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产品露峥嵘 — 国内资管产品线养成之量化篇
创建于 更新于
摘要
报告全面梳理国内量化产品的发展现状与未来空间,量化资产管理规模突破1万亿元,且日均交易量占比20%-35%,显示量化产品对市场风格影响显著。海外量化机构主要采用策略型或平台型管理模式,国内私募量化产品策略丰富且收益优于公募。公募量化基金以被动指数为主,增长迅速且能实现Alpha。私募因业绩激励机制及渠道建设快速扩容,策略多样,表现稳定。量化资产管理未来扩容空间巨大,预计超过10万亿元,理财子公司等机构将成为量化产品重要推动力,量化策略边界持续拓展,与多层次市场衍生品和技术进步密切相关。报告强调量化资产配置和定制化指数的长期发展趋势,为资管产品线升级提供重要参考。[page::0][page::2][page::3][page::4][page::5][page::6][page::7][page::8][page::9][page::10][page::11][page::12][page::13][page::14][page::15][page::16]
速读内容
量化产品规模与市场影响 [page::0][page::2]
- 国内主动量化产品规模突破1万亿元,日均交易量占总市场20%-35%。
- 量化投资覆盖多因子选股、动量策略、对冲套利等,影响资本市场风格。
- 供给端金融工具和衍生品丰富,需求端“类信托”资金转向量化产品。
国内外量化机构管理模式与发展比较 [page::4][page::5]

- 美国对冲基金多采用策略主导和平台型管理,Millennium模式核心竞争力在于优胜劣汰、绩效提成和长期投资。
- 海外量化策略覆盖股票多空、CTA、宏观对冲等,收益稳定性优于传统市场。
海外量化策略收益表现及发展趋势 [page::6][page::7]
| 策略类别 | 全区间年化收益率 |
|---------|-----------------|
| 股票多空 | 6.6% |
| 多策略 | 6.2% |
| CTA | 6.8% |
| 事件驱动 | 7.2% |
| 套利 | 5.5% |
| 固定收益 | 6.2% |
| 宏观对冲 | 5.7% |
| 相对价值 | 6.2% |
- 2000年至2020年全球对冲基金经历两次增长期,当前处于平稳期,资产创新动力不足影响新策略发展。
国内公募量化基金现状与特征 [page::8][page::9][page::10]


| 策略类型 | 2021发行数量 | 规模(亿元) | 同比增长(%) |
|------------|-------------|------------|------------|
| 被动指数型 | 最大比例 | 13337 | 35% |
| 指数增强型 | 增速快 | 1425 | 58% |
| 主动量化型 | 规模较小 | 716 | 17% |
| 量化对冲型 | 规模最小 | 503 | -13.8% |
- 主动量化基金的Alpha改善明显,指数增强基金超额收益显著,量化对冲基金收益稳定。
- 头部公募基金布局分层明显,被动指数基金规模大,主动量化集中精英团队主导。
私募量化策略丰富且表现优异 [page::11][page::12][page::13]


| 策略 | 2017收益率(%) | 2021收益率(%) | 2021夏普比率 |
|------------|---------------|---------------|--------------|
| 股票多头 | 7.5 | 12.9 | 1.24 |
| 市场中性 | 1.3 | 7.0 | 1.44 |
| 股票多空 | -2.3 | 14.3 | 1.41 |
| CTA | 3.2 | 6.5 | 0.69 |
| 套利策略 | 3.9 | 未列 | 1.01 |
- 私募量化基金规模超过1万亿元,是公募的8倍,收益率和夏普比率较公募更优。
- 私募通过业绩激励模式(如1.5%+18%、2.5%+25%)吸引高端人才,渠道以代销为主快速扩张。
- 私募在合规灵活性和策略私密性保护方面具优势,具备更高策略容量。
量化产品扩容空间与未来趋势 [page::14][page::15][page::16]
| 测算方法 | 估算总量(万亿元) |
|---------|------------------|
