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权策略专题 (一):期权定价效率以及基于择时的做空波动率策略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系统检验了我国期权市场的定价效率及隐含波动率的预测能力,发现市场指标时变性较强但具有一定效率。基于方差风险溢酬长期为负的特征,设计了基于择时的做空波动率策略,有效控制回撤并保持高胜率,样本内年化收益率达151.27%,样本外在考虑保证金下仍保持9.66%年化收益,策略与传统基于价格波动的策略相关性低,填补了价格震荡时期的投资空窗期。择时指标体系涵盖隐含波动率、PCR、成交量等多个角度,择时有效提升了策略风险收益表现,为期权策略投资提供实证支持与操作框架 [page::0][page::4][page::17][page::20][page::27]

速读内容


我国期权市场定价效率评估 [page::4][page::8][page::10]


  • 方差风险溢酬反映隐含方差与已实现方差差异,中国市场时变性强,早期数据异常,2016年后趋于稳定。

- 美国市场方差风险溢酬显著为负且与理论一致,期权市场效率较高;中国市场相关指标动荡,效率较弱。
  • 股指收益率与已实现波动率的相关性动态检验显示中国市场自2017年起相关性减弱,市场结构存在阶段性变化。[page::9][page::10]


隐含波动率的预测能力与金融变量关系 [page::11][page::12][page::13]


  • 我国期权隐含波动率能显著预测未来一个月的已实现波动率,整体预测效果优于美股,但存在时变性。

- 隐含波动率、方差风险溢酬和已实现波动率在中国市场对未来超额收益预测效果较差且不稳定,与美国市场表现差异明显。
  • 美国市场方差风险溢酬对未来超额收益的预测解释力高达0.48,体现其重要金融信息价值。[page::13][page::14][page::15]


基于择时的做空波动率策略设计与实现 [page::17][page::18][page::19]

  • 策略选用跨式卖出期权组合做空波动率,重点构建严格的择时指标体系,包括VIX绝对值、偏度指标(SKEW)、PCR、成交量及极端市场信号,避免回撤大幅波动期。

- 择时方法严格,提升胜率(77.27%)及降低最大回撤(20.38%),策略持仓不做动态Delta对冲以降低交易成本。
  • 策略通过择时规避极端行情大幅亏损,实现了波动率路径下的稳健收益。[page::20][page::21]


策略回测及收益归因分析 [page::20][page::21][page::22]


  • 样本内基于择时的策略累计收益达508.27%,年化151.27%,最大回撤20.38%,夏普比率3.86。

- 收益主要来自Vega和Theta正贡献,Delta未动态对冲带来的负效应尚需优化风险管理。
  • 考虑保证金占用,资金效率大幅降低,年化收益降至5.67%,保证金通常是权利金的10倍左右,资金占用是主要成本。[page::22][page::23]


样本外及滚动窗口择时策略表现 [page::24][page::25][page::26]


  • 样本外回测(含保证金)年化收益达12.4%,最大回撤2.61%,胜率68.75%,盈亏比2.12,交易次数减少至16次。

- 通过滚动窗口动态优化择时参数,策略保持稳定,2017-2019年期间实现连续多阶段净值增长,遵循严格避险原则。
  • 策略优势在于对波动率长期偏高的系统性误差利用,低相关性填补传统交易的空白,是市场震荡期较佳配置方案。[page::26][page::27]


深度阅读

期权策略专题(一):期权定价效率以及基于择时的做空波动率策略——详尽分析报告



---

1. 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期权策略专题 (一):期权定价效率以及基于择时的做空波动率策略

- 作者及联系方式:李晓辉(资深金融工程分析师),谢圣(金融工程分析师)
  • 发布机构:上海东证期货有限公司,东方证券旗下

- 发布日期:2019年7月30日
  • 研究主题:聚焦于中国期权市场的定价效率,特别是通过隐含波动率(IV)、已实现波动率(RV)与方差风险溢酬(VRP)的研究,结合择时策略提出做空波动率策略。


核心论点
本报告系统检验了我国期权市场定价效率,发现期权市场存在较强的时变性但总体趋于成熟,呈现出部分与美国市场类似特征。基于方差风险溢酬整体呈负特性,提出结合择时指标的做空波动率策略,实现了显著的低回撤高胜率表现。特别强调择时在策略中的核心作用。
不考虑保证金时,样本内回测年化收益高达151.27%;考虑保证金后策略收益率大幅下降,但仍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实用价值。报告未来将继续深化择时相关研究。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我国期权市场定价效率问题


