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scoping study to identify English-language perspectives on slums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本报告基于3947篇英文学术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和范围综述方法,系统分析了全球对贫民窟的研究现状、地域分布与学科领域,发现研究多集中于印度、南非、肯尼亚和巴西等国;医学和社会科学主导研究话语,技术类研究较少。报告还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空间与主题盲点,强调未来应加强对不同地区、特别是西非贫民窟的关注,并推动更综合、参与性强的研究视角,为城市贫困治理提供科学支持 [page::1][page::2][page::4][page::10][page::15][page::17][page::18]。

速读内容

  • 文献计量数据和方法概述 [page::0][page::4]


-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标题含特定贫民窟相关关键词的英文文献。
- 最终筛选3947篇相关论文,涵盖医学、社会科学、技术等多个领域。
- 对研究的空间分布、主题类别和合作类型进行量化分析。
  • 研究区域和机构合作态势 [page::6][page::7][page::15][page::33]


- 印度、南非、肯尼亚、巴西和孟加拉是研究热点,印度尤为突出。
- 各国研究机构合作分为国内、国外和合作三类,合作与国内研究占比逐年上升。
  • 研究主题分布及热点 [page::10][page::11][page::13][page::14][page::22]


- 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领域文献最多,聚焦儿童健康、营养不良、传染病(如HIV、结核)等。
- 社会科学关注贫困、住房、性别问题和暴力,技术主要涉及遥感和火灾动态,物理科学重视水质、洪水和灾害风险。

- 关键词云强烈体现各领域重点及地域研究差异,如生命医学多指向南亚和非洲地区。
  • 发表增长趋势及学科类别影响 [page::8][page::14][page::32]



- 2000年后出版量指数增长,年均增长约10.9%,远高于整体科学文献水平。
- 研究机构分布显示美国、印度、南非、英国为主导,后续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贡献逐渐增加。
  • 研究盲点与未来方向 [page::14][page::17][page::18]

- 西非及多个发展中地区贫民窟研究明显不足。
- 医学研究聚焦公共卫生而忽视心理健康、癌症等非传染病问题。
- 技术研究存在对火灾蔓延与气候变化影响缺乏综合综述的空缺。
- 建议加强国内和跨国协作,促进贫民窟居民参与研究,推动多维综合研究框架。
  • 研究热点文献及机构表现 [page::8][page::20]

- 影响力大的文献多聚焦健康领域,如HIV/AIDS、儿童营养和传染病流行病学。
- 高h指数机构包括肯尼亚非洲人口健康研究中心、南非开普敦大学、英国伦敦卫生热带医学院及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
  • 国家间研究主题与合作网络 [page::15][page::24][page::25]




- 主要研究国与被研究国集中在印度、南非、肯尼亚、巴西、孟加拉与美国、英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形成国际合作网络。
- 历史殖民关系和地理邻近性影响研究合作和焦点分布。

深度阅读

报告详尽分析:A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scoping study to identify English-language perspectives on slums



---

1. 元数据与概览(引言与报告概览)


  • 报告标题: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scoping study to identify English-language perspectives on slums

- 作者: Katharina Henn, Michaela Leštáková, Kevin Logan, Jakob Hartig, Stefanos Georganos, John Friesen
  • 发布机构及地点:

- TU Darmstadt(德国)
- Karlstad University(瑞典)
- Hartig GmbH & Co KG(德国)
- University of Würzburg(德国)
  • 发布日期: 2022年3月4日(数据截止日期)

- 研究主题: 对于有关“贫民窟”研究的英文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bibliometric analysis)和范围界定性研究(scoping study),以揭示研究在地域和主题上的分布情况及变迁趋势。
  • 核心论点:

报告通过系统性分析3947篇英文文献揭示当前贫民窟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国家(印度、南非、肯尼亚、巴西等),且学科以医学和社会科学为主,技术类研究较少。研究的地理分布与实际贫民窟人口分布并不完全匹配,存在明显盲点。作者还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强调跨学科、地域及方法多样性的重要性。

---

2. 逐节深度解读



2.1 引言与研究背景(pages 2-4)


  • 关键论点:

贫民窟定义基于联合国提出的五项标准(安全饮水、卫生设施、住房质量、拥挤度、居住安全),全球约有10亿人口居住于此。研究通常聚焦于著名大贫民窟(如印度孟买的Dharavi),但大量“小型”贫民窟则鲜被关注。贫民窟研究本身伴随“权力话语”,研究对象多为被动分析而非主体参与。为此,有人提出“贫困区(deprived areas)”概念,但当前研究仍多使用“slum”一词以符合国际目标。
  • 推理依据:

借助联合国报告数据,现实人口分布和学术数据库的文献计量数据相结合,揭示学科和地域聚焦的趋势和偏差。采用范围界定性研究方法以系统地图化已有文献。

2.2 研究方法(pages 4-5)


  • 关键论点:

结合文献计量分析和范围界定性研究两种方法,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通过标题检索标注贫民窟相关关键词,筛选出3947篇相关英文文献。采取人工筛选确保文献相关性,纳入含摘要的论文,排除无关国家(如将美国“barrio”含义排除)。
  • 假设及限制:

- 只涵盖英文文献、仅标题含关键词的文献,存在遗漏风 险;
- 分类依据期刊所属学科目录,实际内容可能有差异;
- 部分文献缺失年份、作者单位数据。

2.3 研究内容详解(Results,pages 6-13)



2.3.1 研究的地理分布与机构归属(页面6-7)


  • 关键数据:

- 印度最受研究,紧随其后是南非、肯尼亚、巴西、孟加拉;
- 研究机构分为“国内”(作者单位均为被研究国)、“外国”与“合作”三种类型;
- 肯尼亚以“合作型”为主要形式,巴西有较多“外国”研究。
- 图2清晰展示了国家与研究机构归属构成比例;
  • 意义解读:

- 研究集中度高,但实际贫民窟人口较多的国家(如尼日利亚)相对不足,表明研究资源分布不均;
- 一些国家(印度、南非)具备较强本土研究能 力。

2.3.2 研究产出与贫民窟人口人口比对(页面7)


  • 关键数据:

图3中以发表文献数量与贫民窟人口数比率衡量“研究可见性”,发现印度、部分南美国(巴西)、东非部分国家研究密度较高,而西非、印度邻国东侧国家严重不足;
  • 推理解释:

该比率有助识别盲点,提示未来研究应关注研究资源稀缺地区。

2.3.3 研究时间发展趋势(页面8)


  • 核心内容:

- 过去几十年文献数量呈指数增长,年增长率约10.9%,显著高于一般科学领域2.9%的增长率[22];
-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2000年)标志贫民窟研究加速阶段;
- 肯尼亚研究自2005年起快速增长,可能与NUHDSS项目有关。
  • 数据支持:

图4表现分区域及重点国家的累积发表文章数量变化。

2.3.4 影响力最大的文献和主题(页面8-10)


  • 代表文献:(表1)

以医疗健康、传染病和生殖健康研究为主,受引用最高的文献多来自南非、印度、孟加拉,关注HIV、艾滋病、母婴健康等;也有社会科学视角(如Roy的全球政治经济视野)和居民自我视角研究。
  • 逻辑关系:

贫民窟居民健康弱势是联合国关注焦点,研究主题体现了这一重点。
  • 报告指出:技术类研究相对较少。


2.3.5 研究领域与关键词分析(页面10-13)


  • 学科分布:

- 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约1528篇)和社会科学(约1107篇)占主要比重;
- 多学科交叉、技术、物理科学、人文艺术相对较少。
  • 关键词热词分析:

- 生命科学领域关键词围绕“印度”、“肯尼亚”、“南非”、“孟加拉”等地理标签,以及“儿童”、“营养不良”、“乳制品”、“HIV”、"COVID-19"等健康话题;
- 社会科学领域关键词突出“住房”、“贫困”、“性别”、“暴力”、“城镇更新”等;
- 技术领域关键词涉及“遥感”、“火灾传播”、“机器学习”、“ICT4D”等;
- 物理科学聚焦“水质”、“洪灾”、“韧性”;
- 人文艺术重视“slumdog millionaire”等文化现象。
  • 区域分布与研究领域交叉:

- 南亚研究多集中在生命科学领域,非洲和南美则偏向社会科学;
- 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巴西、印度、肯尼亚、南非等)。
  • 可见问题:

- 存在显著的主题和地域盲点,例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少有涉及;
- 许多国家研究为数不多或缺失(如科特迪瓦、马达加斯加、马里、萨尔瓦多)。

2.3.6 研究机构国家与研究国家关系(页面14-16)


  • 特点:

- 研究机构多来自美国、英国、印度、南非、肯尼亚、巴西、荷兰、孟加拉、澳大利亚、德国;
- 英美等强国研究聚焦国际多个国家;印度、南非、肯尼亚等国研究以本国或邻近国家为主;
- 印度和巴西研究主要为本国研究,南非在肯尼亚等国有较重合作;
- 澳洲研究倾向于邻近国家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
- 加拿大和瑞典偏重于肯尼亚。
  • 逻辑解释:

- 地缘政治、历史殖民关系、资助机制等可能影响研究机构的地理选择和主题聚焦。

---

3. 图表深度解读



3.1 图1(人口分布,page 3)


  • 描述:展示全球各国贫民窟人口分布,颜色由深红表示人口超过1亿 (印度237M为最多),到深蓝表示低于10万。

- 解读:
- 贫民窟人口高度集中于印度、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巴西、肯尼亚和南非;
- 灰色地区无数据,多为西方发达国家或部分发展中国家;
  • 结论:贫民窟人口分布不均衡,集中在南亚、非洲和部分拉美地区。


3.2 图2(研究发表数量与研究机构归属,page 6)


  • 描述:各国关于贫民窟研究的论文数量及其作者机构归属比例(国内、国际合作、外国)柱状堆积图。

- 解读:
- 印度和南非较多国内作者机构贡献(54%和58%),巴西外国机构参与高达39%;
- 肯尼亚国内研究仅16%,合作研究高达58%;
- 国际合作与跨国研究普遍,反映贫民窟研究具有明显跨境合作特征。
  • 结论:研究机构多样,显示国内外合作普遍,但存在国家间研究主动权和参与度差异。


3.3 图3(发表论文数与贫民窟人口比率,page 7)


  • 描述:世界地图显示各国发表数量与贫民窟人口比率,颜色分级由“每百万居民少于0.1篇”到“超过30篇”不等。

- 解析:
- 南非(73篇/百万)和肯尼亚(57篇/百万)研究密度最高,印度及印度尼西亚也相对较高;
- 尼日利亚、孟加拉等大国尽管人口多,单位贫民窟人口研究产出较为不足;
  • 影响:反映研究集中度与实际人口比例脱节,提示研究不平衡。


3.4 图4(发表文献时间累积趋势,page 8)


  • 图4a(分区域):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从2000年以来增长迅速,撒哈拉非洲后期超越南亚。

- 图4b(主要国家):印度、南非、肯尼亚2010年后增长显著,肯尼亚自2005年有突增。
  • 趋势说明:显著体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研究推动作用。


3.5 图5(生命科学领域关键词云,page 10)


  • 展示关键词如“kenya”、“india”、“sanitation”、“children”、“hiv”、“malnutrition”等,高频出现“儿童健康”、“营养不良”和“传染病”。

- 反映医学领域重点及地理聚焦。

3.6 图6-7(研究领域与地域分布,page 11-13)


  • 图6散点图表明各区域研究以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主,国际出版多为多学科研究;巴西社会科学突出;

- 图7更详细分门别类显示几大重点国家在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子分类领域的具体刊物发表分布及差异。

3.7 图9(主要研究国与被研究国家关系桑基图,page 15)


  • 表明美国、英国研究机构研究对象广泛,而印度、南非、肯尼亚、巴西等国研究较为本土化或区域性;

- 澳大利亚研究邻近国家更多,瑞典加拿大偏重肯尼亚等。

3.8 图18-19(研究机构数量时间序列,page 32-33)


  • 说明过去30多年主要研究机构所属国文献增多,以美国、印度、南非为顶峰,后续是英国、肯尼亚等;

