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者先,勇进者胜:中国黑电的全球突破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深入分析中国黑电产业链格局重塑与显示技术升级对盈利能力的持续提升驱动,重点关注面板价格稳定与大尺寸、高端化趋势对彩电企业盈利结构的改善。报告指出中国彩电品牌全球市场份额逐步提升,尤其是在北美、欧洲和新兴市场加速布局,技术创新如Mini LED推动产品升级与差异化竞争,产业集中度和品牌溢价能力双双增强,打开全球成长空间。重点风险包括面板价格波动、竞争加剧及贸易政策不确定性[page::0][page::2][page::6][page::9][page::21]
速读内容
黑电行业长期低盈利,产业链重塑带来盈利拐点 [page::0][page::1]
- 2010-2020年黑电板块年均ROE仅6.5%,低于白电和消费电子行业。
- 面板成本占彩电成本近50%,上游话语权强,价格波动影响下游厂商盈利稳定性。
- 产业链重塑与技术升级(大尺寸、高端Mini LED)叠加,打开下游企业盈利的新空间。
产业链国产化与面板产能转移驱动全球格局变化 [page::2][page::3][page::4]
- 中国大陆2024年LCD TV面板产能占比达66.5%,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合计45.5%。
- 面板价格周期波动趋弱,头部厂商控产增效,推动面板大尺寸结构升级。
- 全球面板平均尺寸持续增长,2024年达到53.5吋,助力大屏彩电渗透率提升。

彩电制造及海外产能布局优化 [page::5][page::6]
- 全球电视ODM出货2024年达1.12亿台,占总量56.8%。
- 中国品牌如海信、TCL加速自主品牌海外扩张,并减少代工业务。
- 海外产能布局广泛,覆盖墨西哥、东南亚、欧洲等,通过本地化生产规避关税。

面板价格波动弱化提升下游盈利稳定性 [page::6][page::7]
- 面板价格升降曾造成下游毛利率2%-4%波动,2023年后价格波动幅度减小。
- 头部厂商通过产品结构升级及规模效应降低毛利率波动,提升盈利能力预期。

全球市场格局:中国品牌持续提升市场份额 [page::9][page::10]
- 2024年全球彩电CR4达56.3%,其中海信和TCL份额分别提升至约14%。
- 韩国三星和LG市场份额分别下降至17.6%和10.8%。
- 中国品牌在北美市场零售份额接近与三星LG差距1%以内,积极切入高端细分市场。


欧洲及新兴市场:中国品牌增长潜力大 [page::11][page::12][page::14][page::15]
- 欧洲彩电零售量稳定或下降,三星LG份额高,但海信、TCL等中国品牌份额逐步提升。
- 新兴市场如拉美、中东非彩电仍处渗透期,中国品牌份额快速增长,市场潜力大。


渠道壁垒:北美渠道集中度高,欧洲及新兴市场分散 [page::15][page::16]
- 北美三大渠道(沃尔玛、Best Buy、Costco)控制75%以上零售市场,中国品牌渠道准入门槛高。
- 欧洲市场渠道分散,体育赞助等品牌营销助推中国品牌提升影响力。
- 东南亚市场国家众多,渠道较分散且进入门槛相对较低。

技术演进与创新驱动高端化趋势 [page::17][page::18][page::21]
- 彩电技术路径多变,CRT至LCD、OLED、Mini LED发展,Mini LED具备性价比及性能优势。
- 中国企业以Mini LED为核心,融合AI等技术引领高端化进程。
- 大尺寸彩电发展迅速,75吋及以上占比显著提升,头部企业品牌溢价与技术壁垒增强。


规模效应与结构优化驱动未来盈利提升 [page::20][page::21]
- 国内大尺寸彩电市场增速加快,政策补贴与消费偏好提升推动结构升级。
- 头部厂商通过高端产品线、小世代线退出、技术升级构筑护城河。