| 市值法 | 约10万亿元 |
| 分部法 | 13~18万亿元 |
- 当前国内量化比例约占A股市值的2.56%,低于海外13.5%,增长空间充足。
- 量化策略边界不断扩展,多层次衍生品市场完善,结合科技和数据推动策略创新。
- 理财子公司将成为量化产品重要推动者,聚焦量化资产配置、策略构建及定制化指数产品。
量化策略演进与理财端布局 [page::15]

- 量化策略覆盖市场中性、指数增强、量化选股、CTA等,持续丰富收益与风险管理手段。
- 理财产品向净值化和绝对收益目标转变,“固收+”等创新产品依赖强量化策略支持。
- 未来理财子布局量化产品,应构建完善的量化资产配置体系,满足高净值客户多样需求。
深度阅读
报告全文深入分析:《量化产品露峥嵘 — 国内资管产品线养成之量化篇》
---
一、元数据与概览
- 报告标题:《量化产品露峥嵘 — 国内资管产品线养成之量化篇》
- 发布机构:兴业研究(兴业银行研究团队)
- 分析师联系方式:包含王宁、孔祥博士等专家团队联系方式
- 发布时间:约2021年底至2022年初前后(从数据截止点推断)
- 报告主题:聚焦中国量化投资和量化资管产品的发展现状、海外经验借鉴、未来空间以及理财子公司如何布局量化产品的战略建议
核心论点
报告认为中国量化投资产品正进入黄金时代,目前规模突破1万亿元,占资本市场重要影响力,且未来有望扩展至10至18万亿甚至更大。量化投资不仅包含多因子选股、动量等基本面和行为金融策略,还涵盖统计套利、CTA及量化对冲。报告强调国内供给端金融工具丰富及需求端非标资产减少为驱动量化崛起的双重引擎。海外量化资管机构多采用策略型或平台型运作模式,国内私募在平台型模式上展现竞争优势。私募量化策略更丰富且业绩优于公募。未来理财子公司成为量化产品扩容的主要推手,需重点布局固收+、指数定制及多策略组合,满足中高净值及机构客户需求[page::0,1,2]。
---
二、逐节深度解读
2.1 量化投资进入黄金时代及现状
- 核心信息:
- 量化投资定义为基于模型驱动的投资策略,包括财务多因子、行为动量及统计套利策略等。
- 公募量化产品规模约1.0-1.3万亿元,日换仓率20-30%,贡献市场交易量20-35%。
- 私募量化涵盖更丰富策略,规模估计在1万亿元左右。
- 供给端方面,国内场内及场外衍生品多达90+种,包括商品和金融期货期权,丰富底层支持。
- 需求端非标资产萎缩,理财产品寻求收益稳定回撤低的替代品,量化产品契合“固收+”及绝对收益需求。
- 推理依据:
- 量化产品融合了行之有效的金融理论和实践,凭借高交易频率和策略丰富性提高效率。
- 风险收益良好的量化策略吸引资金替代传统非标产品。
- 国内衍生品及金融工具的增长降低量化策略的执行门槛和多样性。
- 关键数据:
- 2021年公募基金量化产品构成:被动指数约13337亿,指数增强1425亿,主动量化716亿,量化对冲503亿。
- 私募基金证券管理规模5.5万亿,量化私募约1万亿,占比1%左右[page::2,3].
2.2 量化产品市场定位与客户细分
- 内容梳理:
- 量化产品对零售端及机构端均有布局。
- 零售端目标聚焦中高净值客户,推出“固收+”兼顾5%-8%收益和约3%回撤的产品,替代传统非标。
- 机构端则依赖委外策略,增厚AAA信用债等底层资产收益,提高整体年化收益率约3%,实现合计6%左右目标收益。
- 图表解读:
- 图表4展示资产类型横向分布,收益与风险之间可见趋势线支撑量化产品产品定位为中高风险收益区间。
- 图表5显示零售端多为“固收+”锁定客户,机构端通过委外模式集成多策略实现绝对收益。
结论是量化产品定位差异明显,零售重稳定收益和风险控制,机构追求绝对收益与多策略配置[page::4].
2.3 海外量化机构经验借鉴
- 模式对比:
- 美国量化对冲基金普遍分为核心人物+核心策略型(桥水、文艺复兴、AQR)和平台型管理模式(千禧年)。
- 千禧年的平台管理结构(MOM)强调“优胜劣汰”、高效资源分配和无管理费仅业绩提成的激励机制,支持长期封闭期投资,分散风险并保证策略多样性。
- 数据亮点:
- 全球头部对冲基金资产管理规模最大者如桥水达1370亿美元,行业集中度高。
- 对冲基金规模近年来稳定,量化策略表现稳定,2008年标普暴跌38.5%,CTA策略仍实现正收益。
- 结论:
- 海外量化机构成功经验在于灵活而高度竞争的管理体制及丰富的衍生品支持。
- 国内私募更容易借鉴平台型机制,增强战略竞争力[page::5,6,7].