- 图19分国家显示国内、国外及合作研究的时间变化比例,印度、南非、孟加拉国内研究增长显著,而肯尼亚、巴西合作研究增长显著。

---

4. 估值分析



本报告不涉及财务估值,故无估值模型,方法。

---

5. 风险因素评估



本研究为文献计量与范围界定性研究,风险主要体现在方法与数据选择方面:
  • 数据偏差风险:

- 仅英文学术文献,忽视非英文研究导致部分区域(如法语非洲)的低覆盖率;
- 仅标题包含关键词的文献,遗漏重要内容未在标题体现的论文;
- 文献归属国家基于手工判定,存在标注误差的可能性。
  • 学科偏重风险:

- 医学类文献比例高,可能因医学领域出版多、引用多而显著影响整体统计结果;
  • 研究代表性风险:

- 地区研究的集中可能掩盖内部大国的非均质性(如聚焦孟买和内罗毕),导致样本偏差。
  • 词汇定义风险:

- 贫民窟定义多样,某些地区如南非“township”、巴西“favela”范围界定和全球标准不同,导致研究对象不完全一致;
  • 倡议建议:作者强调这些偏差是本方法内生限制,呼吁未来综合多语种及多样途径研究。


---

6. 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研究数据与结论明显依赖Web of Science数据库,非WoS索引文献缺失部分影响结果;

- 报告中“国际”类别文献包括未明确地理归属的综述性论文,这可能混淆地域分析;
  • 研究重点过度集中于已知热点区域,忽视如西非、中非、南亚东部部分国家的贫民窟问题,呈现新闻媒体及学术影响的“可见性偏差”;

- 术语使用虽解释清晰,但排除部分国家如美国含“barrio”相关研究,存在文化偏差;
  • 报告明确强调研究尚未充分体现贫民窟居民的参与视角,提醒未来研究更注重主体性和合作框架;

- 尽管技术层面对贫民窟研究较少,报告点明应加强技术应用研究及灾害风险(如火灾、气候变化)领域的补充;
  • 定量描述为主,少数质性研究成果无法完全展现。


---

7. 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基于3947篇英文文献,通过文献计量及范围界定研究系统性揭示贫民窟研究的地域、学科及时间分布,呈现以下要点:
  • 研究地域集中且不均衡: 印度、南非、肯尼亚、巴西、孟加拉为主要研究对象,印度和南非研究机构多国内产出,肯尼亚则以合作居多。大贫民窟人口国家如尼日利亚、西非国家研究严重不足。

- 学科领域构成: 医学尤其公共卫生领域占据最大比重,涉及儿童健康、传染病防控、孕产妇健康等主题。社会科学领域亦较活跃,关注住房、贫困、性别及社会暴力问题。技术、物理科学及人文艺术领域相对较小,技术研究主要围绕遥感、火灾风险、数字技术应用。
  • 时间趋势: 贫民窟研究文献数量自2000年以来呈指数增长,明显受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推动影响。

- 研究机构国际合作显著: 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多涉足多国研究,印度、巴西以本土研究居多。
  • 研究盲点显著: 地理上西非、中非、南亚东部部分国家文献稀缺;主题上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长期未获充分关注,气候变化、灾害风险等技术性研究相对欠缺。

- 方法论限制: 英文文献限定、标题关键词检索限制及定义含糊影响研究全面性。
  • 未来方向: 加强盲点地区和领域研究,探索研究主题与国家关系,深化国际合作的公平效益,强调居民自主参与和多维度的贫困识别框架。


最后,报告提供了可供后续研究使用的数据库资源,支持跨学科更全面的贫民窟研究。

---

图表展示


  • 报告图表均以markdown格式附带,如:
















---

综上,本报告为贫民窟研究领域提供了系统的文献计量性全球视角,揭示了研究分布现状及不足,推动了主题多元化和地域平衡性的未来发展方向。报告数据详实,图表齐备,兼顾学科深度和广度,是英文学术讨论中贫民窟研究现状的重要参考。

[page::0,1,2,3,4,5,6,7,8,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32,33]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