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缠论中的笔在 MACD 价格分段中的应用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对缠论中的笔进行了严格的量化定义,结合MACD价格分段体系,深入分析笔在价格波动中的结构特征及其在指数择时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表明,主要指数MACD日线级别“上涨”和“下跌”对应缠论笔数主要集中在1、3、5笔,且波段确认与波段延伸的规律为识别拐点提供有效依据。此外,波段内的笔背离能够提前预判波段的反转时点,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为指数择时提供了稳定且适用的量化工具[page::0][page::6][page::9][page::13][page::14]。

速读内容


缠论笔的价格分段定义与确认规则 [page::3][page::4][page::5]

  • 笔的划分基于顶底分型,至少间隔1根独立K线,价格极值只出现在波段起终点。

- 笔的确认涉及三种形态,依赖于K线合并处理及价格创新高低的条件。
  • 通过实证数据,缠论笔的划分周期适中,日线级别平均持续时间约17个交易日。

- 涨跌幅度在周线(日线)级别表现明显,强调笔在操作上的实用性。

缠论笔结构与MACD价格分段结合的统计特征 [page::6][page::7][page::8]


  • 上证综指MACD日线级别上涨和下跌波段中的笔数主要集中在1、3、5,累计占比分别达89%和97%。

- 多个主要指数包括上证50、沪深300、创业板指等均展现出相似的概率密度分布,说明结构稳定性。
  • 笔数的分布提供了波段结构识别的重要参考,顶部及底部拐点通常不超过5笔。


应用一:波段“下跌”5笔拐点确认 [page::9]


  • 当日线级别出现5笔下跌时,波段底部极大可能已出现,后续的上涨确认点平均提前10个交易日出现。

- 统计分析显示,平均潜在涨幅约3.5%-5%,为择时介入提供具体买入信号及风险控制建议。

应用二:波段确认与波段延伸规律 [page::10]


  • 波段确认时的笔数与延伸情况密切相关,笔数越少,市场走势越流畅,延伸空间更大。

- 统计数据显示增长趋势中1笔确认后平均延伸笔数为1.63,延伸倍数3.38;下跌趋势中延伸倍数和笔数均较低。
  • 缠论3笔确认下跌的波段通常标志较强的底部反转信号。


应用二(细分):缠论3笔确认下跌及上涨后的表现 [page::11][page::12]


  • 3笔确认下跌后,随后1笔上涨确认点至MACD上涨确认平均涨幅4.5%,平均提前14个交易日。

- 3笔确认上涨后多为短期确认,至第5笔后延伸空间概率降低,容易出现小幅回调。
  • 上涨3笔确认后若出现第6笔下跌,跌幅通常不大(1%-3%),潜在下跌空间3%-6%。


应用三:波段内笔背离条件及拐点判断 [page::12][page::13]


  • 定义背离需满足价格创新高/低但技术指标未创新高/低,且指标回调至少50%,伴随成交量不放大。

- 背离信号滞后一根K线确认,适用于判断趋势疲软及短期反转。
  • 2005年以来实证显示背离信号至波段反转确认存在4%以上盈利空间,2015年股灾后验证效果显著。

深度阅读

报告详细分析 - 《缠论中的笔在 MACD 价格分段中的应用》



---

1. 元数据与概览



报告标题: 缠论中的笔在 MACD 价格分段中的应用
发布机构: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
作者: 孟繁雪、刘富兵及团队,多位分析师和研究助理联合完成
发布日期: 未具体标明,报告内容涵盖数据至2017年7月31日
研究主题: 探讨缠论中的“笔”概念如何在技术指标MACD的价格分段体系中应用,结合量化方法深入分析,进而提升指数择时的效果与准确度。

核心论点:
  • 笔作为缠论关键价格结构单位,经过严格量化定义后,能清晰反映价格波段内部的走势特征。

- 笔与MACD价格分段体系结合,有助于理解市场波动的内部结构,提高波段顶底判断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 统计显示指数日线级别的上涨和下跌波段中,笔数主要集中在1、3、5笔,这些特征可供择时参考。

- 应用缠论笔相关的走势确认和背离信号,能提前发现拐点,实现较好的预判与交易决策支持。

[page::0,1]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引言



引言部分详细介绍了缠论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框架。缠论起源于网络人物“缠中说禅”,基于K线图的包含关系处理来定义“分型”(顶分型与底分型),再由相邻顶底分型连接形成“笔”,最后建立“线段”和“中枢”等更高层级的结构,结合动力学中的背驰概念,指导买卖点的判定。
  • K线包含关系的处理为缠论模式提供了一种过滤和简化市场噪音的手段,合并内部的K线,关注市场结构中的新高或新低,从而提升趋势识别能力。

- “笔”的定义中关键是顶底分型间需间隔至少一根K线,保证结构有效性和连续性。
  • 线段由三笔以上组成,且前三笔有交叠,确保走势的有序性。

- 该部分并配套图示(图1和图2)辅助理解。

[page::2,3]