2.4 国内公募量化产品发展特征
- 发行与规模:
- 近年公募量化基金发行量迅速增长,2021年发行接近300只,同比增长70%以上。
- 被动指数型基金规模占优(13,337亿),指数增强增长快速,主动量化及对冲型规模相对较小。
- 策略表现:
- 主动量化基金2020年至Q3 2021年收益明显超越沪深300。
- 指数增强型基金历年可实现3%-12%的超额收益。
- 量化对冲型基金收益稳定但波动较小,更适合低风险偏好投资者。
- 机构布局:
- 头部基金公司主导被动指数产品。
- 汇添富等基金在量化对冲领域规模领先,依托完善投研及渠道。
- 景顺长城、华夏等集中于主动量化精品基金,依赖核心人才积淀。
公募量化发展显示出被动产品引领市场,主动量化趋于精品精细化运营,双方市场共存格局明显[page::8,9,10].
2.5 私募量化产品多元化与优势
- 规模优势:
- 私募量化基金规模约1万亿元,是公募量化的8倍,约占A股市值1%。
- 策略涵盖市场中性、指数增强、股票多空、CTA、套利、事件驱动等更为丰富。
- 业绩表现:
- 私募多策略配置的年化收益普遍优于公募同类,股票多头年化收益11.23%,CTA年化收益10.55%,市场中性6.99%。
- 套利策略夏普率最高达1.88,稳定且收益持续。
- 扩张驱动:
- 业绩驱动稳健。
- 代销渠道快速拓展,尤其借助银行私行和券商财富部门。
- 薪酬体系更高效诱人才,管理费加业绩提成机制显著优于公募。
- 制约因素对比公募:
- 公募合规限制期货和衍生品持仓,限制策略灵活性。
- 收费和利益共享机制不及私募吸引人才。
- 策略容量及私密性保护更适合灵活规模小的私募。
私募在策略多样性、业绩、渠道及人才保障方面明显领先公募,成为中国量化投资的中坚力量[page::11,12,13,14].
2.6 未来扩容空间与理财子布局
- 空间测算:
- 依据海外数据对比和中国市场结构测算,国内量化产品扩容空间10-18万亿元,潜在天花板或达15万亿元。
- 该估算基于资产管理总规模分部法和市值法均衡推断。
- 策略边界扩展动力:
- 多层次市场体系不断完善衍生品,包含期货、期权、远期等工具丰富。
- 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应用带来新策略开发,结合用户画像提供个性化量化资产配置。
- 投资目标由注重绝对收益转向风控后的合理风险调整收益,投资者教育提升配合需求。
- 理财子公司机遇:
- 理财净值化转型完成,固收+、量化对冲、套利等策略有望满足资产配置和收益增强需求。
- 当前市场量化理财产品占比极低,仅约千分之一。
- 理财产品量化策略需在资产配置体系、量化策略组合及定制指数产品方面发力。
- 银行理财子较强客户资源和资金端优势是量化产品快速落地的驱动力。
报告预期理财子公司将在全国量化产品扩容道路上扮演“新金主”的重要角色[page::15,16].
