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人口周期研究指南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基于英、美、中等主要国家长期数据,系统研究世界人口周期,发现人口存在约30年短周期和70年长周期,这些周期深刻影响经济总量和宏观变量。用索罗增长模型验证人口与经济的密切关系,短周期人口波动与经济波动相关性高,长周期相关较弱。人口下行会推动薪资上涨,进一步导致通胀和名义利率上升,预计2028年后全球或进入大通胀及高利率时代。各国通过移民、延迟退休和福利改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但制度调整亟需深化。跨国人口影响经济发展趋势显著,未来全球经济和人口趋势将更加复杂。[page::0][page::10][page::11][page::20][page::24][page::26]

速读内容

  • 人口周期基本特征及经济影响 [page::0][page::8]


- 人口呈现约30年短周期和70年长周期,周期变化不被战争等短期因素根本改变。
- 30年短周期与人均工作寿命密切相关,人均有效工作时间约为30年。
- 人口短周期与经济总量波动相关性较强,长周期相关性较弱。
  • 人口与经济关系:索罗增长模型与实证分析 [page::10][page::12]


- 经济总量是技术(技术进步)、资本与劳动力的函数,人口数量通过影响劳动力支撑经济增长。
- 工业革命前人口领先经济,之后经济领先人口,全球化后劳动力市场变化使二者关系复杂。
- 英国、美国实证显示人口短周期与GDP周期高度吻合,相关系数约0.5。
  • 人口与通胀及薪资关系 [page::20][page::21][page::22]



- 人口下降带来劳动力供给紧缩,推动薪资上升,人口与薪资存在负相关关系。
- 薪资水平是通胀重要驱动因素,主导国薪资与通胀呈强正相关并略有领先。
- 中国薪资与通胀相关性增强,预示通胀上行压力逐步显现。
  • 大通胀时代临近与利率趋势 [page::22][page::23]


- 人口下行推动薪资及通胀上升,利率随通胀保持正相关,全球名义利率或迎长期上行阶段。
- 英美不同历史阶段人口与通胀利率互动表现不同,全球化影响了人口与通胀关系。
  • 主要国家人口跨国影响经济发展 [page::16][page::17]


- 英、美、德、法、中、日等国的人口不仅影响本国经济,还通过贸易及产业链影响其他国家经济。
- 不同时期各国对主要经济体的影响权重不同,美国在20世纪以后影响提升,中国崛起后影响力逐步增强。
  • 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挑战 [page::27][page::28]


- 各国普遍面临养老基金可持续性压力,养老金回报率下降,制度改革亟需深化。
- 主要应对措施包括延迟退休、鼓励移民、改革福利制度,但短期效果有限。
  • 人口趋势预测及政策展望 [page::24][page::25][page::26]



- 中国、英国未来人口进入明显的下行阶段,美国短期人口上行后长周期也将下行。
- 预计2040-2060年全球人口将迎来峰值后开始衰减,老龄化问题广泛显现。
- 未来劳动力短缺与人口结构变化将成为经济增长和宏观政策的重点考量因素。

深度阅读

【详尽分析报告】《全球人口周期研究指南》——中信建投证券丁鲁明团队研究报告深度解读



---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全球人口周期研究指南》

- 发布机构: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撰写分析师:丁鲁明(执业证书编号:S1440515020001)、陈风(执业证书编号:S1440518120001)

-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22日
  • 研究主题:全球人口周期的存在性、机制、与经济宏观变量(GDP、通胀、利率等)之间的关系,以及未来人口周期对宏观经济的预测和影响。


报告核心论点总结

报告集中探讨了人口周期的长期规律,提出人口存在大约30年左右的“短周期”以及70年左右的“长周期”,短周期与人均工作年限相近,长周期与技术进步、制度变迁等因素相关。人口周期影响宏观经济,人口下行期可能驱动经济总量下行,同时导致通胀和薪酬上升,进而影响名义利率走势。报告特别预测,从2022年开始,以中国为代表的人口快速下行将推动全球薪酬体系调整,进而引发全球大通胀和长期利率上升趋势。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各国正在尝试通过开源节流、加大劳动力引入及福利制度改革应对。[page::0][page::24]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人口与社会体系演进及人口周期的存在性



2.1.1 农业增长对人口的限制


  • 以马尔萨斯“人口论”为基础,阐明农业社会的人口增长受资源(尤其是农业生产资料)的线性增长限制,人口的指数增长必然会受到饥荒、战争、疾病等外部抑制,表现为“上升-触顶-衰落”的人口波动。农业社会由于土地面积与单位土地产出限制,存在明显的人口天花板效应。
  • 资料中援引斯坦福大学教授Ian Morris的研究,进一步用“光合作用热量限制”机制揭示农业文明下自然资源对人口的根本约束。
  • 图表1和图表2清晰展现了1270年至今以及过去12,000年的人口变动曲线,显示历史上农业与工业革命前人口增长缓慢且周期波动显著。[page::1][page::2][page::3]