重点风险提示 [page::22]
- 面板价格波动可能对黑电企业成本端盈利带来不确定性。
- 竞争加剧风险,国内外市场均存在价格及市场份额压力。
- 贸易政策和关税风险影响全球产能布局和成本结构。
深度阅读
中金 | 奋楫者先,勇进者胜:中国黑电的全球突破——深度分析报告
---
1. 元数据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奋楫者先,勇进者胜:中国黑电的全球突破
- 作者:褚君、李晶昕、汤亚玮
- 发布机构:中金公司研究部
- 发布日期:2025年5月16日
- 主题:中国黑电(主要指彩电、电视类黑色家电)产业的全球发展、技术演进、产业链发展、竞争格局以及未来成长空间。
报告核心论点:
- 黑电行业长期盈利偏低,全球竞争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化,产业链重塑和显示技术升级是驱动盈利拐点的核心动力。
- 中国面板企业已成为全球主导力量,头部国产彩电品牌正快速实现全球市场份额提升与品牌重塑。
- 大尺寸电视和高端Mini LED技术普及将推动行业进入结构升级新周期,盈利能力有望显著改善。
- 黑电品牌通过垂直整合和高端化战略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同时全球化布局有效规避贸易壁垒。
- 市场地域分化明显,欧美等成熟市场竞争激烈,新兴市场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品牌渠道进入门槛和竞争格局呈多样化。
- 报告明确指出风险因素包括面板价格波动、市场竞争加剧,以及贸易政策及关税风险。
总体看,中金研究团队看好中国黑电产业链优势深化及全球化扩张带来的成长机会,认为中国黑电企业将实现规模与盈利的双轮提升,为行业估值打开长期改善空间page::0,1]。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摘要与行业背景
- 彩电作为最早普及的家电,国内市场出货量趋于饱和,限制了传统厂商增长。
- 黑电产业链价值分散,上游(面板等核心零部件)话语权强,下游品牌利润空间相对有限,且互联网品牌介入引发竞争加剧,长期以来行业盈利能力较弱,2010-2020年ROE仅6.5%,明显低于白电和消费电子。
- 当前产业链格局重塑,面板行业格局被中国厂商颠覆,成本端波动减小,推动下游产品结构优化和定价稳定;同时下游整机厂商通过垂直整合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 中国品牌全球市场份额和品牌形象均发生显著变化,2024年全球CR4达到56.3%,盈利改善将带动行业估值重塑和成长空间释放。
作者以充分数据与产业链结构为基础,指出盈利改善是技术进步与产业整合的长期趋势[page::0,1]。
---
2.2 产业链结构与全链国产化
- 彩电产业链上游涵盖玻璃基板、液晶材料、偏光片、滤光片、驱动芯片等。中国在面板产能方面全球领先,先进10/10.5世代线投入使用,核心原材料国产化率不断攀升。
- 图表(第3页、4页)说明全球LCD面板产能由日韩转向中国大陆,2024年中国大陆占比约66.5%,京东方和华星光电合计产能达到45.5%。同时面板厂商控产增效,通过大尺寸和高端产品转型对冲出货量下降。
- 面板价格周期性波动减少,叠加大尺寸面板渗透,带来成本端稳定,提升整机厂商盈利预测的稳定性。历史数据显示面板价格上升导致下游毛利率下滑,但近年来头部厂商受益于产品结构优化,毛利率波动明显减弱[page::2,3,4,6,7]。
- Mini LED和OLED面板出货量快速增长,2024年Mini LED出货将显著提升,技术迭代推动产业链升级。
- 彩电代工集中于中国大陆及台湾,全球制造产能分布明确。为应对关税壁垒,品牌商和ODM厂商在墨西哥、波兰、越南等地加速产能布局,实现本地化生产,降低供应链风险[page::5,6]。
---
2.3 全球及区域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 全球彩电市场出货量保持稳定,近年保持在2亿台左右,2024年约2.08亿台。市场集中度提升,CR4已达56.3%,其中中国品牌海信和TCL出货份额显著提升,2016-2024年分别从6.2%提升至14%,5.8%提升至13.9%,成功超越LG,逼近三星[page::9,10]。