---
三、图表深度解读
图表1(页3)
- 内容:展示国内场内衍生品结构,分为商品(期货、期权)和金融(期货、期权)两个大类,详细列举品种和交易所。
- 解读:
- 商品类覆盖农业、化工、贵金属,交易活跃在大连、郑州、上海能源所。
- 金融类含股指期货(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和期权,交易所包括CFFEX、上交所和深交所。
- 这表明衍生品基础覆盖较全面,支撑多样量化策略开发与执行。
- 文本支持:
- 表明金融衍生品数量有限但逐步完善,后续个股期权等新产品被寄予厚望。
---
图表2(页4)
- 内容:风险收益散点图,显示各类基金的风险水平和收益表现,气泡大小为规模。
- 解读:
- 货币基金风险低收益低,权益型基金风险高收益也高。
- 量化对冲和指数增强处于中高收益中等风险区间,体现量化产品的风险调控能力。
- 被动指数规模最大,主动量化规模较小但风险调整后收益较佳。
- 文本支持:
- 说明量化产品发展可填补风险收益谱系中的中间区间,成为“固收+”及稳健收益的重要产品。
---
图表3(页4)
- 内容:量化产品零售与机构端发展机会示意图。
- 解读:
- 零售端目标客户是信托、银行私行中高净值客户,产品为“固收+”型。
- 机构端面向理财子公司、信托等,产品以委外收益增强方案存续。
- 两端客户需求差异化明显,产品设计依托底层资产不同策略配置。
- 文本支持:
- 对应详细说明中高净值客户期望稳健收益,机构追求绝对收益,支持差异化发展路径。
---
图表4-5(页5)
- 内容:全球对冲基金规模排名及基金规模分布历年变化。
- 解读:
- 桥水、AQR、文艺复兴等美国机构占据领先地位,整体北美对冲基金资产规模庞大。
- 中小型基金比例逐渐下降,行业集中度提升。
- 文本支持:
- 说明国外量化基金成熟度高,市场向龙头集聚,策略分布多样且竞争激烈。
---
图表6-7(页6-7)
- 内容:美国量化策略多年收益情况与全球对冲基金基金数及资产规模走势。
- 解读:
- 量化策略收益相较标普500表现更稳健,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抗风险优势。
- 对冲基金数量和规模经历爆发期后趋于稳定。
- 文本支持:
- 支持量化策略作为稳定收益工具的定位,暗示中国市场未来成长空间需借鉴成熟经验。
---
图表8-10(页8-9)
- 内容:公募和私募量化主流策略、发行数量及规模趋势。
- 解读:
- 公募以被动指数主导,指数增强快速增长,主动量化和对冲类型规模较小。
- 发行频次及基金规模增加,指数增强近两年归于主流增长。
- 文本支持:
- 明确公募量化产品市场结构和增长态势,强调指数增强型的战略地位。
---
图表11(页9)
- 内容:公募量化各策略收益率与超额收益对比。
- 解读:
- 主动量化和指数增强策略均实现明显超额收益,量化对冲回报稳定但略低。
- 不同策略呈现出不同风险与收益属性。
- 文本支持:
- 证明量化策略有实现Alpha能力,策略间收益稳定性不同并满足风险偏好差异。
---
图表12(页10)
- 内容:主要公募基金量化策略产品规模分布。
- 解读:
- 华夏、招商、易方达等为主导大盘,被动指数占比较高。
- 股票多空、主动量化呈现地域和管理人集中度高的特征。
- 文本支持:
- 反映公募重点布局差异化;大规模公募偏爱低风险被动产品,主动量化相对集中。
---
图表13-15(页11-12)
- 内容:私募量化管理人规模及占比、策略规模占比、不同策略收益与夏普比率。
- 解读:
- 私募量化基金规模增长迅猛,占有显著市场份额,策略覆盖面广且多样。
- 股票多头、CTA、市场中性及套利表现均优于公募,且夏普比率高,证明策略风险调整收益突出。
- 文本支持:
- 支持私募在量化领域的突出竞争力,策略差异化和渠道拓展助力规模扩张。
---
图表16(页14)
- 内容:分部法测算量化策略空间规模,信托、公募、私募、银行理财分别给出三档占比,预计中性情景下量化产品空间约17万亿元。
- 解读:
- 私募和信托预估量化产品占比较高,合计空间可观。
- 表明量化策略未来增长潜力巨大,市场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 文本支持:
- 强化规模扩展的底层逻辑和市场需求确认,驱动力明确。
---
图表17(页15)
- 内容:量化策略发展趋势示意,包括市场中性、指数增强、选股、CTA等,同时强调基金优选组合、期权策略、主动交易与量化资产配置。
- 解读:
- 量化策略将不断细化,综合多策略以对抗市场波动,兼顾收益与风险。
- 指数产品定制化、衍生品利用、组合优化将是未来趋势。
- 文本支持:
- 指示量化投资的动态演进方向,为理财子公司及管理机构的产品开发指明策略路径。
---
四、估值分析
本报告重点为行业研究性质,未直接涉及单一公司估值,却通过量化市场容量测算和策略规模评估的估值视角提供行业空间观点。具体估值方法包括:
- 市值法估算:通过北美市场被动及对冲基金资产占上市公司市值13.5%推断国内量化产品潜在规模;
- 分部估算法:利用信托、公募、私募、银行理财各自占比和高低占比假设,对量化资金总规模进行三档情景预测;
两种方法交叉验证,均显示10-18万亿元的量化资产管理空间,未来5年复合增长强劲。此方法侧重行业空间识别,而非单个基金产品估值[page::15].