2.1.2 工业社会释放人口增长天花板


  • 工业革命突破农业时代的人口天花板,得益于三大关键因素:


1. 生产技术进步:农业技术革新、超越光合作用限制,提高了单位土地产出,显著提升人口承载能力。

2. 医疗技术进步:有效减少了因瘟疫和疾病造成的人口非自然死亡,延长了寿命。

3. 政治体制进步:减少战争和社会动荡,为人口爆发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 因此,工业化阶段转变为“有限人口增长、持续的收入增长”模式,对应图表3反映世界人口翻倍时间显著缩短的历史事实。
  • 这种技术和制度的突破,为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现代化奠定基础。[page::3][page::4]


2.1.3 追赶国在人口爆发期实现追赶


  • 报告指出,工业化早期年龄结构年轻、劳动人口增加,成为追赶国实现对领先国赶超的重要阶段。人口活力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随之升级。
  • 以日本和中国两个典型国家为例,图表4和图表5佐证这种人口与产业结构变迁关系,显示劳动人口与第二产业比例的变动同步。
  • 进入工业化后期,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第三产业与服务行业比重攀升,经济重心转向高附加值产业与创新产业。[page::4]


2.1.4 人口增长模型:生育率提升、死亡率降低


  • 以英国历史数据为切入点,描述出生率与死亡率的互动及领先滞后关系(从经济发展阶段看,经济下行死亡率先增,人口减少释放空间,随后生育率提升,经济复苏)。
  • 纳入人口过渡模型,为准确反映实际情况,作者将经典4阶段模型拓展为5阶段,包括人口增长初期的高生育高死亡,死亡率降低生育率持续高,生育率下降,低生育低死亡,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少量生育率回升阶段。
  • 图表6、图表7形象展示了这一人口周期演变模型。
  • 发达国家面临低出生率与延长寿命挑战,预计低收入国家在人口学上也会趋于低生育低死亡阶段。
  • 图表8至图表11进一步通过法国、德国、日本等多国的人口增长率与人均GDP、大环境死亡率等数据展开分析,验证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影响的普遍性。[page::5][page::6][page::7][page::8]


2.2 人口周期的客观存在性:普遍存在约30年的人口短周期


  • 结合英国、美国、中国等国数据,指出历史数据均显示人口存在约30年周期的波动,即人口短周期。在时间序列上短周期波动与经济周期具有较明显的对应关系。
  • 这些周期波动不受战争等偶发事件长期趋势干扰,体现为内生性经济与人口互动机制。
  • 图表12和图表13通过实证数据对照人口增长率与周期形成印证。
  • 进一步推测,此短周期根基于“人均工作寿命”约30年。工作人口代际更替导致每代人从事生产并生育下一代构成约30年周期反复励起人口增长浪潮。
  • 图表14展现不同地区预期寿命的时间演进,为该理论提供寿命基础。[page::9][page::10]


---

3. 人口与经济总量的紧密相关性



3.1 理论基础及实证


  • 基于索罗经济增长模型,经济总量(Y)是技术进步(A)、劳动力(L)和资本(K)的函数。人口变化直接影响劳动力总量,进而影响经济规模。
  • 不同国家和不同发展阶段对人口增长的依赖差异大:


- 初期发展中国家更依赖劳动力数量。

- 发达国家则偏重劳动效率提升,人口数量对GDP影响较弱。
  • 图表15和表格数据展示历史上GDP、人均GDP和人口的相关性变迁,反映工业革命前后人口经济关系的复杂化。
  • 实证研究以英国和美国为例,人口波动与GDP波动高度相关,短周期相关系数均在0.5左右,说明人口短周期波动较好解释经济总量波动。[page::10][page::11][page::12]


3.2 长短周期中人口与经济的差异性


  • 短周期人口与经济总量相关性较高,说明短期人口变化(如出生潮)带来经济周期性起伏。
  • 但长周期(约70年)人口与经济相关性较弱,提示长期经济发展更多受技术进步、制度框架等影响。
  • 英国TFP(全要素生产率)与GDP的相关性高于人口与GDP,说明当经济进入深层次发展后,生产效率变为核心驱动力。
  • 这一点从图表21与图表22英国与美国的长周期GDP及人口相关性判据得到印证。[page::13][page::14]


3.3 经济总量对人口波动的反馈


  • 报告验证了经济增长同样也通过影响生育率反馈给人口周期,形成双向互动。
  • 英国案例显示GDP和出生率之间存在正相关,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可直接影响人口波动幅度,形成内外因耦合的动态系统。
  • 图表23中人口、出生率与GDP变化同步关系较明显。[page::15]


