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复盘&展望之基金深度回顾 主动权益的变道与革新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系统复盘了2024年主动权益基金的规模、表现和结构变动,发现被动指数基金规模首次超越主动权益基金,主动权益基金总体收益虽正但大多数跑输宽基指数;基金表现存在显著分化,持仓大市值、低估值、高盈利、低换手率的基金全年表现较好,而9月24日后小市值、成长风格基金反而领涨。基金经理管理规模和年限对业绩表现影响显著。业绩与规模的正向反馈局限于部分红利和科技主题基金。面对业绩和规模双重压力,主动权益基金的结构调整和定位转型成为关键。报告指出,当前A股市场个人投资者主导,市场尚未强有效,主动权益基金未来仍有超额回归空间,需针对价值型、成长型及赛道型基金明确差异化定位和考核标准,并建议主动权益基金以解决方案形式存在,合理配置投资者组合 [page::0][page::1][page::2][page::3][page::4][page::5][page::6][page::7][page::8][page::9][page::10][page::11][page::12][page::13][page::14]
速读内容
2024年基金市场规模与数量变化回顾 [page::2]

- 2024年主动权益基金数量持续增长(4505只,增6.25%),但规模下降至37752亿元,降3.6%。
- 被动指数基金规模涨幅显著,首次在2024年三季度超越主动权益基金,涨幅达12581亿元。
- 大量资金流向成本低、透明度高的指数投资产品,推动被动基金快速发展。
主动权益基金收益与超额表现分析 [page::3][page::4]


- 2024年主动偏股基金整体绝对收益3.33%,64.31%基金录正收益,25.46%基金收益超10%。
- 下半年表现优于上半年,84.02%基金录得正收益,近4成超过10%收益。
- 但超额收益不佳,相对沪深300和中证800指数的超额平均分别-11.35%和-23.55%,仅14.19%和2.51%的基金跑赢对应指数。
主动权益基金持仓及组合特征对业绩的影响 [page::5][page::6][page::7]


- 全年视角看大市值、价值风格、高盈利基金表现优异,924反弹后小市值、成长风格、低盈利基金表现更强。
- 全年高抱团、低换手率基金表现较好;924后低抱团、高换手率表现更优。
- 基金经理管理规模大且从业年限长者全年表现优异,924后管理规模小、年限短经理表现好。
规模与业绩双升基金特征分析及归因 [page::9][page::10]

- 业绩与规模双升基金多为红利主题和稳健价值风格,二季度规模增长显著,行业配置贡献显著但下半年转负。
- 回撤控制能力强显著提升投资者认可,长期业绩和稳定选股能力为核心竞争力。
- 924至年底规模增长基金以TMT主题为主,受益于政策支持和成长风格回暖。
业绩优异但规模下降基金及原因解析 [page::11]
- 部分基金业绩优异,但由于投资者赎回锁定收益或持有期届满赎回,资金流向导致规模下降。
- 部分持有期基金在市场震荡与波动情绪中面临赎回压力,影响规模稳定。
主动权益基金跑输市场原因与未来展望 [page::12][page::13][page::14]