- 北美市场零售量平稳但消费季节性明显,重点集中在第四季度,受大型体育赛事推动。中国品牌通过大屏化和渠道结构优化迅速挤占市场份额,2024年合计份额达到31.4%,接近三星LG的32.3%。但低端市场面临渠道自有品牌(沃尔玛ONN、Best Buy Insignia等)的竞争挑战[page::10,11,15,16]。
- 欧洲市场彩电零售量逐年下降,2024年约4682万台,市场成熟且注重能效等级,导致更换周期延长。三星和LG依旧市场老大,占比约20%,海信和TCL市场份额仍有差距但持续增长,尤其在高端产品领域存在突破空间[page::11,12,13,16]。
- 新兴市场仍处于彩电渗透期,年零售量约7500万台,东南亚国家渠道分散,认知度和渠道门槛较低。三星和LG份额最高,但中国品牌TCL和海信增长迅速,份额不断提升。新兴市场青睐性价比高的产品,产品结构和地域差异显著[page::13,14,15]。
- 渠道层面,北美线下零售市场高度集中但受自有品牌及高端体验消费带来壁垒,欧洲渠道分散,重视能效和体育营销,中国品牌加大投入突破高端市场,东南亚市场渠道多样但品牌认知较高,综合进入壁垒相对较低[page::15,16,17]。
---
2.4 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趋势
- 彩电技术路径历史演变图表清楚描绘了1950年以来黑电显示技术的更迭过程:
- CRT占优半个世纪,背投电视短暂兴起后衰落。
- 2000-2010年LCD与PDP竞争,LCD胜出。
- OLED开辟高端路线,但受成本和寿命限制渗透有限。
- Mini LED自2018起逐步普及,具备高端与性价比双重优势,2024年爆发增长。
- 中国企业将Mini LED作为核心技术路线,海信和TCL均专注于Mini LED及相关显示技术突破,海信激光电视市场占比领先,TCL宣布新一代量子点Pro技术,大幅提升显示效果和市场竞争力[page::17,18]。
- 大屏化是全球趋势,中国大尺寸电视发展超前,70吋+产品占比在中国达37.7%,远高于欧美市场。厂商策略、消费升级及政策推动三方面对大屏化贡献突出,中国头部厂商在75吋及以上领域形成技术壁垒及品牌溢价优势,竞争格局日益加深[page::19,20,21]。
- 高端化进程中,彩电技术与AI视觉交互融合,边际成本增幅远小于售价提升,头部厂商毛利率有望显著改善。Mini LED及量子点彩电在中国线上/线下零售占比显著提升。全球范围内,Mini LED和QLED均实现高速增长,新兴市场未来空间较大[page::21,22]。
---
2.5 风险因素
- 面板价格波动风险:面板是彩电最大单项成本,价格周期性波动对下游厂商毛利率影响较大。面板厂商虽逐步控产增效,降低了价格波动幅度,但全球需求波动和产能调整仍是潜在风险。若面板价格明显上涨,可能挤压彩电盈利空间。
-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国内线上渠道价格竞争激烈,品牌众多;海外市场中国品牌面临韩系巨头与本土品牌竞争压力,落后厂商利润空间边缘化。激烈竞争可能侵蚀价格和市场份额。
- 关税和全球贸易政策风险:美国等地区无本土产能,高额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增加了成本风险。2025年美国关税政策频繁变更,若加征对中国及东南亚、墨西哥产电器的进口关税,可能负面影响销售和利润[page::1,22]。
---
3. 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2、3、4(产业链架构与面板产能)
- 展示了彩电产业链全景及核心器件国产率,面板成本50%以上,国产率正快速提升,带动整条产业链国产化。
- 产能方面,2010-2024年全球LCD面板产能由日韩大幅向中国大陆转移,2024年大陆占比66.5%。图4显示中国大陆首超台湾、日韩,产能结构重塑,产业重心东移。
- 面板平均出货尺寸自2015年42吋增至2024年53.5吋,反映消费端对大屏需求快速增长,结构升级助力产品升级溢价[page::3,4]。
图表7(面板价格与厂商毛利率)
- 图示2016-2025年面板价格波动与海信、TCL、长虹毛利率同比变化对比。