3.4 跨国人口对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影响


  • 报告提出了人口跨国界影响经济的观点,实证分析包括英、美、德、法、日、中六国,1920年以来各国人口波动对他国经济的影响程度。
  • 表格和图表24-31呈现了分不同时段各主要经济体之间,人口对GDP的影响交叉关系,发现:


- 20世纪前期,欧洲各国间人口和经济关联较紧密。

- 二战后美国人口对欧美经济影响上升,中德贸易关系带动中国人口对德国经济影响增强。

- 中国近年人口对多国经济影响迅速提升,反映全球化下人口红利的国际溢出效应。
  • 跨国贸易密切的人口互依情况成为现代经济体系的特征,人口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国际流动推动经济互动。[page::16][page::17][page::18][page::19][page::20]


---

4. 人口与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性:通胀与利率视角



4.1 人口与薪资:负相关关系


  • 总体观察人口下降阶段,劳动力供给更紧张,议价能力提高,推动薪资上涨;反之人口增长期,劳动力过剩导致薪资压力。
  • 以英国和美国为例,历史数据表明人口与薪资呈负相关,尤其是在美国1966年后的主导阶段,这种负相关性加强,体现了劳动力定价权增强的结构性转变。
  • 图表33和34展示了人口与薪资的相关性演变。


4.2 薪资与通胀关系:薪资是通胀重要驱动变量


  • 报告强调薪资与通胀的强正相关性,且薪资往往略领先通胀,尤其在当时经济中的主导国家。
  • 英国在上世纪二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通胀更多受美国主导,薪资通胀关系变得更复杂。美国1966年后薪资与通胀及劳动力市场关系紧密。
  • 中国作为追赶国,薪资与通胀相关性逐步上升,但仍不显著,目前处于薪资体系成长阶段。
  • 图表35和36证实此趋势。


4.3 通胀与利率:人口周期影响利率


  • 结合费雪效应,通胀和名义利率长期正相关。
  • 人口下降导致薪资上涨,进而推动通胀抬升和名义利率上行。
  • 报告从长期和短期视角实证英国、美国数据,指出:


- 英国1790-1920年主导阶段,人口与通胀负相关较强。

- 美国1966-2000年阶段,美国人口与通胀强负相关,通胀领先人口。

- 战争、工人运动等历史事件短期扰动人口与经济关系。
  • 2000年后中国人口快速下滑,但劳动力市场国际化导致整体薪资体系变化尚不足,预计2028年之后中国薪资抬升效应将更加显著,可能引领全球大通胀时代和名义利率长期上行。
  • 图表37、38、39清晰呈现利率、通胀与人口的互动数据。
  • 同时,市场观点将人口老龄化与低利率直接关联的论断被报告实证质疑,长期数据表明二者关联弱,需重新审视这一观点。[page::20][page::21][page::22][page::23][page::24]


---

5. 未来人口趋势与宏观经济展望



5.1 未来全球主要国家人口周期走势


  • 中国、英国、美国未来人口均将进入下行周期,分别从短周期和长周期角度确认:


- 中国短周期人口下行期约为2023-2039年,长周期已于1992年进入下行,且从2020年后加速。

- 英国和美国分别在不同阶段进入人口长短周期下行期。
  • 人口下行对经济总量和利率的影响不同:


- 美国人口短周期预测为上行,经济有增长动力。

- 中国则人口短周期下行,经济存在结构性调整和下行压力。

- 英国经济则更与全球TFP相关,人口相关度减弱。
  • 预计中国人口下行将带来全球薪酬结构调整,推动大通胀和利率长期上升,也可能标志全球新经济周期的开启。


5.2 持续的人口老龄化挑战与政策应对


  • 全球首次进入制度框架主动调控的人口衰减期,世界各国65岁以上人口快速增长,未来将有更多国家进入老龄化乃至超老龄化社会。
  • 图表44展示多国人口结构的未来预测,明确显示老龄趋势不可扭转。
  • 应对策略主要围绕“开源节流”:


1. 开源:加强移民政策引进劳动力,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提高劳动参与率。

2. 节流:退休金、福利体系改革,控制养老金缺口,调整公共财政负担。
  • 不同国家养老金改革情况各异,政策有效性面临挑战,如德法多次养老金改革未能彻底解决资金缺口问题。
  • 图表46显示主要经济体养老基金2018年回报普遍亏损,凸显养老金体系的可持续性压力。


---

6. 图表深度解读范例



图表1(1270年至今世界人口变动)


  • 描述:图表展现1270年后世界人口的波动曲线,叠加多处重大事件如瘟疫、战争对人口的影响。
  • 解读:


- 能直观看到人口因战争、瘟疫下降后缓慢恢复规律。

- 周期性波动明显,验证农业社会资源限制导致的人口调节机制。
  • 联系文本:支撑马尔萨斯陷阱的论点,说明农业社会人口增长受资源约束。


图表18(美国人口与GDP关系)


  • 描述:反映1820年至2016年中美短周期人口增长率与GDP变化的相关性。
  • 解读:


- 长期呈正相关,尤其冷战后美国主导阶段相关性强化至0.512。

- 说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长期同步。
  • 联系文本:实例说明人口短周期与经济波动高度吻合。


图表37(利率、通胀与人口的长期视角)


  • 描述:英国和美国历史上利率、通胀与人口周期的动态走势对比。
  • 解读:


- 突显主导国阶段人口下行与通胀、利率关系变化。

- 展示多个历史事件对经济变量的短期冲击。
  • 联系文本:验证人口周期对通胀与利率长期影响论断。


---

7. 估值分析



报告本身为宏观经济与人口周期研究,未涉及具体个股估值部分,未包含DCF或市盈率倍数分析,主要聚焦于宏观经济变量及其周期预测。

---

8. 风险因素评估


  • 人口周期预测风险


- 预测本身基于历史周期和结构模型,未来可能受技术突破、政策突发变化影响偏离。
  • 经济相关性风险


- 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变化可能打破人口与国内经济变量的传统相关。
  • 制度政策调整风险


- 各国针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改革成效未知,存在政治、社会阻力。
  • 全球重大事件风险


- 灾难、战争、公共卫生事件等外生冲击仍可能对人口和经济产生大幅短期扰动。

报告指出这些风险存在但未详细量化,强调政策与技术创新对人口与经济关系可能产生的破坏性影响。

---

9.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理论框架及实证广泛涉及各种数据和模型,基于长周期历史与跨国比较,方法严谨,视角宏大。
  • 可能存在过度依赖历史周期推断未来的风险,对未来技术革命(如人工智能、自动化对劳动力需求的颠覆)绘制程度有限。
  • 对于全球化背景下人口跨国效应,虽有数据支持,但背后具体机制及其可持续性缺乏更深入经济结构分析。
  • 预测大通胀与高利率时代开启基于人口周期,但同时全球经济结构复杂,通胀受多重因素干扰,单一人口论断可能简化复杂现实。
  • 报告对市场观点的批判恰当,但未来可能仍需更多数据检验,尤其是人口结构与利率的关系。


---

10.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通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历史数据,系统论证了人口周期的存在性,尤其提出并实证支持了人口约30年的短周期与约70年的长周期。人口周期不仅内生于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也显著影响宏观经济变量,尤以GDP总量、薪酬水平、通胀率及利率为代表。

具体结论包括:
  • 人口短周期与经济周期高度相关:短周期人口增长波动能解释经济总量起伏,且人口领先GDP有明显概率。
  • 人口长周期影响经济结构深层变化:长周期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制度关联,更复杂,其与GDP相关性较短周期低。
  • 人口与薪资负相关、薪资与通胀强正相关:人口下行使薪酬压力上升,进一步带动通胀上行,最终影响名义利率。
  • 人口影响跨越国界:世界主要经济体人口变动相互影响,通过贸易和全球化经济深度关联。
  • 未来几年中国人口负增长将加速全球薪资与通胀上升,可能引发全球大通胀及利率长期上行。
  • 各国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尝试多种政策,但面临重大制度调整压力,养老金及福利体系可持续性不足。
  • 对市场常见观点的挑战,指出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利率走低的论断缺乏长期数据支持。


图表深度解读中,长达数百年的历史数据被层层剖析,展示了人口、经济及通胀利率间鲜明的周期性关系,理论与实证相得益彰。

整体而言,报告为政策制定者、投资者和经济学者提供了人口与经济互动的系统模型及未来宏观经济变化逻辑的预判,其人性化的周期模型和深刻的经济联系分析为应对未来全球经济挑战提供关键视角和参考。

---

重要引用


  • 报告核心结论及介绍人口周期的基本原理。[page::0]
  • 农业和工业社会的人口限制机制及历史数据图表详述。[page::1][page::2][page::3]
  • 人口周期实证研究与工作年限推测。[page::8][page::9][page::10]
  •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与人口相关经济数据分析。[page::10][page::11][page::12]
  • 人口周期与经济变量(薪资、通胀、利率)互动实证。[page::20][page::21][page::22][page::23]
  • 未来人口趋势预测与政策建议。[page::24][page::25][page::26][page::27][page::28]



---

(全文共计约3300字,涵盖报告所有核心内容及图表数据深度解读,确保逻辑清晰、专业严谨、信息丰富。)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