- 主因是2019-21年公募基金重仓的优质股估值过高,遭遇“戴维斯双杀”。
- 宏观环境不确定加大,主动管理受限于自下而上选股能力,难以应对宏观波动。
- A股个人投资者占比仍超半数,市场尚未达到完全有效状态,主动管理仍具空间。
- 未来主动权益基金应重新定位:价值型基金明确长期绝对收益和夏普比,淡化短期排名;成长型均衡型基金需“主动被动化”,注重基准控制风险;赛道型基金需加强投资者教育,明确产品风险和定位。
- 建议主动权益基金多以投资组合核心“卫星”的形式存在,配合稳健资产优化整体风险收益。
深度阅读
年度复盘&展望之基金深度回顾——主动权益的变道与革新
兴证金工团队 XYQuantResearch 2025年01月09日 上海
---
一、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报告标题:年度复盘&展望之基金深度回顾 主动权益的变道与革新
作者与机构:兴证金工团队,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年1月9日
研究主题:2024年中国A股主动权益基金市场表现复盘及对未来主动权益基金发展的展望
核心观点:
- 2024年主动权益型基金在规模和业绩上均面临较大压力,被动指数基金规模首次超越主动权益基金。
- 虽然绝大多数主动权益基金录得正收益,但仅有约14%基金跑赢沪深300,显现出业绩分化。
- 主动权益基金规模与业绩的双重挑战源自市场投资范式和资金流的互动反馈,抱团股估值过高及宏观环境复杂是关键因素。
- 未来主动权益基金的超额收益将回归,但需依托市场有效性提升和投资者结构改善。
- 对未来主动权益基金应进行细分定位,价值型基金需注重长期绝对收益及持有体验,成长型基金需主动被动化管理,赛道型基金需强化投资者教育,且总体建议主动权益基金作为资产配置“卫星”,而非全部资产。
[page::0,11,12,13,14]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权益市场与基金市场整体回顾
- 权益市场行情回顾(图1):2024年A股市场经历较大波动,主流指数全年均实现正收益。上证指数上涨12.67%,沪深300上涨16.48%,中证1000表现较弱仅涨1.2%。市场行情由稳健价值(央企、高股息)和科技成长(TMT)板块轮动主导。
- 政策影响与市场波动:年初经济复苏不及预期叠加地缘政治,市场呈弱势。2月降准激发反弹;5月“国九条”加强监管推动市场向高质量发展过渡,但地产政策和市场缩量导致局部低迷。9月24日后多项降准降息及房地产稳定措施出台,散户入市热情大增,成长板块迎来反弹。
- 市场情绪与成交活跃度季节性差异:10月末至11月交易活跃度高,随后温和回调,科技板块出现调整,金融风格相对占优。
[page::1]
2.2 主动权益基金的数量、规模与份额动态(图2至图5)
- 基金数量持续增长,规模却萎缩:截至2024年9月底,开放式基金数量同比增长4.81%,总规模增长15.95%,但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同比却下降3.6%至约3.78万亿元,数量增加6.25%至4505只,64.57%基金规模缩水。
- 被动指数基金规模首次超越主动权益基金,得益于国家队等大资金增持、多项政策支持及投资者追求低成本分散风险。
- 主动权益基金份额缩水严重,2024年80.95%的基金份额有所下降,其中3262只是5亿份以下的轻微缩水,体现出投资者信心受挫及赎回压力。
- 上半年震荡是规模萎缩主因,尽管9月回暖,但整体规模未能显著回升。
[图2-5详见] [page::2,3]
2.3 主动权益基金收益表现与超额收益(图6至图9)
- 绝对收益表现:平均收益3.33%,64.31%基金正收益,25.46%超过10%收益。其中三、四季度表现明显改善,84%基金正收益,近40%超过10%。
- 超额收益疲弱:相对沪深300和中证800指数,主动权益基金平均超额收益分别为-11.35%、-23.55%,仅14.19%(沪深300)和2.51%(中证800)基金跑赢。
- 成长板块反弹期间未能充分表现:9月24日后成长风格快速反弹,偏股混合型基金未能紧跟(图9),持仓结构与组合调整滞后,导致其表现相对宽基指数逊色。
- 面临规模与业绩双重压力,挑战较大。
[page::3,4,5]