2.2 缠论中笔的价格分段定义及确认规则



系统给出笔的量化划分规则:
  • 对具有包含关系的K线合并处理以增加趋势的清晰度。

- 连接相邻顶底分型形成笔,且分型之间至少间隔一根K线,或价格突破前一笔的极值。
  • 每个波段的价格极值仅出现在起点或终点,体现阶段特征。


对于笔的确认规则,报告详述了3种常见情景(配以图4至图6):
  • 以C点突破、存在足够K线确认以及反弹新高为确认条件。

- 当遇到复杂走势时,利用反弹最高点的判断来巩固拐点确认。
  • 特殊情形下若不满足中间的K线样本限制,也可通过价格对B点的突破确认笔的形成。


这一流程确保了笔的划分符合市场实际波动,且避免频繁无效信号。

[page::3,4,5]

2.3 笔的价格分段波动数据统计



基于2000年至2017年7月31日的上证综指数据,报告使用缠论笔规则统计了波段数量和特性:
  • 波段数量:

- 日线级别共245个波段,包含123个上涨波段和122个下跌波段,说明笔能够细分波动阶段。
  • 持续周期(表1,分不同级别):

- 周线级别平均约17.8周,日线17.3天,30分钟约15根K线,5分钟约13根K线,呈现周期递减趋势。
  • 平均涨跌幅(表2):

- 周线平均上涨幅46.8%,跌幅-22.2%;日线对应上涨13.4%,下跌-10.4%;短周期幅度明显缩水。
  • 以上数据揭示不同时间周期笔分段的波动特征,提示在周日级别有较大操作空间。


[page::5,6]

---

3. 缠论中笔在MACD价格分段中的结构及分布



3.1 上证综指MACD日线波动与缠论笔数的概率分布


  • 统计显示上证综指上涨波段笔数在1、3、5笔占据89%,下跌波段同样集中在1、3、5笔,累计占比97%。

- 极端波浪如2014-2015年牛市,出现过13笔上涨,2008年熊市曾出现11笔下跌。
  • 说明从笔数层面,日线级别市场很少出现超过5笔的复杂波段,大多波段结构相对简洁。


(图7,图8显示概率分布柱状图)

[page::6,7]

3.2 MACD日线与30分钟对应结构的对比


  • 通过图9比较MACD日线和30分钟分段结构,发现日线中的笔数通常较少,5笔结束概率更高。

- 个别情况下30分钟级别已走完5段,但日线级别仅1笔,反映不同时间周期对市场波动的刻画细致度差异。
  • 证明结合多周期分段方法能增强走势理解和判断的准确性。


[page::7]

3.3 主要指数MACD日线波动与笔数分布


  • 研究除上证综指外的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深证成指、中小板指、创业板指,发现上涨和下跌波段笔数均以1、3、5笔为主,占比均在80%以上,某些板块如创业板上涨笔数1、3、5占比高达94%。

- 这一共性进一步验证了笔数分布的稳定性和广泛适用性,有助于指数择时和结构分析。

详细概率密度数据见表3和表4。

[page::8]

---

4. 缠论笔在MACD价格分段中的实际应用



4.1 应用一:波段“下跌”5笔作为底部拐点信号


  • 统计表明MACD日线下跌波段出现5笔,下跌即将结束,波段底部基本形成。

- 介入时机建议在5笔下跌后出现的第1笔上涨确认位置买入,等待MACD波段上涨确认。
  • 平均提前确认时间约10个交易日,潜在上涨空间约3.5%-5%。

- 统计9个实例显示5笔下跌后的上涨确认至MACD段确认的时滞与涨幅,唯独2008年金融危机异常。

(图10,表5详述具体时间和涨幅数据)

[page::9]

4.2 应用二:波段确认后的延伸特性及流畅性分析


  • 延伸倍数定义为最终波段涨跌幅相较确认点涨跌幅的增量比例;延伸笔数定义为最终波段笔数减去确认点笔数。

- 发现确认时的笔数越少,市场趋势越流畅,延伸笔数越多,延伸倍数越高,预示波段延续力度强。
  • 确认笔数越多,走势越纠结,随后趋势反转概率提高。


表6统计了不同笔数确认时的波段延伸情况。

4.2.1 缠论3笔确认MACD下跌波段


  • 多数3笔对应波段即结束,延伸概率低,反转上行概率大。

- 3笔下跌确认后出现1笔上涨确认点至MACD上涨确认的平均上涨幅度4.5%,提前14个交易日,空间佳。
  • 也提供了极端趋势持久与弱势时的收益与风险分析。


(图12,表7详细数据)

4.2.2 缠论3笔确认MACD上涨波段


  • 3笔上涨确认时,进一步延续超过5笔的概率较小。

- 出现第6笔下跌时,整体调整幅度通常较小(1%-3%),潜在下跌空间有限。
  • 可作为判断短期调整时机的参考。


表8展示了相关统计。

[page::10,11,12]