- 面板价格上涨对下游毛利压制明显,如2017年和2021年,但近年成本端波动减弱,价格上涨对毛利影响逐渐减小,市场竞争格局和品牌能力提升使得盈利更稳定。
- 预判未来面板价格趋稳及大尺寸提升有望推动下游盈利稳定回升[page::6,7]。
图表8、9(高端技术渗透及大尺寸出货)
- 图8显示OLED和Mini LED面板逐年提升,Mini LED从2021年开始显著增长,2025年有望突破OLED。
- 图9则揭示75吋及以上大尺寸面板出货量2024年将达到9.2百万片,同比增长仍保持强势,反映大屏化趋势继续深化。
- 结合上下游产业链国产化及大屏加速,中国品牌站稳高端市场基础显著[page::7,8]。
图表10、11(全球品牌出货份额)
- 显示2016-2024年全球彩电品牌出货份额变化。
- 中国品牌(海信、TCL)大幅提升份额,海信由6.2%升至14%,TCL由5.8%升至13.9%,三星与LG则有所下降,表明中国企业抢占全球市场,行业集中度提高。
- CR4整体攀升证明市场整合趋势明显,优质品牌集中度强化。
- 这与产业链国产化、技术进步、成本弹性及品牌全球化战略紧密相关[page::9,10]。
图表12、13(北美市场特点及份额)
- 图12展示北美彩电市场零售量基本稳定,近几年小幅波动,2024年约3700万台。
- 图13揭示北美市场分品牌份额变动,中国品牌份额大幅提升至31.4%,接近三星LG(32.3%),显示中国企业高效切入且增长迅速。
- 但沃尔玛、Best Buy等渠道及自有品牌的价格压制,仍给中国品牌带来利润空间限制[page::10,11,15,16]。
图表14-16(欧洲市场零售量与高端产品差距)
- 图14显示欧洲市场彩电零售量逐年下滑,趋于稳定约4700万台。
- 图15显示三星和LG市场份额均在20%左右,稳居领先,海信和TCL份额约9%-10%。
- 图16通过2025年MediaMarkt高端机型价位分布,印证国产品牌高端布局仍不足,超2000欧元尤其高端机型产品数量不足,体现品牌溢价与技术创新空间[page::12,13,16]。
图表17、18(新兴市场份额)
- 图17显示新兴市场彩电零售量近年保持约7500万台,保持稳健增长。
- 图18从区域角度展示三星、LG份额仍高但逐年下滑,中国品牌(海信、TCL)份额快速提升,特别是在亚太和拉美表现亮眼。
- 体现新兴市场消费升级趋势与性价比驱动品牌演进[page::14,15]。
图表19、20(北美、欧洲渠道结构)
- 图19展示北美线下渠道高度集中,沃尔玛、Best Buy、Costco合计占75%以上,且65吋以上产品集中在沃尔玛+Costco,渠道门槛与生存压力大。
- 图20归纳欧洲各国电商平台多样,体现欧洲市场线上多元化,渠道分散,品牌进入渠道和高端突破策略有别于北美[page::15,16]。
图表21(技术路径演化)
- 详尽展示彩电从CRT到OLED、Mini LED、多条技术路线交叉并行的历程。
- 明确优缺点及龙头企业,及国产厂商在Mini LED和激光显示突破的领先布局。
- 体现技术演进对产业链创新和市场结构变革的根本驱动力[page::17,18]。
图表22、23(大屏化趋势)
- 图22全球电视尺寸平均逐年提升,2024年达到53吋,表明消费大屏需求旺盛。
- 图23分地区70吋及以上电视占比,中国市场大幅领先欧美市场,2024年达38%,欧美远低于中国,表明中国大尺寸市场的成熟与规模领先显著。
- 综合图21-23,技术与消费双驱推动大屏高端市场深度发展[page::19,20]。
图表24、25(中国市场尺寸结构)
- 图24显示2024年中国电视各尺寸销量分布,主力集中55-75吋,75吋+占比近36%。
- 图25强调大尺寸彩电零售量占比持续快速增长,体现政策带动、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三重合力。
- 结合上游成本下降和头部品牌技术壁垒,未来大尺寸高端市场份额集中度有望提升[page::20,21]。
---
4. 估值分析
报告未显式披露定量估值模型(如DCF、市盈率目标价),但通过详细分析产业链盈利端驱动力,隐含对中国黑电板块未来盈利增长和估值重新评级的逻辑。
- 利润拐点由产业链重塑(国产化率提升+面板话语权加强)、技术升级(Mini LED、8K、大尺寸高端化)和全球竞争格局改变驱动。