2.4 基金不同特征对业绩影响分析(图10至图15)
- 持仓特征分布(图10、11):
- 全年角度看,大市值、价值风格、高盈利基金表现最好。
- 9月24日至年底反弹期间,小市值、成长风格、低盈利基金表现反超。
- 组合特征分布(图12、13):
- 全年看,高抱团、低换手率基金表现优异,反映价值风格占优。
- 9月24日至年底,市场活跃度上升,低抱团、高换手率反而表现更好,资金和风格偏好切换显著。
- 基金经理特征(图14、15):
- 2024全年管理规模大及经验丰富的经理管理基金表现更佳,因其偏重大盘价值配置。
- 9月24日后小盘成长占优,规模小、新生代经理管理基金表现转好。
- 总结:基金业绩与规模变动高度依赖基金持仓市值、风格、基金经理特征与市场风格的匹配程度。
[page::5,6,7,8]
2.5 规模与业绩趋势具体分析(图16至图21)
- 业绩优异且规模上升基金的特征:以红利主题和稳健价值风格基金为主(图16、17),其上半年受行业配置贡献显著,如银行、电力等高股息行业,回撤控制良好,选股能力是业绩稳定的重要保障。部分基金因投资经理经验丰富,投资框架稳定,获得规模增长(图18、20)。
- “924”至年底业绩优异且规模增长的基金以TMT主题为主,受益于政策支持与成长风格反弹,电子通信板块集中(图19)。规模增长幅度低于全年规模增长前20基金,反映成长风格短期占优但持续性不足。
- 规模增长显著但业绩落后的基金多为周期、消费、医药主题,受季节性板块行情影响,在部分季度业绩表现良好吸引资金,整体排名靠后(图20、21)。
- 业绩优异但规模下降基金普遍为持有期基金及部分回撤较大产品,部分投资者赎回收益锁定,导致资金流出。
[page::8,9,10,11]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1(上证指数净值走势)
- 展示了2023年12月底至2024年底上证指数走势,反映出市场在年初的低迷、2月反弹、上半年震荡及9月底政策刺激后快速攀升的过程,明确了全年市场波动的大致节奏。指标峰值位于10月。
图2至图5(基金规模与份额变化)
- 图2显示2024年货币型基金规模最大,其次为偏股混合型基金。被动指数型基金规模增速迅猛,推动其三季度末规模首次超越主动权益基金。
- 图3显示非货币型基金中被动指数型基金规模正增长明显,主动权益基金部分基金规模减少。
- 图4直观展示主动权益基金规模变动分布,绝大多数基金集中于0-5亿规模变化区间,且下降基金占多数。
- 图5体现基金份额多数下降的事实,高比例小幅赎回。
图6、7、8、9(收益与超额收益分布)
- 图6显示主动偏股基金收益多集中于-10%至10%区间,上涨权重略占优势。
- 图7对比上下半年,显示下半年正收益基金数量大增,更显市场周期性上涨对基金绩效影响。
- 图8揭示主动权益基金的超额收益非常稀缺,多数基金跑输沪深300和中证800,反映主动投资者压力巨大。
- 图9体现偏股混合基金相较于万得全A的持续跑输,增加量化依据。
图10、11(持仓特征收益对比)
- 图10全年看,大盘、价值、高盈利基金占优,小盘和成长不佳。
- 图11反映“924”后成长、小盘、低盈利异军突起,说明阶段性风格轮动。
图12、13(组合特征收益)
- 高抱团、低换手、基金经理规模大基金全年表现优异,反映价值复兴。阶段性切换至低抱团、高换手则捕获活跃市下的超额收益。
图14、15(基金经理特征)
- 管理规模和经验丰富经理全年优势明显,契合价值风格,但“924”后新生代小规模经理表现更优,反映风格切换对业绩影响。
图16、17(基金业绩归因)
- 上半年行业配置收益贡献显著,尤其红利油气、金融等,高股息板块显著带动绩效。下半年行业贡献转负,选股贡献成为主力,表明选股能力差异成为业绩分水岭。
图18至图21(重点基金规模及业绩变化)
- 分析了不同类别中规模与业绩变化的TOP20基金,明确规模增长多因优异业绩或频繁赎回机制影响,且行业配置风格分明。红利、TMT、周期主题基金均有集中体现。
图22(基金抱团重仓指数估值)
- 显示2019-2021年间基金重仓股估值持续走高,2021年达到PE 24倍峰值,随后估值未回落至合理水平,成为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拖累的重要原因。
图23(A股投资者结构)
- 显示个人投资者持股比例持续超过50%,机构占比相对较低,市场尚不具备强有效性,给主动投资带来空间。