  • 章节内容:介绍了我国期权市场的发展背景及目前的挑战。重点强调隐含波动率作为期权核心变量的重要性及其投资和风险管理意义。

- 分析
- 隐含波动率(VIX),是市场对未来波动率的预期,提供了大量前瞻信息。美国市场基于VIX的衍生产品丰富,如VIX期货、ETP等,对风险管理及多种策略运用重要。
- 我国市场相比美国起步晚,市场结构尚未完全成熟,定价效率存在疑问,可能影响基于隐含波动率的策略效果。
- 报告通过对隐含波动率与已实现波动率比较,采用方差风险溢酬作为核心指标,来检验市场定价效率。为避免波动率难以预测的复杂性,侧重间接对比分析而非传统BSM定价误差分析。

2.2 期权概念解析与定价效率理论基础


  • 探讨隐含波动率(IV)、已实现波动率(RV)与方差风险溢酬(VRP)的定义和内涵。

- 方差风险溢酬为隐含方差与已实现方差的差,揭示隐含波动率的系统性偏差。
  • 通过理论推导(如Carr与Wu 2009),VRP的符号取决于基础资产收益与波动率的相关性,反映风险贴水。

- 重点指出,VRP为负意味着期权长期高估波动率,卖方(做空波动率方)有收益机会,但面临突发波动风险。
  • 这为后续做空波动率策略奠定理论基础。


2.3 中国期权市场与美国市场的实证比较


  • 方差风险溢酬表现(图表1-2)

- 中国市场波动较大,初期方差风险溢酬非稳定甚至异常,高于0.1的极值频出,2016年6月后波动趋于正常。
- 美国市场波动较小,VRP主要在-0.1到0.1间波动。
  • 股指收益率与实际波动率的相关性(表3-4)

- 美国市场股指收益和实际波动率相关性为负,符合经典理论,方差风险溢酬为负。
- 中国市场整体相关性为正且非显著,中美市场差异显著,显示中国市场较弱的定价效率和较强的时变性。
- 牛熊市表现分化明显,且中国市场中牛市VRP不显著,提示不同市场阶段下定价效率波动。
  • 动态检验(图表5-12)

- 中国市场检验结果显示显著的时变性,2017年后相关系数不显著且波动,反映市场结构或参与者行为变化。
- 美国市场表现稳定,VRP长期为负并显著。

2.4 隐含波动率预测能力分析(图表13-15)


  • 隐含波动率对未来已实现波动率的预测能力是检验定价效率的关键指标。

- 中国市场中IV对未来RV的预测R²高达0.454,高于美国市场的0.257,表明中国期权隐含波动率对未来实际波动有较强预测能力。
  • 预测力量时变,中国市场部分子样本不显著,表明市场效率逐步提升,但尚未稳定成熟。

- 牛熊市分析显示熊市中IV预测效果更佳,和美国走势保持一致。

2.5 波动率二阶矩指标预测股权溢价能力(图表16-23)


  • 探讨VRP、RV²、IV²对未来超额收益的预测,预测模型采用Newey-West调整OLS回归。

- 中国市场中已实现波动率对于超额收益的预测效果优于VRP和IV²,且效果具有时变性(图表18-22)。
  • 美国市场中VRP是最优预测指标,预测能力稳定并高达约0.48的调整R²。

- 中美市场在这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市场相关性甚至与美国相反,推测可能因中国市场信息含量有限或结构性不同。

2.6 定价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散户占比大、非理性风险偏好激进导致期权价格波动性偏离理论值。

- 股市与期权市场的分割及期权市场流动性不足,限制了价格发现功能。
  • 做市商制度尚不足,对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影响有限。

- 这些因素制约期权市场的有效性,解释时变波动性及与成熟市场差异。

2.7 基于择时的做空波动率策略设计与回测


  • 基于前文发现的“中国期权市场VRP长期显著为负”的结论,构建裸卖跨式期权组合(卖出行权价最接近当日价下方的看跌期权和上方的看涨期权)。

- 重点是择时以避开极端市场(波动率大幅上升)导致的回撤。
  • 择时指标包括:

- 隐含波动率低于临界值(12),避免低估时开仓;
- VIX短期快速上涨(幅度>4.5);
- 偏度指标SKEW过高(>105)指示尾部风险;
- 市场成交量和PCR异常变动,表明市场剧烈波动;
- 极端市场信号结合多个指标判定后禁止交易期。
  • 回测期间2016-2019年,剔除2015年市场初期异常。

- 不考虑保证金时,策略表现优异,年化收益151.27%、最大回撤20.38%、胜率77.27%、夏普比率3.86。
  • 收益归因显示策略主要依赖卖出期权的Vega和Theta收益,Delta亏损因未动态对冲。

- 考虑保证金时,资金占用显著(保证金约为权利金10倍),导致年化收益率降至5.67%,最大回撤降低至3.02%。
  • 样本外期间表现同样稳定,年化收益约9.66%,胜率仍高达72.72%,最大回撤1.51%,由此验证策略的稳健性。


2.8 进一步的样本外参数优化与滚动回测


  • 针对择时关键参数signalvol和signalvolpcr,采用60个交易日窗口的百分位数参数优化。

- 样本内(2016-01-01至2017-05-21)最佳参数后固定,样本外(2017-05-22至2019-05-21)回测,年化收益12.40%,最大回撤2.61%,胜率68.75%,盈亏比2.12。
  • 进一步基于335个交易日滚动窗口动态优化参数,策略收益回撤比进一步稳定,年化收益9.66%,最大回撤1.51%,交易次数减少至11次,胜率72.72%。

- 策略盈利主要出现在市场平稳期,回撤发生的时点相对有限且大小可控。
  • 报告建议严格择时是控制回撤的关键,但交易机会减少会损失部分收益,未来可进一步优化择时方法。


2.9 总结与风险提示


  • 中国期权市场的定价效率正在逐步改善,部分指标趋同于成熟美国市场,但时变性强,投资策略应密切关注模型适时失效风险。

- 做空波动率策略凭借择时机制表现优异,体现低回撤、高胜率特征,有效规避极端行情回撤。
  • 保证金成本高昂严重压缩实际收益,建议结合其他策略以填补投资空窗期。

- 市场极端情况下模型稳定性存风险,部分短期波动可能导致期权价格偏离理论。
  • 未来研究将深入构建多因子择时库,增强策略的多维度择时能力。


---

3. 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2:中国与美国市场方差风险溢酬走势


  • 描述:展示2015年起中美两市方差风险溢酬(VRP)动态。

- 解读:中国市场VRP表现极度波动,尤其市场早期阶段出现多次超0.1的异常值,说明早期定价效率极差。此后趋于均值回归,波动缩小。美国市场VRP较为稳定,多数时间为负且范围集中于-0.1到0.1。
  • 结论:美国为成熟市场典范,中国市场尚在发展中但已有向成熟市场靠拢的迹象。

- 溯源:图表1-2 [page::8]

图表3-4:中美股指收益率与实际波动率及方差的相关性及统计特征


  • 描述:比较股指收益率与实际方差、实际波动率的相关系数,分总体、牛市、熊市样本段。

- 解读:中国市场总体正相关、非显著,反映期权市场定价效率较低,且牛市表现与熊市大相径庭。美国市场整体负相关明显,符合资产定价理论方向。
  • 结论:中国市场波动剧烈且不稳定,解释其VRP波动与效率低下;美国市场更符合理论预期。

- 溯源:图表3-4 [page::8-9]

图表5-12:中美市场收益率与波动率相关性的动态检验


  • 描述:展示用滚动窗口检验收益率与已实现波动率、方差以及隐含波动率相关性的动态变化。

- 解读:中国市场相关性多时段不显著,且时常发生符号反转,反映市场高时变性和可能结构性调整;美国市场相关性稳健显著,负相关关系持续稳定。
  • 结论:中国市场尚处于形成有效定价机制阶段,成熟市场特征尚未完全显现。

- 溯源:图表5-12 [page::10-11]

