来大幅上升,机构投资者构成多元,公募及保险资金占比提升,个人投资者比例依然显著,展现市场活跃与多元驱动力。[page::19,20]
- 图表33(中美风险溢价差异)
2021年以来中国风险溢价高于美国,表明中国市场估值及风险偏好修复空间并存,是未来资金回流潜在动力源泉。[page::21]
---
四、估值分析
报告未对具体个股进行系统估值模型构建,但基于整体市盈率比较,多维度展示港股估值优势。
- 港股整体市盈率TTM约10倍,A股沪深300约12.6倍,港股仍存明显估值折价。
- 科技成长板块:港股科技巨头市盈率从12倍修复至17倍,仍远低于美科技七姐妹27倍以上的估值,估值吸引力突出。
- 红利板块股息率港股普遍高于A股1.7个百分点以上,长期股东回报率高,更受内资尤其是保险资金喜爱。
- 制度面优化(ETF互联互通、双柜台人民币交易、加快发行审批等)有效降低投资门槛和交易成本,提升港股估值逻辑及资金吸引力。
总体而言,港股估值相较A股处于优势地位,且部分细分行业成长与红利皆具配置价值,具备较强的价值支撑。[page::12,13,14,15]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外部不确定性依然显著:中美关系、美国经济下行风险、全球政策不确定性高企(图6),可能增加海外资金的波动,影响港股表现。
- 中国宏观经济尤其是通胀和企业盈利改善节奏尚不明朗,可能拖累A股和港股基本面。
- 港股流动性和估值波动风险依然存在,尤其在外资结构性低配和地缘风险波动时期。
- 投资者结构快速变化带来市场节奏加快,可能导致短期市场波动加剧。
- 汇率风险:人民币兑港币波动对港股收益构成影响,投资者需要承担该风险敞口。
报告未详细列出缓释策略,但暗示通过密切监控投资者结构与资金流向,结合政策和经济基本面变化,投资者可提前调整配置,降低风险暴露。[page::3,6,16,21]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强调内资影响力提升正向影响港股,但对可能的风险(如内资热情过高导致估值泡沫或波动性加大)讨论较少。
- 外资虽边际下降,但仍占港股关键部分,报告对此的影响边际变化给出假设,尚需时效验证。
- 报告重点强调港股产业结构优势和政策支持带来的估值修复,但未来宏观环境和监管政策存在不确定性,情景分析或敏感性分析体现不足。
- 对A股个人投资者回归及其对市场换手率、风格的影响叙述略显概括,缺乏对波动性和投资行为模式的进一步剖析。
总体报告立足于丰富数据与事实,分析较为全面,但对极端风险和反向案例讨论不足,需投资者结合实际操作重点关注市场预期的反复和投资者结构动态。[page::21]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分析1990年代后期以来A股与港股市场的结构性差异和演变,重点强调随着内资力量尤其是南向资金的崛起,港股的资金面、定价机制、产业配置及估值优势强化,进入了与以往由外资周期驱动不同的“新范式”。这改变了两地市场的互动和投资逻辑,尤其是在2024-2025年区间,港股因软创新产业突破、股息率优势及制度创新,吸引了更多内资主动与被动资金。
具体看,AH溢价指标已出现趋势性回落,主要聚焦两大类行业红利低波和高景气信息技术。内资资金流入港股频率和规模创新高,南向资金成交额占比突破30%、持股占比近11%,与之相应,外资主动资金持续低配且净流出态势明显。公募基金主动偏股资金增长港股配置比例,ETF及个人投资者活跃度提升带动了A股市场换手率中枢上扬。
港股在产业结构上相较A股具有独特优势——软创新占33%,沪深300制造及硬科技占比更高且受景气波动影响大。港股整体估值优于A股,科技成长及红利板块均呈估值提升趋势且股息率更优。内地和港澳交易制度互联互通不断进阶,为内资南下创造政策支持和便利。
理论与实证数据共同表明,此前外资主导下的周期性价差解释力减弱,内资资金偏好、基本面及估值调整成为驱动两地价格趋同或背离的关键因素。未来,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动和政策面引导,A股和港股的相对表现将展现更多结构性机会与挑战,港股短中期估值修复空间明显,长期则需关注宏观政策、盈利回暖和外资回流趋势,A股相关板块亦具备估值重估潜力。
简言之,报告为投资者描绘了一个内外资结构再平衡背景下,A股与港股比较视角的升级新框架,强调内资崛起、科技创新与估值优势是本轮港股领先的重要驱动力,提示投资者关注估值修复、资金流向与政策导向的动态变化,为精准择时和精选标的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page::0-21]
---
附:部分关键图表图片引用列表
— 传统的A股与港股表现差异根源示意图。[page::0]
2.

— 港股历史跑赢对应美元指数和国内基本面走势。[page::2]
4.

— 海外主动基金与南向资金流入对比。[page::5]
6.

— 恒生指数成分中软创新权重示意。[page::12]
8.

— 港股估值中枢被打破阶段及估值恢复。[page::16]
10.

---
综上,报告通过详实数据和行业分析,为投资者指出在内资崛起及投资结构演变背景下的A股港股投资新思路,强调了内资对港股的积极影响及其带来的估值与配置机会,并从产业、资金面及制度角度剖析背后逻辑,为宏观与微观层面均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