- 头部企业盈利水平对标三星、LG,当前龙头毛利率仍低于行业上限,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 市场集中度提升预示更好的定价权及规模经济效应。
- 下游盈利稳定性提升降低估值风险溢价。
虽然无明确目标价,报告认为随着全球市占率和盈利能力持续改善,行业估值体系将实现结构性提升,释放中长期投资价值[page::0,1,8,21]。
---
5. 风险因素评估
- 面板价格波动风险:作为产业链最大成本端,面板价格的波动周期尚未完全消除,价格大幅上行将压缩终端厂商盈利空间,影响投资风险。
-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国内线上市场价格战激烈,海外面临外部成熟品牌和本土品牌双重压力。竞争态势动态变化,可能影响销售和利润率。
- 关税与贸易政策风险:特别是美国对进口彩电的关税政策频繁调整,涉及301条款等,可能增加成本并影响市场份额开拓,需持续关注政策变化。这些风险具备较大影响和一定发生概率,需产业链上下游积极应对[page::1,22]。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节
- 报告核心观点依赖对产业链国产化和技术升级的高度正面假设,风险分析虽涵盖价格与政策,但对下游品牌市场反应的敏感性及渠道开拓难度相对宽松,可能低估市场培育周期。
- 技术创新如Mini LED、激光电视等尚处成长阶段,成本下降与市场接受度存在不确定性,若技术替代速度放缓,盈利增长节奏可能不及预期。
- 报告多强调中国品牌向三星LG逼近甚至超越,基于市占率和万元以上高端市场份额,但中高端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忠诚度提升尚需更长期经营,存在品牌认知和国际政治风险。
- 贸易政策风险虽有揭示,但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可能对供应链带来更复杂冲击,未来不确定性较大。
- 频道结构中北美线下渠道壁垒高,分析指出中国品牌SKU和核心位置有限的现实,意味着短期内高端突破依旧存在挑战。
总体而言,报告较为全面,基于详实数据,但对政策和市场风险的敏感性解读略显温和,且未充分量化预测估值,需结合后续市场动态审慎跟踪。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梳理了中国黑电产业的全球发展格局及技术变革,逻辑严密、数据翔实。产业链国产化和上游话语权增强为中国彩电品牌构筑了坚实的成本优势和竞争壁垒。面板价格波动趋稳和大尺寸、高端Mini LED技术普及,推动了下游品牌毛利率波动性大幅收窄和整体盈利能力的提升。
全球市场层面,中国品牌海信、TCL通过技术和渠道双轮驱动,持续扩大全球出货份额,已超越LG并逼近三星,推动行业集中度持续提高。北美、欧洲和新兴市场的差异化特征和频道演进提供了有力增长动力和挑战。技术路径上,Mini LED与QLED结合大屏趋势成为彩电产品升级的核心,引领高端市场竞争与盈利改善。中国企业在Mini LED和激光电视等新技术上具备先发和成本优势,形成较强护城河。
图表深刻揭示了产业链格局重塑(面板产能转移)、价格波动稳定化(面板价格与毛利率关系)、全球市场竞争格局提升(CR4份额,品牌份额变化)、区域市场消费特点(北美、欧洲、新兴市场出货量及份额)以及技术创新推动的产品结构演进(技术演进历程图,大尺寸产品占比变化)。这些图表不仅支撑了报告核心论断,也呈现了中国黑电从产业链、技术、市场到品牌层面的系统崛起。
报告中金强烈看好中国黑电企业未来规模与盈利的双重突破,认为其通过产业链优势与持续技术创新,有望实现行业估值体系的重塑和成长空间的开启。但同时,面板价格波动、激烈的市场竞争及全球贸易政策风险仍需重点关注。综合而言,本报告为中国黑电产业的深度研究提供了全面、权威的视角和解析。
---
重要图表图片补充(部分)
- 彩电出货量与营收:
- 全球LCD面板产能转移:中国大陆份额持续上升
- 技术路径演化图:
- 全球彩电平均尺寸提升及大屏占比上升!

- 中国产品大尺寸销售占比及市场结构!
---
以上为《奋楫者先,勇进者胜:中国黑电的全球突破》报告的极其详尽和全面分析,涵盖了报告的核心内容、数据解读、图表深度剖析及风险和价值判断,供投资者和行业研究者参考。[page::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