图表13-15:隐含波动率对已实现波动率的预测回归


  • 描述:报告展示了IV对未来RV的回归系数和调整R平方,均表明中国市场隐含波动率对未来实际波动具预测力,整体高于美国市场。

- 解读:中国市场IV预测能力较强,但预测效果同样具有时变性,有些时期不显著且近期期权市场效能有所下降。熊市阶段预测优于牛市,全市场持续存在信息价差。
  • 溯源:图表13-15 [page::11-12]


图表16-23:二阶矩指标对未来超额收益的预测能力


  • 描述:从统计回归结果分析方差风险溢酬、隐含方差与已实现方差对未来股票超额收益预测的关系及其调整R²。

- 解读:中国市场已实现方差及方差风险溢酬存在一定的负相关预测能力,但效果远逊于美国。美国市场方差风险溢酬对未来超额收益的解释最强稳定,隐含波动率效果较弱。
  • 结合动态回归发现中国二阶矩指标预测能力波动大,近期显著性下降。

- 溯源:图表16-23 [page::13-15]

图表24:做空波动率策略择时信号指标框架


  • 描述:详细定义择时策略中用到的各类信号指标(如VIX绝对值、VIX变动、偏度SKEW、PCR与成交量等),信号的判定方法及关键临界值。

- 功能:构建综合性择时因子,识别市场极端或异常行情,避免做空波动率策略进入高风险期。
  • 说明信号的后置窗口效应及敏感度,以防止短期反复触发。

- 溯源:图表24 [page::18]

图表25-26:策略不考虑保证金的净值及统计指标


  • 净值表现极佳,年化收益率151.27%,最大回撤20.38%,夏普比率3.86,胜率77.27%,交易22次,盈亏比2.23,回撤得到有效控制。

- 净值曲线体现明显的择时效果,有效避开极端市场造成的大幅回撤。
  • 溯源:图表25-26 [page::20-21]


图表27-28:方差风险溢酬累计走势及策略收益归因


  • 方差风险溢酬累计呈现长期负值趋势,对应做空波动率的盈利基础。

- 收益归因中,Vega和Theta提供主要收益来源,Delta亏损因未动态对冲而产生,展现策略的资金风险敞口。
  • 溯源:图表27-28 [page::21]


图表29-30:考虑保证金后的策略净值及统计数据


  • 净值增长趋势明显趋缓,年化收益降至5.67%,最大回撤3.02%,交易22次,平均保证金为权利金的10.65倍,资金利用率降低显著。

- 策略风险得到进一步控制,但资本效率受限。
  • 溯源:图表29-30 [page::22]


图表31-32:关键择时指标的样本内参数优化


  • Signalvol和signalvolpcr的临界阈值通过分位数优化,最佳分位约为0.75和0.7,平衡收益和最大回撤。

- 参数选取为后续样本外测试提供基础。
  • 溯源:图表31-32 [page::23]


图表33-34:样本外回测表现


  • 样本外年化收益12.40%,最大回撤2.61%,胜率68.75%,交易16次,表现稳健持续。

- 净值增长多集中在特定窗口,择时信号的稳健性得到检验。
  • 溯源:图表33-34 [page::24]


图表35-38:滚动窗口参数动态优化及样本外策略表现


  • 动态滚动优化使策略参数及时适应市场变化,提升择时灵活性。

- 滚动窗口策略年化收益9.66%,最大回撤1.51%,胜率72.72%,盈亏比3.88,交易11次,体现交易较少但胜率更高和回撤更小的优点。
  • 净值曲线平滑,策略在市场不同阶段表现均衡。

- 溯源:图表35-38 [page::25-26]

图表39-40:样本外主要盈利区间与历次交易盈亏


  • 盈利窗口对应VRP显著为负的时期,且50ETF价格表现相对平稳。

- 交易盈亏数据表明策略在大多数入场点获得稳定小幅利润,少数出现较小亏损。
  • 体现了正确择时避免了极端市场冲击。

- 溯源:图表39-40 [page::26]

---

4. 估值与方法论分析



本报告主要采用统计及实证回归方法,无深度估值模型。
  • 基于隐含波动率和已实现波动率的对比,计算方差风险溢酬,形成核心指标。

- 对方差风险溢酬及二阶矩指标建立单因素回归模型预测未来波动率和股票超额收益,采用Newey-West调整,保证统计结果准确性。
  • 期权做空波动率策略基于卖出近月跨式期权,构建delta中性组合,避免动态对冲成本。