---
四、估值分析
报告未直接涉及DCF或传统市盈率估值法对基金整体估值,但对基金重仓股票估值(如图22)有显著关注,指出公募抱团股PE高企,行业配置影响基金表现,隐含估值泡沫风险。
未来估值回归需要宏观经济与产业基本面支撑,基金经理需精准行业与个股选择,避免高估值陷阱。
---
五、风险因素评估
- 基金业绩波动风险:当前宏观不确定性高,股价受外部事件影响显著,使基金业绩产生大幅波动,尤其成长及科技主题基金波动更大。
- 市场情绪与资金流动恶性循环:基金业绩不佳导致赎回,进一步卖出重仓股,业绩继续受压,形成负反馈循环。
- 结构性估值泡沫风险:公募抱团股估值过高,若未能消化,持续拖累主动权益基金表现。
- 投资者行为风险:部分基金如持有期基金,因投资者风险偏好转变或持有期到期,可能发生集中赎回。
- 风格切换风险:市场风格切换快速导致基金持仓风格匹配难度加大,可能拖累短期表现。
- 成长与赛道基金投资集中度风险:单一行业、单风格风险暴露明显,对市场调整敏感。
报告未详细论述风险缓解机制,但强调通过基金经理策略调整、产品定位及投资者教育降低风险。
[page::0,4,8,11,12]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对基金表现解读较为客观,但部分结论基于历史数据,未来是否复制存在不确定性。
- 对主动权益基金跑输指数的原因分析深入,但对被动基金未来风险提示较少,可能偏向主动管理价值。
- 报告中对“924”后短期成长基金规模涨幅较小的说明带有隐含悲观,未充分考虑未来成长性持续改善可能。
- 对基金经理规模与经验与基金表现的正负相关分析,需注意部分新晋经理样本偏少或市场风格影响。
- 投资者结构分析较简洁,未触及市场制度创新或交易机制改革对有效性的潜在影响。
- 估值分析未展开DCF、贴现现金流等方法,说明以市场数据为主,缺少对未来盈利预测及估值合理性细节解读。
- 报告尽管强调主动基金资产配置定位,但未明确给出具体策略或模型指导,留有较大实施空间。
---
七、结论性综合
2024年,A股主动权益型基金在多重不利因素作用下,表现承压,规模和份额双双下滑。尽管大部分基金实现正收益,但仅极小比例基金获得超额收益,显示出当前主动管理的挑战与困境。基金业绩分化显著:全年以大市值、价值风格及高盈利组合优势明显;“924”后转至小市值、成长及活跃换手的基金表现反超。基金经理经验及规模对全年业绩有重要影响,但短期风格切换使得新生代经理表现提升。
主动权益基金跑输的主要根源是2019-21年抱团股估值泡沫和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资金流动和投资范式的变迁形成恶性循环,压制了主动管理表现和基金规模。当前A股个人投资者主导举足轻重,尚未充分体现市场的有效性,因而主动管理依然有发挥空间。
对未来:
- 价值型基金应注重长期绝对收益和持有体验考核,淡化短期排名波动,强调稳定性和防御性。
- 成长型与均衡型基金应推行“主动被动化”,强调业绩比较基准的稳健控制。
- 赛道型基金需强化投资者教育,明确产品定位,避免盲目参与。
- 整体上,主动权益基金更适合作为资产配置的“卫星”产品,与稳健低波的金融资产联合配置为佳。
图表显示,主动权益基金的表现与持仓风格、市值规模、基金经理特征及投资环境密切相关。政策微调、资金结构变化和市场情绪波动高度影响基金的业绩与规模动态。
总之,报点评价当前主动权益基金正处于变革阵痛期,面临挑战亦孕育机遇。市场结构和投资者认知将推动其新定位与价值实现,主动权益基金的长期超额回报有望在市场有效性提升和结构优化中逐步回归。
[page::0–15]
---
附:关键图表示例(Markdown格式)
- 图1,上证指数净值走势:

- 图22,基金重仓指数与估值趋势:

- 图23,A股投资者结构:

---
总结
本报告围绕2024年主动权益基金的风格演变、规模波动及业绩表现进行了详实回顾,利用大量数据和图表揭示了基金市场深层次机制与投资者行为变化。其深刻解构了主动管理挑战的内外部原因,并对未来基金产品设计、管理考核和投资者教育提出了务实建议。报告既展现了主动权益基金的现实困境,也强调了其长期价值,具备极高的政策与市场指导意义及理论参考价值。
[全文共约2800字,涵盖所有章节内容与图表解读,注明页码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