4.3 应用三:波段内笔背离及其拐点预判


  • 结合缠论中的背驰理论定义“波段内笔背离”,以技术指标(如DIF)与价格高低点的结构性背离为信号。

- 条件包括指标回调幅度、价格创新高/低对应指标未达到新高/低、成交量不放大以及滞后一根K线确认。
  • 应用实例(图13及表9)显示背离信号能显著提前发现MACD价格分段的反转点。

- 反转空间通常超过4%,最高达到18%以上,特别适用于震荡行情监测。

[page::12,13]

---

5. 估值分析



本报告并无传统意义上的公司估值分析,属于市场技术形态和指标应用的量化研究报告,重点在于理论模型与实证数据的结合。

---

6. 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未专门设定风险章节,但隐含风险点有:
  • 缠论本身存在主观解释及方法论争议,报告通过量化减少“千人千缠”问题,但仍可能遇到模型误差。

- 统计数据中历史特殊期(如2008年金融危机)表现异于常态,表明在极端行情下模型预测稳定性可能下降。
  • 价格与指标背离信号的滞后性可能导致错失最佳交易时机。

- 报告建议机制也包含对此类风险的防控,如设置止损点和确认周期。

---

7.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力图将缠论复杂的理论结构严格量化,减少主观偏差,提升研究的科学性。

- 但缠论自身具有较强的哲学色彩,量化定义虽降低歧义,仍难完全避免解释上的弹性。
  • 报告数据截止2017年,未涵盖近几年市场环境的变化,模型的前瞻适用性需持续验证。

- 极端案例(如2008年11笔下跌)显示模型在极端市场下的失灵可能性,提醒投资者应结合多因素判别。
  • 某些统计样本较小(如3笔确认后的延伸状况次数少),样本容量可能影响结论稳健性。


---

8. 图表深度解读


  • 图1-3:用于说明缠论基本概念——K线包含关系、分型、笔与线段结构,图形配合文中术语清晰体现缠论笔的形成机制。

- 图4-6:详细展示3种笔确认规则的K线实例,理解笔确认的逻辑必备,避免断笔误判。
  • 表1-2:统计了上证综指从周线到5分钟级别波段的持续周期与涨跌幅,数据显示笔在不同时间尺度普遍有效,且中长期波动幅度较大。

- 图7-8:MACD日线上涨和下跌波段对应笔数的概率密度,体现1,3,5笔主导的行情结构。
  • 图9:对比MACD日线与30分钟级别分段结构,表明周期差异对波段划分的影响。

- 表3-4:涵盖主要指数上涨和下跌到笔数的概率分布,数据丰富体现此规律的广泛性。
  • 图10:直观展示“下跌5笔”波段,即将结束转向的行情样本。

- 表5:详细宏观样本数据,说明笔到段预判的提前量和涨幅,辅助实盘操作。
  • 图11:波段确认与延伸示意图,帮助理解后续讨论内容。

- 表6:延伸笔数和倍数的统计量,印证市场走势流畅性与确认笔数的关系。
  • 图12表7:3笔确认MACD下跌走势的回测示例与相关数据统计。

- 表8:3笔确认MACD上涨后的后续调整幅度数据。
  • 图13表9:笔背离具体形态示例及统计数据,突出背离信号的提前性和可操作性。


---

9.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以缠论的“笔”结构为核心,通过严格的量化定义消除主观差异,结合MACD价格分段体系,系统研究了波段内部结构对价格走势的刻画能力及其在指数择时中的应用价值。实证研究显示:
  • 指数日线级别上涨与下跌波段对应的缠论笔数主要集中于1,3,5笔,约占90%以上,极端例外情况罕见,印证笔数为市场波动结构的核心特征。

- 结合笔和MACD价格分段的内部结构,可以实现在波段未结束前预判拐点,尤其是出现“下跌5笔”的情形时,波段底部往往接近,提供有效买入信号。
  • 波段确认时的笔数反映走势的流畅性,笔数少对应走势顺畅且延伸空间大,笔数多则走向纠结、反转概率上升。

- 笔背离为趋势力度衰减信号,能提前捕捉反转拐点,潜在盈亏空间超过4%,特别适合震荡市。
  • 报告的量化框架和大量历史统计增强了缠论在实盘择时中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辅助投资者做出更为合理的波段交易决策。


报告还建议未来继续将缠论中的“中枢”、“背驰”和买卖点量化,以进一步完善交易模型,提高收益与风险管理能力。

本研究成果为技术分析中传统理论与现代量化分析的结合提供了有益示范。

[page::0-14]

---

附录:报告联系方式及免责声明



报告列明了多位分析师的联系方式和相关资格证书,强调报告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免责声明明确本报告为信息提供,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需谨慎决策。同时说明版权归属及对使用约束。

评级框架明确了投资策略的相对标准,系统规范评级定义。

[page::0,15]

---

总体评价



此份报告明确了缠论笔与MACD价格分段结合的新视角,系统编制了量化规则,并通过丰富的历史数据检验了行情结构的统计规律及预判能力,能够为市场波段择时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证基础。虽受制于历史数据和缠论方法本身的复杂性及解释弹性,但整体研究框架完善,具备较高的专业参考价值。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