- 择时信号基于多指标复合逻辑,融合绝对水平、变化速度、市场情绪等多重维度,实现回撤控制。
  • 通过固定阈值和滚动窗口参数优化,双重保障策略适应性与稳健性。


---

5. 风险因素评估


  • 极端市场风险:股市突发大幅波动导致隐含波动率剧烈跳升,做空波动率策略遭受重创,特别是缺乏有效动态对冲。

- 市场非理性行为:散户占比较高,投机行为频繁,导致期权价格短期偏离理论,影响模型信号准确性。
  • 市场结构和流动性限制:期权市场参与者结构和流动性不足可能影响价格形成和执行效果。

- 保证金成本风险:保证金占用高,资金利用率低,导致策略收益被抵消。
  • 择时模型失效:择时信号参数和模型基于历史数据,存在过拟合风险,未来市场变化可能导致择时失效。

- 数据及估值误差:希腊字母计算误差、高阶风险未充分覆盖可能导致真实收益偏差。

报告提醒投资者关注以上风险,建议进行严格风险管理和持续模型验证。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择时指标较多且参数敏感,临界值多为经验选取,存在潜在的优化空间及过拟合风险,这一点报告也有自我提示。

- 未动态对冲Delta风险,归因分析显示负Delta导致较大亏损风险,实盘操作中可能需要考虑动态对冲或买入辅翼期权增强风险控制。
  • 保证金占用问题压缩收益显著,当前国内期权市场保证金规则限制了策略的资金效率,策略实际操作中需权衡资金成本。

- 部分统计检验存在时变性强和样本区间有限的局限,可能影响结论推广。
  • 期权市场与现货市场的联动性局限导致信息利用不完全

- 市场结构因素对定价效率的影响较大,依赖政策与制度改革推动市场成熟。
  • 报告秉持谨慎态度,对结论披露详细但未过度保证策略效果。


---

7. 结论性综合



整体来看,本报告详尽地对中国期权市场的定价效率进行了多维度、多指标的科学分析,对比了中国与美国市场,发现:中国期权市场尽管时变性较强,且仍未完全成熟,但已呈现出日益接近成熟市场的规律,尤其是隐含波动率对未来波动率的预测能力显著。方差风险溢酬大多数时期为负,说明市场长期高估波动率,这为卖出波动率策略提供了理论支撑。

报告创新性提出结合多维择时指标的做空波动率策略,有效规避极端波动风险,提升策略胜率至77%以上,最大回撤控制在20%以内。考虑保证金后收益虽显著下滑,但策略仍表现稳健。样本外回测以及滚动回测阶段均验证了策略在不同市场条件下的良好适应性和风险控制能力。

核心图表和数据揭示了:
  • 灵活且综合的择时机制是做空波动率策略稳定盈利的关键(图表24, 25, 33-38)。

- 方差风险溢酬的负值趋势为策略提供稳定收益来源(图表1, 27)。
  • 动态参数优化保证了择时机制对市场变化的适应(图表35-36)。

- 收益归因揭示Vega和Theta为主要驱动,同时Delta风险不可忽视(图表28)。
  • 样本外验证保持较高胜率和低回撤,加强了策略的实际可行性(图表33-40)。


尽管面临保证金成本和制度限制的挑战,本策略作为非价格涨跌类低相关策略,在填补震荡市场投资空窗方面具备潜力,是对传统投资组合的有效补充。

未来,作者团队计划构建多因子择时库,深化择时模型的发展与完善,值得投资行业密切关注。

---

总结



本报告基于详实数据和严谨分析,全方位评估了中国期权市场定价效率及其演化,提出结合系统择时的卖空波动率策略,取得显著优势。信息含量极高,理论与实务兼具,适合对期权市场和衍生品策略有深入需求的专业投资者及研究人员参考。报告强调择时为策略成功的关键,未来研究将围绕该核心继续展开,推动中国期权市场成熟及量化策略创新。

---

参考文献及报告附录



报告引用10篇国内外核心文献支持,为理解隐含波动率、方差风险溢酬提供理论与实证基础。大量附录数据和持仓明细(图表41-46及各种表格),为实证结果提供了坚实支撑基础。[page::28-37]

---

(以上分析内容均引用报告相应页码标注,如[page::8][page::20]等,确保文本可溯源。)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