---
五、风险因素评估
报告中隐含风险因素包括:
- 策略容量限制:高频套利、套利策略因容量限制可能面临收益递减与策略失效的风险。
- 监管政策不确定性:公募基金合规限制衍生品仓位,未来政策变动可能影响量化策略灵活性。
- 市场波动风险:权益市场及衍生品市场波动可能导致量化策略回撤或失效。
- 人才竞争风险:人才向私募流动以及薪酬竞争加剧可能影响公募量化能力。
- 底层资产及工具创新瓶颈:衍生品种类及市场深度不足可能限制新型量化策略开发。
报告虽无详细缓解策略,但通过对标海外成功经验推荐平台化管理、长期投资封闭期及强化客户教育作为产业风险缓冲机制[page::5,6,13,14].
---
六、批判性视角与细微差别
- 报告立场明显积极,展现量化投资广阔前景和巨大潜力,但未来规模预测以海外市场经验为参照,潜在的制度、市场结构差异及不确定因素未充分量化影响。
- 公私募对比中对私募优势描述较为突出,但对其潜在流动性风险、策略适应性下降或监管趋严可能带来挑战点未详。
- 报告中有关理财子布局的推测基于当前数据展望,未充分考虑挑战如投资者认知、渠道建设难度及产品设计复杂度。
- 图表及数据多依赖兴业自身整理,可能存在数据更新时效或范畴限制,内生假设未详述,存在一定信息盲区。
- 量化策略的核心“因子有效性”未来受市场适应性影响较大,报告虽提及但未深层探讨因子失效风险。
综上,报告基于深厚数据积累及市场调研,展现行业主流观点,保持客观性的同时需结合宏观经济形势及市场结构波动审慎对待规模预期。
---
七、结论性综合
本报告系统梳理了中国量化投资产品从起步到高速扩张的内部驱动机制、市场现状及未来空间。核心发现如下:
- 量化产品已成国内资管产品线重要组成部分,公募量化突破1.2万亿,私募超1万亿且增速快,贡献交易流动性约20%-35%。
- 国内供给端以逐渐丰富的衍生品和策略为支撑,需求端因传统非标资产压降及理财产品收益压力明显提升。
- 私募量化策略多样,收益和风险调整表现均优于公募,更好匹配绝对收益及多样需求。
- 海外量化对冲基金成熟度高,平台型管理架构(如千禧年)提供重要借鉴,建议国内引入灵活竞争激励及长期激励机制。
- 目前公募量化产品以指数类为主,主动量化受限于合规和人才,未来指数增强型及主动选股策略有望增长。
- 量化产品未来扩容空间广阔,预计可达10-18万亿元规模,成为资管行业未来重要增长点。
- 理财子公司作为新兴资金主力,适逢净值化转型窗口期,应重点布局固收+、多策略组合及定制化指数产品,满足机构和高净值服务升级需求。
- 报告披露的多个策略和产业发展趋势指引,如多策略融合、衍生品创新及用户画像驱动的量化投资,将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图表和数据充分支撑上述结论:从衍生品市场结构(图表1)、产品风险收益分布(图表2)、海外机构规模及收益稳健性(图表4-7)、公私募发行与业绩表现(图表8-15)到扩容空间测算(图表16),层层递进,结论明确,启示深刻。
总而言之,兴业研究“量化篇”报告为理解中国量化产品发展全貌提供了详实的理论、实务和市场数据支持,体现了中国量化投资进入黄金时代的趋势,且为12万亿及以上规模的未来潜力明确了路径,尤其强调理财子如何把握行业变革的重要性[page::0-17]。
---
# 【全文完】